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糕阅读答案
家乡的年糕的课文阅读答案是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家乡的年糕阅读答案,欢迎参考!
原文
肚子开始叫的时候,才只走出一半的山路。
我没发慌,因为我怀里还揣着半块年糕。
早晨喝的是稀饭,料定会饿的,娘把昨天剩下的半块年糕给我带上,嘱咐我只有这半块,要等实在走不动时再吃,吃早了再饿就没法子了。
我越走天越热,越走腿越软,越走肚子越空。碰上泉水,就把肚子灌得胀圆,心想能顶上一阵,可不一会儿又都放出来了,没一点“剩余价值”。手老往怀里摸,几次要掏出手绢包,却又忍住了——吃了,就没有了。
走不动了,在路边坐下歇歇,我使劲按住怀里老想往外溜的.年糕,劝它再忍一忍,待走上前边那个山坡。
走啊走,走上了山坡。
又走了一会儿,过了路边那片竹林。
再走一段,前边有块青岩……
走走歇歇,歇歇走走。
走不动了,真的走不动了。
手绢包打开,抓起年糕要往下吞,手到嘴边又停住,耳旁又响起娘的嘱咐:年糕只这半块……
是呀,就这半块年糕,且不算大;吃了,一会儿还会饿,可最难走的那道山梁还在前边。
使劲咽口唾沫,把年糕只放到鼻子下狠狠地闻了闻便又包好揣回怀里,一直没敢咬——咬一口只怕再也忍不住。
本来没了一丝力气,本来再迈不动一步,但那没吃一口的年糕却为我添了劲——我的肚子虽是空的,心里却有底。
半块年糕不断安慰着我:别慌,往前走。
半块年糕不断鼓舞着我:坚持,往前走。
走,再走,终于望见那道山梁。终于走到了梁根下。
手绢掏出来,又放回去。不行,现在吃了,上到半梁再饿就没招了。上!我有年糕,怕什么,看还能走多远。
走。走。再走两步!
上。上。再上一点!
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拿出年糕……
一步……两步……三步……
头昏沉沉的,身子轻飘飘的,腿脚软绵绵的……当我实在挤不出一点力气,一下子瘫倒下去时,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
啊,梁下就是外婆的小村。小村正飘起亲切的炊烟……
颤颤地打开手绢包,捧住那半块白里透黄的年糕,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吃了——不再害怕路远。
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我只有半块年糕——我始终有半块年糕——有了这半块年糕,我空着肚子走到了外婆家。
捧着半块年糕,一个12岁的孩子哭了。
阅读题
1.文章题目“半块年糕”与全文叙事焦点有什么联系?改成“十二岁孩子和五十里山路”好吗?为什么?
2.文章为什么不从一上路开始写起,而从走了一半路“肚子开始叫”时起笔?
3.第13自然段中“使劲咽口唾沫”“狠狠地闻了闻”,这里加粗的词有什么作用?
4.“捧着半块年糕,一个12岁的孩子哭了”,为什么?
5.年糕“老想往外溜”,“我”“劝它再忍一忍”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答案
1.答案:略。
解析:半块年糕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同时也是信念的象征。“半块年糕”鼓励着一个12岁的小孩坚持走完50里的山路。它“不断鼓舞着我:坚持,往前走”。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拿出年糕……一步……两步……三步”。当他“一下子瘫倒下去时”“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终于成功了!文章采取一唱三叠的手法,几次手摸年糕都没有一次咬一口,充分突出了这位小孩艰难跋涉的坚持精神。如果改成“十二岁孩子和五十里山路”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2.答案:可以引出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解析:才走了一半路,肚子就已经饿了,就可以吃年糕了,可只有半块年糕,它如何能支持得了下一半的路呢?文章直接从走了一半路时起笔,省掉很多拖沓的文字。
3.答案:符合孩子的性格,并强调了孩子很饿。
解析:联系一下该句的上下文,就不难理解这两个动词的用处了。
4.答案:这半块年糕支撑这个孩子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
解析:真的很不容易,12岁的孩子空着肚子走了50里的山路,如果没有这半块年糕的支撑,这恐怕是不可能的。
5.答案:拟人。写出孩子肚子非常饿,但却坚持忍住不吃年糕的那种可爱。
解析:明明是自己非常饿想吃年糕,却说年糕“老想往外溜,”“我”“劝它再忍一忍”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6.答案:我的肚子虽是空的,心里却有底。
解析:这个动人的故事寓含了深刻的道理——成功既需要信念支撑,更需要意志坚持。
【家乡的年糕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家乡的年糕作文02-25
家乡的竹林阅读答案08-21
《家乡的桥》阅读答案11-12
中考语文阅读:《家乡的竹林》阅读答案11-10
家乡的竹林阅读答案(精选)09-04
家乡的枣阅读答案参考11-09
捣年糕—家乡的风俗作文04-14
《家乡的小河》阅读题及答案03-09
家乡的槐树阅读训练与答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