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21 10:11:3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战国策》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国策》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战国策》阅读答案

《战国策》阅读答案1

  (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比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二)魏公叔痤(cuó)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①,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③。”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④乎!”

  公叔痤死,公叔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释:①即不可讳:万一发生什么不幸。②御庶子公孙鞅:御庶子,官职;公孙鞅:即商鞅变法商鞅。③竟:通“境”,边境。④悖:荒谬,糊涂。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文段(一)中诸葛亮分别推荐了文臣和武将,从文段看,他推荐文臣的标准偏向于“德”能表明这一点的语句是“ ”;推荐武将则是 ,能表明这个标准的语句是“ ”。(3分)

  4.结合文段(一)和文段(二),简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贤臣”在国家治理上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遗:给予。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每空1分,共2分)

  2、亲近奸佞小人,疏远贤良忠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2分)

  3、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德才兼备;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每空1分,共3分)

  4、德能兼备的贤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可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如文段(一)中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忠心为国效力,可以使汉室兴隆。(2分)

  但贤臣如果得不到国君的重用,往往会成为国家的威胁。如文段(二)中的商鞅虽有才但不被魏惠王认可,到秦国辅佐秦孝公,使秦国强大,而魏国变得薄弱。(2分)

  或:任用“贤臣”治理国家,可以使国势兴盛;反之,则会使国运衰微。(2分)

  从文段(一)中诸葛亮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分析以及劝刘禅亲近贤臣;(1分)

  文段(二)中公孙鞅到秦,秦则日益强大,离开魏,魏则日渐衰微,均可以看出贤臣在国家治理上的重要作用。(1分)

  译文

  魏国的公叔痤生病,惠王去问他说:“公叔痤你生病了,万一你不幸去世了,国家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个家臣公孙鞅,希望大王听凭他处理国家事务。如果不任命他,就不要让他出(我国的)边境。”惠王没有回答,出去后对身边的人说:“多么悲哀啊!像公叔痤那么贤能的'人,却要我必须全把国事听凭公孙鞅决定,不是糊涂吗?”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闻说这件事,埋葬了公叔痤后,他往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任用了他。秦国果然日益强盛,魏国日益衰弱。这不是公叔痤糊涂,而是惠王糊涂啊。糊涂的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不糊涂的人当成糊涂的人啊。

《战国策》阅读答案2

  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战国策》中曾记载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当时足球被称为“鞠”。鞠用皮革做外壳,中间塞满鬃毛之类的东西。西汉时,刘邦曾在宫廷内修建“鞠城”,专供比赛使用。汉武帝还在军队中推广足球运动,使足球运动兼有强健士兵体魄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记载(zǎi zài)临淄(liú zī)鬃毛(cóng zōng)

  塞满(sāi sè)曾在(céng zēng)鞠城(jū jú)

  2.足球最早起源于[ ]

  A.巴西

  B.美国

  C.中国

  3.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记载在[ ]

  A.《孟子》

  B.《庄子》

  C.《战国策》

  4.西汉时,汉武帝在军队中推广足球运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l.zǎi zī zōng sāi céng jū

  2.C

  3.C

  4.有强健士兵体魄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3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妾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期年之后(满一年)

  B.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C.官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漂亮)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乃下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暮寝而思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参考答案:

  1.D

  2.D

  3.C

《战国策》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盂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曰:“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铸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鎒(yáo nu ):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尧亦有所不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谓之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若鱼鳖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 时时而间进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答案:

  1.(1)放下

  (2)处在;处于

  (3)比得上;赶得上

  (4)说;认为

  2.B

  3.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4.B

《战国策》阅读答案5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信陵君杀晋鄙①,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②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③谨受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注】①晋鄙:战国时魏国将领。②卒然:猝然,突然,这里指“马上”。③无忌:信陵君的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臣之妻私臣私:(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

  (3)人之有德于我也德:____(4)臣愿君之忘之也愿: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臣之妾畏臣人之憎我也B.皆以美于徐公吾有德于人也

  C.闻寡人之耳者臣闻之曰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大德也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

  9.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劝说”的文章。邹忌和唐雎劝说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他们劝说的目的各有什么不同?请概括。(6分)

  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6.(4分,每小题1分)(1)偏爱(2)当面指责(3)恩德(4)希望

  7.(2分)D

  8.(4分,每小题2分)

  (1)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您)马上就要会见赵王。

  9.(6分;前一问2分;后一问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两人都采用委婉劝谏(迂回劝说)的方式。邹忌是为了劝说齐威王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现齐国大治。唐雎是为了劝说信陵君在赵王面前不要居功自傲,要谦虚低调。

  参考译文:

  魏国的信陵君杀死晋鄙,解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事情有些是不可以知道的,有些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些是不可以忘记的,有些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我憎恨别人,是不可以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德,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德,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您杀死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这是很大的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马上就要会见他,我希望您把这件事情忘掉。”信陵君说:“无忌我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战国策》阅读答案6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之。使者曰:“秦赵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切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

  (2)秦王以为然而遣之。( )

  (3)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4)臣切为王患之。( )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

  A.且臣之使秦 北有愚公者,且年九十

  B.无妨与赵之伐燕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国小而无地所取 忌休八尺有余,而形体昳丽

  D.乡为深思而不受 臣切为王患之

  3.将文中划线句句子翻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燕使和足迹讽齐王纳谏有何不同?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顺服,顺从,服从(2)释放,使离去(3)通“拒”,抗拒(4)忧虑,担忧

  2.C

  3.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我带千金来祝贺。

  4.燕使从对方角度舍身处的进行劝说。

  (意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小题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小题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小题2: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

  小题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小题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小题1:试题分析:“且”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根据语境应译为“要,将要”。“敝”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使动用法“使……劳苦(贫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不肯相舍”,其中的“舍”是“放开”的意思。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个故事和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能不能回想起来,并把字写正确。所以一定要注意看原文中的字形,如鹬、蚌、渔、利。对我们启示也很明确,即理智对待矛盾、冲突,避免两败俱伤,使他人坐收余利。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大意,总观全文,把人物苏代说服赵王的过程,说服赵王的方法,用简洁的语句总结出来即可。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不仅要从苏代说服技巧的角度思考,还要从赵王善于纳谏的角度回答原因。

《战国策》阅读答案8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巧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电.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闻命⑥矣。”

  (选自《战国策》)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 (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用“/”标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

  译文:

  (2)水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1)①能够,可以 ②到,到……跟前 ③听 ④吃

  (2)B

  2.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1)楚国的粮食比宅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2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但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4.答案: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战国策》阅读答案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顾: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文,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并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见,通“现”,表现。(2)临,面对。(3)子,你。(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意对即可)

  3.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4.“略”。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实。

《战国策》阅读答案10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0—14题。(13分)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0.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对……友善,与……交好

  B.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疲惫的,衰败的

  C.臣请谒其故 陈述,说明

  D.不如伐蜀之完也 万全,完美

  11.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当屯留之道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挟天子以令天下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C.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 相如顾招赵御史

  D.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记述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

  B. 司马错认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样,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C. 司马错强调想要富国强兵、称王天下,就一定要扩大国家的领土,让百姓们富足,并广施君主的恩德。

  D. 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13.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2分)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答案:

  10. B 敝,使动用法,使……疲惫。

  11. D 两个“因”都作动词“依靠、依托”讲;A项第一个“当”作“挡住,占据”讲,第二个“当”作“担当,主持”讲;B项第一个“以”,目的连词,作“……来……”讲,第二个“以”,表修饰的'连词,作“……着”讲;C项第一个“顾”,强转折意味的副词,作“反而,却”讲,第二个“顾”作动词“回头”讲。

  12. A 错在“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曲解原文“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应该是攻打戎狄一样的蜀国,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

  13. (2分)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4. (2分)(1)整治军队(译作“修治兵器”亦通)又不伤害众人(指百姓),但对方(指蜀国)已经归服了。【要点:缮,修治,整治;而,转折关系;句义通顺】

  (2)(3分)蜀国已经归附(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要点:既属,已经归附;益,更加;轻,轻视,看不起;句义通顺】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道理。”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周的疆界,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大禹所铸造的九鼎和各种图籍珍宝。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是称王天下的霸业啊。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称王天下的霸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称王天下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称王天下就会随之实现。’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情愿从那容易办到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和韩国,是与周王室相交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阻止不了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攻打蜀国。不到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蜀国已经归附了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战国策》阅读答案1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战国策》阅读答案12

  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③。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④:“君与知之者谋之⑤,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⑥,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②示:告诉。③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④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⑤知之者:指懂得医道的人。⑥此:如此。知:掌管。

  1.辨析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武王示之病 之:________________

  (2)目之下 之:________________

  (3)君与知之者谋之 之:________________

  (4)使此知秦国之政 之:________________

  (5)与不知者败之 之: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广泛听取意见是对的,但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他的。

  (2)的。

  (3)指医道。

  (4)的。

  (5)指治病这件事。

  2.(1)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

  (2)君王同懂得医道的人商量,又同不懂医道的人来败坏,假使像这样去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3.示例:分辨哪些是最合理的(或科学决策等)。(答案不唯一)

《战国策》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②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责:通债,债券。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告诉

  B.以何市而反 市:买

  C.孟尝君怪其疾也 怪:责怪

  D.狗马实外厩 实:充满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孟尝君派人供给冯谖母亲吃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失。

  (2)现在你有了薛这个封地,却不抚恤爱民,反而借款给他们收取利息。

  3.(1)感谢孟尝君的知遇之恩;(2)替孟尝君树立形象,获得民心。

《战国策》阅读答案14

  靖郭君①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B.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C.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D.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威王薨”中的“薨”字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的“崩殂”互换,不影响表达。

  C.“且先王之庙在薛”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庙”字含义相同。

  D.“动于颜色”与“颜色憔悴”(《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颜色”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虽然有缺点,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

  B.齐貌辨面对齐宣王的讥讽,从容不迫,讲述了靖郭君的两件往事,便打动了齐宣王。

  C.靖郭君不惜门客们不满而离去,甚至不听儿子孟尝君的劝告,对齐貌辨优待有加。

  D.靖郭君审时度势,从薛地回到都城后,韬光养晦,谢绝了齐宣王请他任国相的好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

  14.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有何用意?(3分)

  答

  10.C

  11.B 【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亡/崩(崩殂);帝王死亡。】

  12.D 【原文有“不得已而受”的`表述】

  13.【(1)太子的面相看起来不仁义,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得分点:“相”,面相;“不若”,不如;“更”,改;句意。(4分)

  (2)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会停止自己的行动。得分点:“知”,了解;“非”,非议;“沮”,停止;句意。(4分)】

  14.【①表明自己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兄弟。②表明自己将保卫国家土地。③以此来打动齐宣王。(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参考译文】

  靖郭君与门客齐貌辨交好。齐貌辨为人有不少毛病,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气地说:“即使赶走你们这些人,毁掉我整个家业,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会毫不推辞地去做。”于是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派长子去给他驾车,早晚给他进献美食。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与齐宣王不合,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没过多久,齐貌辨辞别靖郭君,请求回都城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一定允许我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齐貌辨到达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后,满腹怒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且宠爱的人吧!”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宠爱我,却没有言听计从。当君王正做太子时,我对靖郭君说:‘太子的面相看起来不仁义,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靖郭君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靖郭君如果听我的话去做,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对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么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啊!’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变了脸色,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遵命。”靖郭君穿戴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帽子,佩戴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推辞,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靖郭君辞职没有被允许,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在当时,靖郭君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会停止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齐貌辨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除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

《战国策》阅读答案15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 战国策》 )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① 谈卒,辞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不远千里而临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愿闻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苏秦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 分)①完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到,往,去(4分)

  小题2: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小题3: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卒”在古文中有三义:士卒、死、终,本句为“终”,“临”本义为“靠近”,“闻”为“听”,如果加“所”,“所闻”,即是名词“听到的”,“之”动词“到、往”。

  小题2:

  试题分析:关键要把“食”“薪”“于”翻译好,“食”在句中当名词“粮食”,“薪”指柴草,“于”,意为“……比……”。

  小题3:

  试题分析:“三日乃得见乎王”,苏秦被怠慢,心中是不高兴的,但自己身负使命,身为一国使者,对对方必须尊重有礼,所以苏秦以“贵”“天帝”相称,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尊重”问题,可以联系孔子的话“人不知而不愠”。

【《战国策》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战国策》和《史记》阅读及答案10-10

《战国策(节选)》《晏子使楚(节选)》对比阅读题目及答案10-10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战国策与贞观政要选段10-16

宽容课文阅读答案:宽容阅读答案04-02

《阅读》阅读练习及答案10-18

《关于阅读革命》阅读答案10-24

《安静的阅读》阅读试题及答案10-02

《对雪》阅读答案10-11

伏尔泰阅读答案11-23

《新叶》阅读答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