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代智谋故事(通用13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智谋故事(通用13篇),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智谋故事 篇1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古代智谋故事 篇2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些人。”桓公说:“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疾,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于是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发动政变,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并在宫外筑起三丈多高的围墙,且断绝了他的饮食,最后把桓公给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叹息说:“唉! 恨我当初没听仲父的话,以致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仲父真是圣人啊! ”
古代智谋故事 篇3
楚国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建的儿子叫胜,当时正在吴国。楚国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国,沈诸梁闻讯,前来求见子西,问:“我听说您要召王孙胜回国,您是想要启用他吗?”
子西答:“我听说胜这人刚直不阿,勇猛无比,我想让他戍边守疆。”
沈诸梁说:“我听说此人心胸狭窄,狡猾诡诈,而且一心只记着要报父仇,就不会以善去恶,修其德行,仅想报私仇就无心为国事出力。若请他来而不宠信,会召来怨怒;若宠信,又会助其贪欲,假使国家边境遭到挑衅,他一定不会固守。我听说国家将败之时,朝廷内定有奸臣掌权。一个人谁没有毛病呢?是聪明的人能够及早地避免它,因个人旧怨而灭宗亡国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隐患。关起门来尚且要警惕他来,假若去召他回来,则亡国之日不远了。”
子西不听沈诸梁的劝告,固执地召胜回国,并命他戍守边境,尊称为白公。后来他打败了吴军,狂妄的要求以军事演习来祭功。此后又制造叛乱,劫走楚惠王,并公然在朝廷上杀死国家重臣子西、子期,夺得楚国政权。
古代智谋故事 篇4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
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
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
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
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古代智谋故事 篇5
战国时,赵国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时,在军营门外遇见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魏二国恐怕主意要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说:“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举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说:“不会这样,我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后,三分赵国土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可千万不要将此话说出”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次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那里会有别的企图,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过说:“不杀二主,那就更亲近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近?”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吉,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此二人都是能改变他们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与这二位约定,攻下赵国,就给他们二位每人万户的封赏。若如此,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说:“攻下赵国后三分其地,现在再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封赏,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了。
张孟谈回去后,见赴襄子就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了,他从智伯那里出来后就改姓换名。今晚若不动手,必留后患。”
于是赵襄子即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之军分从两翼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活捉后处死,国家被分,族人因受株连,全部被杀。
古代智谋故事 篇6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二人进谏,楚王根本不听,二人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古代智谋故事 篇7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古代智谋故事 篇8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古代智谋故事 篇9
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政府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政府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古代智谋故事 篇10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过了不久,吐蕃果真兴兵入侵。在守边将士的奋力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因此对这个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追封他为司徒。
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能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致。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人白起。这样做,恐怕会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古代智谋故事 篇11
李斯这个大秦帝国仅次于秦始皇的二号人物、华夏千古第一宰相,他和秦始皇扫六合、统文字,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
对于他的一生,古往今来众说不一。有人说他好,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曾写到当时的“俗议”,说李斯是因为“极忠而死”。也有人说他坏,同是在《史记》里,司马迁把“老鼠哲学”这顶帽子往李斯的头上一盖,这一盖就是几千年,从此,李斯成为了一个所谓的“投机分子”。
可是,让我疑惑的是,这个历经了三十四年艰辛卓绝的仕途生涯,一步一步走向人臣之位的传奇人物,难道真的是一个投机分子么?一个投机分子,能忍这么多年?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面对秦始皇这样的千古帝王,难道仅仅靠投机,就能够最终崛起?
最近我看到的这本《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终于揭开了李斯一生在险恶仕途上的生存秘密。说是仕途生存,也可以说是职场生存,只不过我们干不好是丢工作,李斯干不好,是丢脑袋。所以,这本书其实不仅在说历史,更是在字里行间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李斯年轻时,不过是个在楚国小城上蔡管粮仓混日子的小吏,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二十多岁时,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小城,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开始为梦想而冒险的征程,最终竟从贫贱的布衣,跃为大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当初的举动,类似于一个“北漂”的现代年轻人。在这本书里,作者讲的则是李斯在他的“秦漂”之后,如何伺机成为当时秦国丞相吕不韦三千门客之一,后来又如何冒杀头之险,赢得年轻嬴政的信任,幕后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将少年嬴政一步步推向权力之巅的故事……而李斯本人,在侍奉君王,周旋于权臣、亲宦之间之时,悄然崛起为大秦的决定性人物。
通观全书,李斯只坚持做两件事。第一,坚持只为“大老板”秦始皇提供“增值服务”。从秦始皇还没成人开始,李斯就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坚定地选择了站在秦始皇身边支持他。李斯宁愿等!因为他觉得只有秦始皇才是可靠的。李斯抵制了诸多诱惑,宁愿默默无闻地替嬴政做幕后工作,蓄积力量,最终不仅成就大事,更赢得了秦始皇一辈子的信任。第二,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想什么,李斯永远一清二楚。他对吕不韦的研究是如此透 彻,以至于他完全有资格在任何一所大学里开设吕学讲座,就连吕不韦本人也会迫不及待地前来听讲。面对吕不韦这等如此强悍的竞争对手,如果不充分了解对方,想取而代之是连做梦都不敢的事情。但李斯不仅想了,而且还做到了。
除此之外,李斯还有一点更让人万分佩服,那就是决策。李斯的决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的每一次决策,从来都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着眼眼前”的。他不跟甘罗抢风头,后来甘罗被吕不韦秘密害死;他不跟随吕不韦,吕不韦最后被秦始皇赐死……总之,在秦始皇死之前,李斯的每条决策,几乎全对。就是这些几乎全对的决策,造就了奇迹:李斯从一介布衣,跃居大秦帝国第一丞相之位。这本书,把一个小人物的崛起历程写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它是一本历史之书,也是一本人学之书,因为它告诉你的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正确地去做事情、做选择。
古代智谋故事 篇12
公元前206年,大秦帝国的第三任统治者,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子婴被项羽所杀,“秦诸公子宗族”也被斩草除根,全部诛杀。由此,子婴成为了毁掉大秦帝国的替罪羊,尤其是他投降义军导致宗族被灭一事颇受后世指责。那么,子婴乃何许人也?在他统治大秦帝国的短短46天,他为奄奄一息的大秦帝国做了哪些苟延残喘的为政举措?他投降义军究竟是不是明智之举?
一、身世之谜
关于子婴其人,最先出现在《史记·蒙恬列传》中。秦二世即位后,与赵高狼狈为奸,先后杀死自己所有的兄长姐妹,又将蒙恬囚禁于阳周,日夜密谋,罗织罪名,欲害死蒙恬。面对腥风血雨的政治气候,这时,子婴出现了,他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进谏,劝说秦二世不可诛杀蒙恬。子婴说:“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同时对秦二世晓之以理:“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臣窃以为不可。”虽然秦二世最终没有听从子婴的建议,但这段情节足以说明,在当时的朝廷中,子婴肯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才能出众、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否则,惹恼了杀人魔王秦二世,弄不好就会有杀身之祸。那么,子婴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的身世为什么成为千古之谜?
这一切都与司马迁的《史记》前后矛盾的记载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赵高逼死秦二世之后,“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而《史记·李斯列传》中却说,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这里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子婴为秦二世兄长的儿子;另一种是子婴为秦始皇的弟弟。同样出自《史记》,究竟哪种记载属实?司马迁写《史记》时,大秦帝国灭亡已一百年了,这是司马迁的笔误,还是当时的司马迁也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所以索性将两种说法都写进去,任后人考证?对此,历代历史学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诛杀赵高
秦二世被逼自杀后,赵高刚开始想趁机篡位。《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道,赵高“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只好宣布立子婴为帝。《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赵高“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此时,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子婴显示出了果断睿智的政治才能,几年来,赵高残害忠良、卑鄙无耻的一举一动子婴都了如指掌,他决定趁此机会为国锄奸,杀掉赵高。为此,子婴与家人精心策划,只等赵高上钩。
五日后,赵高几次派人请子婴到宗庙接受玉玺,子婴都以身体有病为借口,拒绝前往。这下赵高着急了,亲自到斋宫去请子婴,见到子婴,赵高问:“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早已做好一切准备的子婴见时机来到,一声令下,心腹韩谈手起刀落,杀死赵高,子婴随后下令将赵高三族全部诛灭。对此,后世史臣赞叹道,子婴“于户牖之间,竟诛猾臣,为君讨贼”,其谋略可见一斑。
三、身死国灭
子婴诛灭赵高后,刘邦的义军已经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子婴没有束手待毙,而是立即调兵遣将,在峣关据守,企图抵御刘邦的义军。但是,巨鹿之战后,项羽“坑秦卒二十余万人”,大秦帝国的将士们早已吓破了胆子,哪里还有勇气抵抗。刘邦率兵绕过峣关,在蓝田两次大败秦兵,乘胜占领霸上,兵锋直指咸阳,并派人劝降子婴。此时,群臣也众叛亲离,子婴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好出城投降刘邦,这距他登上王位仅仅过了46天。
刘邦手下诸将劝刘邦杀掉子婴,刘邦没有答应,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把子婴等人交给相关官员看押。但随后项羽引兵到达咸阳,项羽为报国恨(楚国灭亡)家仇(祖父项燕、叔父项梁皆与秦兵交战而死),也防止秦朝死灰复燃,当即下令杀掉包括子婴在内的所有秦王宗室,并火烧秦王宫。
四、备受指责
就这样,大秦帝国终于在子婴手中轰然倒塌,子婴成为了毁掉大秦帝国的替罪羊。后世指责子婴,其实就是子婴当时除了投降,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向西逃窜,回到秦国发迹之地,以图东山再起。如果那样,其宗族也不至于被一锅端。但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设身处地回到当时的情景,行事精明的子婴未尝没有想到逃跑。刘邦兵临城下,派人前来劝降,子婴肯定也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为保全宗族,方才接受刘邦的条件,出城投降。但历史留给他思考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仓促之间,他哪里能想到,在刘邦后面还有一位势力强大且报仇心切的'项羽?他如何能想到,此后局势发展到刘邦尚且不能自保,哪里还能顾得上大秦王室的死活?
历史对子婴的记载虽然寥寥数语,但从子婴劝谏秦二世,到诛杀赵高,这一系列的举动,我们都能看出子婴是秦始皇死后,大秦帝国头脑最清醒,并具有高超的策略和才能的一位人物。但当时的大秦帝国已经是“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子婴“虽有周旦之材,”终也无力回天,最终身死国灭。
古代智谋故事 篇13
汉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弟兄。二弟王曼的次子叫王莽。有些大臣吹王莽好,汉成帝就封他为新都侯,后来又拜他为大司马,让他掌握朝廷大权。王莽用心搜罗天下人才,远远近近一些知名之士都来投奔他。
公元前7年 ,汉成帝死了,新君即位,就是汉哀帝。汉哀帝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汉哀帝即位六年也死了,王莽就立了一个只有九岁的汉平帝,让太皇太后王政君替他临朝,国家大事全由王莽作主。
王莽掌了大权,他手下的人又请太皇太后加封他为安汉公。王莽不肯接受封号和封地,还告了病假,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太皇太后又封王莽为太傅,尊为安汉公,加封两万八千户。王莽接受了封号,把封地退还了。
公元2年,中原发生了旱灾和蝗灾,朝廷要粮要税还是逼得很紧,全国又骚动起来了。为了缓和老百姓对朝廷和官吏的愤恨,王莽向太皇太后建议节约粮食和布帛。王莽自己一家先吃起素来,还拿出一百万钱,三十顷地,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他一带头,有些贵族、大臣也只好拿出一些土地和房子来。这么一来,王莽的名声更大了。
第二年,汉平帝才十二岁,王莽就请太皇太后给汉平帝定亲。太皇太后选定了王莽的女儿,准备明年给汉平帝完婚。王莽推让一番后,就同意了。王莽掌握了大权,怕汉平帝的母亲一家也参与朝政,就封汉平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王后,叫她留在中山,不准到京都里来。
过了年,十三岁的汉平帝成了亲,把王莽的女儿立为皇后,王莽做了国丈。太皇太后要把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土地二万五千六百顷赏给他,可是王莽又推辞了。
王莽派王恽(yùn)等八个心腹大臣分头到各地到处宣扬王莽不肯接受新野土地这件事情。中小地主和农民恨透了兼并土地的豪强,一听到王莽连土地都不要,说他真是个好人。这时,泉陵侯刘庆上书给太皇太后,说:“应恢复周朝周公辅佐周成王的古例,请安汉公执行天子的职权。”
王莽就“复古”做了汉平帝的代理人。
王莽派出去观察风土人情的八个人回来了,写了各种各样歌颂王莽的歌谣,朝廷大臣、各地官员、平民百姓请求给王莽加封的有四十八万多人。
王莽的威望越来越高,汉平帝越发觉得王莽可怕、可恨,在背地里说些抱怨的话。王莽听到后冒火了。一天,大臣们欢聚一堂,给汉平帝上寿。王莽亲自献上一杯毒酒,汉平帝接过来喝了,第二天就患了重病,没几天就死了。王莽还装模作样哭了一场。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十四岁,没有儿子,可是汉宣帝曾孙很多,王莽不选年龄大的,偏偏挑选了汉宣帝的'一个玄孙(曾孙的儿子)才两岁的刘婴,立为皇太子,又叫孺子婴。王莽的女儿为皇太后。汉高祖打下来的刘家的天下眼看着要落在王莽手里了。
安众侯刘崇起来反对。他的心腹张绍帮着他召集了一百多个部下,冒冒失失地进攻有几千名士兵守着的宛城。一交战,刘崇的兵马就垮了,刘崇和张绍死在乱军之中。刘崇的伯父和张绍的叔伯兄弟恐怕王莽追究,自动到长安请罪。王莽为了安定人心,把他们都免了罪。
大臣们又向太皇太后建议,给安汉公的权还要大。太皇太后王政君就下了诏书,称王莽为“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但第二年秋天,东郡太守翟(zhái)义又起兵了。他约会了皇族里的一些人,立刘信为天子,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号召天下说:“王莽毒死汉平帝,要夺刘家的天下。现在已经有了天子了,大家应当起来去征伐王莽。”刘信、翟义他们到了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西北)已经有了十几万人马了。
警报到了长安,王莽抱着三岁的孺子婴,日日夜夜在庙里祈祷,通告天下,说他只是代行职权,这个职权是要还给孺子婴的。可是,王莽觉得假皇帝管不了天下,还不如做个真皇帝吧。这时就有一批人,纷纷假托天帝的命令,说“王莽是真命天子”,“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铜箱也在高帝庙里发现了。
王莽这会儿不再推让了。公元9年正月,王莽把汉朝改为新朝,自己称为“新皇帝”,废孺子婴为定安公。西汉从汉高祖到汉平帝一共十二个皇帝,二百一十四年的天下到这儿就亡了。
【古代智谋故事】相关文章:
古代的幽默故事12-05
古代励志故事11-07
古代伟人管仲的故事10-13
古代爱国的名人故事03-14
古代幽默故事大全03-18
短篇古代幽默故事03-23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03-14
守信的古代成语故事03-08
古代成语故事介绍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