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
咬字吐字是合唱训练气、声、字链式滚动的重要表现环节,它影响合唱音色的协调统一,在二度创作中,对集体抒发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作品的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为大家讲解合唱中咬字吐字,欢迎阅读了解。
合唱咬字吐字对链式滚动训练的意境影响
明代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中曾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字清”,即咬字吐字要清晰、纯正、圆润,并作为“三绝”之首。合唱训练汉语的咬字吐字重点掌握二个方面:一要掌握声母、韵母的构成,分清字头、字腹、字尾,合唱群体在歌唱中要自觉统一做到咬声母、唱(吐)韵母;二要明确喉、舌、齿、牙、唇等发音器官所作用的“五音”以及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等“四呼”要求,掌握汉字十三辙,按照“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正腔圆”的要诀。
1合唱个体咬字吐字的生理机能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喉、舌、唇、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的着力部位不同,形成了多个辅音和元音。语言器官是合唱个体吐字咬字的物质基础,又是合唱起音、引长字腹和归韵的重要器官。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对咬字吐字器官的分工与作用给予了细致地阐述:“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声出于喉为喉,出于舌为舌,出于齿为齿,处于唇为唇。……最深为喉音,稍出为舌音,再出两旁为齿音,再出在前为牙音,再出在唇上为唇音。虽分五层,其实万殊,喉音之深浅不一,余三音皆然。固五音之正音皆易辩,而交界之间甚难辨”。
2合唱咬字吐字的基本技巧
合唱训练咬字吐字的统一,是表现作品内容、风格、情感的重要因素,合唱个体掌握咬字吐字统一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好合唱的起音、入声、归韵与收声。
1.起音。起音是指合唱群体整齐划一的起点。一个准确到位的起音,是合唱气、声、字链式滚动的基础,它标志着每个合唱个体在瞬间准确定位出共同的气点、声点和字点,由此“三点”合成一个清晰、完美的起音。获得良好起音的要诀:在正确的歌唱状态开口前,用韵母形态准备字的声母,出音有力、有点、有底、不虚、不浮、立得住,由此起点延续全曲,完成字与字的无缝隙滚动链接。
2.入声。即引长字腹。字腹,是发出字音的中间阶段,包括韵头和韵腹,以a、o、e、i、u、ü(主要元音)为核心,发音时要求口腔的开、齐、撮、合适度,舌位的高、低、前、后恰当,发音的长、短、强、弱准确,尤其是韵腹的发音要清晰、响亮、饱满,使整个字音拉开立起,产生好的听觉效果。普通话中有39个韵母,其中单韵母有10个,复韵母有13个,鼻韵母有16个。复韵母由单韵母复合而成,鼻韵母则由单韵母与复韵母,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整个韵母体系均以单韵母为基础。入声是为了唱清字的本韵。合唱一旦起音,合唱个体要迅速从字头过度到字腹,不拖沓,不犹豫,不管是舒缓的旋律或慢节奏作品,也不管是单韵母、复合韵母、三合韵母,还是空韵母(声母zh、ch、sh、z、c、s后加i),都要尽快把韵头、韵腹部分延长发响,使字音定型。另外,在韵母声响上,低声部的韵母色彩要尽力向高声部靠拢,以保持声部音响的均衡。
3.归韵。归韵是合唱个体对每个字尾部分完整准确整齐地吐出过程。归韵时,整个合唱群体要自觉把起音韵母看成一个整体,作为混合韵母连接,在声音高位,上牙、软腭稳定抬起基础上,使音符时值保持到该字韵母的最后部分。归韵要清晰、完整,做到不漏音、不错音,不改变音响,前字归韵后不影响后字韵母形态的准备,直至整个乐句结束。演唱时为保证合唱效果的整齐统一,一般不“切韵”。对无韵尾音节,要保持韵母(元音)口形与舌位不变,归得干净彻底。
4.收声。以乐句为单位的“归韵”,称为收声。即在每乐句最后一个字的音符时值完整归韵后,合唱个体在歌唱状态不变的前提下,呼吸器官和发声、咬字器官可稍作还原与休整。收声与单字归韵的区别是字归韵,句收声。收声的要诀:一是字尾归韵要清晰完整。二是句尾收声后,换气要用“惊讶吸”或“偷换气”等方法快速进入下句起音,保证合唱力度、速度、音量、音色方面的衔接和统一,切忌“大换气”,并收声做到“三收”:先收声,后收气,再收情。切不可声未断而气已绝,也不能声在响而情已终。
合唱的咬字吐字是尤为严格的。在链式滚动中,合唱个体要始终保持声音上通(打开头腔通道,充分利用头腔共鸣)、中空(放松下巴、舌根、喉咙,减少咬字吐字的干扰)、下深(张开呼吸器官深入吸气,横膈膜稳定控制,气息流畅舒展,根据歌曲需求始终保持供给)。同时,合唱训练中还要了解汉字韵母发音的.横、竖、前、后变化,把歌唱吐韵与朗诵吐韵区别开来,把口型上的圆形唇读音和展形唇读音进行歌唱状态的“中和”调整,尽量使圆唇音和展唇音在咬字吐字时向高位点靠拢,减小口型的变动幅度,避免棱角,一方面保持视觉效果的美观,同时保持整体音韵的连贯和圆润。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大师常说:“谁能在前面嘴不动的状态中,在咽腔后面把中国字咬清楚,谁才有真功夫”。所以,合唱中的咬字吐字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横字竖咬。横字是指韵母读音口型较横的字。不论是单韵母还是复韵母,其发音特点具有横的趋向,如展唇音韵母i、e、er构成的字,合唱中要尽量统一上下打开口咽腔“竖”着吐韵母,发挥后咽壁的挺立、稳定作用,使口咽腔保持圆和竖的形态,修复横向韵母读音的扁、薄、单的不足,减少口型的变化幅度,贴着咽壁吸着唱,使声音横竖得当、音色柔美、贯通统一。
----竖字横咬。竖字是指韵母多为圆唇发音,口型趋于竖的字,称其为“竖字”,如字腹是u. o .yu的字都是竖字,读音呈圆唇型,它们发音有“竖”的取向,发音部位靠后,色彩暗淡,声音虚、空,倒,穿透力差,字音不清,有声包字现象,对这类字,合唱中要尽量统一采用竖字横咬的方法。如不改变“竖”的一面,这些字就与其它字的声音在音色、线条方面产生较大差异。为求得比较统一的线条与相对一致的色调,保证字音纯正清晰,吐字时尽可能把园唇适当放松,不过分拢唇,让上牙带动上腭抬起,并向左右扩展。
----前字后咬。前字是指韵母在口腔靠前部位发音的各字,比如齐齿呼i、in、ie与撮口呼ü等,由于前韵母舌位高,口腔内空间容量小,声音虽然明亮但会出现尖、白、扁、窄、小等声音,还容易产生字包声,不利于声音的发挥。为了保持声音色彩圆润、柔婉、宽厚、明亮、自然,更富于艺术表现力,常常需要把前韵母发音部位进行歌唱式后移,即韵母发音由齿前向硬腭移动,促使声音竖起来,保持吐字的相对统一。
----后字前咬。后字是指韵母在口咽腔靠后部位发音的字,比如开口呼的o、e、ao、ang等,由于此类韵母着力于喉部,发音时咽腔、喉腔要充分打开。这些字音浑厚、饱满,但声音沉闷、笨重,韵母色调比较暗淡,声音容易后倒,歌唱的灵活性差,还会产生声包字现象。为此,合唱个体要尽量采取后字前咬方法歌唱,使发音部位稍向前移,即发音由喉部向后咽部歌唱式移动,增加声音的弹性、韧性,让声音色彩更加明亮,更具有穿透力。
3合唱咬字吐字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1.轻“声”重“韵”。我国民族声乐在咬字吐字方面有传承下来的经典方法,咬字要求“咬”准声母或字头,吐字强调“吐”准韵母或字腹、字尾。如若合唱群体声响只有韵母,无声母,会直接影响到字正与字意。必须字头准确,才能很好的连接字腹过渡字尾。在韵母形态咬声母时,不要把声母咬死,要像蜻蜓点水一样,把声母“点”清楚,让人听清字音,明白字意。我国传统声乐唱法中强调字头的“喷口”,是指歌者为增强子音发声力度,加快子音发声速度的一种读法。其目的在于使字头的发音要像“喷”出来那样清晰、准确、敏捷、结实、有劲。喷口唱法适用强力度或快速度的合唱作品,对弱力度慢速度的作品要尽量少用。常见声母发音问题有以下几种:
(1)字头软。即合唱个体咬字无力点,字音含糊不清,有音包字现象,如唱“太阳”听起来是“ai ang”,这就是对字头着力不够,不敢咬声母或轻视声母的作用,让人不解其意。
(2)声母乱。一是边音和鼻音混淆。如n和l声母错位,把“奴隶”唱成“笼里”。二是平舌音和卷舌音混淆。如z、c、s与zh、ch、sh不分,把“刺刀”唱成“吃刀”,把“撒网”唱成“傻网”。三是送气爆发声母与不送气爆发声母混淆。如b和p颠倒,把“婆婆”唱成“伯伯”等。
解决字头准确,多用普通话规范语音是关键。初学者要把汉字声母的七类发音逐个练习。一是送气爆破声母,即p、f、k。二是不送气爆破声母,即b、d、g。三是鼻音声母,即m、n。四是边音声母,即l。五是擦音声母,即f、h、s、x、sh、r。六是送气塞擦声母,即c、ch、q。七是不送气塞擦声母,即z、zh、j。同时,合唱群体还是要对字头力度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歌唱时要求字头不松、不飘,不咬“死”、不咬“僵”,加强其弹性,使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
2.有“声”无“韵”。韵母一般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吐字主要是吐韵母。要使一个字有头有尾完整准确,就必须归韵。韵母不清楚或不完整,会影响词意的表达,关系到字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字尾不清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归韵。合唱个体不归韵通常是把字腹唱得过满,或抢占字尾时值,造成韵尾不完整,听起来像唱半个字,如把“长”唱成“茶”,把“江”唱成“家”,把“黑白”唱成“喝吧”,把“大海”唱成“大哈”等等,完全改变了歌词的原意。
(2)字腹短。字腹是字音中最长和最响的部分,要靠它把声音传远。合唱个体吐字时如不注重韵母比例,字腹时间不够,过早进入字尾,会削弱字腹声音的丰满,不有利于字音的定型,造成吐字不清、头重脚轻。例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最后一句的“光”字,如果最响亮的a元音(字腹)不能充分发挥,使带ng辅音的ang就很难唱圆,整个字也不可能唱响,并且使u+ang混合韵母难以唱得饱满、圆润。
(3)字尾重。清代王德晖和徐沅徽所著的《顾误录》中对字头、字腹、字尾的见解是:“字各有头腹尾,谓之声音韵。声者出声也,是字之头;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韵者收韵也,是字之尾。三者之中,韵居其殿,最为重要。”在唱字的比例分配要求是:“韵尾十居五六,腹音十有二三、若字头之音,则十且不能及一。”可见字尾很重要,但不意味要把字尾唱得过重过强,决不能超越字腹的时长。如若过分强调,将会使字音失去重心,也会影响下一个字头的起音,字与字之间会出现裂痕,气、声、字链式滚动在合唱中缺乏连贯性。例如“红岩上红梅开”一句的“开”字,由于韵尾i过重就成了“开衣”,对下一句“千里冰封脚下踩”的“千”字很难作气息准备,导致链条的断裂。
3.有声无调。声调也叫字调,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声调不同,字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改变。在合唱中声调的正确表达不仅可以唱好每一个字音,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表达歌词内容。初学合唱的人,常出现“倒字”或者“音不正”现象,主要指字的声调与旋律的演唱,没有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了词义。例如把“河水”唱成“喝水”,把“黑夜”唱成“黑爷”等,都是声调错误造成的。清代李渔说:“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辩不出一字者,令人闷煞”。(李渔:《闲情偶寄·字导模糊》),这是对咬字吐字不清的批评。
【合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相关文章:
合唱中的咬字吐字训练10-12
关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技巧教程03-01
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和吐字技巧03-03
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11-13
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11-23
有关民族唱法中的吐字和咬字方法03-01
唱歌咬字、吐字不清怎么办11-12
声乐歌唱的咬字吐字训练方法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