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阅读答案

时间:2023-12-18 09:45:4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夜坐阅读答案(共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坐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夜坐阅读答案(共15篇)

  夜坐阅读答案 篇1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1分)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和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

  B、颈联中“逶迤”的深层含义是: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C、尾联运用苏秦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作者立志报国的真实情感。

  D、全诗形式上对仗工整,风格上颇有杜甫风味: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

  16、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4、五言侓诗(1分)

  15、C.是祖逖,不是苏秦。(3分)

  16、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1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1分)(共4分)

  夜坐阅读答案 篇2

  夜坐韩偓①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②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15、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答案】C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

  15、【参考答案】①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②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不满)。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

  【解析】首联,诗人着眼眼前景,选取星星、露水、圆荷等意象,描绘了夜空像苍茫的长江,繁星好似江里细碎的浪花,不时,远远的露水滴落在圆圆的荷叶上,营造了静谧优美的意境。颔联,感慨平生“襟怀”多。这一联领起下面两联。所以本题的答案就在后两联里,精读后两联:颈联,“厌厌饶酒病”可见诗人感叹身体现状不太好,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学渔歌”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尾联,“朝衣换钓蓑”表明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后两联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回答本题从对自身病痛的感,对官场失意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回答“襟怀”多的原因。

  夜坐阅读答案 篇3

  夜坐 诗歌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此诗作于晚年。

  16、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17、有人评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见其品格,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4分)

  参考答案:

  16、第一句描绘了深秋时节,月光明亮,庭院空寂无人,霜露初凝,气氛冷清的清幽寂静的画面。(4分)这一句渲染了清幽寂静的意境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咏秋基调。或寓情于景,烘托诗人情感。(意思对即可)(2分)

  17、这首诗用梧桐残叶迎秋风尚能发出响声,突出残叶不惧风寒的神韵,(结合诗句2分)借此表达诗人坚贞不屈、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以及诗人虽已暮年却壮心不已(不甘沉沦)的胸怀与抱负。(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1分)

  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⑴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1分)

  ⑵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2分)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⑶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等。(2分,一句即可)

  赏析:

  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

  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夜坐阅读答案 篇4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

  答案: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②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③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 ④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

  解析:颔联,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

  【思路点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解析:结合诗歌注解,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

  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这首诗的音调是低沉婉转的,诗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以表现深沉的故国之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夜深人静,银河横空,报时的玉漏发出低沉的声音。我伫立高楼上,风露润湿了我的衣襟。大宋江山早已沦入敌手,多少遗民像云归深山,隐姓埋名。我的泪水已洒尽,只能以枯干的眼,空对满林月明。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倚着栏杆的一角,遥望征鸿逐渐飞尽,只有吹幽怨的排箫来打发这长夜沉沉。

  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写读书为学乃前身之梦,写剑睡匣中但壮心不死,以抒自己的激愤之情,但这一切都与夜色联系在一起。作者独坐于茫茫长夜,浮想连翩,沉郁深远之感受浑化于一片幽暗、孤寂的气氛之中,联系当时形势,是不难理解的。诗风沉郁,颇得老杜之神。

  夜坐阅读答案 篇5

  夜坐池上

  朱棵①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①朱棒(ga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颔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16.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5.(3分)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这个地方。“疏翠”说明枝条稀疏了,并不繁密;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

  16.(6分)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3分)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不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3分)

  夜坐阅读答案 篇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2小题)

  夜坐有感古诗词鉴赏答案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T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1)(4分)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夜坐阅读答案 篇7

  夜坐①

  文天样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③。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文天祥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qióng):蟋蟀。③逶施: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从视觉落笔写眼前所见,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

  B.颔联只从听觉落笔,动静结合。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这是静景的勾勒;秋夜清寒,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这是动景的描写。

  C.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表达诗人空有雄心,但想要实现理想似乎遥遥无期。

  D.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2)下列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艰难时局的无比伤感之情,从内心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充满了消极的色彩。

  B.前四句描写秋天凄寒肃杀之景,给人以凄凉之感。

  C.后四句诗人慷慨悲歌,抒情言志。“逶迤”一词抒发了诗人对蹉跎岁月的无限感慨。

  D.全诗沉郁顿挫,感情深沉,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答案:

  (1)B

  (2)A

  【分析】《夜坐》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CD.正确;

  B.有误,颔联从视觉、听觉落笔。

  故选:B。

  (2)此题考查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有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不是不知路在何方,充满了消极的色彩。

  BCD.正确。

  故选:A。

  译文:

  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蟋蟀回响在四壁。年轻人成了老年人,志向难以实现,但心中装有报国之志,还要闻鸡起舞准备驰骋沙场。

  夜坐阅读答案 篇8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意思答对,要点答全即可。)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夜坐阅读答案 篇9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4~15题。

  夜坐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格是:已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15.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说法错误,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

  15.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

  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不满)。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6分,每点2分,其中概括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

  夜坐阅读答案 篇10

  夜坐池上 朱槔①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①朱槔(ga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颔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16、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3分)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这个地方。“疏翠”说明枝条稀疏了,并不繁密;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

  16、(6分)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3分)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不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3分)

  夜坐阅读答案 篇11

  夜坐

  陆游

  药裹①关心处,篝灯照影时。

  文书用遮眼,枣栗可无饥。

  素业存农圃,颓龄迫耄期。

  盖棺万事已,唯负国恩私。

  [注]①杜甫《郭十五受判官》诗句:“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药裹”指药袋,包裹着的药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典,写诗人总是关心药袋子,置于笼中的灯照着影子,塑造了孤独多病、孤灯照影的'诗人形象。

  B.颔联以记叙入诗,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诗人夜里孤坐读书、用枣栗充饥的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颈联中“耄期”指高年,八九十岁日耄。写出了诗人年龄已大,但功业却留存在田圃间的无奈。

  D.本诗语言凝练,前两联描写、叙事,后两联感事抒怀,内容上关联紧密,结构上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1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本诗都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憾,但抒发感情的方式与本诗尾联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4)B.“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有误,颔联记叙了诗人夜晚读书的状况,没有借助环境烘托。

  (1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除了直抒胸臆,还有借景抒情、借梦抒情。作者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理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表达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由夜晚风雨的声音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国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借助梦境表达了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

  夜坐阅读答案 篇12

  阅读下面这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简要分析全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2分)

  2.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夜坐阅读答案 篇13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8、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3分)

  9.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

  夜坐阅读答案 篇14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

  9(6分)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2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

  夜坐阅读答案 篇15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作者:

  (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明。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1)这首诗前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王守仁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与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现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通过描写花香、溪水、鸟鸣、草露、松风,渲染出静谧凄清的氛围,(1分)烘托了作者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2分)

  2、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

【夜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夜坐阅读答案12-11

《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11-18

课文读夜阅读及答案05-08

《夜》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03-24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04-25

《手机》阅读答案06-14

秋夜阅读答案10-10

《吃紧》阅读答案11-21

头发阅读答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