二声部合唱教学法

时间:2022-03-30 15:08:32 合唱教程 我要投稿

二声部合唱教学法

  我们都知道,合唱的表现力比齐唱丰富得多,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特别是二声部合唱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初中合唱队训练中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但由于我们平常习惯于单声部歌曲的演唱,加之小学合唱曲目相对较少,导致学生一开始接触二部合唱曲时感到很吃力,经常在演唱过程中,不自觉的由两个声部变成一个声部,声音极不协调统一,这是当前合唱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二声部合唱教学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二声部合唱教学法

  一、造成二部合唱教学难教的原因

  1、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特别是变声期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歌唱欲望和表现能力不强,不愿对音乐课本上的歌曲进行演唱、体验,特别是合唱歌曲中的低声部,学生更不感兴趣。

  2、音乐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听赏音乐或简单教唱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些稍有难度的二声部歌曲,教师为图省事只教唱好必学的第一声部,导致学生对合唱曲目中的低声部把握不住。

  3、学生识谱能力不强,音准把握不好,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同时把握住合唱曲目中的两个声部,导致当两个声部同时开口时,多个声调就出现了,声音自然就不和谐统一了。

  4、二声部合唱中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唱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声部通常音区较低,音准不太把握,这就导致学生几乎都不愿唱第二声部,即使唱也往往会随第一声部跑了。

  5、学生的演唱水平、协调能力和演唱习惯等水平不一致,水平高的学生在演唱时声音会不自觉的占主导位置,带动了水平较差的学生,无形中也容易导致学生由两个声部变成一个声部。

  二、解决二部合唱教学问题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生理及心理原因造成的抵触、厌学,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演唱的信心,多手段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努力为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营造轻松愉快的演唱氛围,可结合学生的演唱水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小曲目训练或和声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要练就驾驭合唱训练的能力。教师需要精心备课,练好基本功,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特别应该重视教材中的合唱歌曲,不能为图省事,不能因为学生声音不和谐、跑掉而不学唱低声部。

  3、注重识谱能力的培养,强调唱谱。教师在合唱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唱谱教学,因为两个声部的唱名不同,较易分辨,也容易唱准、区别音高。如果不先认真地教唱歌谱,甚至直接教唱歌词,势必事倍功半。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把握音阶、音准、节奏等:学生之所以在合唱歌曲中不能同时把握住两个声部,很大原因是不敢唱、不会唱。这时教师切忌心急,一定要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教师可利用科尔文手势或钢琴多对学生进行音阶及音准的训练,对不好把握的低声部,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跟随钢琴模唱、巩固,也可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竖笛自己吹奏低声部,哪怕是低声部中的几个主要音也行。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识谱教学,不能采取简单的教师教一句歌词、学生唱一句歌词,时间久了学生不识谱,自然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合唱歌曲了。

  4、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进行二声部合唱教学或训练时,教师可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指导训练,以《彩色的中国》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平行”的教唱两个声部,把每个声部分别看作一首歌曲来学唱,学生全部掌握熟练之后再合起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一声部本身就给学生留有较深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之初暂且把第一声部搁在一旁,先教第二声部。第二声部先入为主,等学生对第二声部印象深刻不容易跑了的时候再学唱第一声部,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歌曲。两个声部的教学可以不用平均用力,但要有先后。除了必要的分声部视谱听琴外,还应让学生多听两声部同时弹奏的琴声,一定在听力上多对学生进行训练。

  5、利用多种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或训练。每一位学生在合唱时,对于合唱的总体效果和自己的'歌声在其中的作用,一般不是很清楚和准确。在合唱已经大体合成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相机等为之录音录像,事后放给学生听赏,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水平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6、教师要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在讲授《我们走在大路上》时,教师先由弹奏或示范演唱第二声部,与担任第一声部的学生合作,以后让第二声部的学生先轻声,再逐渐放开声音跟自己一起唱,当教师感觉到第二声部唱得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唱随机地由大声转为小声,由完整地唱变为只在需要的片断上提示引领学生一下,等时机成熟了,再让学生两声部合起来,这样两个声部将会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了。在教师预计到学生两声部合作还没有相当把握时,最好不急于直接将两声部合起来,然后再去反反复复的训练,那将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在合唱训练中,许多学生怕受其他声部的干扰和牵制,常常捂着耳朵来唱或是不听别人的,自己一味地使劲大声唱,这些都不是好办法,合唱教学在于“合”,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倾听、互相配合,做到默契合作。

  以上是我在教二声部合唱时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进行合唱教学的指导。

  合唱训练中的共鸣与音区

  发声离不开呼吸,同样,发声之后更离不开对共鸣器官的运用。人声与乐器的差别就在于人声共鸣器官具有一部分可调性,而乐器却是不可调节的。共鸣器官分为两 类,一种是可调节的共鸣器官,如喉腔、咽腔、口腔等,另一种是不能调节的共鸣器官,如胸腔(只能是适当调整)、鼻腔、蝶窦、额窦等。

  共鸣器官分上、中、下三部分,以软口盖为分界,上面属上部共鸣器官,下面属下部共鸣器官,口、咽、喉为中部共鸣器官。所以人声就可分为头声区、混声区、胸声区。人声的三个音区的划分都与这些相应的共鸣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童声也不例外。

  人在刹那间从声带发出“基音”时,通过共鸣器官必然产生泛音。每个人发出的基音与其泛音关系的差别则形成每个演唱者的音色特点。基音总是很轻微的,只有当 其与共鸣腔体引起共振时才得到美化,才会得到扩大。因此要学会正确地运用共鸣器官,否则音量小,起伏不大,表现力弱。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三个声区统一起 来,使整体声音达到平衡统一,使不同的声区有音色上的过渡,使其自然协调。意大利美声学派建立了三个声区的概念之后,有些人误解为把声音分成三截,其实是 要在训练中逐步抹去这种三截的感觉,使各声区在声音上形成统一体。

  发声是先经过喉头(声带启动),再达到口腔,然后再上升到鼻腔、头腔,经过共鸣腔体再传送出来,使声音得到美化,丰满而圆润,进而使歌声的表现力更强。

  合唱训练中应强凋这种统一的混合共鸣,强调音区之间的自然过渡。一般的毛病是:低音部过分强调胸腔共鸣,产生下压而造成位置低或声音出不来。单纯追求头腔是不可能的,必然要经过鼻、额、蝶窦等腔体,否则就会产生“尖”、“挤”、“沙”的现象。

  要使得儿童获得美好而圆润的声音,除呼吸及起声外,就是要训练孩子根据不同的音区能够自如地调节共鸣腔体。训练寸首先要强调掌握中声区的混合共鸣(混声区 即为混合共鸣区)。从混声区向上发展时逐步调节软口盖(上提),保持打哈欠的状态,以便获得良好的上部共鸣(即头声),形成声音的“高位置”,此时要求孩 子歌唱时好像头上顶着一本书的感觉,并且一直要在这样的感觉状态下练声。我常要求孩子记住“头顶瓦罐,口含鸡蛋”八个宇,就是要帮他们找到这种感觉。对儿 童来说,千万不要强调低音区的胸声,否则容易造成下压喉咙和舌根僵硬的毛病。重要的是要在混合共鸣基础上引导他们运用头声。在低音区也要用唱高声区的感 觉,可以常用下行音阶引向低声区,要求松弛、自然。反之则对声带有害无益。这样便能在建立悦耳动听的声音前提下,逐步向两端扩展音域(不能操之过急),并 且要求三个声区形成垂直式的自然过渡,使之没有痕迹地将整个歌唱音域统一起来。

【二声部合唱教学法】相关文章:

二声部合唱训练教程03-02

合唱的定义及声部的划分11-21

合唱声部统一训练方法08-24

合唱训练中如何做到声部统一10-13

合唱队各声部的特点及音域01-24

合唱队声部分配的依据和原则10-05

合唱队各声部的常用音区及注意事项10-19

多声部进行的处理原则08-29

合唱知识:合唱的唱法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