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
《愚公移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之息壤②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③杀鲧于羽郊④。鲧复⑤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注释】①鲧: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禹的父亲。②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③祝融:传说中的火神。④羽郊:羽山下的郊野。⑤复:肚子,现在写作“腹”。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汝之不惠: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曾不若孀妻弱子: (4)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而山不加增 朝而往,暮而归 B.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 始一反焉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8.老子曰:“慈故能勇。”请运用愚公移山、鲧治水这两个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5.(4分)(1)通“慧”,聪明 (2)地面所生的草木 (3) 比得上 (4) 铺填 6. D (3分)
7.(6分)(1)持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担心愚公不停止(挖山),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天帝。
(2)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来堵塞洪水,(却)没有经过天帝的.同意。
8.(3分)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怀着慈爱之心,爱所有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你就拥有与一切破坏力量做斗争的勇气。(1分)愚公爱大山,爱民众,希望让他们过上更便利的生活,于是他拥有搬走大山,征服自然的勇气(1分);鲧热爱百姓,在洪水泛滥,百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之际,他挺身而出并冒死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慈而能勇,勇而无惧。(1分) (意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2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 ) ② 寒暑易节( )
③ 杂然相许(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
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答案】
14.① 将要 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 、赞同 ④ 聪明
15.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 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
16.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
1 7.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3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仔细观察,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C.困于心,衡于虑
D.一狼洞其中
2、下面句中的“之”与“渤海之尾”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C.是炎帝之少女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_______
(2)杂然相许_______
(3)无穷匮也_______
(4)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1)苦于(2)赞同(3)穷尽可能(4)通无,没有
4、(1)就凭你余留的岁月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4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年且九十(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汝之不惠(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 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4、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将要、快要。(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3)通慧,聪明(4)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2、D
3、C
4、
(1)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你的心(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5、示例: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5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来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虽我之死 ▲ ②一厝朔东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2分)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以应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何以战?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于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 (2分)①即使 ②通“措”,放置。
2. (2分) D
3. (2分)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4. (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6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顺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小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意对即可)
2.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足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慰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足“智”,而是真正的“愚”。(意对即可)
3.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问长。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7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友人惭,下车引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皆以美于徐公
C.河曲智叟亡以应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D.惧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⑵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
⑶杂然相许许:
⑷操蛇之神闻之操: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5.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0xx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2.D
13.且:将要,快要或将近(2)汉阴:汉水的南岸(3)许:赞同(4)操:持,拿
14.(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冬夏季节变化,才能往返一次。
15.观点一:愚公应该移山。
(1)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可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
(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
(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工具简陋,劳动强度巨大,移山困难重重。
(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会变通,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山外更开阔,更方便,更适宜居家生活。(大意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8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纷纷)
B.惩山北之塞(惩罚) 出入之迂(曲折,绕远)
C.毕力平险(险峻) 且焉置土石(哪里)
D.山之一毛(毛发) 何苦而不平(愁,担心)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于:运于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C.焉: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D.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其妻”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疑问,其态度是一样的。
D.本故事以神话结束全文,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案:
1.A
2.B
3.C
4.⑴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9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曩:以往、过去。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
(3)是山余亦未登;(4)向吾远游冀﹑雍。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_____________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____________
12、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1)苦于(2)赞同(3)这(4)先前,原来。
10、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1、(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
(2)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到了泰山的北面。
12、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0
中考真题演练《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中考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1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开始)
C、观者如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放开)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中画线句应这样划分节奏:“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中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中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阅读答案:
15、C 解析 A项,敲、打/磕。B项,将近/况且。C项,代词,他。D项,赞同/上下。
16、B 解析 B项,始:才。
17、C 解析 甲文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用原文填空)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3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选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更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真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_______
(2)且焉置土石_______
(3)何苦而不平_______
(4)无陇断焉_______
2.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愚公驳斥智叟胜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太行、王屋两座山被移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这个故事的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参考答案
1.(1)戒,这里是。
(2)安放。
(3)愁。
(4)高地
2.(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杂然相许;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帝感其诚。
4.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更有说服力。(意对即可)
5.示例: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意对即可)
6.D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4
文段,完成后面小题题。(16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3分)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告之于帝?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方七百里()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④何苦而不平()
【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小题4】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险峻的大山;②方圆;③尽;④愁,担心。
【小题3】①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小题4】示例:愚公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只要能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之”的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虽我之死”的“之”字,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故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险”字的特殊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第一句注意“之”字的翻译,第二句同样注意“之” 字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地理知识,写出挖山之后,会出现哪些后果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答: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答: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答案:
1.(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宽容课文阅读答案:宽容阅读答案04-02
《阅读》阅读练习及答案10-18
掩饰的阅读及阅读答案06-07
蟾蜍登月阅读及阅读答案05-24
《安静的阅读》阅读试题及答案10-02
《关于阅读革命》阅读答案10-24
《手机》阅读答案06-14
《浣溪沙》阅读答案07-05
《鼾声》阅读答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