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阅读训练答案

时间:2021-01-20 10:09:2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秋夜阅读训练答案

  导语:这篇秋夜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秋夜阅读训练答案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朱淑真,宋代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出身仕宦之家,曾随夫游宦吴越荆楚之间,相传她婚姻不遂,抑郁而终 。

  1、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分析其作用。(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3.诗歌前两句叙事,“ ”字交代了时间,“ ”词语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2分)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5.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侧重 ,后两句侧重 。(2分)

  6.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加以赏析。(4分)

  7、这首诗前两句侧重 ,后两句侧重 ,表现了作者 之情。

  参考答案:

  1、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与凄凉。(2分)

  2、表达了孤寂(离愁别怨、寂寞、孤独与愁苦)的感情。(2分,意思对即给分)

  3.答:“夜”(“秋”); “频剪”(2分)

  4. 答:表达了女诗人月夜独处时的寂寞愁苦。(2分)

  5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侧重 叙事 ,后两句侧重 写景 。(2分)

  6:第三句中的“凉”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1分) “凉”字一语双关,(1分)照应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1分)也写心境之幽寂。(1分)(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7、叙事 写景 悲凉孤寂

  译文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鉴赏

  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两句紧扣题目“秋夜”,写深夜“无眠”之状。首先诗人交代了因秋气萧瑟凄清“无眠”的客观原因。一个“清”字,不但表现了自然之秋凉,而且借此暗示了诗人的心境之凄凉。接着的“烛花频剪欲三更”,紧承“夜久”而来,诗人却选择了“频剪烛花”这个典型动作,把心绪寄寓在“剪”这一动作上。“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正如杜甫在《独酌成诗》中写道:“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既然灯花是喜事的预兆,诗人为何要“剪掉”,而且是“频剪”,从这一连续的动作中,我们不但感觉到诗人没有对灯花报有消解愁绪的希望,而且感受到的恰是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频剪”即多次剪除,表现出了诗人不安而焦虑的心理过程。“烛花频剪欲三更”中的“欲三更”,不但呼应前句的“夜久”,更突出了诗人因寂寞、孤独而久久不能入睡的苦痛。

  接着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里诗人由叙事而进入写景。如何排遣这无尽的孤独寂寞呢?第三句“铺床凉满梧桐月”,就是说,还是睡觉吧,也许还能忘记这无尽的孤独和寂寞。可是,走到床边,却看到低眉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树影。其中一个“凉”字,不但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渲染了天气之凉,而且更烘托出诗人心境的孤寂与凄凉。结句“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以景结情,表面写“景”,实则思念之情,孤独之感蕴含其中。从审美意象的选择来说,“梧桐树”是对秋天来临最为敏感的一个树种,即人们所说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在诗歌中,往往用来象征一种凄凉的思念之情。正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所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同时在《鹧鸪天》中又写道:“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些都是表现出了愁苦的情绪。同时,诗人也选择的“月”这一审美意象。这与唐代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时的诗人,新愁旧绪交织于心,又哪能安然入睡啊!从写作视角来看,诗人把场景由室内转而室外,由“铺床凉满梧桐月”中的“月”而来,诗人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一以贯之,顺势而下,进一层地表达了望月思人的情感。其中,“梧桐缺处”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感到寂寞惆怅之情,酸楚之感。可以说,这“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句是景中情,不言“愁”字,而句句含“愁”。

  总之,朱淑真《秋夜》这首绝句,语言浅显而情感深厚,在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同时,诗歌不但意境高远,而且情感深长,真正体现出诗人词作的清新婉丽,情真意切,忧怨悲愤,跌宕凄恻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秋夜阅读训练答案】相关文章:

《故乡的中秋夜》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02-10

《秋夜》的阅读答案09-24

《秋夜纪怀》诗词阅读训练附答案03-20

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我爱家乡的秋夜02-10

古诗《秋夜曲》阅读答案07-10

《秋夜》阅读理解附答案02-10

秋夜曲阅读练习及答案03-27

秋夜曲阅读习题和答案02-15

诗词《江上秋夜》阅读答案及赏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