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秋水》阅读答案1
①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分外敏锐——那时候,在疲惫的田间劳动之后,有时,我也像其他乡亲一样到水里冲洗一番。直到有一天站在水中央,忽然发现身边的水就变得异样的稠密,温凉,掬在手心的一捧在指缝间透明着四散流溢,手指有种酽酽滑腻的感觉。湿淋淋的从水里爬起来,浑身禁不住打了个冷噤----这时,我才感觉到节候真的是立秋了。
②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闭封起它那张开了的智慧的壳。大地进入了一个休整期。
③无法涉入秋水。只可观看——当时我想,几千年前那不事稼穑的庄子和惠子,应该也是在这天立于濠梁之上观看秋水的。那时,大地被收拾得一片干净,空气澄明,纤尘不飞。他俩尽管一个刚死了老婆,一个刚失了相位,但恰如秋水剔除了曾经的繁华和喧哗,转入到这生命的休整期一样,他们的心境如同秋水般祥和,十分清亮。于是一个说:你总害怕相位让我取而代之,因此将大梁城瞎折腾了一番,现在尝到了失意的滋味了吧?一个嘴巴也不饶人,说:你老婆死了,你却鼓盆而歌,自以为惊世骇俗,就不怕留下那千古骂名?----面对秋水,两人已不再尖锐对立了。只哈哈一笑,眼睛就一齐投向了水中的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④秋水无言。两位哲人那袒露着的襟怀,就如同一条更为清澈明晰的秋水。生命的彻悟有时竟就是秋水所滋生的。
⑤立秋前后的水真的迥然不同。刚刚过去的夏天因为阳光的渗透,水过于炙热和喧闹,作足了表面上文章。而曾经汹涌四至的春水,又是水性杨花,春心泛滥,似乎肩负着过重的责任,努力的孕育着生命,无疑它也就拥有生命成长的冲动和朝气了。滞后的冬天,山瘦水寒,形容枯瘦,在不断的冻结和流失。只有秋天的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既无孕育生命的痕迹,又没有冬天的刺骨寒冷。它平静地流涌,只需保证自然生命必备的涵养。它横淌在生命的存在与死亡之间。
⑥秋水茫茫。在秋阳的照耀下,一泓秋水泛出的层层涟漪,也会轻轻叩击着岸边的岩石和青草。但那样子就似刚刚生产过的妇人对男人的轻吻,然后就美丽地躺着,呈现出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境界。空中一群又一群的大雁南飞,漠漠青田,最后一行白鹭也钻入了云霄。水面上的浮萍,红莲,水草由绿色渐渐变成褐红色。一片荷花开谢过的池塘,荷叶饱胀得像穿着绿裙子的少妇,体态丰腴,凸显出膨胀的生命被释放过后的轻松。使人在看到生命回光返照的同时,领略到“望穿秋水”的真正含义。
⑦在秋水浩淼的季节,庄稼人有着短暂的消闲时期。但紧接着秋收的到来,他们随即就在田里做一年最后的一次征战。秋天的肃杀之气也在一天天出现在水里,这时候人们似乎才感觉到,在秋水美丽的表面之下,那其中生命的挣扎、抵抗和搏斗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水里所有的生命都参与了这场不温不热而又异常严肃的斗争......生存与扼杀,温暖与寒冷,成长与抑制,正义抑或邪恶,自然以它本身的法则作着生命痛苦的抉择。因此伴着秋风落叶声的如贯盈耳,秋水渺渺,我们已经无法下水,亲身体会鱼的快乐与不快乐了。
⑧有了这些,我就陡然明白了庄稼人为什么对节气总是充满了生命的敬畏,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紧赶慢赶,要将所有的农作物赶在立秋之前拾掇完毕。同是姓“庄”,庄稼人对“立秋”这个节气有着比老庄更为接近本质的透悟。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但与许多人一样,我自那个立秋的日子误入秋水,像一尾快乐的鱼爬上岸之后,就很少有机会再涉入那同样的秋水中去了。现在,所谓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悄然的磨钝了我的嗅觉和触觉,就连“望穿秋水”也成为我的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了。
(选自《杂文选刊》20xx年2期)
11.作者对秋水有怎样的感受和理解?请结合全文作归纳。(6分)
11.①秋水清澈明晰,给人以生命的彻悟;②秋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使人领略生命绚丽过后的平淡而膨胀之后的轻松;③秋水浩淼、凛冽,促使人们敬畏生命,明白生命有痛苦的抉择,重视时间。(6分)
12.文章第⑤自然段是怎样表现秋水的“迥然不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2.对比手法,把秋水与夏、春、冬三季的水作比较。通过四季比较,可以更鲜明突出秋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的特点,为下文写秋水使人领略到“望穿秋水”之中蕴涵着的平淡而幸福的真正含义作铺垫。(4分)
13.文章第⑧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庄稼人对立秋这个节气有着比老庄更为接近本质的透悟”?(4分)
13.因为庄子不事稼穑,无从真切感受秋水,只能从秋水的外在形态去领悟个体生命的自由;庄稼人真正亲近秋水,懂得通过感受秋水而领略幸福,更懂得立秋与大地、庄稼的密切关系,节气对农事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感受立秋而更 加敬畏生命、珍视时间。(4分)
14.文章结尾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文章表达的主旨你有怎样的感悟?(6分)
14.作者的心情:①自己脱离农村后所产生的一种对田园自然生命状态的怀念;②对城市生活消钝生命意志、生命感触的一种无奈。
《秋水》阅读答案2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 秋水》 )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4)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 徐无鬼》
【注释】 (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奚:何,什么。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秋水时至 (时: ) (2)河伯始旋其面目(旋: )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见: ) (4)小童辞(辞: )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之谓失其本心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B .顺流而东行 向为身死而不受
C.河伯始旋其面目 其害真不知马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4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1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2分)
参考答案:
11 、( 1 )按时(2 )穷尽,尽(3 )拜见,拜访(4 )谢绝
12 、D
13、 ( 1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 2 )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1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秋水》阅读答案3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百川灌河(注入)(2)东面而视(面向;朝向)
(3)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掉转)(4)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答: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秋水》阅读答案4
秋水阁记
钱谦益
①阁于山与湖之间,山围如屏,湖绕如带,山与湖交相袭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属,至是则如密如防,环拱而不忍去。西湖连延数里,缭如周墙。湖之为陂为寖者,弥望如江流。山与湖之形,经斯地也,若胥变焉。阁屹起平田之中,无垣屋之蔽,无藩离之限,背负云气,胸荡烟水,阴阳晦明,开敛变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②阁既成,主人与客,登而乐之,谋所以名其阁者。
③主人复于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于水乎?今吾与子亦犹是也。尝试与子直前楹而望,阳山箭缺,累如重甗。吴王拜郊之台,已为黍离荆棘矣。逦迤而西,江上诸山,参错如眉黛,吴海国、康蕲国之壁垒,亦已荡为江流矣。下上千百年,英雄战争割据,杳然不可以复迹,而况于斯阁欤?又况于吾与子以眇然之躯,寄于斯阁者欤?吾与子登斯阁也,欣然骋望,举酒相属,已不免哑然自笑,而何怪于人世之还而相笑与?”
④客曰:“不然。于天地之间有山与湖,于山与湖之间有斯阁,于斯阁之中有吾与子。吾与子相与晞朝阳而浴夕月,钓清流而弋高风,其视人世之区区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吓也为何如哉?吾闻之,万物莫不然,莫不非。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轻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则夫夔蚿之相怜,鯈鱼之出游,皆动乎天机而无所待也。吾与子之相乐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两行也,而又何间焉?”
⑤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辩也。”姑以秋水名阁,而书之以为记。崇祯四年三月初五日。
【注】:嶞,山形狭长的样子。陂,河岸。寖,同浸,渗透之意。吴海国、康蕲国:海国公吴祯,蕲国公康茂才,均为明初大将,协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天机:自然。
22.根据文中相关信息,作者以“秋水”名阁,是取 (人名)《秋水》之意。(1分)
庄子(周)
23.第③段写主人登阁产生“黍离”、“江流”之悲,其作用是什么?(3分)
悲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1分)与上文登阁之乐形成对比,(1分)为下文领悟到乐与悲不过是人的主观感受作铺垫。(1分)
24.结合上下文,对文中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C )(3分)
A.世间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也没有是这样的。
B.持肯定的立场去认识世间万物,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反之亦然。
C.顺着所肯定的方面就去肯定,世间万物没有不被肯定的。反之亦然。
D.对世间万物的态度,要么持肯定的立场,要么持否定的立场。
25.概括结尾主人言“吾不能辩也”的原因。(3分)
因为登阁不管引发怎样的情绪,也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对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在庄子等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看来,都没有什么区别,(2分)何必拘泥这些世间的俗见。(1分)
26.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将情景理有机结合的。(4分)
首段描绘山河环绕下的秋水阁的景色,令作者产生心旷神怡之情。第二段点出登阁之乐。第三段触景生情,联想到相关历史人物,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2分)第四段移情入理,举《秋水》中井蛙、腐鼠的例子,论述万物莫不然、莫不非的哲理,以庄子的天机自然来缓解内心的苦闷。最后一段则借秋水名阁,表达了人生态度。(1分)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交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分)
《秋水》阅读答案5
秋 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秋水时至 (2)两涘渚涯之间
(3)不辩牛马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已若
(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写出与本段文字有关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的含义.
成语:
含义:
4.请你谈谈从这则寓言中受到的启示:
(以上是2003年威海巿中考题)
5.“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为什么而叹?
6.河伯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信中说:“读了秋水篇,你不会再做河伯了吧……”他要勉励女儿什么?
8.仿照例句,请写一个句子。(20xx年上虞试题)
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提示:可以把知识,友谊,青春等作为写的对象。)
答案:
1.(1)按时 (2)水边 (3)同“辨”分辨 (4) 尽,完
2.(1)听到一些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已。
(2)我曾经听说有人看不起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
3.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藐小。现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的人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4.1骄傲自满是由于见闻不广造成的.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在事实面前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4即使有点资本也不要骄傲.
5."自喜"的原因是"百川灌河",河伯"以天下之美尽为在己",后又叹息上因为到达北海后,发觉自己与北海相比太小了.
6.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由先前的骄傲自大到后来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
原因有:1看到了北海的广阔;
2他善于比较(将黄河与北海比较,将自己与海神比较),并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3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7.子女不要有优越感,不要盲目自大,骄傲自满.
8.感情是人生的一本书,亲情是序言,友情是目录,爱恨恋想是感情故事的主题.
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旋律.
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
《秋水》阅读答案6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①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②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③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④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五帝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汝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倪:通“睨”,看,看出。②趣操:志向的趋向。③梁丽:屋栋。④盖:发语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贵而相贱 贵:认为尊贵。
B.以差观之 差:区别。
C.因其所然而然之 然:这样。 C(然:认为……是对的)
D.而不可以窒穴 窒:阻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物观之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
B.因其所大而大之 蒙故业,因遗策
C.知天地之为稊米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
D.白公争而灭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均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3.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3分)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译文:
(2)差其明,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
译文:
((1)这就如同以天为师法而不要地,以阴为师法而不要阳一样,是明显行不通的。然而还是有人说个不停,不肯放弃,这样做不是愚昧无知便是存心骗人!
(2)不合时代,违背世道人心的,成为篡夺者;合乎时代,顺应世道人心的,称为合乎正义的人。)
《秋水》阅读答案7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属予作文以记之
B.闻道百/操蛇之神闻之
C.以为莫己若/皆若空游无所依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9.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天的雨水时常落下,众多山里的水都汇入河流。
B.望洋向若而叹曰--(河伯)看着一望无际的海洋,面对着海神若感叹道。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况且我曾经认为孔子的学识也不算多。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那么,(改正错误的认识)就危险了。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在秋天洪水暴涨时河面大增,站在河边,连对面的牛和马都看不清楚。
B.河伯本以为自己天下最为壮美,到了的北海面前,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C.河伯由自喜自满到自省自悟,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是本文所要给人们的启示。
D.文章以秋水为题,实则主要写河伯,通过河伯望河与望海的前后变化及感慨,点名文章的寓意。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外在特征明显,连平顶山花莲洞的妖魔银角大王都能对着影神图--指认:这骑着白马的是唐僧,这毛脸的是孙行者,这黑长的`是沙和尚,这长嘴大耳的是猪八戒。
B.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水浒传》中阮小五、阮小七兄弟唱的这首山歌,形象反映了梁山起义者的反抗精神和忠君思想。
C.讲义气是中国古典名著中众多英雄好汉的重要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降汉不降曹,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D.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原着中的《临江仙》词如今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水浒传》的片头曲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笃于时也 (2)此其过江河之流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4)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①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②哀吾生之须臾
C.①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D.①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②于是余有叹焉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此予之所得也
C.戍卒叫,函谷举。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参考答案
1.(1)限制 (2)超过 (3)谋算,考虑 (4)通萃,聚集
2.C
3.B
4.(1)(如今)你从河岸流出,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
(2)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以为多)呢?
译文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秋水》阅读答案8
文言文阅读能力展示(12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5、本文作者_________,战国时哲学家,_________家代表人物。(1分)
16、补上文中空白的句子。(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解释加点的字(2分)
秋水时至( ) 不辩牛马( ) 以为莫己若( ) 始吾弗信(
18、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出从本文蜕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 (2分)
20、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1分 庄子 道
16、1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17、2分 按时 分辨 比得上 不
18、4分 (1)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 (2) 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19、2分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20、 2分 这篇寓言,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下述观点均可: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秋水》阅读答案9
《秋水》阅读题附答案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百川灌河________________
(2)东面而视________________
(3)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______
(4)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注入;(2)面向;朝向;(3)旋转;掉转;(4)认为……轻
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3.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意对即可)
《秋水》阅读答案10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 辩:_______
②东面而行,不见水端端: 端 :_______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 长 :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闻百,以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5.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同(通)辨,分辨。 ②尽头。 ③长久,永远。
2.B
3.①秋天里的洪水按时到来,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②听到了上百条(不少)道理,便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4.C
5.可能的感受:①现有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
②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即使是博学的孔子也有被人认为学问少的时候,因此我们一方面没有骄傲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③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④见识短浅,学识浅陋就会遭人耻笑,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秋水》阅读答案11
阅读并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
③“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意对即可)
3.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意对即可)
4.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5.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意对即可)
6.望洋兴叹
《秋水》阅读答案12
阅读文言文,完成4-9题(16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本文作者_________,战国时哲学家,_________家代表人物。(2分)
5、补上文中空白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加点的字(4分)
秋水时至( ) 不辩牛马( ) 以为莫己若( ) 始吾弗信(
7、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从本文蜕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 , (2分)
9、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2分 庄子 道
5、2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6、4分 按时 分辨 比得上 不
7、4分 (1)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 (2)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8、2分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9、 2分 这篇寓言,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下述观点均可: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秋水》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秋 水 (12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河伯始旋其面目/其妻献疑曰B.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
C.河伯欣然自喜/然则何时而乐耶D.秋水时至/山间之四时也
小题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3:河伯的说话首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的□□□□;再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然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也就是成语 “□□□□”之意。(3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
B.河伯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 自叹不如,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闻道”1分;“若”1分;语意连贯1分)
小题3: 狂妄自大(1分)盲目自大(1分)贻笑大方(1分)
小题4: B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中若字分别解释为:古代指海神;如同、好像。C相中的然字分别解释为:……的样子;表转折连词。D相中的时字分别解释为:时令;季节。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第一句注意“闻道”“百”等词。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横最好是“四字成语”读懂文言文,方可能从中提炼出意思相近的成语。
小题4:
试题分析:B项:因为它为自己泾流之大的雄伟而骄傲自满。
《秋水》阅读答案14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于.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④。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秋水时至( )
(2)河伯始旋其面目( )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
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按时(2)穷尽,尽(3)拜见,拜访(4)正好,恰好
2、D
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5、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秋水》阅读答案15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加粗的词。
①不见水端_________________
②百川灌河_________________
③则殆矣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少仲尼之闻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由此文衍生出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成语:______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这篇短文联系自身,谈谈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尽头
②注入
③危险
④认为……少
2.①河伯显露出高兴的样子,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的身上。
②“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3.成语:望洋兴叹 意思:现在用来比喻做事力量不足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贻笑大方 意思:用来比喻被内行的人笑话。
4.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应该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意思对即可)
【《秋水》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庄子·秋水》的阅读答案附翻译04-06
秋水教学设计06-08
格林童话阅读题阅读答案 - 阅读题答案03-24
《关于阅读革命》阅读答案04-08
《散文》阅读答案01-20
野地阅读答案01-04
《国语》阅读答案12-30
《古琴》阅读答案12-27
《渡江》阅读答案12-25
宁静阅读答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