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精选2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
从腊月初八开始,老院子就热闹起来。家家都做了腊八饭,尝尝这家的,尝尝那家的,看哪家的腊八饭里的腊肉多,哪家的味道香。娃娃们要放寒假了,在外地读书工作的也写信回家告诉家里父母何时回家过年了。院子里凉晒出了各家腌制的腊肉,空气中开始漂浮起过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八,母亲将全家人都动员起来。该去菜店排队买菜的去买菜,该到肉店割肉的去排队割肉,母亲叮嘱每个办事的“不要把钱弄丢,更不要把票弄丢”,临近年关,全家人就指望这些肉票、菜票过年。娃娃们盼望着除夕早点到来,这样就可以吃肉过年了。
腊月二十九,祖上传下来的石磨派上了用场。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九开始磨汤圆粉子,大家轮流推磨,一磨就要磨到半夜。糯米加大米是按比例配搭的,如果糯米多了,其实没有那么多糯米,因为糯米每人一年就只有二两,所以一定得糯米加大米。大米如果多了,其实也不可能多。学生娃娃一个月三十斤,一般居民一月就只有二十六斤。想多也多不到哪去,年过完,全家依旧要吃饭。大家在推磨的时候,母亲的缝纫机仍然在哒哒作响。母亲还在给每个儿女赶制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哪怕这些新衣是大的穿旧了改成小的穿的“新”衣服,但还是要算做新衣。因为重新缝制的时候,母亲把布料翻了一面。
腊月三十,一早母亲就带着姐姐们开始准备年夜饭。摘菜洗菜,煮肉切肉。大的不停的在忙,小的闻到肉香,口水忍不住想淌。一年到头直到过年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那么多的儿女,大的早就在外地读书、工作,小的还围在父母身边打转。就靠父母两人加起来不到一百元的工资养活一大家人,也只有过年才能一家人吃一顿团年饭。蜂窝煤的火就只有这么大,只好把把搁置一年的柴火老灶重新点燃,红红的火焰在灶膛里燃烧,姐姐们在老灶上炒出了回锅肉、芹菜肉丝、韭黄炒肉、烩什锦……。菜板上开始切母亲积攒很久的肉票才买肉来腌制的酱肉。刀下去,酱肉的油顺着菜板流。看见大人没有注意,娃娃悄悄的想偷一片往嘴里塞。“啪”母亲一巴掌打在娃娃的手上。“大家都没有吃,你就在菜板上偷”。娃娃把手缩了回去,母亲叹了口气,又从菜板上捻起一块放在娃娃嘴里。酱肉真香,说不出来的好吃,满口的香味鲜味在娃娃嘴里循环,娃娃想,要是能够吃个够该有多好。
父亲叫哥哥们支起了一年用一次的`大圆桌,大家围着圆桌坐下。一年中盼望已久,最丰盛的团年饭开始了。大家吃着团年饭,讲述着各种见闻,述说着单位的、学校的、街上看见的、听人家说的,都在桌子上大讲特讲。父亲高兴的看着大家朵颐,母亲感觉哪个娃娃捻得少就往他(她)碗里夹菜。积攒了很长时间的各种食物就是为了这顿团年饭,大家团年了。
晚上,有人在街上放起了鞭炮,娃娃们开始跑出院子去看热闹,虽然知道父母是不会掏钱去买鞭炮,但过年还是允许娃娃们去看看热闹。一家人围在屋子里开始守夜,等待凌晨十二点的到来。母亲带着姐姐们又开始为明天要吃的汤圆准备心子。这又是一年才能看见一回的宝贝东西。把红糖切烂,加上芝麻、核桃仁、白天炒肉熬出的猪油混合搅拌,装在一个大碗里。明天一早就要用它包汤圆。大年初一必须吃汤圆,再穷再苦大年初一吃汤圆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吃了它,新的一年才能够圆圆满满。
大年初一,还是母亲起得最早。她把腊月二十九就磨好,吊在梁上脱水的汤圆粉子取下,与几个姐姐们开始包汤圆。待娃娃们起床,穿上母亲赶制的新衣,热腾腾的汤圆已经煮好。虽说汤圆按人进行分配的,但汤圆咋个会是那么圆、那么香、那么糯、那么甜。父亲与哥哥姐姐们围在一起聊起了过去一年的事情。娃娃们开始在院子里拉响簧,产牛牛,滚铁环、跳拱。大家笑哦闹哦,我们过年了,今天大人不得把我们管。初一是不扫地的,屋子里再脏也不准清扫。母亲说,初一扫地会把一年的运气都扫掉,其实母亲是从来不相信鬼神迷信的,她也在图一个吉利,了却一个心愿。
大年初二,是嫁出去的闺女回门的日子,在家,大年三十大家就在一起团圆,初一大家就在一起吃团圆,已成婚的姐姐就没有什么回门之说。反正是过年,天天大家在一起才是最开心的日子。
大年初三,走亲戚,家里没有亲戚要走,最多是父亲母亲的好友来拜访。这样母亲就会端出专门积攒的糖果点心来招待客人。娃娃趁客人离开父母送客时悄悄的吃上一块。
一直到了人日初七,父亲说“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问母亲,是不是我们去游游草堂?母亲干脆的回答,假都放完了,路那么远,门票那么贵,几个娃娃又要走了,就在屋里待着和大家摆龙门阵。父亲念叨着“草堂人日我归来,草堂人日我归来,我就在屋头,我归什么来。”
不觉年就过完了。没有钱放鞭炮,但大家听了鞭炮声,不能天天吃肉,但大家三十晚上就是吃了肉。一大家人在过年的日子里,团聚在一起,那么轻松,那么快乐,那么舒服。年味就在大家里。
忽然有一天,老院子撤了,左邻右舍分布去了城市的东南西北。过年成了每家人单独的过年。没有了过年时院子里的喧闹,没有了每家人过年时做年饭飘出的香味,没有了各家娃娃聚在一起的打闹嬉笑。虽然买米、油、肉、菜不再要副食票,有钱就可以随便买。但总感觉年变得冷漠了,热闹的年忽然消失,城市里年三十不准放鞭炮,午夜钟声也敲不响了。大家开始回忆过去的年,追寻以往的年,模仿逝去的年。年变的不伦不类,但是大家仍然在过年,年啦,你的行程已经过去,大家又在期盼着来年。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2
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过往,轻轻地将所有的日子翻过,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新的日历开始了新的篇章,聆听旧年渐行渐远的步履,呼吸着新年日益浓重的气息,喝下那碗腊八粥,不禁感叹,流年如飘落水面的一纸素笺,承载着零零落落的思念和团圆的期盼,将忙碌而喜庆的新年带入眼前。
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文化传承。它蕴涵着炎黄子孙太多的情结。唐朝诗人周宏亮的诗句“何处夜歌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描写出了故乡除夕的浓浓年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王安石这首著名的七绝诗里,展现出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场面。
厚重的年味代代相传,由古及今。只是年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日渐颠覆着以往的习俗和传统,人们按部就班的蜗居在城市的丛林里,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街坊邻居相互串门拜年的习俗。那些久违的年味,慢慢地成为了支离破碎的记忆,所以我特别怀念儿时的年味。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存留最深的就是过年。过年不仅能吃上饺子,猪肉,穿上新衣,拥有压岁钱而且还有那种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氛围;那种欢天喜地快乐无忧的心情;那种浓浓的团聚的亲情和纯朴的民俗,让我感觉过年是孩子心中最幸福的事。那时的年虽然物质贫乏,吃的、穿的和现在的没法比,但是在我心中,那喜庆和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每到寒假我总是扳着手指盼过年。
儿时的年味大概是从喝了那碗“腊八粥”开始。传说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把天、地、神、灵和祖先合在一起祭祀的习惯。用各种植物的果实煮一锅“腊八粥”来感谢天地神灵和祖先,保佑赐福获得丰收,并期望来年更加风调雨顺。我想,祖先之所以把这个习俗传下来,就是告诉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开始了。
小年的辞灶一过,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厚起来,家家户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忙年,置办年货,先是扫屋、刷墙,打扫卫生。掸尘清理,好像也是根据灶墨上提示的,扫舍吉日意味着将一年的积垢除去,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印象最深的是家中墙壁上的年画,爸爸是文人,比较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常去书店或街市买些名人字画,梅兰竹菊,挂在家中正堂的墙壁上,让年味更加明亮喜庆,焕然一新。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把积攒下来的钱用在过年上,倾其所有摆满年夜的餐桌。父亲忙碌的背影在集市上来回穿梭,买肉、买鱼、做豆腐,母亲推磨、碾米、烙煎饼,屋里屋外四处飘溢着浓浓的香味。
母亲为了让我们穿上新衣服,常常是通宵达旦的赶制。一夜之间为我们几个孩子做成一件件新衣服,以便让我们在初一的早晨,风光无限。可是妈妈的手却磨出了血泡,我心疼母亲,却说不出一句感恩的话。我们是快乐了,漂亮了,可父母又要为以后拘谨的日子犯愁。为了孩子,父母把心酸苦水,锁入了岁月的年轮里。
父母是辛劳的,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自觉地分担些家务,减轻些父母的劳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们对父母的歉疚。年三十那天,我基本上没有闲着,帮着洗洗刷刷,帮着贴窗花,帮着妈妈把剪好的.各种图案,五彩缤纷的挂签,贴满整个院落,把红红的蜡烛摆满香台。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家已焕然一新,院里院外无不透出新年的吉祥与喜庆。院子里,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红红的烛光照亮我们嬉笑的脸庞,温暖着幼时天真无邪的心。总觉得年来了、喜来了、福也就来了。欢乐的心陶醉在除夕之夜,迎接着初一的到来。
更喜欢的是除夕之夜,我们点亮了红红的蜡烛,也就点出了一个红红火火的世界,在一夜连双岁,夜半两年中的相望中,一家人围坐在一盆炭火前守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守岁对于我们这些贪睡的孩子,确实很难,那时候没有电视,文化娱乐更是谈不上,所以守岁基本上是干熬,往往是睡了又醒,醒了又睡,迷迷糊糊中就迎来了初一,凌晨一过,先是放鞭炮,送纸钱,上年香,然后把煮好的水饺和汤圆放在贡桌前,由父母带领着我们一家老小跪拜天地和祖先,那种满心的欢喜和快乐无以言表。
初一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形式,孩子们欢天喜地的聚在一起,走街串户给长辈磕头、拜年,赚些糖果一类好吃的;家族里的长辈带领着大家给街坊邻居挨户拜年;同事之间相互回拜,路上遇见亲朋邻里拱手贺年、道喜。浓厚的感情,纯朴的民风,吉祥而又喜庆。
最丰富多彩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个秧歌队,高跷队争相而来,遍及大街小巷,他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狂歌劲舞,各展技艺,耍龙灯,划旱船,热闹非凡,把一个快乐的新年扭得龙飞凤舞,迎来众多人们的围观和喝彩。一般过了十五,这个年就基本上接近了尾声,年味也随着飘逝的烟花而渐渐地散去。
如今的年,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憧憬和期待,是现代生活赋予了过年新的内涵?还是因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淡薄了幸福感?没有了亲情的相守,没有了和父母相依相偎的温暖。自从父母远离了我,年依然是年,家依然是家,没有了父母的身影,却再也感受不到年的味道!每一年的春节,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让我再也感受不到过年的快乐。
春节的轮回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它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和难忘的记忆。它是一种情结的凝聚;是一种情感的熔铸交汇;是一种精神的认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在岁月的轮转中,不知不觉让我对“旧年”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与怀念。我感恩我的亲人们给予我那么多有关年的温暖和记忆,所以很希望能找回儿时的那些感觉。袅袅炊烟,喧闹的人群,汇聚的亲友,热情的鞭炮,以及带着数千年历史印痕的种种习俗,那简单而又真实的快乐...
儿时的年味,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味道,虽然已过去了好多年,很多的记忆已渐渐消散,但那年那月,那烙印在心中的味道,却在我心中永存。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3
爷爷“小六”的花生糖
“爷爷,这个花生糖一点也不好吃,怪黏牙的。”我吧嗒吧嗒嘴,用手抠抠那黏在门牙上怎么也舔不开的花生糖果。再看看爷爷,过了一年,他脸上仿佛又多了一条皱纹,是呀,过年对孩子来说是长了一岁,可对老人来说是少了一岁啊!爷爷的牙不好,年轻时便已松动,现在爷爷镶了一排假牙,却仍偏爱这花生糖。
爷爷和小爷爷(爷爷的弟弟)是阿太失去五个孩子后好不容易养活的孩子,所以阿太对他们极其疼爱。阿太亲昵地唤他们小六和小七。但就算是极其疼爱这俩孩子,在那年头,平常日子里头啊也是饿一顿饱一顿的。到了年末,爷爷才有些“零食”吃,爷爷称之为“溜溜糖”,“溜溜”在余杭土话的意思里头是少的,光滑的意思,这糖晶莹剔透,爷爷说吃了舌头还会变颜色哩。这玩意不到过年可不敢吃。一个字,贵,两个字昂贵,三个字不实惠。但是,爷爷最爱的呢还属花生糖。爷爷说那时候,出门串亲戚要坐船,去外婆家的那天,天蒙蒙亮,阿太便拿一扁担挑了俩箩筐,兄弟俩左右一个,带上太婆回娘家。太婆也不再像平日那样小气,也拿出自己的胭脂水粉,往脸上一气乱抹。还别说,这水粉还真有魔力,配上冻得红红的脸和亮晶晶的眼神,那分明是掩藏不住的回娘家的喜悦神色啊。
花生糖是外婆的拿手点心。听说闺女、女婿和乖孙孙们来拜年,外婆早吩咐舅舅舅妈在岸口等着了。那时的水干净,人们早上洗恭桶,中午淘米饭,农村人家,如此自在!来来往往的船只上尽皆走亲戚的人家。不管男女老少,个个一副红装打扮。上了岸,大人们寒暄几句,小孩们早已忍不住,跑上岸去,找外婆的花生糖去了,外婆的花生糖真是一绝,不像现在般粘嘴,雪白雪白中间裹着“白胖子”花生,一口下去,奶油香味和花生香味在嘴里融合,爆炸,那是爷爷的最爱。听见乖外孙来了,外婆呀,总放下手里的活计,忙不迭端来花生糖,嘴里念叨着“给我的乖孙孙们甜甜嘴”。
家家户户的大红灯笼挂起来了,疯耍一天的小六小七乖乖呆在爸爸的箩筐里,伴着红彤彤的光回家,那一夜啊,梦也是外婆的花生糖味。
爸爸的彩色蜡笔
到了爸爸这一代,水路都变成了陆路,不过不变的是年味。过年了,门前门后都有人叫卖着。
爸爸是家里的独生子,自是被爷爷宠着,爷爷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在爸爸十二岁那年,盖起了我们组第一幢三层楼洋房,那一年是收获的一年,是爷爷挥洒汗水的一年。爸爸爱画画,那时候蜡笔贵,一元一盒,爷爷得干五天才能赚个一元。那时,家长是不给买的,他们觉得蜡笔没有用,还不如吃的来的`实际。
那时候的孩子,门前来辆卖货的三轮车就能高兴个两三天。那辆小小的三轮给多少孩子带来过欢乐啊。夏天有赤豆棒冰,两角一根,冬天有山楂雪球,三角一袋。还有各种花花绿绿的蜡笔。爸爸就是在这里看到了那个彩色的世界。“呜呜――”是三轮车发动机的声音和着叫卖声,在孩子耳里异常悦耳。过年这天,三轮车又来了,家家户户的孩子——刚刚拿到了压岁钱的孩子们都冲向洋溢着快乐与美好的三轮车,肉嘟嘟的手儿紧紧攥着那仅有的二角钞票,渴望的看着老板,望着那红彤彤的山楂雪球。这时,爸爸也来了:“老板,我要那盒蜡笔。”那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向爸爸投去,爸爸掏出几张簇新的毛票和捏出了汗的一分二分的硬币——毛票是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一分二分的硬币是攒了好久的钱,他带着一丝犹豫,但又坚定地把钱给了老板,换了那一盒小小的蜡笔。
同小伙伴们一起拆开塑料外壳,打开蜡笔盒,一支支蜡笔静静地躺着。爸爸激动得手都在微微颤抖,一连半年,他睡觉都要枕着那盒蜡笔。我知道,爸爸的梦是彩色的。
我的游戏机和仙女棒
爸爸总感叹我们小时候过年可好玩了,你们呀,没经历过那些有意思的事情。语毕总会摇摇头,一副惋惜的样子。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快乐。我这辈,过年最欢乐的莫过于与外婆家的小伙伴们去打游戏机了。外婆家的桥后头有一家看似普通实则别有洞天的超市。这超市净卖些孩子爱的玩意儿,有摔摔炮、仙女棒、烟花炮,处在其中,连外婆家都不愿回去。别看我是个女孩子,但论调皮我可是不遑多让。所以最令我着迷的呀,是抓牛机,一台游戏机,上面是一排一排的牛儿,我是一只快活的小牛仔,按下一个按钮,便套上了一只牛,套上以后便要使劲按,不停按才能将牛儿捉过来,牛儿身上的数字便是奖励,每次我都投一块币,就能套住两元的牛儿,也许,这游戏机有些亏,现在便不开了。
晚上,我与小伙伴们一起放烟花。小女孩们,谁不爱放仙女棒呢?拿它在空中快速挥动,银色的星星之火从冷硬的仙女棒里钻出来,跳跃,腾起,随着手的幅度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图案,此时谁会不认为此时的自己就是童话里的小仙女呢?更不要说还有一大群小伙伴一起放了!银铃般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我们旋转着,旋转着,仿佛自己就是这星火之间的仙子,歆享着一年当中难得的自在美好。当然,我们可没这么正经,不一会将枯草点燃,煨起了番薯,做了一天客的我们并不累,只是喜欢煨番薯的趣味。入口是烫口却极甜的番薯,此时的我幸福得像个真正的孩子。
三代人,三种不一样的年。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我们对年的理解,不变的是我们对幸福与美好的追逐。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4
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家。老家的年味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味道,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的安吉,正上演着舌尖上的年味。
(一)年糕
腊月一到,挨家挨户开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戏码。
妇女们将早早泡好的糯米洗净,放入锅灶中烹煮。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排着队打年糕。只听叫唤声“出锅了!”妇女们将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个壮士立马抡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边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动糯米团。你一锤,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和谐。
大约十分钟后,一颗颗糯米粗糙小子木槌的造化下,形成了一个个俊俏的白面书生。光滑的糯米团从石臼中被请上了案板上,下面的活就要交给有着二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了,只见他双手不停地搓,揉,按,面团好似和他很投缘,乖乖地随他折腾。等到圆鼓鼓的面团化身成长长的条子,只见他拿着一根细细的白线,用力拉紧后,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块糯米团拉成了几块大小长度,宽度一模一样的年糕。
流水线似的工序还没有完结,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就要交给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红水(可食用的)轻轻地印年糕上,阳光下,洁白的年糕镶着鲜艳的福字,寓意来年日日高。
大人们憧憬着来年的美好愿望。馋嘴的我却一手抓起一块没有成形热气腾腾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着年糕,用力地咀嚼着。年糕的韧劲有道,芝麻的唇齿留香,好吃的让我无法启齿。
大年初一,年糕就粉墨登场了。炒年糕,汤年糕,煎年糕……但这些并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爱——炜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里取几根自家打的年糕,洗净,擦干,放入火炉中,年糕开始了它独特的处子秀。竹排霹雳啪啦的作响,大火中的年糕脱去了白面书生的模样,摇身变成了黑脸大汉。掰开烤好的年糕,外焦里嫩,再沾上细腻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绵滑的年糕久久口腔打转,似乎不舍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着淡淡的柴火味,和着浓浓的幸福味,新年开始了。
(二)饺子
饺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常胜将军,也是代表年味的花旦。
北方人和南方人同样对饺子情有独钟。可是,南方的饺子区别与北方饺子的是——饺子馅儿。北方的饺子馅儿重口味儿,酸菜馅儿,茴香馅儿等等,他们比较重视味道。而南方人就比较重视饺子馅儿的寓意和营养,一般都会比较清淡。南方人不似北方人那样会和面,大多是从市场买来现成的饺子皮,所以他们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饺子馅儿中了。
安吉,挨家挨户有着不同的口味。各种各样的饺子馅儿也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我们家的香菇馅儿代表着鼓财;你们家的芹菜馅儿,有着勤财的寓意;还有白菜馅儿的,寓意百财。过年时节,天寒地冻,当时的时令蔬菜非荠菜莫属。冒着寒冬腊月,荠菜早已吐露出绿色的小芽儿,叶片有毛,上头呈十字花冠。从根部剪下,洗净。挑几颗冬笋,切碎,和荠菜肉末一同进入南方人冬季最爱——芥菜冬笋饺里。
荠菜冬笋饺有着集财的寓意,寓意来年财运滚滚到我家。大年三十,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被老杭州人称作“子时”也叫“好、交子”所以饺子就演变而来。
煮饺子也是个技术活。生火,煮水。直到水咕噜咕噜冒泡泡时才能请我们的主角——荠菜冬笋饺下锅。饺子以婀娜的姿势进入这个大舞台。旋转,悦动,翻腾,舞动。饺子的“纱裙”变得透明清亮。饺子,也开始她的魅力人生……
(三)笋宴
安吉素有“中国竹乡”的美誉,笋宴年味十足的节日是必不可少的。
笋宴是否丰盛,需要集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今年是大年,那笋的产量会大大减少。大家会很自觉地不去采挖嫩笋,只是竹子的最底部,挖几颗小笋来解解馋,因为要保证竹子能够有产量的成长;如果今年是小年,那我们就有口福了。各种笋,各种口味,都能让你一饱口福。
笋宴的品头于品种繁多,开胃消食,老少皆宜。
冷盘有五香笋丝青豆,原味手剥嫩笋,麻辣惊雷笋,多味毛笋干。小品后,让你打开味蕾,就要大开吃戒了。
油焖春笋,油光滑亮,鲜艳欲滴,浓浓的酱油汁裹着糖味,伴着新鲜的笋香,美妙的诠释了笋的意境。
腌笃鲜,是冬季里最有代表性的菜肴。春笋被剥去厚厚的外壳,冷水中浸泡20分钟,这样能够锁住它雪白的肌肤,真是一个美白的好法子。腌肉是入冬后就备好的,这时候就有用武之地了。三层的五花肉放入温水中洗净,去污,倒入砂锅中。笋要滚刀切,确保味道能深入骨髓。好菜是需要慢慢地炖出来的。滚开10分钟后,小火慢慢的炖着,腌肉的香味已经弥漫了整个屋子,肉的油腻早已被笋狠狠地吸走了,即是对手又是伙伴。保存了笋的原汁原味,又混入了肉的香气,真是极其融洽的伴侣。
爆炒二冬,即是冬笋和冬腌菜,咸淡适中的味道,嘎巴嘎巴脆的口感,也是下饭的好选择。
清炒笋衣,红烧笋头,蘑菇笋片汤……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做法,这里应有尽有。所谓笋宴即是家宴,笋家族的外姓的,本性的,全部应邀而聚,欢庆一堂。
年味是过年能够彰显春节气息、氛围的万千气象;年味是人们表达内心欢愉、祥和的特殊的节气味儿。我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品到的都能留存自己的记忆中。
舌尖上的安吉,舌尖上的年味,让我记忆犹新。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5
今年的冬天,异常的寒冷,地都冻裂了缝,北风刮得有几分刺骨,却丝毫无法减弱我们回家的渴望!
父亲订了凌晨三点多从揭阳开往广州的火车票,遥远的路程将因为回家心切变得更加漫长。我手持四人同室软卧票,好不容易和父亲挤入到那间极为狭小的车厢时,已有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妇人坐在里面,青绿色的高领毛衣,配上深黑色的大皮衣与小脚裤,戴着方形的红色眼镜,身上透出一股不俗的气质。尽管觉得和素不相识的人待在一起几个小时有些别扭,但浓浓的年味让我忘却了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
等待火车开动的时间里,父亲打破了沉寂,与她攀谈起来,这位阿姨是个作家,担任报刊主编,我一听说她是个作家,马上从床铺上弹坐起来,边裹紧大衣边问道:你是个大作家?她对我的惊问似乎没有多大感触但还是微微一笑:是啊,其实写文章不难,重点要在于……她侃侃而谈,不时还配上几个动作。我用余光瞄了一下在一旁的父亲,他也在认真地听讲她的授课,整个车间似乎很有氛围!
嘎,嘎一阵刺耳的开门声打破了我们三人原本和谐的写作课堂,只见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中年妇女,一手拖着一个行李箱,另一只手吃力地拎着一个超负荷的条纹编织袋,里面显然装满了年货。我打量了一下这个突兀的妇女,穿着一件花色羽绒服,更加惹人注目的是她的裤子,深紫色,格外的抢眼,样子如同两根活动的加大号茄子,本来就不宽敞的车厢因为这位阿姨及她的丰厚行李而变得拥挤。一进车厢,她便扯着嗓子以极大的声音朝我们打招呼:嗨,回广州过年啊?父亲硬挤出一点笑容点了点头,我转过身看到那个女作家眼睛一直关注着那条显眼的紫色紧身裤,原本脸上的笑意完全消散了,直到我推了推她,她才反应过来并无奈地对我和父亲摇摇头,车内的融洽氛围条地冷了。
这个中年妇女却丝毫不在意我们的异常,一边哼着歌曲,一边把她的行李扔在床位旁边,微靠着被子,翘起二郎腿,从编织袋中拿出一堆零食,猪肉脯,瓜子,糖果,话梅……摊放在床铺上,笑着招呼我们:你们吃啊,别客气!谢了,我们不饿。父亲笑着回道,那个女作家也摇摇头,独自看起了她的电脑,她看我们几个不动,自顾自地抓起一大把瓜子边看手机边嗑了起来,嗑,嗑,嗑……嗑瓜子的声响节奏感极强,瓜子壳不经意之间滑落一地,干净的地面显得有些狼藉,见我们盯着地面的瓜子壳,那位中年妇女不好意思的蹲下身捡起。不一会儿,封闭的车厢内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我们不自觉的捂上了鼻子,中年妇女似乎发现我们异样的神色,忙解释道:不是我放屁噢,是我带的宝贝的味道说着,神秘地从她的编织袋里取出一个瓶子,揭开盖子,那味道更浓了,她笑着说:潮汕特产——萝卜干,可以当药呢,肠胃不好的时候送粥,保准开胃!接着又取出一大块用保鲜袋包裹着的萝卜糕在我们面前晃了晃,这个拿来煎,好吃极了!这些也都得大过年的才有这股劲去做啊,我家的几个孩子都特别爱吃这个,几次三番叮嘱我带……当那位中年妇女继续给我们展示她编织袋里的宝贝的时候,女作家再也忍不住了,从床铺上跳起来,快步走到车厢外面,场面显得有些尴尬……
真想换个车厢,我寝室里那个女人太可怕了,我没办法接受……
当时寝室的四周很安静,女作家的话一清二楚的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与父亲对视了一下,看了看那个中年妇女,她依旧嗑着瓜子,但声音着明显轻了,动作也慢了……
深夜,大家都昏沉沉地睡着了,哎,哎,哎呀……一阵痛苦的呻吟声打破了车厢的寂静,大家都被吵醒了,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转过头,只见那个女作家头发散乱,脸色憔悴苍白,整个人扭曲成一团,捂着肚子。而她旁边的那个床位空了——那个妇女不在!大妹子你怎么啦?父亲焦急地边穿衣服边下床询问道,这时车厢的门被那个中年妇女打开了,只见她提着一个保温杯从外面回来。这是怎么啦,这是?我药在包里……那个女作家艰辛地说出这句话。那你坚持一下……那个中年妇女快步走到那个女作家的皮包旁,一把把皮包倒个底朝天,胡乱翻找中终于找到了,倒出自己杯中的热水,喂她喝……又给她的肚子擦油,盖被子,忙活半天,女作家的肚子才不闹腾,那个妇女终于坐下来休息,大冬天,她的额头却冒出了许多汗珠,那个女作家刚要坐起来,那个妇女却冲过来一把把她按住,微笑地说;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那个女作家点点头,她的眼角湿润了……躺在床上的我把这一切看在心中,见大伙儿没有睡意,她又继续唠嗑了,现在过年啊,少了以前的年味,我们小时候一到腊月,不能出去玩,就一定要来一场大规模的全家大扫除,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过的.一关,父母忙着置办年货,那时候穷啊,买不起就自家做,杀猪宰鸭,炖卤汤,小孩子吃多少糖块都吃不够,鞭炮声响彻黑夜,潮汕这边还流行做粿,揉面的时候揉进去的都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家里天天弥漫着让人晚上都幸福得睡不着的味道,这些仿佛都在昨天……中年妇女说着说着,嘴角禁不住上扬了,那一夜车厢里的灯没有熄灭,父亲和我和她,我们仨没有睡……
直到早上7点左右,车厢传来广播: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女作家被吵醒了,坐了起来,看到我们仨都收拾着行李:谢谢……女作家刚要道谢就被那个妇女打断了:天冷,我那羽绒服厚你穿着回去,不然你胃再发病就不好了。大妹子那你怎么办……在一旁的父亲问道。她笑着说:我……我脂肪厚,没什么的,呵呵!大伙儿瞬间大笑起来,那个女作家她笑了……
当收拾完行李准备下车时,女作家抓了那个妇女的手:对不起,我昨天不应该那样对你……哎呀,姐,没关系的,就算是仇家,她危险时我也一定会救她的,而且我从来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为我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说着,忙从编织袋里拿出一瓶她当宝贝珍藏的萝卜干塞到女作家手里,这个送粥不错,养胃!接着,嘿嘿嘿的傻笑起来。
窗外的寒风还很是刺骨,那个女作家下车先走,她走时穿上了那件羽绒服,我们仨各自在车站等待自己亲人来接,咳咳咳…咳咳…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我看了过去,我分明看到那个妇女在瑟瑟抱紧身体……
坐在亲人的车上,我望了望还在和我告别的妇女,寒风中,她魁梧的身体瘦小了不少……我眼眶湿润,这位中年妇女的话犹在耳边那些年我们穷得像孙子,但快乐得像爷……她带来的年味,逐渐温暖了周边人。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6
年,如期而至。
照例,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门口贴上了春联,街上挂满了灯笼,商场里摆满了年货,鞭炮声不断,礼花飞上了天,到处都显示出节日特有的气氛,可是在我心里总是有一种隐隐的感觉:年味淡了。
仔细想想,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年味是理想变成现实的一种喜庆。为什么日子越来越好了,年味却变淡了?如果回顾过去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许就会发现,一些曾经的憧憬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些曾经的理想已经变成了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环境在变,思想观念在变,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年的感觉也在变。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是最盼望过年的。那时生活条件差,平日里吃的是煎饼和咸菜,穿的是补丁衣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美味的水饺和各种油炸食品,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在过年这段日子里,小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放鞭炮,拜年,走亲戚,看戏,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令人快乐。而且对于小孩子来说,每过一个年,就能长大一岁,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那时候的年味是最浓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过年的新时尚,八点一到,大人孩子都坐在电视机前,节目众多,精彩纷呈,笑声不断,举国欢腾,那无疑是一场精神文化的盛宴,年味也似乎比以前更浓了。
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只有过年才有能吃到的一些食物,诸如炸肉、炸鱼、炸绿豆丸子、炸豆腐丸子、酥锅等等,如今只要想吃,随时都能在路边小店里买到。商店里摆满各种时髦的新衣服,人们不用等到过年也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过去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的那些东西,如今已经遍布在日常生活之中了。上了岁数的人有一句话:现在天天都在过年。还有最令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春晚,似乎也越来越差,难以满足胃口了。我以为,并不是春晚的水平下降了,而是我们几乎天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各种综艺节目,欣赏水平提高了,眼光越来越苛刻了。试想,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嘴里也会没有了滋味;再好看的景色天天看,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再好听的曲子天天听,也会昏昏欲睡。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带来的满足感正在一点一点消失,于是我们觉得年味淡了,开始去回忆中寻找过去那浓浓的年味。有人说,现在是物质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匮乏了。我以为,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文化生活不是匮乏了,而是泛滥了,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我们已经有些无所适从了。其实,年味并没有变,只是我们的感觉变了而已。
对于年味,我过去也曾经有过一些独特的感受。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除夕之夜,区队安排我值班,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外地过年。晚上,先是与几位同事在区队会议室看春晚,后来那几位同事相继离开了,我顿觉索然无味,也回到了自己的值班室,一个人冷冷清清,听着外面鞭炮声声,想着老家的父母,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寂寞。结婚后,每年都会带着妻子女儿回老家过年,忙忙碌碌,热热闹闹,迎来送往,走亲访友。可是有时候也会觉得过年是件很繁琐的事情,是一种劳累和负担,身心俱疲,对过年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希望过年能好好地放松休息。况且,一年又一年,岁月流逝,头发渐少,皱纹渐多,过去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只剩下日渐苍老的`容颜和美好的回忆。于是乎,年,越来越近,心,茫然不安。记得有一年初一,午饭之后,我忽然想避开节日热闹的氛围,于是一个人朝着村外走去,一直走到了西面的山坡上,周围是大片的麦田,空旷,冷寂,心里也平静了很多,正漫步而行,却发现远处也有一个人正在慢慢走着,十分悠闲,那人也看到了我,相互对望一眼,又继续各走各的路,原来出来寻找清静的并非只有我一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渐渐沉静下来,对于年味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当我们真正成年之后,过年也应该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责任,想想自己以前过年怕麻烦,似乎有逃避责任之嫌。假如没有了那些旧的麻烦,可能又会有一种缺失感,反而又会去找一些新的麻烦来填补,想想那些所谓的年味,恰恰都在很多麻烦之中。
年味就是除旧迎新,打扫卫生,擦去玻璃上的灰尘,清理角落里的垃圾,干干净净,整整洁洁,一尘不染;年味就是家人团聚,无论多远都要回到老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水饺;年味就是给长辈拜年,看望长辈,祝福长辈,陪伴长辈;年味就是一种欢乐的气氛,贴春联,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同时,年味还应该与时俱进,既要尊重传统的风俗习惯,又要接受现代的时尚,现在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开始不赞成再像过去那样燃放烟花鞭炮,以为外出旅游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过年方式;今年过年,很多人都在盯着手机又发“红包”又抢“红包”,想想一份“红包”能有几个钱,图的是那份热闹,这也是一种年味;年味是在唤醒我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的东西要留下,不好的东西要抛弃,让一切从新开始;年味承载着我们太多的理想:健康、团圆、平安、幸福、孝敬、和睦、富贵、祥和-----一句“过年好”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年味。
年味就像我们亲手烹制的菜肴散发出来的香味,是浓是淡,全由我们自己把握。追根溯源,年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说中的“年”竟然是一种凶猛的怪兽,过年正是为了驱赶这种怪兽,由此看来,最早的年味应该是苦涩的。后来,年味渐渐变成了一种喜庆的滋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年味应该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年味应该是我们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
冯骥才先生说: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只要我们用心经营,年味永远都是浓浓的。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7
记忆中,过年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算是拜年了。因为在我们老家,这拜年不只是耗费的时间长,一般要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结束,而且也是最为讲究的,拜年时一定要分清长幼内外,也就是按辈分大小和血缘关系的亲疏来依次进行,稍不注意就会出差错的,会引起亲属们之间的不愉快的。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以后,我和弟弟就开始缠着母亲要把锁在箱子里的新衣裳拿出来给我们穿,可是那时候母亲很坚持“原则”的,就算我和弟弟“央及”(土语,大概是乞求、哀求之意)着说破了嘴,还有吧嗒吧嗒地流下眼泪来,母亲也丝毫不动心,一句话就是坚决不答应,于是我和弟弟也就只好作罢。因为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也看不上春节联欢晚会,所以我和弟弟只得早早地回自己的屋上炕睡觉了。
就在我和弟弟刚刚进入梦乡之际,一阵接一阵的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开始传入耳中,接着就被哥哥、姐姐们从炕上强行拉起来。此时,我和弟弟一边用小手不停地揉着眼睛,一边嘴里嘟嘟囔囔的埋怨着,但同时又乐意听从他们的摆布,姐姐们服侍着我和弟弟洗好脸,穿好新衣服,就被牵着到堂屋给父亲和母亲去磕头了。这时,父亲和母亲早已经起来了,正坐在堂屋的炕上喝熬茶,等着我们磕头。哥哥和姐姐们领着我和弟弟开始磕头,先给家里供奉在八仙桌上的财神爷爷磕三个头,然后给父亲磕三个头,最后给母亲磕三个头。
等我们兄弟姐妹们磕完头后,父亲就开始动身了,拿着一小瓶清油、一小盘油馍馍、几张烧纸和几根烧香,领着哥哥到村庙上点清油灯和祭拜神灵去了。而此时母亲就安排我和姐姐们围坐在堂屋的炕桌前,从自己的陪嫁品——一个表面上涂着五颜六色的油彩,还画着几朵好看的牡丹花的',以及长年用一把小锁子锁住箱门的大箱子里,悉悉索索地摸索了好一阵,才慢慢腾腾地拿出来一小盘葵花籽和一小盘水果糖,小心翼翼地放在炕桌上,让我们兄弟姐妹们品尝,算是过年时对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们的最好的犒劳品了,这大概是当时我们家里面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稀罕物了,也是当时我们小孩子过年时能够吃到的最好的东西了。因为这些东西,平常我们是见不到的,所以还没等母亲分配,我和弟弟先就下手了,两只手都派上了用场,一手满满的抓起了一把葵花籽,一手满满的抓起了一把水果糖,并迅速地装进了自己新棉衣的口袋里。然后还觉得不满足,还不停地伸手去拿小盘子里剩余不多的水果糖和葵花籽,急急忙忙地往自己的嘴里送。此时,面对着我和弟弟的这种有点“霸道”的做法,母亲和姐姐们也尽量让着我们,也不说什么,也不跟我们计较了。因为我们老家过年时有“三天不打骂小孩”(即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三天,不能打骂家里的小孩)的说法,也正因为是这“三天不打骂小孩”一说,给我和弟弟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可以凭借这个就为所欲为了。
等父亲和哥哥从村庙点完清油灯祭拜神灵回来后,我们全家人高高兴兴跟着父亲到爷爷奶奶家去拜年了。那时候,由于生活拮据的缘故,拜年时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就是自家炸的油馍馍了。当时是,父亲手里拿着一瓶青稞散酒,母亲手里拿着一盘子我们家炸的各式油馍馍,就领着我们出发了。给爷爷奶奶家去拜年,当时是我和弟弟最开心,也是最高兴的一件事,因为爷爷奶奶不仅给我们水果糖、花生、葵花籽等稀罕物品,而且还给每人一两毛压岁钱的。爷爷奶奶家跟我们家只是一墙之隔,出门往东走几步就到了。因为是等着自己的小辈们来磕头,所以大年初一爷爷奶奶家的大门早就大大地敞开着,院子里的电灯也拉亮了。进了爷爷奶奶家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地的红红火火的各式鞭炮爆炸过后留下的碎屑,正所谓“岁岁平安”了,这便是新年里最好的祝福了,也预示着新年的喜庆气氛。“新年新气象”,看着那些满院的鞭炮爆炸过后留下的碎屑,那时我在心里老想的一个问题就是:鞭炮响了,年也就来了。
推开爷爷奶奶家堂屋的门,我们一家首先向爷爷奶奶一家挨个打招呼,说:“过年好”!等打过招呼以后,父亲开始拧开酒瓶的盖子,先往堂屋中间供奉财神爷的八仙桌子前洒了几滴酒,然后拿起酒杯给爷爷奶奶各自满满地敬了三杯年酒,代表我们全家祝贺爷爷奶奶过年快乐!并领着我们全家给爷爷奶奶磕头,父亲和母亲给爷爷奶奶磕完头以后,就不磕了,接着是哥哥和姐姐们领着我和弟弟向叔叔、阿姨们磕头(因为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只有过年时才能知晓谁大谁小,所以小的一定要给大的磕头,如今这种习俗也逐渐地开始有所弱化了)。等磕完头以后,爷爷开始逐一叫我们这些孙子(女)们的名字发压岁钱,奶奶发糖果。虽然只是一两毛压岁钱,两三个水果糖,或者是一个核桃,一个红枣之类的,但那时候这些东西真的是弥足珍贵,我和弟弟常常是舍不得一下子就吃完,总是装在自己的棉衣口袋里,小手时不时地伸进去,悄悄地拿出来手里把玩一阵,凑近鼻子底下闻一闻,但终究是舍不得往嘴里送,依旧装回了口袋里。大年初一这一天,等我和弟弟跟着父亲和哥哥把家务们(因血缘关系组成的亲属)都转完时,我和弟弟的棉衣口袋早就是鼓囔囔的了,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糖,压岁钱也快过一元了,这个时候,自然也是我和弟弟最开心、最愉快的时候了,因为小时候,对我和弟弟来说,过年就意味这样。
现在想来,也许是当时受到这些水果糖和压岁钱的诱惑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和弟弟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尤其是进入冬天以后,看着家里的年猪被杀了,看着过年的油馍馍被炸好了,看着家里家外的卫生被打扫干净了,这时我和弟弟就开始压着小手指天天算着过年的天数,那种急切盼望过年的心情,就好如田野里一束干渴的禾苗苦苦地盼着春雨的浇灌,又如漂泊在外的游子急切地计算着返乡的归期,抑或是年老的双亲日夜期盼着流浪在外的子女的音信,这种期盼和希冀,可以说是超过了过年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了。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8
老家在朴朴实实的乡下,是那种平淡得如同白水一样的农村。在淡雅幽静的夜晚,或是寂寞无聊的白天,倚着床头无法入睡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那种难以名状的幸福,便如同咽下一口口绵软悠长的老酒后,又缠缠绵绵地从腹中升起,将一股股清香皴擦在喉咙里,继而弥漫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老家的年味,那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味道。忙碌了一年辛辛苦苦获得的收成,仿佛都要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挥霍殆尽。没有什么能让老百姓过年更感觉快乐的了,不管是富得流油还是穷得叮当响,都要在这几天里尽情地释放。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年味,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从里到外都充满了真挚和透明。从家家户户忙碌而又幸福的眼神里,根本无法读出贫困和自卑,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农村的年味从小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要蒸年糕和豆包,家家户户买米磨面,生产队的碾道,成了年前最热闹的场所,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忙,热闹的气氛足以冲破碾房的房顶。蒸年糕、豆包的热气,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冲出来的,飘满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金灿灿香喷喷的干粮蒸出后,主人都会请亲朋好友亲自品尝,就着二两烧酒和一大盆杀猪菜,呼天喝地地大吃一顿。那种浓浓的乡情啊,不知有多少次在梦里笑醒。
年前购买年货是免不了的,吃的和穿的当然要放在主要地位。尤其是一定要给孩子们做一身新衣裳,漂漂亮亮地打扮起来的。男孩子们无所谓,女孩子们是穿得越鲜艳越好。过年的大件孩子们买不了,都是家里的大人们去忙活。年前的 集市,也是空前的火爆,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这个词形容绝不过分。买不买东西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凑个热闹,感受感受过年的气氛。那种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感觉的确是爽极了。碰到人多的`地方,挤在人群里,被挤过来挤过去,有种飘飘荡荡驾云的味道。整个集市就是一个人间万象图,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是去即使的四面八方的道路上,也熙熙攘攘涌动着快乐的人流。
过年赶集可以说是我一年之中最快乐的时候,除了欣赏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之外,顺便购买些年货,完全可以在集市上逛一上午。由于我是家里的男孩子,鞭炮、红黄纸、年画挂钱等等之类的都由我负责购买。通常情况下,我都会买一挂两千响的大鞭和一圈二踢脚,另外,我还会单独再买上一挂一百响的小鞭,可以再和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一个个揪下来单独放的。拿香点着,往人群里扔,看着人们惊慌地笑骂,得意之中有着自豪,另外还有些恶作剧的意思的。有一些熄灭的小鞭,也不会浪费的。攒到一把后,可以从中间折断,露出中间的火药,聚成一圈,用香点着一个,所有的小鞭都会被引着,瞬间燃起一个火球,煞是壮观。那时的孩子,在贫困中挖掘着各种快乐,是现在泡在营养缸里的孩子所不能比拟和想象的。
最热闹的是大年三十,是充分体现年味民俗的时候。现代的社会不只是物质过于富裕还是精神过于贫穷的缘故,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说道早已经弃之脑后,或者是干脆不明白或不知道了。不知这是不是民族的悲哀,看看其他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热情,不知我们这个自诩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是否汗颜。没有什么比丢掉传统更可怕的了,过多的盲目崇外,只会更多的使我们的宝贵遗产流失。白天需要做的工作是劈木头,接上各处的灯线,准备好挂鞭炮的长杆子,铺地的谷草,晚上的年夜饺子,要给各种牌位上香,摆上供品,主要是三个牌位,观音、灶王爷、天地爷。我的任务则是各个地方的春联和挂钱,这一切一般都在上午完成。各家的对子、挂钱贴好后,满街飞红流翠,确实是壮观的一景。
到了晚上,年味才算真正露出了面目。父亲要在当院打下一个五谷囤,满院洒上一层谷草,还要在大门口、屋门口用红黄纸条裹住木棍当做拦门杠。小时候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想来,那些做法应该全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是老祖宗几千年来传下来的祭祀习俗。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就是靠着这些才得以与自然、与社会抗衡。最隆重的时候应该是发旨的时候,一般都从十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零点。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近相闻,一道道闪光划破夜空,发出声声沉闷难点钝响。这个时候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点鞭炮几乎成了我的专利。父亲把一堆堆木柴在火盆里点着,在天地爷排位下摆上供桌,烧完纸后,就可以点鞭炮了。其他人则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地包饺子,煮饺子。火光熊熊中,父亲从容地一只一只放着二踢脚的,我也偶尔放几个,但是心里却一直充满着快乐和紧张。
鞭炮放完之后,还要进屋给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磕头拜年,同时接受他们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拜完年后,就要吃年夜饭了。在北方,年夜饭通常都是饺子,其中要有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若是吃着了表示一年有福。记得不错的话,我应该是年年都会迟到包有硬币的饺子,都要受到长辈们的一致祝福。现在想想,应该是大人们早已知道那个饺子有硬币,故意把那碗饺子盛给我。现在,每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也会事先把包有硬币的饺子事先打上记号,然后盛给孩子,看着孩子惊喜的样子,心里也同样是甜蜜蜜的。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可以睡觉了,孩子们打打扑克,或者串串门,大人们都不会和平时一样进行干涉。当院、外屋、厢房的灯也要一直点到天亮,疲倦的一宿才算过去。农村所谓的忙年,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已经离我而去了,老家我也很少回去。对于家乡的许多风土人情,也只能在记忆里慢慢地搜寻。有很多风俗,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愈加清晰起来。可惜现在我已经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毕恭毕敬地遵循着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尽管那些风俗曾经被幼稚的我否定过,反抗过。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啊。辜负了那些风俗里所蕴含的文化精华,需要我们甚至是我们以后多少代人重新解读,才会不断地捡起那弯消失的河岸上散落的点点珍珠。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9
进入腊月,闲了一阵子的农人又忙起来,开始张罗过年的吃食。乡村,便有了年的味道。
腊八是临近过年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传说,而且腊八这一天忌挑水,做腊八粥也不能用现成的水,要用冰。于是,在腊月初七这天,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穿着厚厚棉衣棉裤的孩子们相跟着,到村边唯一的泉子去刨冰,扳一根冰凌放在嘴里,透心的凉顷刻沁入肺腑,忍不住打一寒颤,通红的小手却再次将冰凌放进嘴里。玩够了,带着大块的冰回家,放在铁锅里。冰消后,母亲会泡上一些菜豆。腊八早晨,母亲早早起床,将大米和去核的红枣放入锅内煮成红豆粥。母亲一边烧火煮粥,一边喊着孩子们的乳名催促着赶紧起炕。还说,太阳出来之后吃腊八粥,会得红眼病。于是,孩子们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等着吃腊八粥,谁也不想得上红眼病啊。吃饭前,母亲会让孩子们端上盛出的第一碗腊八粥去喂门环儿,说门环儿吃了腊八粥,能安心守家护院呢。冒着热气的腊八粥,一粘上去就冻硬了,门环儿尝没尝着腊八粥甜甜的味道,只有门环儿自己知道了。
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村里人把腊月二十三叫做过小年,这一天是供奉灶王爷的。母亲从集市上买回一些或长条或圆形的麻糖,除供奉灶王爷的'以外,会给每个孩子发上一块,避免孩子多而吵架。好的麻糖嚼起来精到,味道香甜。哥哥吃得快,看着弟弟妹妹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咽,两只眼睛紧紧盯住他们手中的麻糖,余味未消的舌头不停在嘴里打转,手臂有些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弟弟和妹妹会赶紧跑到母亲身边,寻求庇护。有时候,也难免会发生一场麻糖争夺战。年味在孩子们的叫喊声和大人的呵斥声中越来越浓。
腊月二十八,家家要吃发馍馍,说是会发家。发馍馍就是将发酵后的玉米面或小米面和成糊状,加入少许糖精,倒在一个铁制的中间凸起四周凹下的发馍馍烙里,用铲子均匀摊开烤制而成,吃起来柔软、顺滑、可口。现在想起来,还觉着很甜、很香。
吃过了发馍馍,母亲坐在炉旁的凳子上,将买来的不多的葵花籽倒在小铁锅里,用黍穗做成的笤帚不停在锅里来回翻炒,锅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淡淡的青烟弥散在虽然简陋但却暖和的屋子里。尝尝熟了,倒出来放在炕上的大盘子里晾着,然后再炒大豆。待它们都冷了,母亲就会收藏起来,生怕不到过大年就被几个小馋猫给消灭掉。大年初一一大早,母亲把炒瓜子、炒大豆取出来,和红枣、点心、糖果等分别倒在一个个小盘里,放在父亲已经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等着邻家的大人孩子们来拜年。盼望已久的过年就这样开始了。记得有一年到后巷的邻居家去拜年,那家的叔叔在林场工作,家庭条件较好,炕桌上摆放的东西很丰富,其中有一盘暗红色的干果,看上去圆圆的、滑滑的、亮亮的,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阿姨从盘子里抓了一把放在我手中。那时候一只小手有多大,也放不了几颗。不好意思地放回盘中,仅留下一颗,说吃完了再取。剥开皮,里面露出一颗圆乎乎的米黄色的果仁,吃在嘴里,质感绵甜,味道香醇,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的干果。回到家,我向父亲讲述了干果的形态味道,父亲说,那东西叫栗子,很贵的。看着我一脸馋相,父亲显得有些窘迫,起身干别的去了。我第一次知道这种东西叫栗子。往后过年的时候,我也或多或少地吃到了这种叫做栗子的东西。吃栗子的时候,我注意到父亲和母亲的脸上挂着笑容。
大年三十晚上吃荞面饸饹,所以在腊月里就得压好,而且一压就是十余斤,方便整个正月吃。压饸饹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做了的活儿,需要一家大小齐上阵。母亲会抢在邻家未用之前借到压饸饹用的木制饸饹床子。笨重的饸饹床子放置在宽大的锅台上,正对着下面沸水滚滚的大铁锅。一个人负责拉风箱烧水,一个人负责和面放面,一个人负责压饸饹床子,一个人负责用筷子打断饸饹头并将压在锅里的饸饹搅拌开,防止饸饹结团。热气腾腾的屋子里,家人的说笑声,饸饹床子的吱吱声,风箱的呼呼声,交织在一起,好生热闹。母亲把压好的荞面饸饹一团一团分开,置于用高粱杆做成的箅子上,放在空房里冻上。吃的时候,取一团冻饸饹用冷水泡开,再用沸水稍微一煮,仍然保持细长柔韧的样子,浇上一勺肉丝汤,香着呢!
大年初一吃饺子。饺子是提前一半天包好的,冷藏起来,随吃随消。母亲包的饺子小巧玲珑,大小均匀,皮薄馅多,吃起来满口溢香。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大锅煮饺子的香味和小锅炖家鸡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惹得兄妹几个人的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也难怪,那时候一年当中也不过吃上一两顿白面饺子。
正月十六,遛百病。到了十六这一天,人们都要上街去转转。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吃梨嗑瓜子,说是吃吃吐吐,百病离身。镇里的街道上,到处是拎着鸭梨,嗑着瓜子的人群。卖梨子、卖瓜子的,在这一天也省去了吆喝声,只顾满脸堆笑地支应着说说笑笑的买货人。甜甜的梨汁润喉、润肺,流进农人的肠胃,只要有一个好身体,明年地里的收成就有了最起码的保证。
过了正月十六,年味渐渐淡去。幼小的心,盼望着新的一年早日到来,而农人们却已经在盘算着开春的农事。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0
从桃花灼灼,到寒梅绽放,光阴流转,四季更替,花开叶落又是一年。不知从何时起过年的期盼和喜悦慢慢减淡了,有的只是感怀和唏嘘着时间犹如白驹过隙!
——题记
记忆中的年,是一个惬意的字眼。年味是什么呢?我细细地去品味着,感受她那浓厚的乡间气息。年味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万象更新的景象;年味是林伯渠的“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热闹非凡的气氛;年味是范成大的“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其乐融融的气息……也许,这就是年味吧!
蓦然回首,过去的一年已悄然而过,行人步履匆匆,拥挤着忙碌着,已完全进入了过年的气氛中。但不知为何,望着大街上车水马龙的人们和各大商场促销标识的绚烂多彩,大小商家吆喝声此起彼伏,却已然有些生疏,有些麻木了。“团聚”这一富有多重意义的名词,我觉得不过如此,即便是聚在一起,也是刷不完的屏,聊不完的微信,抢不完的红包,看不完的朋友圈。他们是,我又何尝不是?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欢乐了!找不到了!找不到了!
依稀记得儿时的年,可谓是一年中最重大的盛事,用鲁迅先生《五猖会》的原话说“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岢岚也当然不例外,过年是我们这个偏僻小县城最为隆重,也最为喜庆的日子,年前一个月,长辈们就要开始收拾了,“置办年货,购买新衣,收拾家……”真所谓是一年中罕见的最忙的一个月。
通常过年前第一件事就是购买新衣服,有的在本地买,有的出大城市去买,因此,儿时有些长辈总会笑着说:“春节对于商家而言是赚钱的节日,春假,对那些回家的儿辈们是购物的节日。”等到妈妈买回新衣后,以后的日子,我和妹妹会无数遍偷着试穿,又脱下。那是要大年初一才能穿的'。新的袜子,新的棉鞋,新的衣帽,每一样都是新的。除夕夜整齐地叠放在枕边。生怕有一丝损坏!
家里要蒸年糕了,就意味着年即将来到。清楚记得,大盆子里软米被碾碎后变成面,里面伴有切碎的红枣肉,然后上蒸笼蒸。等到妈妈和奶奶做年糕时,我和妹妹就在那大盆子旁玩,把双方的脸糊弄得像唱京剧的花脸。母亲也不骂我们,随我们疯。看父亲蒸年糕也是件乐事,拿个板凳站着才能看见,一层粉,一层红糖,我小时候比较调皮,会时不时的挤上去抓一把撒撒。刚出笼的年糕是松松的那种,五颜六色的,煞是漂亮,也是我的最爱。父亲就会切下好大一块放着归我,其余的用一块布罩上再用手摁,把整个摁成圆形滑溜状。
年三十晚上,可谓是一年中过年时的最忙最隆重的一个晚上,妈妈和奶奶提前把饺子包好,那可是我们大年初一早上的美味,她们也会在饺子里面放上一年中最珍贵的祝福——硬币。别看那一块块小小的硬币,如果谁大年初一早上吃到了它,那份愉悦和满足满溢着幼小的心灵。贴春联,贴福字,也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情,爸爸忙着贴红纸,贴春联,我和妹妹负责刷浆糊,桌子和地上铺满了“一屋子”的红色。
大年初一早上,母亲说那可是我们一年中最自觉早起的一天了,我与妹妹俩争相爬起,激动地穿上新衣服,箭一样地去长辈家拿压岁钱,那开心劲儿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吃完早饭,用我母亲的话是:子弹也打不着的飞出去啦!最喜欢的恶作剧莫过于买点鞭炮结伴三五伙伴躲在路边,看见大人经过偷偷扔下一个,大凡有人惊跳,就会开心大笑。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是曾经,幼时最喜欢的一首小诗,那点点记忆中的年味,便映射在这首诗中。
看着大人们见面相互鞠躬作揖,互道着新年好,恭喜!恭喜!小伙伴之间也会效仿,然心里默默期盼着快快长大。家家红烛高照,户户喜庆祥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年味的蜕变。仍固执的在本该尘封的记忆里,回味无穷!
回忆起了幼时的年味,是那么纯真,那么难忘,那么深沉。但是回到了现实中的年味,却又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怪诞不经,失落感直上心头,偶尔偷瞥一下日历,发现农历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早已没有儿时抑制不住的开心,只是感觉过年不过是走走过场,徒增年龄罢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网络让亲朋好友之间只有一屏之隔,使得年味变得愈加清淡。除夕夜会收到亲人的电话,好友的祝福,也会在群聊中收到好久不见面的老朋友的群发祝福,但是我真的觉得缺失了什么。
有些时候经常听长辈们戏说:“年关等同于公关,太多的拜年模式都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利益亲疏的公式演算,浓缩着生存智慧和现实谋略。即便一条短信也会斟酌再三是否贴切。一个红包的厚重关乎来年的生存筹码。过年自然就演变成了各行各业的公关汇演”。虽然一听,有些令人嗤之以鼻,但细细感受起来,又何曾不是这样呢?如今的年味,真的像曾经那样吗?
只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仍有一群人“出淤泥而不染”,他们就是争着抢着,从城市中,大包小包,带着一年辛勤付出的收获和满心的期待,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翘首企盼归家的游子。在电视屏幕上望着他们的背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才是最具有“年味”的人,也是因为他们才得以维系着那份浓浓的年味!
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家乡也在一天天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年味为什么渐渐地淡了?是因为我老,抑或脱轨了时代的节奏。思维丰富了,烦恼也多了?物质富裕了,心情浮躁了?我似乎只能在回忆中找到曾经斑驳的年味,失落在记忆中的年味,何时才能被寻回呢?聪明的,你告诉我!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1
城里呆久,感觉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过年似乎已经很难唤起我们曾有过的激情。我总感到现在过年没有过去热闹,传统的东西少,许多旧时的风俗也被人们遗忘。城里的年,愈来愈沦陷为一个简单的节日,就像城里的月光,虽然还是那个月亮,却和村庄的月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里的月,湿润丰满,安安静静铺排开的一个一个的小村庄,更适合月光的书写与舞蹈。年,是一株植物,只有扎根在乡间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城里的泥土,参杂着水泥与钢筋,容不下它瘦弱的躯干。故乡深处的年,透露出植物的温馨,乡间的年,土酒一般醇厚绵长。
一进腊月,算是迈进年的门槛,隐隐约约的炮仗声,敲开“年”这首民乐的前奏。于是众多的人行走在路上,他们朝向村庄,回家过年,成冷寂的冬天最温暖的主题。
乡下的年,最为忙碌,扫房子,祭灶,磨豆腐,蒸年糕,包饺子,有能力的,还要杀猪宰羊。
选一个晴和的天扫房,除衣橱衣柜这样的大物件,炕头的被子,铺炕的毛毡,梳妆匣,油瓶子,盐罐子,瓶瓶罐罐,都放到院落里。院子里像是开家杂货铺子,那些没事可做的鸡呀,狗呀,也过来凑热闹,乱哄哄一片。扫完房,瓶瓶罐罐清洗一遍,土炕上铺好新鲜的席子,一样一样搬回去。家里留满土灰的腥味,整体上看却焕然一新,明亮整洁,所有的'家当都站好位置,等待着年的到来,角角落落展现着一副除旧迎新的气象。
做好的豆腐青白如玉,切成方方正正几十块,一部分拿到屋外冻冻豆腐,一部分放到缸里用粗盐腌,剩下的热热现吃。
蒸年糕,先把黄米碾成面,将碾好的湿面用开水泼,然后铺撒到屉上,铺撒一层面,放一层泡好的红枣,花豇豆,最后上锅蒸。年糕蒸好,冷却下来,切成一块一块顶着红枣金灿灿的年糕。
蒸馒头,白白的馒头上用筷子头戳上红点子,细心的人家,把馒头蒸成鱼形,刺猬形。
炒葵花籽,花生,也是自家用细沙,在大柴锅里慢慢地翻炒。
年,少不一道一道的工序,这些繁文缛节把年推向高潮。灶屋里总是热气腾腾,土炕总是烫烫的。
年的议程,铭刻在童谣里,一辈一辈传唱下去。“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唱这童谣的孩子,长成父亲,父亲再把这歌谣教唱给儿子。年,就这样规矩下来,就成地地道道的年。恍然明白这些讲究,这其实是一种敬畏与感恩。乡间的年不单单是年,这年要感谢赠予五谷的土地,感念着逝去的先祖。这年,是乡间的一种誓言,是朴素的祈求与憧憬。
如今,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但曾经的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那时候的春节,孩子们当然是最快乐的。接近年底,就开始扳着指头数天数,怎么还不过年?心儿就像被小猫抓似的。
乡野安静的夜里,偶尔会响起一两声的爆竹声,虽然很轻,很远,稀稀落落,但响在空旷的乡间田野,却是异样的清脆、清晰、清新,绝不会打扰任何人的睡眠,家中的老人们往往会念叨一句:“哟,有点儿年味。”这种声音在尚未成人的我听来,简直就是件美妙的事。
伴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流淌的也是浓浓的年味。处处都在杀猪宰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洋洋的景象!皇天腊月黄道吉日多,嫁女的娶媳妇的比比皆是,图的就是大吉大利。被年味乐得不行的人们,还会提着年礼探亲访友,那可是一件让孩子们乐不可支的事,就意味着不仅能饱餐美食一顿,而且受宠若惊般地被视为上宾,可以尽情地吃,大胆地玩,些许的放肆、淘气也不会受呵斥。
祭拜祖宗是过年前的头等大事,上坟的时间一般没有固定,但约定俗成在除夕前。人们要提前带上祭品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烧纸上坟,以示过年,请逝去的先人的神灵回家来一起团圆,这是咱们中华民族敬重先祖不忘根本的体现。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去给曾祖父等祖辈上坟,父亲摆好祭品放鞭炮,两膝着地便磕头祈祷:过年啦,给您老人家送钱啦,置几件暖和的衣服,过年别冻着!”。兄弟姐妹也学着大人的模样,跟着磕仨头说:“老祖呀,回来过年哩!”,长辈就会训斥我们:“娃子咋能跟大人学哩?”这件事,很长时间成为全家人的笑话。
贴春联大概是一年里最后要做的工作,家里的小孩早早地就被大人安排好,有分工给大门清洁的,有打浆糊的,有数门头的,十分热闹。贴上对联,门楣再贴上一排花花绿绿的广门笺儿,即便是再旧的木门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那飘摇的广门笺儿,让人想起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特别是凶神恶煞般的门神,印象最深。
年夜饭则是全家人的压轴戏,令各家的小孩垂涎欲滴,感觉什么都好吃什么都对胃,平常见不到的菜肴都会上桌,更重要的,还是家人和和美美欢聚一堂的喜庆的气氛。鱼是必不可少的:年年有余!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豆腐斗富!饭桌上,小孩们全然不管大人的话题,狼吞虎咽,长辈们一边把酒言欢,一边说着当年的收成情况。吉祥喜庆中会聊到很晚,而这时窗外的鞭炮声已响成一片,各家的儿童,男的女的全出来,争先恐后放着烟花、炮仗。大人则摆上扑克、麻将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开始通宵达旦地牌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绚丽的烟花次第开放,接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守夜的家人,哪怕是正在打牌的人,都会倾巢出动涌到院里,摆上煮好的水饺、汤圆,点起长长的鞭炮,迎来新的一年,所有房间的灯都彻夜长明,直到送年后才会熄灭。
喜气洋洋的人们,不管年夜睡没睡好,大年初一的早晨,都会不由自主地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准备迎来送往、走亲访友。家长则反复交代小孩:别满嘴跑粪,要说吉祥的话,逢人三分笑,见面就磕头!一不小心把碟子、碗啥的弄破,家长也不会埋怨的,反而哈哈大笑:碎碎平安!孩子们则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给亲戚长辈拜年,孩子们则会兴奋地蹦起来,因为拜年磕头后,能美滋滋地获得一小笔压岁钱。
乡间的年现在精简不少项目,但框架没变,人们依旧按着老规矩一样一样地来,大年初一起五更,放炮仗,吃过饺子,一家一家地串着拜年。物质生活富裕,年糕还是要自家蒸,红红的对联,喜庆的窗花,还是要贴上去,旧色的乡间泛着红晕,生动而活泼。乡间的年,其实是继五谷收获之后,晚收的一成庄稼。长在乡间的年,是来自故乡的一声悠长的呼唤。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2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年的喜欢产生过怀疑。但最终承认:我是喜欢过年的。
我喜欢看商场里年货堆满了货架,摆满了柜台。喜欢看“春节大酬宾”“过大年,折中折”“买年货,现场返现”等等促销宣传条幅;我喜欢大街上拉着年货的小车一辆跟着一辆地跑;还喜欢看小区门口的街道用彩旗拉起的长长的门廊;那路边调皮的彩灯哟,竟也学起了鸟儿,躲进松柏的枝丫间,做起了树的花朵;我喜欢单元门口那大大的福字,红彤彤的对联;我喜欢人们手里提着大包小裹,面带喜色的话语,“哟,买这么多,年货买全了吧?”“没有,早着呢”。
……到处都弥漫着年的气息,看着这些,我的心总是舒畅不已。
一说起过年,我的话就有点多。看什么都好。如今的过年,新鲜事也越来越多,前两年兴起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如今又出现了QQ拜年,既时尚又有趣儿;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好穿好,打牌、上网、看电视、扭秧歌等春节娱乐占了主角;越来越多的追新族走出了家门,到饭店吃年夜饭,甚至旅游过年……
年,就这样被人们随着时代的脉动演绎着,推上了时尚娱乐休闲的轨道。
我想起小时候过年了。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候过年在物质上和现在没法比,但却另有一番情趣,每每想起心里都氤氲着一片温情——
那时候的冬天,雪比现在要多、要大,春节时分,远山,田野,村庄,都披上了洁白的盛装。
农村,一进腊月就开始赶年集,年就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那时的我刚十几岁,正是爱热闹的年龄,我至今还对过年情有独钟,应该就是那个时期养成的。我的父母那时就像我现在这般年纪,哥哥在上大学,还没放假,三个弟弟妹妹还小,最小的.刚五六岁。
赶集虽热闹也辛苦,这差事自然是我和父亲的,母亲有时也去。
离我家较近的集市有两个,一个在南镇,一个在北镇。两个集市离我家都是六公里。南镇逢单日子是集,北镇逢双日子是集。单日子里人们熙熙攘攘地涌向南镇,双日子人们又乌泱泱地流向北镇。有赶着马车牛车的,有骑自行车的,更多的还是走着去。同村的总是搭伴而行,一路上说说笑笑。
车老板子们兴致总是那样饱满,不停地甩响鞭哨,“啪——啪——”清脆,响亮;马儿理解了主人的心意,愉快地甩动着马鬃,加快脚步,发出了“铃铃铃——铃铃铃——”悦耳的马铃声和“哒、哒、哒、哒……”欢快的马蹄声。乡村交响乐顺着马路欢快流淌。
集市都设在镇里临街的开阔地,都有一平方公里大小。集市最里边是牛、马、猪等牲畜的交易地和大车卖粮、卖菜的交易场所,参与这里买卖的人较少。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前面,也是集市的中心地带。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南北两镇十里八村成千上万住户的农副产品都赶在年集上在这里交易。镇里和附近的小商小贩们也特意赶来,抢占一个摊位,抓住一年里人气最旺的季节,销售他们经营的商品。集市里人头攒动,擦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一浪高过一浪,大有“百家争鸣”的韵味;有些孩子专门到这里来玩儿,他们在人群里左冲右突,钻来挤去,疯疯闹闹;亲戚或熟人意外碰到一起,格外地高兴,长时间没见面了,打听完收成,又从老人问候到孩子,免不了一阵推心置腹地嘘寒问暖,末了边走边回头,还要不停地嘱咐“到家去串门儿——”……
我,就是这里面的一员,每年我都要和父亲在年集里南镇一趟北镇一趟地跑上二十来天,把家里特产的成千上万头大蒜卖掉,再高高兴兴地换回点儿肉、粉条儿、蔬菜、年画、鞭炮等稀罕的年货。钱少,买年货不能随心所欲。但心情却是饱满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没错,这就是当年的童谣——《腊月歌》。我清楚地记得,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开始就在家忙乎过年了。天天都有内容,每天都在为过年而欣喜地准备着。年味儿就在这些活动中伴着期盼越来越浓了。
贴年画、贴对联是我家最热闹的,棚和墙面用旧报刊装裱一新,把年画往墙上一贴,年的气氛就呼之欲出了。《年年有余》、《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毛主席来到我们身边》、《花为媒》、《颐和园》等等,太多太多了,都是我家贴过的年画。不仅如此,还要贴上对联和条幅,“家兴人兴事业兴福旺财旺运气旺”,横批:“迎春接福”;“吉星永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幸福家”,横批:“五福临门”……年年的门对儿都透着喜庆吉祥,尤其是那一张张小小的条幅更是有趣,屋内门楣上贴“抬头见喜”;大门中间贴大大的“福”字,而且要倒着贴;鸡架贴“金鸡满架”;猪舍贴“肥猪满圈”;马棚贴“膘肥体壮”;粮仓贴“五谷丰登”,每当这时,弟弟妹妹们总是围前围后,他们抢着要贴;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卖春联的,这些对联、条幅都是父亲写的,父亲的毛笔字,全村闻名。每到这时,屋里总是排满了求写对联的人。
新衣新鞋母亲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弟弟妹妹心急,央求了几次要穿,母亲总是说,“乖——,不着急,现在穿上过年就不新鲜了。听话,噢——,等过年时再穿。过年穿新衣——新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好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弟弟妹妹们就更盼着过年了。
放鞭炮总是记忆犹新,家里虽然比较困难,过年了,鞭炮总要买上一些。我记得很清楚,那时,一百响的鞭炮两毛五分钱,二百响的四毛七。一次,赶集回来,我兴冲冲地往外掏着年货,一家人围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看着,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当问鞭炮多少钱时,我语速极快而且十分流利地说,“一毛钱的两毛五,两毛钱的四毛七”,听得一家人面面相觑,随后哄堂大笑。鞭炮少,燃放时还要拆开绑线,一个一个地放。听着自己挥手间放出的“啪、啪……”和“咚——咣”的鞭炮声,心情也跟着绽放、飞扬。
包年夜饺子是那样的温馨,那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三十晚上,窗前高竿上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把整个院子照得红彤彤的。屋内一家人围在炕桌前包年夜饺子。父母是主角,哥哥此时已经回来了,我和哥哥是配角,弟弟妹妹虽小,当观众可不干,硬是参加,没办法,只得给他们分一小块面,然后哄着他们在一旁“包”,当然那“饺子”也没了吃的价值。呵呵,不闹人就好。一家人围在一起,一个也不少,不用说包饺子、吃饺子,现在想想,就是那说说笑笑的氛围就够心醉了。
……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过了这么多的年,论最喜欢的,要我说我还是喜欢记忆中的年。它就像储藏在心中的一坛美酒,随着时间的流转,经过岁月的沉淀,那酒香越来越浓纯,越来越香甜。
年味飘香,岁月如歌。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3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日子进入阴历的腊月,快过年了。走在城镇乡间,总有一股味道萦绕在身边,这个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可是,这个味道却离我记忆中的那个挥之不去的童年的年味越走越远……
童年时节,总是在盼望着年的到来中才意识到日子的缓慢,总是在“年又过完了”的叹息中才意识到日月的如梭,总是在掰着手指头盼过年的倒计时里才意识到自己又长一岁了,总是在幸福的期待中过完每一个年。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祝福》中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童年时节,每当乡村过年,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就会把平时的积蓄拿出来大方一回。于是,村庄上空袅袅的炊烟在缭绕盘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肉的浓香,家家户户的门前贴着对联,挂上大红灯笼,近处远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随着大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一切都是那样的香甜和喜悦,完全让你体会出一个纯正、温馨、快乐、幸福的年的味道。
味道之一:
宰过年猪。这是乡村腊月的一个亮点。在普通农家,每年能宰上一头年猪是一家人“运程”好坏的象征。“年猪”,本来应该是专门用于过年食用的猪,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年猪是一家人一年到头肉食的主要来源。这头猪在快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贴”食,即喂精饲料,用最短的时间
味道之二:
推过年磨。推磨是指磨汤元,磨豆腐,磨米豆腐。那时乡村活困难,平时很少吃这些食品。进入腊月,不管平时多么节省,家家都要做这几道食品,作为正月的主要菜谱,煎炒烹炸煮都离不开。那时加工工具是石磨。石磨,就是两块直径一米左右,约人生20公分厚的圆石摞在一起,上下齿状反方向错开,装在一个大的带出口的石盘里,然后固定在一个十分牢固的架子上,上面的一块石头中间有一个圆的孔,边儿上对称着插着一条长的木柄,叫磨杠,把豆子、米和着水从上面石磨中间的孔放进去,蓄力或人力推动磨杠转动上面的石块,白花花的浆子便从两块石头咬合面的缝隙里流进石盘时,再汇集到下面的.木桶里。经过加工成型。也就是因为这原因,乡下有个谚语叫“三十的磨子,推不得”,说的就是年三十了,该磨的都该磨好了。
味道之三:
砍过年柴。那个时候农村由于广泛开荒,山林面积减少,加之我们老家那里的唯一燃料来源就是森林里的柴禾,所以燃料一直紧缺。可是为了过年期间能把火烧得更旺,图个是“旺旺”的彩头,家家户户都得在年前准备些好柴块(就是纯木块),房前屋后的树子也被修葺一新,于是满院子里到处都堆码着平时难得一见的柴块。一捆一捆,规规矩矩,有横码的,有竖堆的,蔚为壮观。而我也在渐长的年龄中被父亲“押”着去参加这样的劳动,常常手被划得鲜血直流,可是想到是为过年作准备,我也就每每“疼并快乐着”。把猪喂得膘肥体壮。可是由于那个年代物资紧缺,每家的年猪都只能是“购留各半”,就是说要把年猪的一半卖给国家,而且还要卖“硬边”(带猪尾巴的那一边)。因为那个时候集体生产,宰年猪都只能是安排在晚上打着火把进行,而且因为一个村只有一个指定的屠宰师傅,宰年猪的人得提前几天与师傅预约,傍晚就得开始作准备工作,而且因为是在晚上大家都比较有空,于是每当哪家宰年猪时,就会有很多人围到一起,评判着哪家的猪壮,哪家的膘肥。等到猪打扫干净还在冒热气的时候,第一块肉就得割下来赶紧送到厨房去,因为得请上乡里乡亲的一大桌人吃“刨汤肉”。在我的记忆里,每当看到大锅里炖第一块肉时,我总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里跳动的肉块,闻着那飘出的香气,不知不觉地唾液流出。母亲在旁边看了,便会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我伸手就抓,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
味道之四:
分糖。正月初一是必须要吃汤元的,可是汤元信子中红糖是必不可少的。那个时候,物资供应全是凭票,每年的腊月里,村上就会组织人到街上统一把一个村的红糖全背回来,按人均二两分下去。每一年的那一天,看到背红糖的人回来了,我们一大群小孩子便会早早地去围着,等到红糖从口袋里倒出来摊开时,我们便会越围越近,用冻得发红的小鼻子狂嗅着弥散开来的味道,瞬间蠢蠢欲动的口水便流到了嘴边,大人们便防贼一样警戒,可是毕竟小孩子人多势众,每每总有偷窃得手的,其他人便羡慕地看着他们喜滋滋地逃走……实在没机会,就只有等到自家的分到后,死皮赖脸地缠着妈妈,终于得到一块,含在嘴里,香甜瞬间溢满舌尖,舍不得吞下去,慢慢回味,只觉得有一种甜,它深深地溶进生命之中,历久弥坚。
味道之五:
祭祖。“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那天,家家都要把祖坟打扫干净。先在家里设张供桌,点上香蜡,摆上菜肴水酒,奉上“福纸”,等到吃团年饭前,得先把这些供品送到祖先坟前,三拜九叩,许下心愿,祈求列祖列宗祈福保佑,点上纸钱、福纸,燃放鞭炮。然后才回家吃团年饭。一顿团年饭,便是过年的主题曲。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炖菜、炒菜、凉菜样样都有,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年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骨肉亲情的快乐。
味道之六:
守岁。到了年晚上,也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夜,“除夕更阑人不睡”,“守岁围炉竟废眠”,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父亲少了平时的威严,母亲多了平时的慈爱,孩子少了平时的拘谨,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到了子夜,“爆竹声中一岁除”,各家的鞭炮都要拿出去燃放,把年夜衬托得异常热闹。
味道之七:
拜年。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天亮了,孩子们像出了笼的小鸟,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新鞋,无拘无束地在房前屋后疯跑着。父亲买来的鞭炮舍不得成挂的燃放,把它拆散一个个地点燃,每一声响都是那样地悦耳动听。人们开始相互拜年,整个乡村又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记忆中最企望的还是“车车灯”这类的民间自发的拜年方式,一大群人,男妇老少,画着淡妆,披红挂绿,吹吹打打的就来你门前了,又唱又跳,讨个红包就又去下一家,人们便一家一家的围观下去,直到他们消失到视野的尽头。这既是当时民间少有的文化大餐,也是是整个节日期间最富年味的民俗活动了。从初一到十五,人们按照亲疏辈份依次走亲戚,吃转转户,这样一趟下来,虽然很累,但人们心里是热乎乎的。
童年的年味,如百年陈酒,窖香浓郁,醉人肺腑,品不完,尝不够;童年的年味,来得风风火火,走得急急匆匆,留给了我太多温馨的回忆,太多美妙的憧憬;童年的年味,充满了温馨、祥和、喜庆、吉祥;童年的年味,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也孕育着我童年的梦想,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4
小时候,大年三十与初一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间。
一年当中饭菜都很单一,棒子面、高粱面是主食,白菜、萝卜、咸菜是副食,过个节日才可能有肉吃,才可能有块儿点心吃。富裕人家小孩有饼卷鸡蛋要举着到大街上去慢慢地吃,那才是儿童的快乐;而我们卷个小鱼要留到最后再吃,把最美的滋味留在最后,那就是享受。只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才可能有碗白面条或者水果罐头吃,有时真羡慕有病的伙伴呢,那么多好吃的!
年夜饭却不一样,会有一桌子比平常好得多的饭菜,红烧肉刚出锅就忍不住想钳一块入口,眼看得都直了——就是那时候烙下的病根儿,什么是垂涎三尺,什么叫肉香,什么是满足,体会的太深了,简直是刻骨铭心。
穿的衣服都是棉花纺成的粗布漂染成黑色、灰色、蓝色的缝制的,洗得发白了,补丁摞补丁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谁家买了一块洋布冷不丁给小孩做了一件衣裳,肯定要美好多天,享受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那叫一个爽;鞋,无论单鞋还是棉鞋都是千层底的,那是所有实在穿不得的衣服与棉质用品碎片粘合在一起纳成的鞋底子,“打球赛跑不怕磨”的球鞋那是奢望,皮鞋只是听说过。
过新年都能添置一身新衣裳,而新衣裳实际上是自己没穿过的别人(城里人)的旧衣服,抑或是没有明显补丁的衣服,但那也美,“旧貌换新颜”嘛!
除了能吃到好吃的与穿新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年里再也没有比这些天更热闹了。除夕这天先是磕头祭祖、到坟前给故去的先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并告诉他们过新年了,晚辈们一切安好,天堂那好上哪去;再贴对联、贴窗花、贴年画把屋里屋外布置的红红火火,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年夜饭,七十年代盼着围在收音机前听曲艺专场,八十年代等在电视前面看春晚,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动的事情。
初一早早起来,一家人按部就班地煮饺子、放炮、上供、拜神灵,祈祷老年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孩学习进步多得奖状,保佑家庭幸福美满、人口平安,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事事遂心的事情。礼佛仪式完毕,再给老人们有模有样的叩头,之后吃饺子,转圈大拜年。关系好的要拜,好上加好,大事小情互相帮衬;关系一般或有点矛盾的.也要拜,借此机会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与睦乡邻,并表达最美好的祝愿、送去最温馨的祝福。
正月十五,这天吃了一年一次美味的元宵后,点起灯笼,互相欣赏、品评、追逐着到村口不易引起火灾的地方观看烟花燃放,那五颜六色的空中造型层出不穷、花样百出,那是从来没有走过神儿的时间,驻足凝神呐。
正月十六的“溜百病”是人们消灾祛病的一种古老的习俗,人们乐此不疲在街前街后溜来溜去,有说有笑。
小时候,大人们为了过新年,一收秋就开始了准备。不仅是吃的,还有文艺宣传。据说那时县里文化部门很重视这项工作,几乎每年正月十六组织各村在县城大街要亮相汇演并评比。各村的干部是卯着劲儿培养本村文艺骨干,提高他们参演水平,排练了各式各样的曲艺节目。当时的京剧样板戏风靡村落,什么《红灯记》、什么《智取威虎山》呢,男女老少多多少少依依呀呀都能哼上几段,尽管不那么专业,可没有人奚落你,好了热情鼓掌;不好,善意地一笑了之,大概因为荒腔走板的唱腔抒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吧。武虎会、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各种会在过新年前后走街串村相互交流、观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应接不暇。排练、演出热闹一个冬季、一个正月,直至二月二“龙抬头”时节庄稼地里陆续有活儿了,“疯子们”才恋恋不舍地褪去,“傻子们”才带着年初的喜庆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那时一般人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每天有基本固定的事情做,有条不紊,劳逸兼顾;每天都有做事的禁忌,可以做的与不能做的,彼此心照不宣,严格遵循。这种忙碌、祥与、虔诚把年味渲染的十足。
想起来,多少难忘画面在脑海中沉积、浮现。这是记忆中的年味。
近十多年过新年的物质味越来越浓,过新年的文化味却越来越淡。
新年无疑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年俗正在以“风”的速度简化、退化,拜年由虔诚的对面与温情款款家书的文字祝福,变成了打电话、甚至只是一个群发短信顶替问候;QQ群中、微博中一句没有丁点儿自己真情实感的套话,打发了多少粉丝与鲜活的面容;在互联网上可以泡一天,却不愿到亲朋好友家中坐一会儿;一个电话把高档饭店的年夜饭大餐已早早搞定,满桌佳肴却不再那么美味,家庭气氛不再浓烈;照样添置新衣,但无论多漂亮的衣服,能带给我们的喜悦是那么有限。没有人再关注老百姓的过新年的文化感受,显贵们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位子、房子与票子与能带来这些向高端转化的人与事上。现在的年,除了象征性的祭祖、攀比性的聚会、有针对性的拉关系,纯耗费时间的打牌,恐怕唯一的文化味就剩下了春晚,不看春晚的也就还有春运——亿万人南北大迁移的现象让人想起来:奥,又该过新年了。人情日渐淡薄,关系日渐疏远。
我们的民俗年被“稀释”得几乎没有了原来的颜色与滋味,失去了这个节日固有的传统魅力。对于过新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样地殷殷期待。
没有文化味的新年,也就没有了“年味”。
以前,很多时候吃喝穿住行都比不上现在,电视电话不普及,轿车、互联网更不用想,可人们每逢新年都显得喜气洋洋,也许就是过新年的传统习俗集中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与文化的需求。
我以为,年味主要靠传统文化形式体现,它不单是传统观念,它不全是封建迷信,它也不总是繁文缛节,它可以“与时俱进”,但它的精髓——祥与、快乐、团圆、安康一定是主旋律呀。再现丰足的年味,在于鼓励人们对天、对地、对自然要有所敬畏、有所忌惮、有所祈盼,对民族的东西有所继承、有所发扬。
年味不应该淡下去了!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这首题为《元日》描写当时春节欢乐热闹气氛、充满欢快积极精神的著名诗篇被传颂千古。
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一家人和美团圆的日子,是辛苦劳累一年的人们休闲歇息的日子,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回家和亲人相聚的日子。在中国,春节我们又俗称“过年”。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生,好多人都感觉如今的年味在逐渐变淡,丝毫没有以往过年的那种渴望感、快乐感和神秘感了。就连小孩子也感觉到,现在啥都不缺,过年也与平常没什么两样了。而每当辞旧迎新之际,鞭炮声响起时,我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种种情景。那份难于割舍的年味和情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特别渴望过年,过年就意味着有好食物吃,有新衣服穿,可以和亲人朋友尽情玩乐,可以到亲戚家拜年拿红包。尽管过年前要和家人搞卫生,洗东西有点累,但一想到要过年了那种高兴劲就别提了,连睡觉做梦都感觉喜滋滋的。也许是那个年代生活贫困、思想保守的原因吧,就连大人也都流露出对传统春节的期盼和虔诚,他们心想只要把年过好了,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兴旺发达的,因此过年的一切习俗都是循规蹈矩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每年都是要煮甜粑(即年糕,海南陵水通俗话叫甜粑)吃的。记得那时要过年了,母亲提前几天就去买来糯米,因邻居老向家有木臼就拿到他家去舂米,等到把米舂碎成粗米粉后拿回家来用水浸泡。到了晚上吃饭好后就开始烧锅煮甜粑了。煮甜粑要煮好几个小时,在煮的过程中放进大约一斤的红砂糖,还要用两根棍杖把甜粑来回旋转搅均匀。在建筑公司当工人的母亲力气还是蛮大的,她一只脚踩在灶台上,双手握住棍杖在搅拌着甜粑。而每次看到母亲搅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时,我们几姐弟也都轮流上去替她搅一下。最好笑的是有一年在搅甜粑时,母亲由于用力过猛竟然把铁锅捅破了一个小洞,幸好那时甜粑已经煮好。煮好甜粑后就弄出来放进扁箩里。如果糯米粉多的话,母亲还会做一些米团和京果。而粘留在锅底的甜粑锅巴却是味道最香的,每次弄好甜粑后母亲都会用锅铲铲出来分给我们几个解馋。“哇,真好吃”,那味道至今都难忘的。
那时的大年三十的年饭不象现在中午就吃而是在傍晚才吃的。上午我们几姐弟就按照父母的安排忙着张贴年画,年画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种。为了整洁漂亮,在贴年画前我们都要先在墙壁上贴上一层白纸,然后再贴上年画。再接着贴门神和对联,最后是在各个门楣上贴一种叫“利是钱”的红纸条。而父亲则在忙着杀鸡、切肉,与母亲一起做饭菜。中午的饭就简单点吃,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才正式吃年饭,年饭虽然也就鸡肉、猪肉和一些蔬菜,但在那个缺穿少吃的年代算是美味佳肴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得津津有味,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除夕之夜是最开心最过瘾的时光。我会和邻居的男伙伴在外面把早已买好的小鞭炮拆出来一个一个点放,还把小鞭炮放在破瓦罐或者椰子壳里炸飞,几个人一起看着哈哈大笑。有时还会与邻居一群年纪相仿的男女伙伴玩一种叫做“夜街乐”(陵水通俗话)的捉迷藏游戏,你追我赶,好不快活。有时我们也会玩纸牌“打地主”和“打捡分”。到晚上十一点开始有人家在陆陆续续放鞭炮,于是我们便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捡鞭炮,运气好的话可以捡到好多的,捡到后又继续放着玩,一直玩到凌晨一点多累了才睡觉。
当时除夕之夜也是要“守岁”的,意为“迎春接福、迎接财神”。每次看到父亲穿着新衣服在上香时那虔诚祭拜的样子就感觉好奇和好笑。上香前父亲都要看一本通书,查看哪个时辰上香最佳的。等到上完香放鞭炮后,父亲就在神桌旁搬来一张椅子坐着“守岁”,还不时往杯子里添酒加茶,等到香烧得差不完了还要再“续香”,不能让香火停断。困了就在椅子眯一会,就这样一直守到天亮。
大年初一早上,母亲会早早叫醒我们起床穿上新衣服,然后就把“压岁钱”发给我们每个人,我们就拿槟榔给父母拜年。当时的“压岁钱”无非才两毛、五毛,最多的时候也就一元两元。虽然与现在比起来少得可怜,可在当时来说可以买好多东西的。记得那时我把那些“压岁钱”和红包都积攒起来买了好多连环画,年纪稍大后就拿去买杂志和书籍看。
在我们陵水大年初一上午的传统习俗是要吃“斋饭”的。“斋饭”的菜由茄子,花生、粉条、镰刀豆、大薯等七八种菜混合一起,大都有特定的含义。在吃“斋饭”的过程中,邻居的叔叔阿姨会笑容满面,拿着槟榔过来给我们父母拜年,说一声:“恭喜发财”,而我们也要拿槟榔给他们拜年。等到吃“斋饭”好后,父母就带着我们几人走路去伯父伯母家拜年,伯父伯母会叫堂哥拿出糖果热情招待我们,我们一边吃一边拉家常。等到下午,我们又去姑父姑妈家拜年,有时母亲还会带我们走好远的路去给几个舅父舅妈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五。在拜年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红包时心里都感到乐呵呵的,还拿出来比较看谁得的红包多。
还记得那时过年时,白天陵城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舞狮舞龙队巡回表演,锣鼓喧天,鞭炮声声,热闹非凡。其中最热闹的地方是县文化馆,张灯结彩,人群涌动,气氛喜庆。这里几乎每年春节都搞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有猜谜、对楹联、掷圈、投球等活动,还有书画表演,吸引了不少人,给平淡的文娱活动带来新活力,也给节日带来浓厚的气氛。我们几姐弟在春节时也会去那里游逛和猜谜。而现在文化馆虽然早已经搬迁和扩建,但在过年时也早已没有了这些游艺活动项目。
岁月荏苒,时光匆匆,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一些过年的习俗活动,过年时的年货食品以及过年时孩童玩耍的花样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一些过年时使用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已经踪迹难寻,尤其是一些亲戚长辈和邻里伙伴有的已经长辞人世,有的也很少谋面和偶遇了,一想起这些,心里就感到莫名的怆然,而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份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年味,那份常绕心头的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的小孩子和年轻人在过年时都很少在外面成群结伴游逛玩耍了,大都在家里或者房子里玩手机上网,他们已经很难了解和体会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年味,那个年代过年的乐趣了。尽管年味变淡了,但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传承春节传统,倡导更多的人文关怀,投入更多的爱心情感,我们的春节文化习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年味会越来越浓。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6
我站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深深的吸了口气,吐息间鼻中充满了潮湿的泥土味儿,再嗅嗅,还有一分枯草的淡香,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烟尘味却又让我亲切无比。
这是一种专属于农村的味道!阔别一年,我又站在了这块养育了我的先辈们的土地上,贪婪地呼吸着这带有泥土气息却令人无法割舍的空气。
两个小时前,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五点钟,我还带着起床气在停车场抱怨爸爸为何要这么早起赶回老家,我认为与家人亲人一起共度除夕就是“春节”,为何还要花费精力赶回老家?但,这一刻,我好似明白了点什么。
听,那是什么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穿过薄薄的晨雾,微微的细雨,从远处传来了那久违而又熟悉的鞭炮声。久居城市中的朋友们,有多久没有听这样激烈热情的声音了?它霸道地敲击着你的耳膜,敲击着那新年的钟铃!
“走喽,上坟qi(去)喽”爸爸站在远处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爸爸的乡音也不自禁的冒了出来。
上坟是新年里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烦恼的事,看着眼前没有边儿的泥泞,我不禁苦笑,是谁刚才还在享受这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
我伸出脚踩了踩那被春雨浸润的土地,完美的印出了个鞋印。爱护新鞋与祭拜祖先不可两全,我咬了咬牙,踏了下去。雨水真是给扫墓活动增添了诸多麻烦,泥土遇上水不仅会粘鞋还会变得湿滑,待会儿还要徒“脚”穿过无数不过一人宽的田间阡陌小道,想想便觉得困难重重。幼时失足坠入水田里的悲惨经历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愈发使我的腿脚发软了。
但我不能也不会就此放弃,有泥土才是农村,粘上泥土才算归了根,才算过过“年”。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墓园而我的祖先们的墓碑却在田野里?那些坟墓坐落在田与田之间,最多只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坟都要在狭长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们说,上一次坟就要围着村子绕上一个整圈。后来我才懂了这句话,先人们去世后也不愿离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继续守护这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从床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却从未错过大年初一的扫墓。只有春节才会回来,只有春节才有机会嗅嗅这哺育我们的泥土的味道。
现在的农村已萧瑟了许多,即使是春节,也没有很热闹,村里近半数的人家都紧闭着大门,而锁早已锈蚀不堪。我明白了父母的用意,虽然我们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们仍应铭记我们的根还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不该也不愿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儿,就是我的年味。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7
年味变,年味还。——题记
小的时候,其实我并不知道什么是过年。只知道,到那个时候就可以见到长年在外奔波的父母,和吃不完的零食玩不腻的布偶,和不认识的满门一束束红彤彤的对联。一点点的压岁钱,还不知道这是爱的表现,幼稚的还以为是这个时候必须给我似的。过年的脚步临近了,破旧的瓦房尽管不堪,还是能锁住这热闹的时刻,欢乐的气氛笼罩着。点点烟火,照亮了小小的房子,照亮了家家的欢喜。这时候最热闹的是在餐桌上,一碗又一碗的佳肴美味,心里不知有多么的欢喜。一家人围着餐桌,吃喝谈笑,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小小的村庄,美丽的烟火,欢乐的气氛,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甜美的笑容。笑容里夹杂着一丝丝悲凉,临近傍晚到过世亲人的坟墓处点燃香火,一点点星星般的火焰和一股股淡薄的烟雾,道出了思念想念怀念。夜色渐浓,时光溜走。小屋里,亲人们多久没有团聚,围坐在炉子旁,太多的话一时说不出,吃着瓜子,聊着天,笑声回响在每个人的耳边。而作为小孩的我们,在房子的周围欢快的玩耍,藏猫猫,打弹珠等等小游戏,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热闹的画面。夜过大半,睡意朦胧,随着温暖的气息而进入梦乡。
鸡鸣声夹着断断续续的鞭炮声,把我从美幻梦境中唤醒。勤劳的父母们,早已把美味做好,等着我们去填饱肚子。团圆没几天,年就这样渐渐的过了,分离的悲伤随之而来,父母眼睛里闪着点点泪光。我们有多么的舍不得,可是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在外拼搏。时光总会溜走,人心总会老,场景总会被拉扯。尽管如此,我还依稀记得,父母那不舍的背影和我跟上的步伐的画面。无知幼稚天真的我,希望阳光从云层中洒到父母的脸上,此刻会有多么的温馨。
最初的年味,有着孩子般的顽皮,吵吵闹闹。最初的年味,有着天真无邪的欢笑,断断续续。
长大的年味
时光荏苒了年华,蹉跎了岁月。不知不觉中年味她渐渐变了,变得不再那么幼稚,不再那么天真。曾经那份充满爱的压岁钱,到手也推推拉拉,变得礼节了。吃不完的零食,不再诱人了。呆呆的布偶,也被我无情的丢在一旁哭泣。瓦房变成了砖房,是不是更能锁住这热闹的场景?美味佳肴,还是那么美味,可围桌的亲人不再齐满了。原来是时光的摧残,无情地带走了年迈亲人的生命,离开了我们。点点烟火增添了许多,更加美丽更加奇特。小小的村庄,浓浓的烟火,华丽的增添,是不是比最初的年味更加美好呢?
每次过年,都少不了对过世亲人的挂念。到坟墓边,点起鞭炮和香火,声声鞭炮,支支香火,构造了一条通往天国的独木桥。远在天国的亲人,随着独木桥到来的思念能否知道?等着过年是长久的,而过着年是短暂的,美好的时光总是不经意间逃走。太阳被云层吞噬,留下了点点白光,黑夜拼了命的挣扎。夜色降临,亲人们依旧围着炉子,嗑着瓜子,聊着天。可电视的出现,聊天谈笑不再是过年唯一的方式。而长大的我们不再是小孩,我们之间不再是玩着幼稚的小游戏,而是玩着纸牌。夜过大半,还是没睡,过年的压岁钱还在桌子上翻滚着,过年夜就怎么地过了。
听不见鸡鸣和鞭炮声的我,被父母一声声叫醒。我赖着瞌睡虫,红着眼起床,闻到了美味散发的清香,顿时精神了许多。可我知道尝了这一顿美味,却又到了离别的时候,内心总是无比的不舍。长大的年味,长大的我,懂得了离别的伤感,不舍的掏心,不执着的眼泪流下和对父母的牵挂。这一离别,又不知道多久才能相见,心里难免会有悲伤的情绪在涌动着。微风徐徐吹来,夹着丝丝寒意,这个时候不见太阳的身影。天真的以为太阳光会洒落,可没想到他早已藏好了,没人知道他在哪里。远去的背影,不回头的列车,随着这风慢慢消失在视线里。
长大的年味,有着少年般的迷茫,不舍又伤感。长大的年味,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一切随着时间的行走而变换,但更多的是懂得了挂念在外奔波的父母。
如今的年味
白驹过隙,尽管用华丽的词语,精美的语句也表达不出对这时光的飞逝。年味她真的变了,被时光敲打着,焕然一新,没有孩子气,也没有少年般的迷茫。又是逢年佳节,可是不见父母的踪影,是被生活的追迫,随着长大的我们,父母的负担越来越重,推迟了回家,为了多找一点钱。那热闹的场景变得额外僵硬,这画面不再栩栩动人。仅仅的团聚,加上手机的侵入,我们变得沉默,没有聊天也没有过多的问候。枯枝散落,叶黄凋落,这烟火不再那么灿烂,闪闪光亮也被默默的光阴泯灭。曾经香火构成的独木桥,如今也只是逢场作戏。吃喝谈笑的影子,心里满满的喜悦,聊天时的笑声也随风飘走,被这手机无情的夺走。月圆的样子不见空中,残缺不全的云朵稀稀点点环绕。
年味变念味,人心变测。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已成灰烬。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得到了便利,但可也得到了不益。沉默寡言,团圆围桌,也是低着头玩着手机。以及时间不断摧残,年迈亲人的缺席,年味她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样子。我开始怀念着最初的年味,小小的屋子里,欢笑声一片片。不大不小的桌子周围满满当当坐着的都是亲人,没有谁缺席,也没有谁玩着手机,而是开开心心的过着年,高高兴兴的聊着天。生活不断在改善,可是能不能别带走曾经那天真无邪的笑容,别带走那时热闹的场景。时光大步向前走不回头,一支缺墨的画笔,迈着老力画着这幅淡淡的过年画。
如今的年味,如今的念味,我怀念着曾经她最初的模样,在我看不见的黑夜里。晚风渐暖,年味淡,阳光灿烂,年味幻。
过年佳节,随着时光的飞逝而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质。这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开始变味,逐渐消弱,你还忍心坐视不管吗?这一切一切的变迁,难道你没有发现吗?阳光明媚的残缺,温暖气息的消失,迫切我们该醒醒了。我们重新去作画笔的墨水吧,继续画出一幅又一幅温馨而热闹的画稿。少玩点手机,多陪陪亲人说说话,些许这是更好的过年方式了。
微风依旧吹,阳光正散落,我们迎着风唱着歌。美妙的年味影子像太阳般升起,将慢慢的恢复到我们的身边。年味她变了,可她依然发着光芒,等着我们去发现。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8
老家在朴朴实实的乡下,是那种平淡得如同白水一样的农村。在淡雅幽静的夜晚,或是寂寞无聊的白天,倚着床头无法入睡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那种难以名状的幸福,便如同咽下一口口绵软悠长的老酒后,又缠缠绵绵地从腹中升起,将一股股清香皴擦在喉咙里,继而弥漫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老家的年味儿,那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味道。忙碌了一年辛辛苦苦获得的收成,仿佛都要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挥霍殆尽。没有什么能让老百姓过年更感觉快乐的了,不管是富得流油还是穷得叮当响,都要在这几天里尽情地释放。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年味儿,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从里到外都充满了真挚和透明。从家家户户忙碌而又幸福的眼神里,根本无法读出贫困和自卑,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农村的年味儿从小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要蒸年糕和豆包,家家户户买米磨面,生产队的碾道,成了年前最热闹的场所,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忙,热闹的气氛足以冲破碾房的房顶。蒸年糕、豆包的热气,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冲出来的,飘满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金灿灿香喷喷的干粮蒸出后,主人都会请亲朋好友亲自品尝,就着二两烧酒和一大盆杀猪菜,呼天喝地地大吃一顿。那种浓浓的乡情啊,不知有多少次在梦里笑醒。
年前购买年货是免不了的,吃的和穿的当然要放在主要地位。尤其是一定要给孩子们做一身新衣裳,漂漂亮亮地打扮起来的。男孩子们无所谓,女孩子们是穿得越鲜艳越好。过年的大件孩子们买不了,都是家里的大人们去忙活。年前的 集市,也是空前的火爆,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这个词形容绝不过分。买不买东西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凑个热闹,感受感受过年的气氛。那种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感觉的确是爽极了。碰到人多的地方,挤在人群里,被挤过来挤过去,有种飘飘荡荡驾云的味道。整个集市就是一个人间万象图,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是去即使的四面八方的道路上,也熙熙攘攘涌动着快乐的人流。
过年赶集可以说是我一年之中最快乐的时候,除了欣赏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之外,顺便购买些年货,完全可以在集市上逛一上午。由于我是家里的男孩子,鞭炮、红黄纸、年画挂钱等等之类的.都由我负责购买。通常情况下,我都会买一挂两千响的大鞭和一圈二踢脚,另外,我还会单独再买上一挂一百响的小鞭,可以再和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一个个揪下来单独放的。拿香点着,往人群里扔,看着人们惊慌地笑骂,得意之中有着自豪,另外还有些恶作剧的意思的。有一些熄灭的小鞭,也不会浪费的。攒到一把后,可以从中间折断,露出中间的火药,聚成一圈,用香点着一个,所有的小鞭都会被引着,瞬间燃起一个火球,煞是壮观。那时的孩子,在贫困中挖掘着各种快乐,是现在泡在营养缸里的孩子所不能比拟和想象的。
最热闹的是大年三十,是充分体现年味儿民俗的时候。现代的社会不只是物质过于富裕还是精神过于贫穷的缘故,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说道早已经弃之脑后,或者是干脆不明白或不知道了。不知这是不是民族的悲哀,看看其他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热情,不知我们这个自诩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是否汗颜。没有什么比丢掉传统更可怕的了,过多的盲目崇外,只会更多的使我们的宝贵遗产流失。白天需要做的工作是劈木头,接上各处的灯线,准备好挂鞭炮的长杆子,铺地的谷草,晚上的年夜饺子,要给各种牌位上香,摆上供品,主要是三个牌位,观音、灶王爷、天地爷。我的任务则是各个地方的春联和挂钱,这一切一般都在上午完成。各家的对子、挂钱贴好后,满街飞红流翠,确实是壮观的一景。
到了晚上,年味儿才算真正露出了面目。我的父亲要在当院打下一个五谷囤,满院洒上一层谷草,还要在大门口、屋门口用红黄纸条裹住木棍当做拦门杠。小时候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想来,那些做法应该全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是老祖宗几千年来传下来的祭祀习俗。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就是靠着这些才得以与自然、与社会抗衡。最隆重的时候应该是发旨的时候,一般都从十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零点。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近相闻,一道道闪光划破夜空,发出声声沉闷难点钝响。这个时候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点鞭炮几乎成了我的专利。我的父亲把一堆堆木柴在火盆里点着,在天地爷排位下摆上供桌,烧完纸后,就可以点鞭炮了。其他人则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地包饺子,煮饺子。火光熊熊中,我的父亲从容地一只一只放着二踢脚的,我也偶尔放几个,但是心里却一直充满着快乐和紧张。
鞭炮放完之后,还要进屋给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磕头拜年,同时接受大家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拜完年后,就要吃年夜饭了。在北方,年夜饭通常都是饺子,其中要有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若是吃着了表示一年有福。记得不错的话,我应该是年年都会迟到包有硬币的饺子,都要受到长辈们的一致祝福。现在想想,应该是大人们早已知道那个饺子有硬币,故意把那碗饺子盛给我。现在,每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也会事先把包有硬币的饺子事先打上记号,然后盛给孩子,看着孩子惊喜的样子,心里也同样是甜蜜蜜的。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可以睡觉了,孩子们打打扑克,或者串串门,大人们都不会和平时一样进行干涉。当院、外屋、厢房的灯也要一直点到天亮,疲倦的一宿才算过去。农村所谓的忙年,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都已经离我而去了,老家我也很少回去。对于我家乡的许多风土人情,也只能在记忆里慢慢地搜寻。有很多风俗,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愈加清晰起来。可惜现在我已经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毕恭毕敬地遵循着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尽管那些风俗曾经被幼稚的我否定过,反抗过。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啊。辜负了那些风俗里所蕴含的文化精华,需要我们甚至是我们以后多少代人重新解读,才会不断地捡起那弯消失的河岸上散落的点点珍珠。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19
吕叔湘先生曾直言:“误尽苍生是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把运用自己的学科功能教育出合格的学生,这是重中之重。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备课、上课的能力,有意培养自己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备课、上课的能力呢?
就在前几天的继续教育学习中,王晗英校长在讲《教师专业成长与修炼》时,正好就讲到了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阐述过程中,王校长重点细化了这样一点——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就是把文本读细致,也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但我们不能误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把文本的每一处都细节化。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一定的备课能力。这也即是说,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的真工夫,是解读理解文本,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有效的必由之路。如何在一篇文本中做到文本细读呢?
王校长从理论到实践,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给我记忆最深的莫过于王校长举的那个事例,那是于永正老师讲过的一篇文章《我的鲁迅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我教过至少得有五遍,因为这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我曾教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有十年光景。所以听起来感觉很是亲切。王校长说,教过的人都很清晰,在这篇课文里,讲了鲁迅鲁迅的五件事,在第二件事中,也是作者与鲁迅相处时发生的故事——谈读书。在这一环节,主要讲了作者读书囫囵吞枣,鲁迅委婉地批评了作者,引导我要认真读书。在文末,却讲到了鲁迅送我的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说实话,教了这么多年,我真没有深究过鲁迅为什么要送作者这两本书。在教学中,我只是根据文意和送的书的题目给学生引导说,送《表》一书,鲁迅可能是在教作者认识到时间的重要,要珍惜时间,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时间;送《小约翰》,根据以往经验,小约翰,应该是人名,这应该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鲁迅想让作者学习别人读书的经验(这是误导,书的原意并非如此)。这也只是带而过的事情,当时并没有过多地探测。当王校长讲到这点时,却告诉我们一个于永正老师的举动。于老师为了弄清楚鲁迅为什么要送这两本书给作者,他查阅了许多的关于这两本书的内容,文学价值,弄不懂的就去请教大学里的教授。于永正老师的这种细读文本,为此而不断探究的精神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就这篇文章而言,我也充满了好奇,于是在网上查阅一些有关这两本书的内容。原来,《小约翰》是鲁迅上个世纪翻译的经典童话。被鲁迅誉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是一部颇有深意、意象开阔的童话作品。主人公小约翰苦苦寻求那本“解读人生所有疑问的大书’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正是人类心志成长的历程;而结局是“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难的路”。作者用简单透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的天堂,提示的却是有关人生理想、意义、价值和责任的重大主题,对启发孩子的心智、培养他们对生活和自身的思考来说,是一本好书。
根据书的内容及主题,很明显,鲁迅只所以向作者推荐这本书,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有着一定的意义的。
也仔细地在网络上搜索关于《表》这本童话的一些内容,但也没有找到过多的内容。只知道这也是鲁迅翻译过的一本童话。描写了一个失去双亲、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彼奇卡,他为饥饿所迫,当了小偷,趁机骗取了一个醉汉的金表。小说以金表为线索,描述彼奇卡从偷表到自觉还表的生动曲折过程,深刻细腻地刻划了彼奇卡的心理。我想,鲁迅当时给作者这本童话书,可能是在告诉作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而细想,我当时的引导,那是多大的一个误导啊,虽然说,没有给学生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但对自身而言,那种无知的教师形象,带给孩子们的却是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所以,细读文本的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在细读文本中,如果我们都能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备课,那样钻研教材,那样将挖掘教材,想必我们教师自身也将有着不非的收获。
如果说,细读文本,是一种阅读的手段,那么品出文味,应该就是对孩子心灵的.启迪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教育了吧。
王校长说,细读文本,就要读懂文本。这是基础。我想,细读文本,第一步,就是让我们读出文本原有的真实思想。如《我的鲁迅鲁迅先生》中的第二部分“谈《水浒传》”的内容,只要孩子们能够理解到鲁迅是在以作者读《水浒传》,说作者读书不认真。这应该是文本的“原味”。
王校长说,细读文本,还要能读出文本所带给孩子们的思想。也就是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想,细读文本,就是要通过文本阅读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或说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再说《我的鲁迅鲁迅先生》中的第二部分“谈《水浒传》”的内容,它的言外之意,应该是告诉作者,也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读者,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认真。不仅读书要认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这告诉的是读者的做事的态度。这也许就是文本的“蕴味”。
王校长说,细读课文,不是跪着教参教书。是啊,如果说,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应该是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款有味的佐料,出锅的饭菜应该充满着“鲜味”。还说《我的鲁迅鲁迅先生》中的第二部分“谈《水浒传》”的内容,于永正老师把《表》和《小约翰》两本书进行了拓展与延伸,这难道不就是读出了文本的“鲜味”了吗?
备课,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一线教师更要有细读文本进行备课的能力。由此可见,如果语文教师能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能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即唤醒教师自己,并努力去唤醒文本,唤醒作者,那么,我们同样能够唤醒求知的孩子们。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20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终于近了。
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各家各户便开始紧张的筹划着怎样过年了。爆竹声惊动了整个村庄。
哇,过年了!这么快,过了年,我已十四岁了,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趁过年该好好庆祝一下!吃年夜饭了,我连忙“疯”回家。
今天的小菜就不一样。你看:鸡、鸭、鱼、肉、海鲜……真是应有尽有。
吃饭时妈妈把一个红包递给了我(我知道这叫“压岁钱”),并说:“新年快乐!”我接过红包,高兴地说:“妈妈、新年快乐!”妈妈又把另一个红包给了我弟弟。这时弟弟天真地说:“要是每天都像过年一样,那该多好啊!” “哈哈哈!”我们大声地笑了起来。
虽然我也笑了,可是我也有弟弟那天真的想法。我相信,大家也会有这种想法:想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压岁钱多多地拿!吃完饭,我拿出了烟花与小朋友们一起放。
我们先放“芭蕉扇”,我紧紧握住“芭蕉扇”手柄,迅速点燃导火线,等导火线冒出了白烟后,紧接着火星就射向四方。可惜你没看到,那一幕真是太精彩了;“火星”是五彩缤纷的,尤其里面还夹着各色的珍珠呢;我们还放了个“太空人”,点燃导火线后,“太空人”就闪出火花,发出绿光,而且会一个劲地冲向太空。
年的热闹不用说是大家所期待的。但在我们开心“发疯”之余,妈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年的背后寄托着沉重的责任。
你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要多一份思考。”是啊!面对新的一年,我要多一份责任。
我决心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年年过年,年年好过,直到今年才真正品出了年味。
春风已徐徐吹来,盛开在腊月的梅花已经屹立在雪中,默默地,它便与学为伴,与风为友。当春风徐来的那一刻,他伸了伸他的腰,抖起了精神……原来它也在期盼春天的来到。
这个年多姿多彩,这个年有足了的年味,这个年烟花漫天……雪味真巧!这个年有雪!在风中飘飘洒洒,比星星还多,比棉花还白,比流星还美……它好似上帝赐给我们的圣物,因为我们也有和学一样纯洁的心灵。银装素裹,屋顶上的烟囱,天线杆上的鸟影,远方的荷塘……我突然被姐姐的雪球达到了才转过神来,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姐姐还了一个,就这样,一场打雪仗开始爆发了……当我们玩到疲惫不堪以至于倒在雪地里的时候,雪花亲吻着我们的小脸,很凉,很舒服。
可就当沾在我衣服上的`雪化成了睡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了冷!火药味想必大家都清楚,火药味是很难闻的,可是怪癖的我往往觉得火药味很香,甚至是加油站的油烟味,我也一样觉得。第一颗爆竹响起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要过年了,当几十颗爆竹同响的时候我知道过年了。
阵阵烟雾开始弥漫开来,把我们重重包围,烟雾好似吞噬了我们一般……耳畔的爆竹声夹杂着火药味,我感觉到了这个年有味儿……可是我们这儿远远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有了这个火药味,就算是一点点我已经满足了。餐味夜,宁静。
耳边没有爆竹声了,可是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的声音把我的听觉覆盖了,我的耳朵好似失去听觉了一般……桌上的丰盛的晚餐应有尽有。年糕啊,水饺啊,烤鸭啊,烧鸡啊……我真想窒息于这片空气之中。
桌上的老老少少个个都不客气,一会儿工夫就把它吃个精光了。啊!好香的餐味!年味=餐味+雪味+火药味。
这个年真过火。鞭炮依旧是那么的响亮,震耳欲聋;烟花依旧是那么的绚烂,眼花缭乱。
孩子还是那么盼望着过年,大人们还是那么忙碌,而我走在烟花灿烂的夜空下,却感觉年味这东西一点点的随年龄而去。从前,我们都不富,但过年却是那么的有味。
我们放了寒假就开始盼望着过年,每天都会翻着日历,数着日子。似乎那是个神圣的日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开开心心的玩,都可以开开心心的拿红包,虽然红包里的钱并不多,但那种感觉却是无比的好。
我时常在想是否越贫穷的地方的年味越浓,是否该逃往哪个小村落去感受那里浓浓气氛的春节。从前,还没有现在那么琳琅满目的糖果让你选择,也没有那么丰盛的饭菜让你挑剔,但大家一起围在一桌吃得总是那么得有味,也许这饭菜,糖果的味道也会随着年龄慢慢的消失。
现在,生活好了,要吃什么全年都有,也不用天天拨着手指数日子等待过年。少了一种期盼,人也会懒惰很多吧。
从前,孩子到了年关,都喜欢聚在一起玩鞭炮。五毛钱一包,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而现在,个个大年初一都睡懒觉,还得用手机反复的叫。吃饭的时候还拿着个手机玩qq,往嘴里塞几口饭就走人了,又不知躲在哪看起了手机小说。
也不能说这是手机带来的害处,但这毕竟影响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老人们还未好好和孩子们说会儿话,孩子的qq就滴滴滴的叫个不停,或是电话不断。老人们总是唉的叹气,也许这是时代的进步,必然吧。
从前,没有电脑,没有这个那个的网络游戏,孩子们没处去,聚在一起下下象棋,大人们旁边指导,一片欢声笑语。而现在如何,整天泡在电脑前,各种游戏图标填充着桌面,隔着四五百度的镜片,紧紧盯着屏幕,一刻不离。
许多孩子的年大概就是这么过的吧!从前,大年三十,一家子聚在一起边嗑着瓜子边看着春晚,一大家子和睦融融。现在,我。
【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相关文章:
浓浓的年味作文04-04
浓浓的年味作文15篇04-13
浓浓的年味作文500字(精选35篇)01-25
浓浓的年味作文汇编(15篇)11-29
浓浓的年味春节作文(精选41篇)02-11
春节作文:浓浓的年味(通用24篇)01-10
年味的作文02-24
年味02-21
幸福的年味的作文11-21
幸福年味作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