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篇:如何让文章多一点波澜?

时间:2022-12-15 11:24:41 秋莹 写作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结构篇:如何让文章多一点波澜?

  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的文章,如同流水账,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文章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在通篇“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通过巧设波澜来平添“精彩”之笔,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写作方法,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改变顺序

  可以尝试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这是使文章产生波澜的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方法。在生活中,事情一定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发展的,但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完全照搬生活就会使文章显得单调无聊,此时若适当改变事件的顺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章带来一些波澜。比如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就无法体现这种鲜明的对比,也就无法突出文章的主题。

  倒叙也能有效地提升文章的波澜。如朱自清的《背影》,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明确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之后再以此“怀念”为情感基础,细细叙写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绵绵情思。这样写的好处是让读者先沉浸在已奠定的情感基调之中,其后的叙述是以前面的情感为基础的,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此外,倒叙还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祝福》就把祥林嫂之死放在开头,引起读者对祥林嫂一生强烈的关注,这样增强了文章的悬念感,使文章不再是平铺直叙。而且悬念式的倒叙能够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

  二、关注详略

  这可以说是从学写作文之初就一直在强调却又总被忽略的一点。学生因为字数的思考、思维习惯的指使,往往喜欢事无巨细地叙述下去,给人一种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感觉。其实写文章就像看景色,喜欢的地方多看多观赏,一般的风景轻轻带过,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喜欢、最优美的景色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记忆。同样,写文章时也是如此,能突出主题的内容多加笔墨,一些相关但不重要的地方稍稍带过,有详有略的记叙能让文章的情节看起来高低错落,也能让文章呈现波澜起伏的姿态。如题目为《童心》的作文:吃饭时小孙子悄悄往奶奶碗里加了一把盐,还问奶奶“好吃吗”,奶奶塑着可爱的小孙子,违心地说“好吃”,小孙子马上就说“吃午饭时,我一定再往你碗里多放点儿盐”,奶奶一愣,微笑嗔怪道“你给我放这么多盐,想成死我呀”,小孙子两道淡淡的眉毛向上一挑,眨着眼睛说“妈妈昨天说,咱家就你一个吃成饭的”,瞬间,奶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仿佛呆了一般,僵僵地坐在那里。爸爸瞅了妈妈一眼,妈妈的脸红了。这段记叙详写了孙子和奶奶的对话,略写了爸爸妈妈的神情,虽然没有写出妈妈对奶奶的嫌恶,但是从小孙子的话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详写的部分已经把事情的过程交代明白,所以爸爸妈妈的神态只需点到即可展现文章的主旨。

  三、加入细节

  细节可以让中心更突出,让人物形象或事件深入细腻,利于展现人物情感,突出主旨,是让文章曲折生姿的一剂良方。尤其是考场作文,由于受时间、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在情节曲折上的作为是有限的,因而通过增加细节,在细微之处点化出人物、事件、环境的特色,增添故事的波澜,就显得非常有效。如《孔乙己》中的“排出九文大钱”。几处生动的细节,文章会陡然增色。

  清代袁枚曾经说过“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可见波澜之于文章的重要,这里也只强调了比较容易操作的三点。但,大家也要注意,在让文章腾挪跌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情节构思要真实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文章曲折而有致。

  以《哀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运用突显波澜的几个方法。

  七月的仲夏,“蝉噪林逾静”。阳光缕缕,攀附在叶冠,又顺着清晰的叶脉,一点点倾泻进了屋里。

  这里是华北平原某个中型城市的医院,满目皆是与阳光交织的苍白。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被阻隔在窗外,阳光,进不来。外公躺在病床上。我坐在床边,给他念《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可是外公啊,我多么希望你能好好儿地活着,像冥灵一样,像彭祖一样,不求尔来四万八千岁,只求等我长大,朝夕相处数十年,把你给我的爱,再完完整整地还给你。

  岁月在无垠的苍茫中漫溯,就像今天,外公已去世许久,祭奠的人群早巳消散,骨灰的余烬只剩冰凉,那个临窗的铺位也早已给了其他人。我却觉得他从未离开,一直在那个医院里,等着我有时间来看看他,给他念念我们都想看却未来得及看的书。

  外公的病,查出来时,已是癌症晚期。医生跟我们说,最多三个月,但,外公却整整坚持了一年半。正正好好,我从初二的后半学年,走完初三,走过中考。7月10日,外公在一个静默的凌晨安然去世。我从沉眠巾被唤醒,迟钝地听着父亲说了些什么,完完全全没有反应过来他在讲什么。只是想畏惧了太久的事情竟梦得如此真实。快睡过去吧醒来,大家都好,大家都在。

  奔向医院的车上,刚刚仿佛凝滞的灵魂开女复苏,刚刚仿佛停止的心跳一点一点跳动,我望着繁华城市的绚烂的夜色,和遥远的黯淡的银盘,名然,泪流满面。

  外公去世前,到底是有些回光返照的。肆虐的癌细胞早巳吞噬了他的健康、他的思想、他的记忆,甚至剥夺了他的语言能力。但我准备回天津与他告别的前两天,他居然不太清晰地唤我的小名。当时我已走出病房,却又在他的呼唤声中回来。我轻轻地拉起他的手,那样浮肿的手,早已没有当年的力度,我却觉得,他一如从前的,紧紧地拉着我我又怎么知道,这,是一场诀别。他不能说话,所以,一直是我在说。我说,外公,你找我呀,你好好儿养病,我明天再来看你。是的,我说再见,我说明天,他用目光告诉我,明天再见。我以为我们还有很多个再见,却不知,这次他说的是再也不见。

  我一直觉得,我到底年少,所经历的种种,至多算哀伤,却不致哀痛。但提笔写下时,已经是泪盈眼眶。哀是因为此生此世,这个被我唤了十余年外公的老人,这个陪我成长的老人,再也不在,无论我怎样声嘶力竭地呼唤,他也不可能回来。痛是缘自又一次生生撕开心底的伤口,一点点温馨的、美好的回忆都被时光化作冰冷的刃,血流不止。

  专题点评

  哀痛这个题目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太好写,从选材上学生多数都选择了亲人的离别这样的主题。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那么很容易形成“千人一文”的效果,想得高分自然不容易。本文也是选择了亲人的离别为主题,但在行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事件的顺序、详略以及细节描写。文章以倒叙为主,中间插叙对过往回忆的文字,将外祖父去世前后的事件贯穿起来,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心情一起沉浮,一次次地形成了文章中的波澜。

  拓展阅读:

  写作结构技巧

  一、详略得当,体现合理性。

  整体安排、事件选取、例证运用都要注意详略,根据则是看其表现主题证明观点的力度强弱。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有较强的详略意识和主题意识。20xx年浙江省中考考“乐在其中”话题,有位考生拟题《我活着,我快乐》,巧妙地把自己比作“一棵小小的芦苇”“一朵小小的野菊”“小条小小的鱼”。作者没有平均用墨,而是详写野菊享受大自然的愉悦和“既不因秋寒而枯萎,也不因孤独而选择春天”的品质,由自然属性进入社会意义,揭示“我活着,我快乐”的独特内涵,而这正是文旨的闪光之处。这样,略写的“芦苇”“鱼”成为衬笔,让叙写野菊的文字成为演绎主题的主体,体现出谋篇的丰富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二、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

  物、事、人、情都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串珠成链,才能成为艺术品;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呈贯通之美。厦门市中考作文考“流水”话题,有位考生以《乌江水,霸王情》为题,将目光投向项羽的悲壮人生。文章穿越时空,涉及巨鹿之战、鸿门之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历史事件,作者巧妙地以题目为线索串起众多素材,构成“乌江诉说——乌江悲剧——乌江见证——乌江呼喊”这样一条圆润而贯通的艺术金链,“乌江水……似乎在不停地喊:霸王,你拔剑挥动的姿影,依然是气盖山河的铿锵姿影;霸王,你头颅运行的曲线,依然是气贯长虹的优美曲线……”这一结尾,正是这一金链耀眼的闪光。

  三、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

  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善作照应是优化文章结构的基本功。上海市一位考生以《活力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为题作文,行文时运用多种方法作照应。首先运用重复法作题文照应,文章中“活力”一词共出现21次;其次运用相同句式法照应,“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_________”这一句子出现4次,使前后勾连贯通;文章还运用首问尾答法,开篇提出“我不解”,结尾点明“我终于懂了”,首尾遥相呼应,使全文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严谨整体。

  四、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

  过渡自然能使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榫接丝连,显示环环相扣的连贯美与流畅美。中考作文中过渡缺失、生转硬接、随意跳脱的现象仍较普遍。为了克服这些毛病,考生必须学会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方法。

  河南省非课改区作文中考考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_____),有位考生拟题《幸福原来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开头两段叙述了一对残疾夫妇自强谋生、笑对磨难的事迹,接着用一自然段过渡:“这就是幸福,一种乐观的态度,一种豁达的胸怀,一种相互扶持的人生佳境。”作者用“这”复指,由实转虚,4句判断句自然地过渡到议论;紧接着两段都用“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就如……”这一语句开头,由总及分的过渡功能也很明显。上述两种过渡方法的运用,使这篇文章立意鲜明,转接流畅,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五、行文兴波,体现可读性。

  悬念、误会、抑扬等等都是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用效笔法。

  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考材料作文,有位考生拟题《与真理为伴》,阐述由材料引出的观点,虽是议论文,但文章注重内涵的抑扬兴波,将读者步步领入辩证思维的胜境。作者先引秦世王唐太宗例得出“兼听善听则明,则成功”,紧接着用“果真如此吗”这一反问句作“抑”,造成一“折”:于是,但丁、三毛、王选、桂希恩等人的名言或事迹纷纷在作者笔下亮相,“张扬个性,放飞自我”这一观点又推到读者面前,当读者以为这是“扬”笔,是作者的中心论点时,文章却又一“折”:“面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对的?抑或他们都错了?”

  篇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辟出新论,造成三“折”:“抬头举目,仰望窗外,七彩的阳光倏地照亮我的心房:漫漫人生旅途,别人的观点时常会左右我的视线,那么,就让真理来擦亮我们的眼睛!驾驶小舟,扬帆起航,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有用事实和真理为你把持航向,你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一个初中生能如此讲究结构艺术,议论时抑扬、进退、开合得心应手,逻辑思维流程波澜迭起,出人意料却又在辩证法之中,确实难得。

【结构篇:如何让文章多一点波澜?】相关文章:

新年经历如何写文章02-24

多一点温暖作文04-18

多一点坚持作文06-18

多一点勇气作文02-06

多一点微笑作文03-05

多一点童真作文05-08

多一点什么作文03-24

多一点微笑作文5篇06-18

多一点坚持作文4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