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禅暮归书所见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栖禅暮归书所见
唐庚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注 ①栖禅:惠州山名。
⑴栖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属广东)。
⑵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
⑶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尽:尽头。
1.此诗在炼字方面颇为人称道,请从第三句中找出最为传神的一个字,并结合诗境分析其妙处。
答案 ①失字。②本来是因为山峦重叠,山深林密,把小寺遮得看不见了,失字,表达出小寺好像不存在了,消失了。形象地表现了小寺环境的幽深清静。③透露出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2.好诗全凭结句高,请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与前三句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关系。
答案 ①写法上:前三句大处着笔,是面的抒写,是浑然的整体,而结尾则是点的集中,是局部的放大;前三句是长镜头,结尾是特写;前三句是整体的大色块,结句是画中焦点。(应答出写法上点面结合、场景与特写、整体与局部兼顾的特点。)
②内容上:前三句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暮归栖禅山时,看到暴雨来时天地一片昏黑,雨过又满目青葱,处处洋溢着春天归去、初夏来临时山深林密的壮丽,色彩对比强烈,是一种整体的直观感觉,结句的湖尽二字不但点明归意,补充交代了前三句的景象乃为舟行观察所见,且让全诗画面有层次感、纵深感和流动感,而且得孤亭三字将读者视线拉回眼前的特写,由浑茫的整体感觉到集中的焦点画面、特写镜头,圆转自然,给人极高的审美享受。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1112 年)。唐庚和苏轼是同乡,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称小东坡。苏轼曾谪居惠州数年,唐庚因受知于张商英,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惠州多年。这组诗就是他贬惠州期间所作。
赏析: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是宋代诗人唐庚的组诗作品。此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 年),描写的是唐庚在一次春游栖禅山暮归时所见的景色风光。第一首诗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
这两首诗题中所说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作者游栖禅山暮归时的所见景物。
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侯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则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说暮归,则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
【栖禅暮归书所见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春日郊外阅读及参考答案12-19
《父亲的口头禅》的阅读及答案12-19
《寒山寺悟禅》阅读题及答案04-26
《器小》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1-26
白鹭趣话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11-09
《断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5
《摆手先生》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9
《大师何以诞生》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8
《年节礼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4-05
《汉语可以治病》的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