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作文1500字

时间:2021-04-07 13:07:59 1500字 我要投稿

实用的春节的作文1500字集锦十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作文1500字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春节的作文1500字集锦十篇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1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也是我最喜爱的节日,没有什么能比它更让我觉得快乐的了。

  今年的除夕,人们还在最后的忙碌,有的剖鱼、有的杀鸡,有的宰羊。大街小巷早已披上了红色节日的盛装,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中国结;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了大大的福字,对联、窗花,把房子打扮得像一个个俏姑娘,祖国各地,沉浸在一遍喜庆之中。

  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天蒙蒙亮,奶奶就开始忙着大扫除了,听奶奶说,除夕的“除”字,原意是除去,家家都要在今天大扫除,把所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我急忙抢过奶奶手里的抹布,把家里所有家具门窗抹得油光发亮,就像新的一样,地也被我扫得干干净净,祈福明年有个好运气。

  吃过中饭要准备年夜饭了,我的老家是南通,年夜饭一定要吃团圆,寓意着团团圆圆。爷爷做团圆馅儿,爸爸揉米粉,我、妈妈、奶奶搓团圆。妈妈提议,我们三个来个搓团圆比赛,看谁搓得团圆又好又快,结果奶奶手艺最佳,圆子个个精神抖擞,而我做的团圆,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扁扁的,我只好甘拜下风,妈妈说:“团圆里包个枣子吧,谁吃到今年就是最幸运的人,”说完她往团圆里包了个枣子,我心想希望吃到那一个的人是我。

  到了晚上吃年夜饭了,爷爷这个特级大厨师早就做好了菜,一桌香喷喷的菜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个菜名都带着吉祥的名字“年年有鱼”“长寿粉丝”“步步糕”等可以说是山珍海味无所不有。吃团圆了,突然,我嘴里尝到一股甜枣味儿,我惊喜地叫了起来,“我吃到枣团圆了”,大家都用羡慕的目光望着我,妈妈说:“祝贺你,你是我们家幸运的人。”甭提我有多高兴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好玩的就是放炮仗,吃过年夜饭,南京城早已淹没在鞭炮声中,炮竹声,烟花声不绝于耳,密密麻麻的火光和一盏盏绚丽多姿霓虹灯,把南京城打扮成一副妖艳的画卷,照亮着夜空,我早已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赶紧拉着爸爸妈妈到我家旁边的空地上放焰火,爸爸从纸箱里拿出一个“飞毛腿导弹”放在离我们七八米远的地方,找出导火线,用烟头往上一点,只听“哧哧”2秒导火线就把火引入“飞毛腿导弹”,突然“嘣”一响,惊天动地,一发炮火射出了十几米高的空中,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啪”一朵朵金灿灿的“大金花”像一张张笑脸羞答答的盛开了,只见银白色的花瓣慢慢地向四周伸展,如同万条瀑布散下天边,渐渐地,花瓣由粗变细,魔幻般的变成了一支支垂落下来的柳条,好一个“万树垂下绿丝绦”的优美画面。我只觉得丝线离我越来越近,似乎伸手可及,我忍不住伸手想抓住它,可是它们就像狡猾的精灵,一转眼,变成俏皮的“金雨点”从半空中消失了。接着我们放了鞭炮、轰天雷、大雷公、开门炮等等,望着天上五颜六色的火树银花,心中不由得想起我学过的一首宋朝大诗人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多美的一首诗啊!

  要说过年,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不可缺少的视觉盛宴,放过烟花,我们全家一边吃瓜子一边喝红枣茶,一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受春节的快乐,郭冬临和牛莉的小品《一句话的事儿》,让晚会进入了高潮,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彼此起伏,全场沸腾了,刘谦的的魔术又一次让晚会进入高潮,太神奇了,接着王非美妙的歌声《传奇》在我心里荡漾,我陶醉了,心里流淌着浓浓的甜蜜。

  大年初一,一次又一次的炮竹声唤醒了我,推开门,外面白茫茫的,仿佛一片雪海,“下雪啦!下雪啦!”我惊呼,雪下得很大,整个大地银装素裹,个个神采奕奕,粉妆玉砌,树枝盖满了一层毛茸茸软绵绵的雪末儿,像一根根弯曲的银条,而那些冬青树上的积雪像似挂满了一粒粒绿白相间的宝石,一棵棵树木,在洁白的雪花衬托下,好像一个个仙女下凡。风一吹,轻轻摇晃的枝条,犹如仙女舞动着的玉手,散下了颗颗珍珠,我不自主想起唐朝诗人岑参的一首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场大雪更增添春节的气氛,我从地上抓起一把雪向爸爸砸去,爸爸躲闪不及,“啪”正好打在背上,“哈哈”我顿时兴奋起来,又从地上抓起一把雪,扔了出去,击中妈妈的头上,满头都是雪花,我们三个打起了雪仗,虽然手被冻得通红,但心里很开心。

  不知不觉七天很快过去了,春节的快乐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伴随着新年的渐渐远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期盼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2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大年三十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大年三十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 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3

  过些日子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4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5

  伴随着即将敲响的20xx年新年的钟声,孟津博客圈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由小到大成长为博友们网上交流、展示、观摩的理想平台!

  它如同一株破土旷野的幼苗,在博友们的灌溉、施肥和精心呵护下,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希冀;

  它如同一朵初绽娇艳的花朵,在博友们的爱心赏玩,百倍珍惜下,孕育着姹紫嫣红的春梦;

  它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在博友们的鼓励支持,搀扶引导下,孕育着志在四方的抱负;

  它如同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只要有博友们的心灵之约,真情之爱,就渴望着百年相携的爱情。

  过去的一年,“上官意慧”女士用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朴实无华的形式,两次夺冠;“一杯奶茶,一部电脑。在自家园子里学习、交友、写写小文章”的“深谷幽兰”女士,辛勤耕耘拿到了“生活变迁”栏目的周冠军,给我们带来的是“其乐无穷”;“半瓶水”以《美丽的洛阳我爱你(1——20)》为题,图文并茂夺取了“城市印象”的周冠军。她“不是洛阳人,甚至不是河南人,但是50年的孕育,30年的居住使她(我)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故乡,她(我)爱洛阳,爱这块美丽的土地。

  她将“数千年风吹雨打千古悠悠的洛阳,融入了大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咏唱。”她给我们再现了“白马沧桑,龙门雄踞,关林圣灵。”这些历史芳华;“静卧松云”先生,用560多篇详实无华的博文,“把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记录下来,一块与我们(他)分享。”他以《骗翻天》1——27集的长篇巨著,以饷圈友;“邙山夜眺”以培养桃李为生,时间宝贵,环境封闭。但“网络给了他(我)一个与外部交流的途径。”他以《白马寺》《邙山夜眺》《小不点逛新区》《随远乡老师“走进孟津”侧记》等文章,翔实地记录了洛阳、孟津等地的名胜古迹,客观公正地评述了河洛文化的史实,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奋力拼搏的洛阳;

  “小浪底浪花”,文字“如画”,描述“逼真”,敢切中时弊,有师者之风度,大家之风范;“文心若水不染尘”是大多数网友遵循和追求的原则和目标;“不能造福孟津,也绝不能祸害孟津”,这是一位农学博士、大学教授刻在老百姓心坎上的丰碑,她讲学国外,仍关心着孟津的发展和巨变,盼望着孟津的繁荣和富强,在她的博文的字里行间,到处都流露着对孟津的赞美和热爱;“天骄”先生在工作之余,用“一片美丽的土地”,为我们奉献了许多“五谷杂粮”,也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许多“品位”和精华;善考史籍的“暮鼓晨钟”先生,用犀利的文笔,翔实的文字,经常不断地为我们评说着孟津的灵山秀水;“三毛木屋”女士,经常以社会为背景,以生活为题材,写一些耐人寻味的身边的人和事来饱饷读者;“缪斯”先生在这块平台上,奉献给读者的是诗,用诗的语言,旗帜鲜明地讴歌着孟津;“黄河石韵”先生,以石为媒,赞美着石的奇异典雅,颂扬了孟津的山水人情;“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馨香”女士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处事。她热爱事业,执着文字,在孟津博客圈这块土地上,到处有她辛勤耕耘的痕迹,撒播和谐友爱的种子;“独坐观心”先生不停地给我们传递着白衣天使的信息;“白云笑”同志以质朴的诗歌,赞美着祖国的山山水水;“珍爱唯一”女士“既没作家的灵感和文采,也没摄影家的技术”,但张张美丽清新的彩照,闪动着她风姿靓丽的倩影,渲染着岳麓山红枫节的氛围,彰显着张家界迷人仙境的风光;“静看花开花落”小姐,“想着自己心怡的事情,写着自己愿写的文字,结识着彼此心悦的友谊“,无论多近或多远,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网络文坛上的花开花落;“月花”园里的“即兴感悟、岁月沧桑、旧日情怀、朋友往事、美好记忆、生活变迁、城市印象”等等。在数以万计的博文里,无一不流露着与时俱进的文学潜质;深浸在骨髓里的文学情愫;凝结在血液里的文学挚爱;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文学幻境;充溢于喉间舌尖的好想好想倾诉的冲动!很有媒体修养的“文君”先生、拿博士学位的“崖边草”先生、“野岭红叶”先生、“三白小燕”“月兔宫主”“流水飞红”“轻诉心语”“返璞归真”“风露立中宵”“柠檬细雨”“洛阳亲友”“江湖夜雨十年灯”“柴扉外细雨霏霏”“寒江雪”“婧婧”“夜子”“小鱼儿”等,他们都为孟津博客圈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从圈子里也分享到了许多许多……,在此,我不一一赘述。

  新年到来之际,我仅以圈主的名义,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孟津博客圈》的网友、管理员、资深成员及网络和文坛同仁,深鞠一躬,表示感谢!并致以新年的问候!真诚祝愿大家平安幸福,如意吉祥!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6

  2月11日,今天是大年的初二。

  按照多年的习惯,每当清晨的6、7点左右,我照例是要起床的。初一这样,今天是大年的初二,我也依然。

  起床后,我总感到少了些什么,像是一种很熟悉的声音。此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时竟想不起来。那是什么呢?原来耳边没再听到前两日那种“噼啪”近似轰鸣作响的鞭炮声。今天和昨天相比,简直冰火两重天。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蹑手蹑脚的起了床,洗漱完毕,牵着自家的小狗“笨笨”到外面溜溜弯。

  天都大亮了,到门口一看,能见到的人们极少。但见地面上到处是燃放过的炮屑碎纸,正随着清凉的微风随意飘荡,四周冷清清的。路上的汽车也极少。细细听来,极远极远的地方,还有稀稀落落闷闷的炮响。除此以外,到处都显得格外寂静。

  于是我想,或许这两天的人们忙着过年太劳累,太辛苦了。大年三十,有的家忙活着包饺子,有的要弄些丰盛的菜,一大家亲人一起吃个团圆饭,有的还要喝点酒助兴。好多人都喜欢看春晚,有的就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前。有的看春晚,一看就是大半夜,累了困了也不愿钻被窝里去舒服的睡觉,就是想看期盼已久好看好玩的节目。尽管春晚还要重播。

  昨天是个大年初一,人们应酬自然也比较多。人们忙着拜年,忙着中午的盛宴。过节了,好多人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喝起酒来也无所顾及。大家偎在一起说天拉地,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老年人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健康、快乐,生活美满,孙辈又长了一岁显得可爱有佳,心情自然也好开心,乐呵呵地发着压岁钱,饭吃的较平时多了,那酒量也见长了。

  不知不觉我回到家里,爱人还在睡觉,女儿屋里也静悄悄的,她们都还沉侵在甜美的梦乡里。

  没有了昨日鞭炮的咆哮和喧闹声,四周静静的。霎时,我觉得这样也挺好。

  我坐在自己的电脑桌前,打开了电脑,手指轻轻地敲打起来,随心所欲,心里咋想就咋说呗!话语随着键盘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一排排流淌着……

  不知不觉就有了这篇短文,感觉还行,想发给大家看看。一想,我不禁哑然失笑。你想呀!现在好多人都还躺在被窝里睡大头觉,你写的这些东西又有谁会有空去瞧呢?

  酒助兴——

  让人醉、让人懵怎知几回?

  大过年的,家家户户一般都兴喝点酒助兴。

  自打进入除夕以来,一连几天,有的今天串东家,有的明天到西家,拜年相聚,免不了喝点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呀!人们借着酒这个媒介来加深彼此间的感情和友谊。

  席间,有的是同窗学友,有的曾是拼打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多年不见的朋友等等。过年了,有了空闲的时间,也有了相聚的机会,心中总有说不完的话语,道不完的情谊和祝福,在一起畅想着未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挺好。

  大年的除夕和初一,有的已经喝了不少的酒,接下来,一连几天喝酒不断,不仅脑袋一直都是懵懵的,那肠胃也吃不消了。

  有的喝酒喝得身体难受,一说喝酒心里总感怵怵的,这酒那是喝怕了。有的频频应酬酒场,为了少喝酒,自己暗示自己,到了酒摊上一定要少喝酒,或找个什么理由推脱一下,或干脆就不打算喝酒。可一到了喝酒的场合,说啥也就不当家了,俩眼望着那名酒,还有那丰盛的美餐佳宴,耳边东道主的盛情好客、真心实意的劝酒,无论谁,真的不好再推辞,自觉不知觉地就端起了酒杯,这情、这义全在这酒里了,酒,一杯接着一杯的喝,酒自然而然的竟下了肚。

  酒不醉人人自醉。主家好客“吃菜、吃菜”不停地劝说,让客人本不想再吃啥了,尽管肚子早已不饿,嘴里时不时地打着饱嗝,可那手还是不当家,还是不由自主的拿起了筷子,把桌上可口、好吃的菜一次次的夹入到自己的口中。酒,自然是要端起来喝上一口的。虽喝了一小口,还想和大伙再碰个杯,喝它一大口来得痛快,不经意间有人就醉了,醉得低头不语,醉得不醒人事。

  过年了,耳边的鞭炮声几乎不断,几个人围在一起,喝起酒来更觉其乐融融。有的不胜酒力,醉倒在了桌子底下,吐得一塌糊涂;有的喝的两眼发直,哈欠不止,倦意连连,真想找地方好好睡上一大觉;有的,酒喝多了却兴奋不已,拉上几位朋友非上KTV吼上它几曲,练练嗓子,找找当“明星”的感觉。你瞧,他那做派,那风度,藏在心目中的“明星”仿佛就是他自己。

  有的一边唱歌,一边还要再喝点酒尽尽兴。有要求喝辣的,喜欢的是刺激;有的点啤酒,喝的是滋润;有的青睐红酒,讲得是品味、高雅。管它是现实,还是甜醉的梦里,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是飘飘欲仙,是醉意朦胧,还是半醉半醒的,说不上来,反正要的就是那个感觉。

  今天醉明天又醉,要搁在平时,这又伤肝又伤胃的,又有谁会心甘情愿这样做。说来说去,我想,这还不都是情和义“惹”的祸。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7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8

  作为一个牛逼而低调、大气而含蓄的岳阳宁,这句土话你应该晓得:细伢崽盼过年,代宁(大人)望种田。

  因为在20年前,那时候小朋友们只有过年滴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还有压岁钱,平常几乎没有新衣服,零食也很难吃到,基本没有零花钱,所以小朋友都盼望过年。大人们只有种田了才有收入,所以就盼望种田。

  当我们渐渐长大,过年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每过一年,心底难免会哀叹: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

  特别是近几年,年味越来越淡,我们越来越怀念曾近的过年……

  1、杀年猪

  过大年,吃字当先。在二十年前的岳阳,杀年猪当然是过大年的重头戏。那时候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要杀年猪。记得邻居大伯家的猪圈门口有对联一副,曰:人人要读书,户户要养猪!那时候的猪肉,没有瘦肉精,没有催肥饲料,大都是红薯萝卜大米谷糠喂大的,吃起来就是香!

  2、打糍粑

  腊月间,家家打糍粑。小伙伴们,说起打糍粑(又称粑子、叫仔),你是否隐约中透过手机屏幕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糯米香味?

  二十年前的岳阳,一般十几户人家都共同置办了一个石槽,也就是打糍粑的工具,岳阳土话叫做“蒂臼”。蒸熟的.香喷喷的糯米倒进“蒂臼”,几个壮年执“粑锤”——也就是茶杯粗的木棍,将糯米饭碾成泥状。妈妈们将其做成圆圆的粑粑,象征幸福和团圆。

  3、烫粉皮里

  二十年前在岳阳农村过大年,家家户户都会烫绿豆粉皮,刚出炉的热乎乎的粉皮里面包上一些大蒜、剁辣椒吃起来格外滴香,一个屋场只要哪家烫了粉皮就会送给左邻右舍,一起恰,今天你家烫了送给他家吃,明天他家烫了又送给你家吃,O(∩_∩)O哈哈~好一幅和乐的画面!

  余下大部分粉皮就晒干之后等正月亲戚来滴时候一起享用。也会送一部分给城里的亲戚。

  4、干鱼塘

  二十年前在岳阳过大年,鸡鱼肉是餐桌上的主菜。过年前,自然要干塘抓鱼吃。那时候,岳阳似乎还没有有着柴油味的鱼卖。农村干塘的时候,一般壮实的男人都会下水忙活,妇女们则在岸上帮忙,小孩子们当然少不了凑热闹,几十个人围着池塘,吆喝声、笑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干完鱼塘还拣好多蚌壳回来吃蚌肉,那鲜美~~是不是要流口水了?那时候爸爸破蚌壳的时候,小鬼总蹲在旁边看,心里是想着会不会出现一颗珍珠?

  5、熏腊肉

  看着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熟悉又陌生?年猪杀完,肉腌好再晒半干后就开始熏了,小时候老家基本都是这样的:上面挂着腊肉,下面大人们边烧柴火边聊天,每次去了有这样柴火炉子的亲戚家,都要拿几个红薯烤来吃!格外香!不过这个对火候掌握要求比较高,一不小心就全部烧焦了。

  还记得小鬼小时候家里的腊肉放在阳台上熏,经常就跟哥哥偷偷拿着小刀割一小坨腊肉下来,用锡纸包着,再用火烧一下,吃起来格外香!现在很难再吃出那种带着童趣的味道咯!

  6、打年货

  那时候打年货,应该是小朋友们除了收红包外最开心的事情了!小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家里零食不断,天天跟过年似的。对于那时候,一坨放盐罐子里的生姜都能当零食,美美的啃上半天的我们来说,打年货是一年里能够一次性买最多零食的时候了,小吃货们能不开心嘛!

  7、压岁钱

  二十年前的农村小孩,一年到头难得有多少零花钱。三十夜里收压岁钱,那可是一条冠冕堂皇的生财之道。再吝啬的父母,在这个晚上也得对孩子表示表示。10块或是50块,能拿到100块那得是家境比较富裕的亲戚给的!嘿!你可别瞧不起那几十块钱,那时候,买本连环画图书才几毛块把钱。

  不过我小时候的压岁钱也不敢乱花,家里拮据,知道爸妈挣钱不易,最重要我知道我的压岁钱最多在我身上放3天就要被爸妈收回去……如果他们心情好或许会给你留个5块、10块。

  8、拜大年

  “嗲嗲,帮恩哪噶拜年哦~”、“伯伯,恭贺(夫)嗯哪噶过哒腻闹年哦!”。作为80后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们,应该有过挨家挨户拜年的经历。

  初一一黑早,就开始拜年了,挨家挨户,一家不漏,整个屋场都是孩子们喊拜年滴声音,我们小时候喊的讨包西,遇到有些大人还会捉弄我们,说拜年一定要跪着拜~哈哈,我竟信以为真!

  大人们则迟些出门相互拜年,那场面再配上冰雪美景和满地的炸开的红鞭炮,过年的气氛是相当浓厚滴!那时候物资不丰富,拜年可以讨得一大袋糖果或是花生非常开心。回家把所有滴收获往床上一倒,一样样数跟哥哥比看谁的糖果更多!

  9、玩狮子

  狮子进哒门,恭贺嗯哪噶过哒腻闹年,北是粑子就是钱!

  没错,玩狮子的上门拜年来了!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十二,每天都有玩狮子滴来拜年,还有玩龙滴。举着灯笼,敲着锣鼓,先是狮子进堂屋拜年,然后是武术表演,刀枪剑棍,南拳北腿。表演完毕后由一些读了古书的老者开始“锻灯”,应该就是说吉利话,开场白我还记得:鼓莫敲啊,锣暂停啊,几句粗言表深情……“锻灯”的每说一句,底下一干人等都高声应和:是哦!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9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10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

  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实用的春节的作文1500字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实用】春节的作文1500字集锦十篇04-13

【实用】春节的作文700字集锦十篇01-01

实用的春节的叙事作文十篇03-24

【实用】春节的传统作文十篇01-29

实用的以《春节》的作文600字十篇02-13

【实用】以《春节》的作文600字十篇02-19

春节的作文700字集锦十篇12-30

实用的春节的作文1500字汇总十篇09-30

实用的春节的作文700字汇总十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