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传阅读答案参考
篇一:陈与义传阅读答案
陈与义传阅读答案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③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④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注】:①上舍甲科: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甲科,唐宋科举考试中进士分甲乙科。②符宝郎:官名,掌管玉玺、金银等牌。③提举:掌管。④梓宫:皇帝、皇后的棺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卓:优秀
B.致名誉,流辈敛衽致:获得
C.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乐:愿意
D.以是受知于上云知:赏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B.则无可还之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其荐士于朝D.尤长于诗
吾其还也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陈与义品行才学的一组是
①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
②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
③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④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
⑤三月,从帝如建康
⑥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的先祖居住在京兆郡,从他的曾祖父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故陈与义是洛阳人。
B.金人攻入汴京之后,高宗南迁,陈与义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辗转湖湘等地,过了岭峤。
C.陈与义的诗歌清幽深远,曲折有致,高远超迈,纵横凌厉,成就高于陶、谢、韦、柳。
D.陈与义容貌庄严恭敬,不苟言笑,他曾向朝廷举荐贤才却不声张,很受读书人的赞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C(“乐”应为“喜欢、赏识”)
10.B(A项“以”分别为“介同,凭借”与“连词,并且”B项”之“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C项“其”分别为“代词,他”与“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D项“于”分别“介词,引进对象,不译”与“介词.在.表处所“)
11.B(①陈述陈与义的官职升迁.才学出众;③是丞相赵鼎所言;⑤陈述陈与义跟从皇帝回到临安)
12.以应是风弗为成就在陶、谢、韦、柳之问5
13.(1)绍兴七年正月,任参知政亊,只尊奉道德来辅佐朝廷,致力于作尊君主威望来振作纲常法纪,(落实“师““以““辅 务 振”等字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共5分)
(2)如果和议成功,难道不比战争好吗?万一和议不成功,那么一定免不了动武。(落实“若”“岂”“贤”“无成”等字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共5分)
翻译
陈与义,字去非,他的先祖住在长安,从他的曾祖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所以陈与义是洛阳人。陈与义天资超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能写文章,很有声誉,同辈的人都对他很恭敬,不敢与他抗衡.政和三年他考上太学上舍曱科,被授予开德府教授,数次升迁至太学博士,提升为符宝郎,不久被贬去掌管陈留酒税。
到金人攻入汴京,高宗向南迁都,陈与义就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辗转经过湖湘,过了岭峤。很久之后,被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夏天,陈与义到了皇帝所在的地方,升为中书舍人,兼掌管皇帝诏书起草,后来被封为吏部侍郎,不久凭借徽猷阁直学士的身份到湖州做知州。后又召为给事中,他写的驳议详细典雅。又凭借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掌管江州太平观,被召入朝,正碰上不喜欢陈与义的宰相,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九月,高宗到平江,十一月,授陈与义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绍兴七年正月,任参知政亊,只尊奉道德来辅佐朝廷,致力于尊崇君主威望来振作纲常法纪。当时丞相赵鼎说:“很多人说中原的形势可以谋求收复,应该就此进兵,否则恐怕将来一定会追究今日失去了时机。”皇上说:“现在皇上灵柩与太后、渊圣皇帝都没有回来,如果不与金人议和,就没有回来的希望了。”陈与义说:“如果和议成功,难道不比战争好吗?万一和议不成功,那么一定免不了动武。”皇上说:“是的。“三月,陈与义跟从皇帝到建康。第二年,跟从皇帝回到临安。陈与义因病请求辞职,又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湖州做知州,在殿上向皇帝辞别,皇帝慰问亲切,皇恩深厚,陈与义于是请求辞职,去监管临安洞霄宫。十一月,陈与义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容貌庄严恭敬,不苟言笑,平时虽然与人交往谦恭,但是内心刚正不可冒犯。他向朝廷推荐贤士,退朝后从不告诉别人,士人因此都称赞他。陈与义尤其擅长诗作,描写外物寄托深意,清幽深远,曲折有致,高远超迈,纵横凌厉,风格与成就在陶、谢、韦、柳之间。他曾经创作一篇《墨梅》,徽宗很是称赞欣赏,他也因此得到了皇上的赏识。
篇二:陈与义传阅读答案
核心提示:陈与义传阅读答案宋史翻译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
陈与义传宋史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③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④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注】:①上舍甲科: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甲科,唐宋科举考试中进士分甲乙科。②符宝郎:官名,掌管玉玺、金银等牌。③提举:掌管。④梓宫:皇帝、皇后的棺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 卓:优秀
B.致名誉,流辈敛衽 致:获得
C.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 乐:愿意
D.以是受知于上云 知:赏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B.则无可还之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其荐士于朝 D.尤长于诗
吾其还也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陈与义品行才学的一组是
①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
②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
③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④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
⑤三月,从帝如建康
⑥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的先祖居住在京兆郡,从他的曾祖父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故陈与义是洛阳人。
B.金人攻入汴京之后,高宗南迁,陈与义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辗转湖湘等地,过了岭峤。
C.陈与义的清幽深远,曲折有致,高远超迈,纵横凌厉,成就高于陶、谢、韦、柳。
D.陈与义容貌庄严恭敬,不苟言笑,他曾向朝廷举荐贤才却不声张,很受读书人的赞誉。
13.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篇三:陈与义传阅读答案
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闻吟。
【注】①帻是覆盖在额头的头巾。岸帻,推起头巾,露出前额。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此诗写于他被放逐闲居时期。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描绘了春天清晨阴冷的景象。(2分)山头薄阴笼罩,细雨淋湿青林,(2分)透出阴冷寂寞的气氛。(1分)
(2).①思乡之情。诗人眼中的深春景象提醒他时令变换,离家日久,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②闲居的寂寞(或:不得任用的哀愁)。诗人被朝廷放逐,闲居穷乡,百事不理,貌似时时得闲,吟咏诗词,实则表现了自己失意寂寞的情怀。(每点3分,其中情感内容1分,分析2分,共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从诗的前两联诗句中筛选写景的词语进行归纳。在前两联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意象有:清晓(早晨的清凉晓风)、山头、薄阴、乱云、翠壁(苍翠的树林如同墙壁)、细雨、湿青林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春天清晨波阴笼罩山头、细雨淋湿树林的阴冷空寂图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须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诗中词语传达出来的。在本诗中,前两联写景,写的是阴冷孤寂之景。后两联转入抒情。 时改 即时令改换; 客心动 即诗人产生了某种感情; 穷乡 即诗人居住的偏僻乡村; 百不理 实际 百事不理 之意; 时得一闻吟 意即 (好像)时时可以听见吟诗的声音 。于是,由 客心 可知诗人的思乡之情;由 百不理 可看出诗人闲居的寂寞;由 时得一闻吟 可知诗人失意寂寞的情怀。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作者: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传阅读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陈涉世家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译文11-12
忠义水浒传的阅读答案与翻译12-01
朱彝尊《王冕传》阅读答案04-10
《陈太丘与友期》的阅读题以及答案01-29
童趣·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阅读答案02-01
《宋史李椿传》阅读答案12-30
郑玄传的阅读答案12-10
陈谏议教子文言文阅读答案11-13
《陈书 卷三十》阅读答案及译文04-19
与陈伯之书节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