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时间:2022-06-01 10:11:11 端午节 我要投稿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精选2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精选25篇)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

  当大街上卖粽子的小推车渐渐多了起来,我便知道,端午节又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西安的端午节很不热闹。因为西安没有水,没有赛龙舟,只有三天的假期。这时我只好背上书包,飞快地奔回家。和奶奶坐在厨房,看奶奶包粽子。

  奶奶是包粽子的好手,什么粽子都会包,比如:豆沙粽,蜜枣粽,红枣粽。奶奶每次买上几大包糯米,再买上几个大枣和几斤红豆。把红豆做成豆沙后,又买了几份蜜枣。最终,会再买上几片粽叶,望着那红色的大枣和豆沙,白色的糯米,绿色的粽叶,我的口水不禁从嘴角流了出来。奶奶看到我的馋样;笑着说:“你个小馋猫,等一等,奶奶马上开始包。”“奶奶,多包几个豆沙粽好不好?”“好,你去玩吧,奶奶一会儿就包好了。”我不肯走,坐在奶奶旁边,看着奶奶包粽子,只见奶奶双手拿起一片粽叶,左手一转,转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又轻轻地把糯米放进去,再放上几个大枣,奶奶右手再一转,好了。奶奶飞快地又包了几个,一边包,一边讲起了从前的故事,我坐在温暖厨房,被粽香包围。在我旁边,奶奶还在回忆往事,一句又一句话传入了我的耳畔。

  厨房里,粽香弥漫。烟雾缭绕般,奶奶递上一个粽子,说:“尝尝,手艺怎么样?”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说:“好吃!”

  岁月蹁跹中,时光改变了你的容颜,不变的是粽香在心中氤氲着幸福的问道。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2

  因为我的名字就叫做“端午”。

  因为我出生在农历五月初五,同为教师的父母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端午。

  于是,从我记事起,我每年都要在端午节这一天过生日。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我都感觉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端午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就到了。

  我13岁的那年,妈妈教初三,每天早出晚归,有时我一整天都看不到妈妈。偶有时间,妈妈就会问起我的学习情况。我总是抱怨地说:“妈妈,你不要自己的儿子了吗?”妈妈也总是带着歉意的目光看着我说:“妈妈怎么能不要自己的儿子呢?可我在学校里还有四十几个孩子要管啊!”

  这年的端午节马上要到了,我不知道多少次翻看日历,盼望着自己生日的到来。可是,就在端午节到来的前一个星期,妈妈却告诉我一个让我愤怒的消息:她不能陪我过生日了!

  为什么?我大声呼喊。你真的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要了吗?妈妈看着我,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一会儿,她才哽咽着说:“今年的端午节,我要带领学生们去参加中考。妈妈不能扔下学生们不管啊!”

  “我不管!你必须留在家里给我过生日。你必须在家过端午节!”我坚定地说。

  可妈妈还是带着她的学生们在端午节前去市里参加中考了。我很失望,我很无奈,我很无助。妈妈呢!她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端午节到了!爸爸一大早就把我喊起来:“祝你生日快乐!”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放学回到家,我期望着妈妈为我准备好生日蛋糕。可是,我看到的是书桌上的一封信:

  端午:

  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妈妈知道,你长大了,你一定会理解妈妈。你一定能比较出来,是你一个人的生日重要还是四十多个孩子的前途重要。我是你的妈妈,我还是四十几个学生的班主任老师,我是他们的主心骨啊!你一定希望妈妈的学生都能考上重点中学!

  妈妈知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等妈妈回家再给你补一个生日吧!

  看着妈妈的信,我忽然感到自己太自私了!我后悔自己和妈妈怄气!我拿起了电话……

  记忆中,那个端午的味道是孤独的。但我知道:我长大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3

  端午节前夕,商店超市都开始叫卖着粽子,价格几元、几十元,上百元不等,甚至出现天价粽子。一边是商家为促销而打着漫天的广告,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的严查买粽子送礼。不知什么时候,粽子这么神圣的食物也和腐败挂上了勾。

  记得小时候,剑阁乡下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粽子是南方特产,是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喂鱼的祭品。剑阁因地处川北,大多数地方山高缺水,水稻产量又低,糯米很少种。剑阁是没有粽子的。

  剑阁农村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分三次过,农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别叫大端阳、中端阳、末端阳。而一般的家庭只过大端阳。大端阳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出嫁的女儿会在端午节回娘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儿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蒸馒头。头一天发好酵面,端午节一早就开始和面。馒头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桃子、有的像斑鸠、有的像喜鹊、有的像青蛙…条件好的还会蒸各种馅的包子。当然是素菜的,或是米拌的。孩子们回到外婆家,挑最喜欢的斑鸠,它最形象,拿在手上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闻了又闻,爱不释手。直到馒头冷了,才掰了斑鸠的小腿慢慢品味着,回味无穷。

  我们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一年粮食不够吃,大女孩都远嫁绵阳等富裕地方。在大集体那个年代,我们村很少有人家蒸过白面馒头。

  端午时节,正是麦收季节。经历了青黄不接的二三月,每个人都翘首期盼着这个可以吃饱的节日。金黄的麦子,飘着诱人的麦香,飘荡在村庄的每个角落。

  在端午节的前两天,生产队就会把还未晒干的麦子,折算斤两后分几十斤给各家各户,让人们可以过一个饱胀的端午节。在那样一个机械化落后的时期,要把这些还带着水分的麦粒,磨成白面,几乎不可能。而乡下人自有办法,他们不用晒干麦子,就把这些麦子用筛子去掉麦壳,淘干净后和着井水,用石磨磨成浆,那连着麦皮的面浆,白中带黄,从石磨流出来,就像小小的瀑布挂着。这时候,院子里热闹开了,每家每户都忙着推腰磨子,大孩子帮着妈妈推磨,小孩子则围着石磨转圈、叫喊着、兴奋着。一会儿,父亲开始抱着麦秸,把锅烧热;婆婆则熟练的用高粱做的锅扫把,沾一点菜油,刷一下锅,然后用勺子舀一勺麦浆倒进锅里,用锅铲轻轻一刮,很快,一张有软又香的水摊面馍就起锅了,放进干净的竹筛子里凉一下。一张两张,还不等凉好,就被围着锅台的孩子一抢而空。婆婆一边叫着:“慢点,慢点,别烫着”。孩子们则不管,早就饿瘪了肚子,就等着去填饱。他们也不去计较那白味的水摊面的味道,只觉得它软软的,香香,甜甜的,真好吃。婆婆则站在锅台边,不停地刷着,直到刷完为止。她也不会提前尝一口。孩子们都差不多了,就把后面剩下的面皮,切成小块,放一些盐葱吵一下,那便是端午节上的美味。

  而我们家小时候姊妹多,分的粮食少。婆婆管家,为了节约麦子,一年最多只能有一次这样的享受。婆婆为了让我们能吃上水摊面膜,就鼓励我们和她一起去拾麦穗。因为大集体劳动,有的麦子很成熟,加上太阳晒,就有麦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人和小孩就会去拾麦穗。别人睡午觉时,我们就戴顶草帽,跨一个竹篮子,和婆婆一起去拾麦穗。有时候运气好,一个中午就能拾一篮子。估计队里出工的时间,就回家。(因为怕队里发现没收),然后把那些麦穗晒在自家院子里,等积累多了,再用小锤去捶。看着那些胜利果实,心里向往着下一个端午节的美味。

  那飘着麦香的端午节,已留在了记忆深处,而那美味的水摊面也留在了时代的记忆里。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4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这首不很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节,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粽子了。粽子长得玲珑可爱,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对于肉粽子不感兴趣,却对糯米粽情有独钟,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枣子,家里自己做的总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蛋草叶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过端午,奶奶动要包上N个粽子让我这只馋猫大饱口服。街上也有到处吆喝的,不过卖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却很贵,糯米粽里的枣子也不大,貌似插俩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时嘴馋了,就道街边买一个解馋,却再也没有那种余香了。

  除了香喷喷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锅热水沐浴,然后再换上新衣,显得格外清爽。虽然我穿的依旧是穿过N次的衣服,不过香味仍然无法抵挡。

  我们这儿瞧不见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遗憾。不过我们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乐子――举办砸蛋大赛。端午节的蛋不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砸的,或两两相碰比谁的更硬,有或者拿来当子弹,瞄准射击。当砸蛋大赛落下帷幕时,只留下满地疮痍,一股腥臭,确实其乐无穷。

  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第2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节就顺利闭幕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5

  一位伟大的诗人成就了一个传统节日;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更深刻地品味人生。

  自战国时期以来,端午节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它裹挟着历史的风尘走来,浸润着现实的色彩前行。端午节,本身就是爱国教育的一笔财富。在这一天,我们吃粽子、赛龙舟、祭奠伟大的诗人屈原,在这些传统活动中,你是否闻到了那源远流长而又奔流不息的中国味?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亲手包了一个粽子。清新的粽叶,洁白无瑕的糯米再加上笨拙不堪的我,便成了一个卖相不好却意蕴深长的粽子。当时,我手握着三片粽叶,轻轻地握成一个锥状,之后便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填着糯米,填满后,我把粽叶慢慢地扣过去,尔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粽叶绕着粽子握了又握,再拿线艰难地捆上,于是一个粽子便完成了。我把它放入了冒着氤氲之气的沸水中去,待它熟后,我拿起那带着沸水余温而又散发着清香的粽子静静地打开,轻轻地咬了一口,在口中轻轻地咀嚼着……口中是那一如往既的清香,可我仿佛又尝到了那历史的味道。那只有棕叶和糯米所包成的粽子,渐渐地俘获了我的味蕾。留意着口中清香的同时,心底因怀念而泛起苦涩。

  说到端午节,谁能不想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时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就这样,带着悲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投江自尽了。人们带着无限的哀伤悲怨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以此而设立了端午节。那时的端午节是悲伤的味道吧。

  待口中的清香殆尽后,我忽然感觉到了屈原当时悲愤的心情,仿佛那一切,我早已洞悉、明了。手中粽子的宁静淡泊,清新所致的温文儒雅、刚正不阿和屈原仿佛也有几分神似。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所凝结成的屈原的爱国精神,我们哪能不去学习、品味、深知、回味呢?屈原因对祖国的悲伤而投河,他也是一个大写的“人”。他那份爱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也激起了我的爱国情怀。他,使我再一个热血澎湃,再一次为之动容。

  记忆中的端午节,给了我一次对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给了我一次对人生的认识,让我难忘。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6

  小的时候,我对端午节的记忆,是从吃粽子和黏米饭开始的。

  说起粽子和黏米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那是大约我3岁的时候,那一年的端午节,幼儿园的小朋友‘‘鹏鹏’’神神秘秘的对我说;我会包粽子了,我和妈妈一起包的。我说;那有啥呀!下学后我也和妈妈包粽子。晚上我迫不及待的把想包粽子想法说给了妈妈,妈妈真就买了。江米。小枣。苇叶。马莲等等包粽子的东西。恰巧姥姥去太姥姥家了。我们倍感无助。多亏 妈妈还算懂行,先把米用水泡好,把苇叶。马莲。小枣煮了。我们就开始包了,心想这有啥呀,不就是把米和小枣往里包吗,由于妈妈也没包过粽子,就出了洋相,妈妈不是把苇叶弄坏了就是捆不住米和小枣。我就更别提了用挺大的苇叶就捆了一小点米,连小枣都没放进去。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包了半天都没弄成,妈妈说咱们这样吧!把苇叶平铺在笼屉上,把泡好的粘米和小枣放在上面蒸。当然粽子是没包成但是蒸了黏米饭,味道也不错。粽子吗还是姥姥从太姥姥家回来后,她老人家给包的,那天我在姥姥手把手的指导下,终于包成了像样的粽子。

  小小的粽子,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有大的学问,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是要认真地对待的。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7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她从花明柳暗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阴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了。”这是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赞美。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记忆中家乡也要泡端午酒。再下过春天的第一场雨后,家家户户就已经将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发酵。里面放6样东西,那就是:北枣,荔枝,枸杞,橄榄,桂圆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谓“泉香而酒洌。”端午酒还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呢!

  看,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8

  今天是端午节,朋友圈里有晒龙舟的,有晒假期生活的,但更多的还是晒吃和晒娃,再不然就是晒娃吃东西。

  很多照片里,都是晒的小朋友拿的蛋袋,还有拿小粽子,桃子,还有漂亮的荷包一样的饰品。

  想起了小时侯的蛋袋,那时没有这么花里胡哨绣着漂亮的图案,却是简单又接地气的很。

  那时候妈妈会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绑成一个蛋袋,然后每个小朋友都能分到一个用艾草煮过的鸡蛋,一个桃子放在蛋袋中,袋子是一格格的镂空的,都能看到里面装的东西。

  于是乎,一群小朋友开始在院中攀比起自己的小蛋袋。看看谁的颜色好看,谁家的鸡蛋大个,谁得毛桃新鲜。有的小朋友蛋袋大个,能钻下两三个鸡蛋或者毛桃,那得意劲,可真是别提了。

  即使是很嘴馋,那也是先得瑟过了再说吃的事了。

  以前端午节,都会用艾草水洗澡,现在因为沐浴露的普及,基本上艾草水用来洗手洗脸的居多了。

  艾草煮沸的香味也很好闻,人家把晒干的艾草也插在大门的两旁,有着节庆的意义。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9

  有关这传统的节日,有很多种说法。在此我只想说我家乡的端午节。

  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到离家工作几乎每个端午节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过的。

  有很多年,我爷爷都黎明前就挑过来无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夹在门把后,还夹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耳朵上。这过节的气氛就是在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弥漫开来。无需任何华丽的语言,满是对儿孙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时我爷一给我夹上我就能醒过来,而有时却是闻到那艾蒿的阵阵清香后慢慢才从睡梦里醒来。不管咋醒这天早晨没喝无根水以前是不能说话的。平时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我们几个这天都很乖的,喝完无根水,象征性的用无根水洗洗脸,下一个程序该分鸡蛋了。鸡蛋是我妈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时鸡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爷爷奶奶总分给他s十个,而我们姐妹几个能分到六道八个。每每这时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给我一两个,还不忘在我后脑勺上轻轻拍一下。

  我们揣好分得的鸡蛋,叫上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发。必须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顶端,然后回头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乡已绿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还有邻村的都从四面八方往这赶。

  男孩们领着小狗,吹着口哨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看谁能第一个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时不穿鞋的,网上裤腿就上,有时还倒滚回去。每爬上一个小山丘拿出鸡蛋相互磕一下谁的现碎现吃她的鸡蛋,所以分鸡蛋时都挑红皮儿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处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挥手,喊叫,就这样边吃鸡蛋边上。四五个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风伴着欢笑飞舞,春日迎着我们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欢快地在震动。

  等疯累了,玩够后,满身是沙子的我们回到家时,香喷喷的韭菜卧鸡蛋,还有我妈烙的荞面饼已经摆好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0

  儿时的端午节,似遥远记忆里的一条小河,穿越时空的回忆,历经岁月的洗礼,醇美的让人难以忘怀。

  又是粽叶飘香时,那曾经儿时最美的记忆依稀就在昨天。端午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记得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街上到处都是卖香包、结五彩绳、炸油糕和卖粽子的小贩。那琳琅满目的香包、金黄酥脆的炸油糕和清香诱人的粽子,看得人是眼花缭乱,食欲大开,所到之处无不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人们都在为这欢乐的节日忙碌着,儿时的端午节处处弥漫着亲友团聚的喜悦,曾经欢度节日的一幕幕情景时时刻刻浮现在眼前。

  五彩绳是由红、黄、蓝、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做成的,做好后于端午节当天戴于孩子们的手腕、脚腕或脖子上,据老人们说可以辟邪或防毒。这种五彩绳一直要戴到六月初六才能取下来扔掉,据说扔掉意味着扔掉疾病,也就是祛灾祛难的意思。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陕西关中的端午节更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包粽子、炸油糕,结五彩绳或是送香包颇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1

  今年端午,我和父母在一成不变的家里,又度过了一个平淡的端午节,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爸爸买回来的红豆粽子,但怎么也吃不出在老家时一家人亲手包的粽子的味道。

  还记得我五岁时,回老家过端午节的情景。一大早,七大叔八大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全来了,把小小的屋子挤得水泄不通,屋子里满是欢声笑语。待所有人都到齐后,大人们把一张大桌子搬到屋外,我们小孩子就负责搬板凳,大一点的哥哥三个为一组,把几盆糯米和几篮粽叶搬到那张大桌子上。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开始包粽子了。“先拿出两张粽叶。”一个大哥哥大声说,“再卷成‘漏斗’,一定要卷紧。”听了大哥哥的话,我们有模有样地卷起粽叶来,大多数都成功了,我就是其中之一,还没等我炫耀一番,一个高三的大姐姐插嘴说:“然后把糯米放进‘漏斗’中。”我试了两次都没成功,糯米就像调皮的孩子不听我的话从“漏斗”中溜走了。正当我打算放弃时,耳边传来了奶奶慈祥的声音:“不要紧,事不过三。”说着,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我又小心翼翼地做了一次,没想到这一次居然成功了。我兴奋极了!就剩最后一步了——绑线。“这活还是给大人吧!毕竟我们没有劲儿。”我身旁的姐姐说。我乖乖地递给了奶奶,未成形的粽子到了奶奶的手中,一会儿的功夫完全变了一个样,这不就是粽子本该有的模样吗?

  晚上,趁煮粽子的时间,我率领着一群比我小的孩子,围在奶奶的身边叫奶奶给我们讲故事。故事有的很短,有的很长,在这些故事中,我听得最认真的便是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听着奶奶的故事,闻着锅里粽子的香味,这便是我记忆中的端午节,也是我心中独一无二的端午节。

  不过一切都回不去了,“哎……”叹了一口气,我又吃了一口红豆粽,这红豆粽再甜,也比不上奶奶亲手包的粽子。现在的奶奶在另一个世界望着我、守护我,虽然现在已物是人非,但是关于奶奶的一切,尤其是那有奶奶在的端午,都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抹之不去!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2

  当布谷鸟清脆的歌声飞过门前的皂荚树,村东头的山坡上,小麦已是一片金黄,期盼的端午节就要来了。 乡村的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记忆中的端午节总是在人们的翘首相望中姗姗来迟。每天放学回家,我和小伙伴们常常相约经过那片麦地,看着笑弯了腰的麦秆,妈话就在我的耳边响起——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就来了!

  村东头的小麦地里人影匆匆,一浪赶着一浪的金黄在人们的脸上闪烁,生产队正组织人力在收割麦子。布谷鸟掠过人们的头顶,叫声依然那样清脆。爸爸说,快割吧,你听,布谷鸟都在吆喝“割麦插禾,割麦插禾”呢!妈妈望着趴在草地上抓蚱蜢的我笑着说,你还不起来,布谷鸟都在骂你“龌龊哥哥,龌龊哥哥”呢!我不知道布谷鸟到底在说什么,但我只知道等小麦打出来分到各家各户,端午节就来了,我就可以跟着端午节,美美地吃上一顿像模像样的饭菜,还可以拿着妈妈亲手蒸出来的馒头,一边吃一边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生产队的仓库门前人头攒动,金黄的麦粒把悬着的大钩秤笑得前俯后仰。家家户户都挑着箩筐来分麦子,大人们忙着过秤称麦,小孩子在人缝中穿梭,我屁颠屁颠地跟着妈身后,看着妈妈将自家分到的麦子倒进箩筐(其实也只有三二十斤),我自告奋勇地抓起扁担的一头,让妈妈将绳子一道道绕在扁担上,然后,我在前,妈妈在后,将麦子倾斜着歪歪扭扭地抬到村子里的一间大磨坊。 磨坊里一台柴油磨粉机隆隆的叫着,淹没了本来就听不清楚的喧闹声。我家人口最多,妈妈总是叮嘱师傅将麦子多过几道磨,虽然面粉不及人家的白,但斤两竟多了很多。捻着雪白细腻的面粉,馒头的香味已经侵入鼻翼。

  初四的夜晚,待我们五兄妹睡后,妈妈一个人忙着准备明天的端午节,爸爸常年在外为生产队创收,最早也在第二天上午回来。厨房的香气总是诱得我闭不上眼,悄悄起来,看见煤油灯将低矮的厨房映得黄亮,妈妈正系着围腰在悄然忙碌。新出磨的面粉倒在一个大脚盆里,妈妈用水轻轻地调和,一会儿弯腰双手用力揉搓,一会儿用两个指头捏起面团,高高拉起,当面团能拉起一条线的时候,妈妈会拿出一块老面(其实就是酵母)将其碾碎,均匀地撒在面粉上,然后又一次揉搓。昏黄的灯光在跳跃,妈妈额头上的汗珠滑过脸颊,我伸出小手轻轻地帮妈妈拂拭脸上的汗珠,看见妈妈微笑着将揉和均匀的面团用一个瓷盆盛着,盖上簸箕,用旧棉袄蒙上。“睡吧,明天早上就有馒头、包子吃了!”我咽下一口唾液,跟着妈妈回到房间,枕着端午节的馒头进入了梦乡。 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被厨房里叮叮当当的声音吵醒,揉揉惺忪的睡眼,星星依然在窗口眨眼,妈妈已经准备蒸馒头了。端午节的阳光穿过门缝,厨房里正弥漫着浓雾一般的蒸汽,浓郁的馒头香味把我们兄妹五个早早地诱到锅边。父亲一清早就赶着毛驴拉着板车回来了,我们一人举着一个馒头小鸟一样将父亲围成风景,等到父亲在板车上取下久违的鱼肉,端午节也就真正来到我们家里。 端午节来了!房门顶上的砖缝里插满了我和妹妹割来的艾草和菖蒲,爸爸蘸着雄黄酒在我们兄妹五人的额头、手臂依次圈过,新酿的米酒从锅边溢出香甜。饭前,妈妈还不忘叫我端送一碗水酒,捎上两个馒头给隔壁的“二爹”(二爹是位参加长征的老红军,七十多岁了,但孤身一人)送去。端午节的午饭比平时丰盛得多,鱼肉虽然少,但毕竟属于我们自己,再也不必担心哪碗好菜要留给客人,飘着油花的猪肝汤可以无拘无束地喝得滋滋响。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将一桌饭菜吃得精光,妈妈闪着泪花望着父亲笑了。 记忆中的那个端午节我敞开肚子吃得很多,下午的时候肚子一直胀痛,妈妈不停地帮我揉着肚子,还笑着说,看你吃多了吧,又不是你一个人的端午节?布谷鸟又一次飞过门前那棵皂荚树,揶揄地叫着“龌龊哥哥,龌龊哥哥——”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3

  今天是端午节,朋友圈里有晒龙舟的,有晒假期生活的,但更多的还是晒吃和晒娃,再不然就是晒娃吃东西。

  很多照片里,都是晒的小朋友拿的蛋袋,还有拿小粽子,桃子,还有漂亮的荷包一样的饰品。

  想起了小时侯的蛋袋,那时没有这么花里胡哨绣着漂亮的图案,却是简单又接地气的很。

  那时候妈妈会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绑成一个蛋袋,然后每个小朋友都能分到一个用艾草煮过的鸡蛋,一个桃子放在蛋袋中,袋子是一格格的镂空的,都能看到里面装的东西。

  于是乎,一群小朋友开始在院中攀比起自己的小蛋袋。看看谁的颜色好看,谁家的鸡蛋大个,谁得毛桃新鲜。有的小朋友蛋袋大个,能钻下两三个鸡蛋或者毛桃,那得意劲,可真是别提了。

  即使是很嘴馋,那也是先得瑟过了再说吃的事了。

  以前端午节,都会用艾草水洗澡,现在因为沐浴露的普及,基本上艾草水用来洗手洗脸的居多了。

  艾草煮沸的香味也很好闻,人家把晒干的艾草也插在大门的两旁,有着节庆的意义。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4

  六一节度过后,端午就款步而归了。她从花明柳岸入丝的江南走来,从绿阴如盖柳树含烟走来,从我深深的期盼中走来。

  我的故乡在河南,村庄都是群山,山上风景都是那么的美丽,一条清澈的小溪丛巍峨的山间溢出。

  端午,是勤劳纯朴的村民们的小憩的日子。这天,全村男女老少早早的吃完饭,在晒谷上围城方阵。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尽情的跳舞、对歌,给平静安宁的村庄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晚上,乡亲们会在晒谷坪上燃起篝火,在火的旁边围成一个圆圈。火光照亮了村庄,点缀着夜空。乡亲们各自从家里拿来粽子,鸡蛋,煮蒜互相品尝、赠送。那热闹的场面,那淳朴的风情风俗令我至今忘怀。当送出最后一个粽子时,自己的身边已堆了一大堆。这种古朴纯正的民风一直保留在遥远的村庄甜了一代的山民。

  记忆最深的是我8岁那年的端午节,那年,不知怎的,我全身长满了又大又紫的脓包,疼的我不的安宁。这时,爷爷说:“望博,你等着,我去弄些狗栆叶和老鼠刺回来”直到下午,他才回来。我听人家说,这玩意放在水里沸腾后,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后,过了几天真的不疼了。第三日就好了。

  事后我问爷爷。他说“你小子走运,逢上端午节,要不,够你受的!”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于恰逢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节日!

  其实我最喜欢吃粽子了,有甜有软,每一次过端午节,我就要求爷爷给我买粽子。

  哎,现在长大了,不怎么吃粽子,总觉得小时候是那样地幼稚。我是多么想回到小时候,回到童年记忆中的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5

  我记忆中的端午节,没有春节那般隆重热闹的景象,没有清明节那样的悲伤,没有七夕节的浪漫,没有国庆节的激动…但它在我的心中却有无法代替的地位。

  端午前,妈妈带我上街买绒线,鱼食。吃玩饭,妈妈又带我们去河边割艾草。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傻孩子,你知道吗?用艾草洗澡,带艾草是为了驱魔避邪。撒鱼食是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虽然屈原投江是一个传说,但经过日积月累,它已成为人们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程序。

  终于到了端午节!上午,我帮奶奶包粽子。看奶奶那灵活娴熟的动作,可真让我羡慕啊!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巧的粽子便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问奶奶:“奶奶,你怎么这么会包粽子啊!教教我呗?”奶奶笑着说:“好啊!”于是,我便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来。先那一片荷叶,舀点糯米在上面,又挑了几个我爱吃的蜜枣,往中间这么一放。果真像玛瑙一般,让人看了就忍不住的流口水。接下来的重点来了。我笨拙的将荷叶围绕糯米弄起来。啊,惨!糯米弄多了,都露出来了!我赶忙向奶奶求救。幸好及时送到,经过抢救,平安脱险。我望着眼前这个形状不怎么规则的粽子,心里既有喜也有悲。

  吃完午饭后,妈妈让我们去洗艾草澡。这是我的弟弟怎样都不去。我便取笑他胆小鬼,他便和我闹起来。我们两人在奶奶旁边打打闹闹。妈妈也只是说:“小心点,别伤着奶奶!”这时奶奶忽然唱起了一首歌谣:“端午节,快来到,大人小孩乞手盼,粽叶青青糯米香,欢乐融融盼佳节。端午节,已来到,剥壳尝棕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红绸黄袍做香囊。”我和弟弟也不闹了,坐下来静静地听奶奶唱歌。过了一会儿,弟弟吵着说:“奶奶,奶奶,我还要听!”奶奶和妈妈笑着说:“好啊,不过你得先去洗澡哦!”弟弟嘟着小嘴说:“那好吧!”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我们洗完澡后,妈妈给我们扣绒线,看着手上五颜六色的绒线,我们开心极了!

  现在的孩子们,渐渐的遗忘了传统节日。他们就得传统节日毫无乐趣可言,反之坐进他们心中的却是西方的节日,即所谓的“洋节”。我自认为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的“根”,是我们国家两千多年历史的见证!因此,我呼吁:不要遗忘传统节日。吸收西方的文化固然没错,但也不要忘记我们的“根”,要时刻谨记我们是炎黄子孙!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6

  5月30日,我国的民俗节日——端午节,已隆重登场了,说起这端午,大家肯定先想起了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可是以古传承至今的重要习俗!那池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是包粽子的主要材料之一。粽子的传统形状是三角形的,在粽子白泠泠的糯米中可以包许多种馅、豆、肉、枣——样样俱全,包好的一个个墨绿色的粽子,一个叠一个地放在餐盘里,那欲滴的绿,清爽的白,绿白中间隐约有馅儿冒出,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好不可爱!把粽子吃在嘴里,它的馅儿像个调皮的孩儿,一个儿劲儿地往肚里溜,墨绿色的芦苇叶不仅美观,还很好地裹住了粽子实时的香,打开粽叶后,那四溢的香气不禁让人垂涎三尺!

  耳边隐约响起了打水的啪啪声,手里操一个粽子。走近方知——赛龙舟。

  这赛龙舟的习俗相传是古时楚国人因不舍得当国贤者屈原救河自尽而死去,许多人便赶紧划船追赶,拯救其。之后,后人便有了比赛龙舟的民族特色。

  相传,屈原投河自尽之后,人们为了不让水里的蛟龙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于是,便做了一些包着肉菜等馅儿的糯米团,把它们扔下河去想让蛟龙吃饱后便放弃吃屈原的念头,由于用糯米包制食物这一方法味道鲜美、香浓,便流传下来了端午当天包粽子的习惯,而粽子也如此由来。

  在古时,人们以为将雄黄酒抹涂在脸就可以免受虫蛇伤害。

  因此,便流传下来了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薰苍术,薰苍术就是民间传统用苍术消毒空气;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可以散发出清香,而且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雄黄的传奇,薰苍术的祝福,这便是我记忆中的端午节,温馨的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7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孩提时的那一份宁静美。早晨起床,揉开睡意朦胧的双眼,趁着缕缕的朝霞,邀上三五伙伴,去村旁的小河里尽情地洗浴嬉戏,一时间笑声,打闹声,搅乱了村庄的宁静。正所谓:晨起洗浴奔走忙,霞光璀璨碎河床,欢声笑语九霄外,端午洗浴人无恙。

  如今,那些童年的趣事,早已悄悄地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端午节的含义,让我思索了很多很多……

  端午节我想到了缅怀。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以不同的习俗来缅怀屈原。其内容主要有:插艾草,佩香囊,绑五线绳,赛龙舟,荡秋千,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爱国诗人屈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却时时激励着我们。此正是:“淡然如菊,浩气冲霄撼乾坤,山河破,乱世风云渡经纶,汨水拍岸泪四溅,江河叹英魂……”

  端午节我想到了爱国。“爱国”之情自古有之。在我国特别是汉唐以后,爱国成了民众情感世界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就说屈原吧,“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屈原“瑾瑜比洁,日月争光”的极高评价。他的爱国情怀,个人气节,历久弥新,为国人所景仰和热爱。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于探索真理。

  端午节我想到了感恩。儿时的端午节,母亲是最操劳的,不仅要为我们准备好吃的东西,还要给我们制作香囊,绑上五线绳祈福。她的操劳,让我逐渐明白了事理,晓得了感恩。所以,我觉得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除了要纪念屈原,还有必要利用这个假期,回家看看辛苦一生的父母,陪他们吃个团圆饭,拉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8

  转眼间又到了端午节了,我记忆中的端午节是很快乐的。早晨起床,我都会惊奇的发现手上、脚上戴上了漂漂亮亮的五色线,这五色线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妈妈才会在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给我戴上,那时候我还在梦乡呢!可想而知我看到手上、脚上突然多了漂亮的五色线,会有多么的高兴。

  端午节这天,妈妈还会准备我喜欢吃的粽子,有蜜枣的、八宝的、板栗的、豆沙的……吃着粽子,我还把在幼儿园里老师讲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讲给爸爸妈妈听。我看到爸爸妈妈吃的津津有味,我讲的也津津有味,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我还发现学校里无论男女,手上、脚上都会和我一样戴上五色线,有的脖子上也戴着。这时候,我们几个要好的小女孩就会在一起比一比谁的五色线好看。在我的记忆中,总是认为妈妈给我做的最漂亮!可是,唯一让我不明白的是什么时候才可以把五色线摘下来。于是我就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五色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每当端午过后的第一个下雨天才可以摘下来,寓意所有的坏运气都随着雨水冲走。”听了妈妈的介绍后,我反而期盼着快点下雨,这样我就可以让身上的坏运气快点儿远离我。

  现在,不用到过端午节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但戴五色线却只有在端午当天可以戴,所以我依然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9

  早饭的时候,妻子端上饭桌几个热气腾腾的粽子,我的两个孩子都争着剥开粽子皮来吃,看着一个个水灵灵的粽子,闻着那诱人的清香,喷涌的思绪冲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

  儿时的端午节在我们河南农村老家算不上个较为隆重的节日,因为我老家地处中原北部,而端午节在南方才算得上个正式的节日。不过说到底端午节还是要过的,只不过过的方式与南方略有不同而已。

  在记忆中,老家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悬挂一大束艾草,因为那时候艾草遍地可寻,据说端午节挂艾草可以保佑家里人一年健康没病的,还有的家里会从地里挖来马齿苋(我们老家人叫它马石菜),把这野菜挂起来晒干了,据说也可以治病的,有人说这东西五月初五这天挖是最好的。

  至于说端午节的粽子,在那时的老家人眼里真可谓是一种奢侈品。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我们农村人刚刚吃上白面馍,有的人家还在吃窝头呢,南方的大米运到我们比方的很少,而且价格较贵,一般人不好接受。所以说,很多人只是听说过粽子还没吃过呢。

  那时候,我家的经济条件也不好,生产队刚刚划分了责任田,爹娘整天忙活着伺候那几亩田地,从来没有提过什么节的事情。娘是个干农活的料儿,她粗手笨脚的,也不会摆弄什么好吃的和穿的,常常引来村里婶婶和大娘们的笑话,但娘不怕她们笑话,就只知道下地劳动。

  这一年快过端午节了,邻居王大娘家刚好要到她们出嫁头一年的闺女家里走追接亲戚(在我们当地管娘家人去女儿家走亲戚叫做“追接”,每年只有一次的),为了表达对女儿的心意,王大娘就找来村里几个会做饭的能手儿来她家帮忙包粽子,她家的条件稍好点儿,准备带粽子去女儿家走亲戚的。出于好奇的缘故,我便早早的蹲守在大娘家看她家怎样包粽子。

  只见王大娘和几个妇女围坐在一起,中间桌子上堆放着一打一打的苇子叶,听说这苇子叶是王大娘专门打发儿子春哥跑到离我老家十几里远的河滩里采摘的新鲜得很。还有一个盆子里盛的是糯米、红枣、豇豆之类的粽子用的食材。

  王大娘她们一人拿一张苇子叶,把叶子叠成三角漏斗状,中间填满了粽子食材,再三下五除二用苇子叶把里面的东西像裹衣服般裹得严严实实的,最后再用棉线把它们捆紧,一个个绿油油的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拿到蒸笼里蒸一下或者锅里煮一下就可以吃了。我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春哥家里人坐在院子里剥粽子吃,闻着那人特有的苇叶的清香,看着那白里透着红的糯米团子,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我赶紧跑到自己家里,哭着吵着刚从地里干活的娘要粽子吃。娘看我眼里哭得满是泪花,她的眼眶也湿润了,开始她只是无奈地叹息蹲下身子一个劲的安慰我。而那时的我太执拗,一个劲地吵着吃粽子,娘最后站起身来态度很坚定地对我说:“孩儿不哭哦,妈给你去换几个粽子吃!”,我不哭了,看到娘从我家厨房里出来她手捧着一个大面瓢,里面盛满了一大瓢小麦面粉,径直去了邻居大娘家里。

  娘去了很长时间才回来,她手里攥着几个我心仪已久的粽子。我只顾吃那可口的粽子了,而却娘叹息着回到了屋里。后来我听村里人说娘太傻,拿自家的好面给人家就换了几个粽子。要知道那时的面粉在我们庄户人家里还是很金贵的,很多人家里还常年啃着窝头吃呢。后来我长大了才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艰辛。

  当然,老家的端午节不只是有艾叶和粽子,临近端午节大人还会给小孩子们做一件绣上蜈蚣、蝎子、蛇、青蛙等五种小动物的黄布肚兜,据说是让小孩子穿上在夏天能够抵御这五种动物的毒气的。有的人家还会给小孩子用布来做一个五颜六色的手扳脚小娃娃,布里填上艾草据说可以辟邪。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20

  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据说,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于这一天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一天当做节日。在南方,每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人们便划龙舟竞渡,初始的时候据说是为了追赶和拯救投江的屈原大夫,后来是为了驱散鱼儿,以免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同时还向江中投放糯米饭和粽子,喂饱了鱼儿,屈原大夫的尸体就会保存完整,久而久之,吃粽子、赛龙舟就演变为一种端午节的习俗。而在我的东北老家,端午节却是另有一番情趣。

  农历五月初五,大田的禾苗刚刚破土而出,农民们开始为之间苗、除草松土。虽是忙季,,但难得夏季里的这个节日,大人们还是要操劳一番的。豆腐是前两天已经磨好的,绝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生产队也许会杀只猪或宰头牛,给每家分上几斤;鸡蛋也是提前攒下的,那时的人们都不富裕,鸡蛋是每个家庭的灯油钱、食盐钱和孩子们的文具钱,在饭桌上尽情地享用它的时候很少;蔬菜也是生产队菜园里的,虽还未大量上市,但一些早熟的如韭菜、菠菜之类的也已经绿了饭桌。

  早晨,天不放亮,大人们就到山野里去采摘带有露珠、带有香气的艾蒿(据说,这一天这一刻的艾蒿晒干后研成粉末是绝好的消炎止血药),然后把它们三五棵一把地插在屋檐下,隔一尺一把,上面挂上五颜六色的纸葫芦,微风袭来,一摇一荡的,煞是好看。我想,这香气四溢的艾蒿挂上五颜六色的纸葫芦插在房檐下,除了装点美丽之外还有驱除瘟疫祈福迎祥之意吧。

  早餐前,母亲会把早已缝制好的做工精巧、芳香四溢的香囊发给每个孩子,女孩子会很骄傲和臭美地戴在胸前,既靓丽了自己又芬芳了自己;我们这样的秃小子就只能把它珍藏在衣服的口袋里。

  早餐开始了,自然都是农家菜,诸如猪肉炖粉条、猪肉炖豆腐之类,再加上菠菜和韭菜的点缀,色觉和味觉都会勾起人们的食欲。主食是有浓郁特色的粘豆包,大人们还会喝上几杯水酒。特别之处是母亲会端来一盆冒着热气的水煮鸡蛋,每个人都要不放作料地吃掉几颗,据说这一天吃鸡蛋可以养颜,防止脸上长疙瘩雀斑之类的。

  外边猪倌的吆喝声想起了,母亲拿起几颗鸡蛋,让我们送给猪倌,或许是因为他是单身,或许是为了感谢人家的辛劳,反正这个行为已成了我家端午节的一个习俗。然后我们背上书包,怀揣着节日的喜悦,蹦蹦跳跳地往学校赶。今天的书包除了课本文具之外还有几颗鸡蛋,上课前,所有的同学都拿来放进老师的讲桌里。这礼物其实很轻很轻,但蕴含的情意却是满满的,它体现了农家子弟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

  长大后,离乡客居锡林郭勒,再也没有像模像样地过端午节,于是孩提时代的端午节连同那屋檐下随风飘逸的艾蒿和五颜六色的纸葫芦便成了美好的回忆而珍藏于脑海深处。这些年,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节日也莫名其妙地多了起来,有农历的有阳历的,甚至还有洋人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每次都是满桌子的大鱼大肉,甚至还要弄点山珍野味,可是我却总是怀念儿时的端午节,怀念那一摇一摆的彩葫芦和精巧芬芳的香囊。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21

  端午节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已是第七个年头,虽然民俗专家不断呼吁重视和保护传统节日的风俗,但时至今日,在大多数人心中,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意义”恐怕只是放假一天。食粽、悬艾、竞渡、祭奠,诸多风俗虽沿袭至今,但这些仪式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却逐渐褪去,隐藏在了历史记忆的深处。

  学人对端午节的源流和嬗变考论颇多,一般认为,今人观念中的端午节,是历经时代变迁而逐渐形成的。端午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人“恶月”的岁时节气观念有关,因夏初时节,虫毒并作,疫病易行,人们心怀畏惧,禁忌多端。另一方面,对祖圣先贤的敬意,最终转化和浓缩为对屈原的祭奠,并被纳入到端午节的内容和形式之中。由此,端午节的风俗和仪式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筛选、改造和重构,最终形成了它延续至今的两大精神内核:一是顺应天时,通过禳灾祛疫的风俗,体现古人朴素的科学观念和道法自然的生命法则;二是家国情怀,通过祭奠屈原的仪式,表达对先贤忧国爱民、坚持气节、勇于担当的敬意。

  20世纪中国的前半叶,在向近代民族国家转轨的过程中,端午节的精神内核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时人已将端午节“禳灾祛疫”与现代意义的公共卫生相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东亚病夫论”的一种集体回应。翻开当时的报刊可以看见,舆论一方面肯定古人朴素的防疫保健观念,另一方面要求以科学的手段替代端午习俗中徒具巫术性质的繁复仪式,从而达到卫生防疫的目的。甚至还有人对具体的习俗提出商榷:饮雄黄酒不利健康,多食粽子影响消化,龙舟竞渡的存废之争也曾被纳入到体育锻炼和竞技安全的讨论范畴之中。

  而端午祭屈原,更是与自五四运动以来波澜壮阔的爱国思潮汇聚相融,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显示出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纵观救亡的时代主题之下有关端午节的时论,有人主张捐出节日开销,或筑公路,或兴学堂,或办慈善;有人建议商家大力开发诸如“五毒模型”之类的儿童玩具,既照应风俗,又倡用国货;而抗战军兴,停竞龙舟、捐资抗敌、毁家纾难的端午节之议屡屡不绝。端午节还渗透着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沉重的家国情怀,鲁迅借《端午节》批判乡愿、怯懦的犬儒;郭沫若在《屈原》中呼唤新时代的到来。屈原的形象早已不是“忠君”典型,而成为心忧天下、直言敢谏、针砭时弊、铁骨铮铮,与国家共进退、与民族共荣辱的爱国者形象。

  今天的端午节,大约与“消费”“休闲”的关系更为紧密,商家追求节日经济,大众享受假日欢娱。然而,端午节愉悦表象的背后,应该蕴藏着历史记忆深处的敬畏与忧患。因为敬畏自然,所以顺应天时;因为心忧天下,所以勇于担当。这个时节将个人与自然的变迁、个人与家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尊重传统,不是回归无从考证、繁文缛节的形式,而是应当把握传统中传承赓续、历久弥新的价值尺度。或许,这才是端午节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魅力所在。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22

  落叶无声,风过留痕。在永恒的时光里,日子如流水一般飘浮在风里,我重拾记忆的碎片,拼接成美丽的云锦,编织成端午的彩线,晕染爱的光影!远远地海平线上升起一线微光,太阳红韵的面庞仿佛一个孩子最初面对世界的娇羞。清凉的海风无声的润了窗帘,清晨的雨雾还未散尽,母亲就在这个端午的早上轻踱到我的床边。

  晨光熹微,倾洒在妈妈的身上,她轻轻地执起我的手,放在她软软的腿上。又从桌上拿起早已准备好的五彩绳,手指灵活的穿梭于那各色的细绳之间,仿佛蝴蝶在花丛中翩跹。红光蓝绿紫,五色彩绳拧成一流动的光影,细上缀着一颗灰褐色桃核,隐隐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妈妈一边抬起我的手,一边将拧好的五彩绳绕过我的手腕,在上面轻轻地打个结。她用中指挑着绳子,用食指和拇指捏着线头,往两边一使劲,绳结就更结实了!我眯缝着睡眼,发现母亲曾经光洁的额头如岁月小径,斫痕依稀。时光与辛劳在她眼角织上了细密的皱纹。

  母亲将桃核移到我的手腕中间,端详着,一抹微笑就像清泉的波纹,从她嘴角的小漩涡里溢出,漾开……五彩绳绕过我粗粗的手腕那是母亲用爱圈起的藩篱。从蹒跚学步到走进校园而今的我早已高过母亲一头,我从顽劣的孩童长成了大小伙子,但母亲的慈爱不曾被岁月消磨,也没有被艰辛的生活蚕食,每年的端午,五彩线都会在黎明之际绕上我的手腕,不曾迟到,不曾缺席。

  荏苒抹不掉尘封的记忆,断断续续;诗歌道不尽仲夏的美丽,章章节节。母亲是那挺立在风雨中的荷叶,用爱擎起我成长的空间。五彩线,缠绕手臂,萦绕心间,将爱绵延……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23

  不是收到朋友的节日祝福,若不是接到放假一天的通知,我真的没有意识到端午节到了。

  儿时的每个节日都是很热闹的,当然包括端午节,那时候也不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但知道要吃粽子、插艾蒿、叠端午符、戴香包和五色线。往往是在半个月前就张罗这些东西了,母亲忙着打听哪家的棕叶色好味浓,哪家的糯米润滑绵密,我们也忙着到野地里找艾蒿,到商店里买五色线,天天缠着母亲快点包粽子。端午节的前两三天,母亲便开始把棕叶、糯米、小米、红枣泡在水里,作好准备工作,节前一天,便早早起来包粽子了,一个粽子二三根棕叶,先放一点糯米,中间加一到两个红枣,然后再用糯米盖好,既要包得严实紧密,又要透气美观,看着大人们利索地包扎好粽子,忍不住也想试试,于是也张罗起包粽子来,长长的棕叶到了自己手中竟变得调皮起来,这两根拢合了,另一根却横竖合不在一起,糯米从空隙间洒落出来,急得一身汗,让姐姐帮我调整好,绑线的时候又闹了笑话,要么绑得太紧绕成死疙瘩,要么绑得太松散了架,直到她们嚷我填乱子,自己也累得满头大汗才悻悻走开。下午时分母亲便开始生火搭锅煮粽子,没一会整个院里便飘满了浓浓的棕合味,馋嘴的我们急不可耐一会跑去看一遍,恨不得马上吃上粽子。粽子往往要煮上四五个小时才能熟,我们小孩子是没有耐心一直等下去的,便相约了出去玩耍,直到天黑回家时突然想起了粽子,撒欢跑回家,来不及洗手,便将那刚刚煮好的粽子打开来。

  端午节的早上,早早起来,我们的衣服里已经缝好了端午符,脖子上挂上了公鸡状的香囊,手腕间戴上了五色线,辫子里也插上了艾蒿,一切都是那么神圣而喜悦。亲朋好友间互相送粽子,小儿伙伴间偷偷比起了谁的香囊好看,谁的五色线鲜艳,一切都是那么的快乐。这种快乐一直延续近一个月,到家里的粽子吃完了,门上的艾蒿枯了,背上的符拆去,手腕上的五色线解下。

  又是一年端午节,这种快乐的氛围似乎只能成为一种永久的记忆了,城里人过节很简单,去超市提一袋冷冻好的粽子回家一吃就意味着过了端午。我也从没有象母亲那样去为孩子准备五色线、端午符,感觉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淡,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简化了传统节日那些繁锁却有趣的过程,还是平日里的压力让我们更喜欢上了那些能够尽情狂欢的洋节日?

  只想回远方的家乡去看看,乡下的端午是否还象往昔那样热闹?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24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是一个有趣的节日。

  因为奶奶会包许多好吃的粽子,我闻到粽子浓浓的香气,馋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奶奶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买好绿油油的粽叶,又细又长的粽子绳,白花花的江米,还有棕色的小蜜枣。端午节那天,奶奶一大早就起床开始包粽子,她旁边当然少不了一个小助手,那就是我。

  奶奶先从水里拿出一片粽叶,卷成漏斗的形状,但是不能有小口,要不然米就都漏出来了。她开始用勺子舀一些江米放进去,放到一半时,奶奶会停下来说:“小助手,轮到你上场了。”这时,我赶紧往里面放上两颗可爱的小蜜枣,之后,奶奶又往里面加一些江米,再用剩下的粽叶把粽子包得严严实实的,用粽子绳紧紧地系住,就像给粽子系了一条长腰带。我有一个小秘密,就是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偷吃蜜枣,奶奶还奇怪地说:“枣怎么越来越少了呢?”我就在旁边捂着嘴偷偷地笑。包完粽子,奶奶把它们放到一个大锅里蒸。我也把自己扔进了粽子香甜的怀抱里,学会了温暖的爱。

  一年又一年,时代的脚步不会停,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从古到今不会变,我相信,它会在神州大地永远流传下去。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25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

  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使得端午节顺理成章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但要想让传统节日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吸引全民参与。

  很多人表示“端午节,不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吗?”在端午节到来时,多数人在记忆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习俗已经远去。

  “其实我们已对传统节日习俗出现了集体失忆症。”民俗学家赵书说,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大节日,节日内容繁多。原来过节的时间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数地区还热闹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饼”和“玫瑰饼”;用苇叶包裹黄米小枣粽子;家家户户插艾蒿防瘟避灾;身上配戴五彩丝线以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斗百草”游戏等。赵书认为,民间习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今天的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些。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不能简单放假了事,应和相关的民俗组织一起,搭建营造节日气氛、吸引群众参与的平台。相关组织应围绕所在城市特点,举行一些群体活动,比如赛龙舟,它成为端午节最显眼的标志行为,是因为它具备丰富的娱乐性和参与性。时间上的充足,

  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不妨从今年开始,让我们重新记忆端午节,让它成为一个别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精选25篇)】相关文章:

记忆中的身影作文精选5篇04-21

记忆中的家乡作文(精选8篇)05-26

记忆中的童年趣事作文11-29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精选29篇)05-07

【精选】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4篇01-03

【精选】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九篇12-11

【精选】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五篇12-06

【精选】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3篇11-29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精选27篇)03-22

【精选】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三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