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1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的基本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从分析人物提升主题
二、教法、学法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教授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六班的学生,这是本学期重新组合的班级,除了十个优生,大部分同学基础不好,学习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有限。《故乡》的教学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一课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对基础知识和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课时对重点人物分析及主题的把握,第三课时把握其他人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四课时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体会。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十分熟悉课文内容,认真组织排演情景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来把握人物形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教学中,将围绕“闰土”的形象展开分析,按“温习旧知识-------讲解知识点--------探究知识点----------联想运用”的思路进行教学,过程如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及本文写作背景和情节结构
2.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怎样的故乡?(朗读2、12段)
由问题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点明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
(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
1.谁是主人公(以辩论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谁,“我”或“闰土”)
教师归纳:小说的主人公不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举例 《七根火柴》
2.分析闰土
(1) 让划出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完成表格(多媒体显示)学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掌握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
(2) 为让学生更深刻的把握人物特征,更直观的感受人物的变化,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少年闰土与‘我’”和“中年闰土与‘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从而把握的主题-------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3、简析杨二嫂
因时间的关系让学生以杨二嫂自我介绍的表演形式来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要写杨二嫂?”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对主题把握。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三)、拓展延伸
1.综合前两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或父母的故乡的变化及感受。 以此联系既可提高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挖掘能力(由小变化看社会大问题),又可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回忆你所知道的关于故乡的诗句。以此积累文学知识,加深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由于课文内容离现今时代较远,有些句子比较深奥,人物较多,学生在主题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在设计本篇教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自主排演课文片段,深入把握、了解人物形象及人物身上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使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能力,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对一些细节问题的理解学生没有深刻体验,教师归纳的稍多这点我认为是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学生方面考虑欠缺,这些都暴露了自己的教学弱点。
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第三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质疑,自己辩疑,自主解答,通过探究学习,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重点精讲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少年闰土,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吗?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样?同学们想象过中年闰土的模样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的《故乡》来了解他的模样。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鲁迅,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况不再详细介绍。但《故乡》是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选自《呐喊》,可以多做介绍,里面收录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阅读文章,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最后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学生默读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过表格,体会人物的变化,学习对比手法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
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
年轻时
年老时
外貌
语言
动作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祸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读文章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有关故乡的诗词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五、作业练习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等描写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情节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少年闰土 →对比← 中年闰土
可爱、勇敢、活泼 麻木、迟疑、受尽苦难
人物 (喜爱、崇拜)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年轻杨二嫂 →对比← 年老杨二嫂
爱打扮、精明 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讨厌、不喜欢) (厌恶、讨厌)
情感: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结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3
这节课是第四单元小说部分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一、初二曾学过几篇小说,在课外也可能阅读过小说,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对小说的认识和阅读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因此,本节课把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作为重点,这样虽然使本课的教学时间延长了,但如果学生掌握了学习技巧,对本单元其它课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削除学生在小说认识上的误区;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小说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初步学习《故乡》一课。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开始还是“今天我推荐”这个固定栏目,实践证明这个栏目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口头表述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有效的。第二个环节由辨析《故乡》的体裁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学生畅谈他们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阅读小说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削除大家在小说认识上的误区,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创造等诸多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运用总结出的小说阅读方法去学习《故乡》一课,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只是从宏观上把握作者、时代背景、及小说三要素在本文中的体现,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主题的理解等等可专门用两至三课时来完成。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我采用“竞赛制”教学法教学,这种教法就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试题化,通过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它是我于三年前开始摸索出的,现以被列为省级教研课题。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
1、激趣性,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竞争性,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3、合作性,由于采用分组比赛,组内合作必不可少,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达到“实现问题共解,过程共同经历,结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的。
4、主体性,这种教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教学资源的选择者,比赛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和裁判员,而把学生变成了参赛选手,每位学生都感觉自己既像演员,又像观众,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参与性都得到了体现,使他们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5、全面性,由于问题的设计,答题者的选择有师生共同参与,因此可全面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可全面考查每一位学生。
6、愉悦性,这种教法使课堂成为开放性的,因此可以形成和谐、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利于挖掘学生智慧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我没有采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目的是尝试在教学硬件建设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通用3篇)】相关文章:
故乡作文范文(通用90篇)03-29
难忘故乡作文(通用14篇)07-28
故乡的作文通用15篇01-16
回故乡作文(通用15篇)01-24
回故乡作文通用15篇11-26
关于故乡作文(通用15篇)10-27
故乡的作文(通用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