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

时间:2022-12-07 11:50:13 欧敏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讲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讲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讲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

  讲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

  《开封成语典故故事》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赵孝斌先生历经4年多艰辛编著的一部40多万字的专著。该书刚一面世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开封成语典故热。4月26日下午,在敦复书院“大宋文博城汴梁晚报文化大讲堂”上,赵孝斌老师的讲座,再次引起了一场对开封成语典故关注的热潮。

  有感于现状

  2007年7月,赵孝斌老师随市旅游大篷车去河北邯郸等地宣传开封的旅游资源。他参观过“邯郸成语典故苑”后,感触良多: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不仅其成语典故苑声名远播,而且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了“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而开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八朝古都,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千百年来的辉煌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但为什么开封成语典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很高呢?

  赵孝斌老师当时考虑到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中学课本里涉及赵国邯郸的有关成典,使邯郸的成语典故名扬四海;而中学课本里没有介绍发生在开封的成语典故。二是开封至今没有一本较为系统、全面介绍开封成语典故的书籍,也就是说发掘、整理、宣传力度不够。

  为探究竟,他到新华书店把小学、中学的全部语文课本拿回家浏览了一遍,他发现开封的成语典故不少都被选入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个原因不能成立。

  有感于开封至今没有一本较为系统、全面介绍开封成语典故的书籍,他设想出一本介绍开封成语典故的书籍奉献给社会。作为对自己这种设想的尝试,2008年1月,赵孝斌老师在《汴梁晚报》连续发表了四整版共29条开封成语典故故事。文章刊载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汪屯中学教授语文课的刘亚帆老师,她在打给赵孝斌老师的电话中说,希望他能把这些成语典故故事整理成书。

  汪屯中学师生的厚爱和期望,对赵孝斌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与鼓舞,增强了他编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的信心。于是,赵孝斌老师决定揽下这件“苦差事”。

  弘扬传统文化

  《开封成语典故故事》所列成语典故,均来自古代的文化典籍及诗词文章,有的是历史史实的高度概括,有的是诗词文章的摘录,有的是寓言故事的精髓,有的是战争谋略的总结。每一个成语典故都饱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从区域上来讲,《开封成语典故故事》讲述的开封成语典故故事包括市区及所属五县。

  按故事来源划分,大致有如下三种:第一种是故事发生在开封,这一种占本书的80%以上。第二种是故事虽发生在外地,但故事的主人公是开封人,如“格杀勿论”及“强项令”的主人公、杞县人洛阳令董宣,“舌卷齐城”的主人公是杞县人郦食其等。第三种是故事不发生在开封,主人公也不是开封人(有的生前亦曾在开封居住、活动过),但其死后的终焉之地却在开封,如张良、魏征、董仲舒、李左车、岑彭等。千百年来,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开封人民谈起他们,总有一种地域上的认同感与亲切感。

  在内容安排上大致分为刻苦攻读篇、劝世良言篇、豁达大度篇、诚信守义篇、幽默风趣篇、足智多谋篇。

  刻苦攻读篇之一即为“开卷有益”,“开卷有益”,出自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澳门特别行政区为呼吁人们重视读书,还发行了“开卷有益”邮票。刻苦攻读篇之二“握卷升屋”,比喻发奋苦读,孜孜不倦,出自南朝·齐济阳考城(今兰考县)江泌,江泌的苦读不亚于头悬梁、锥刺骨的孙敬和苏秦。赵孝斌老师开篇即先讲“开卷有益”、“握卷升屋”,是针对当前不少人阅读意识的淡漠的一种思考和劝解。书中围绕刻苦攻读篇的还有目不窥园、半部论语、日宴忘食、博闻强记、百读不厌、穷愁著书等。

  劝世良言篇的成语有“五十步笑百步”、“坚忍不拔”、“吕端大事不糊涂”、“三人成虎”等。豁达大度篇、诚信守义篇、幽默风趣篇、足智多谋篇都有精彩的成语典故故事。

  彰显开封厚重历史

  《开封成语典故故事》彰显了开封厚重的历史,是开封文学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讲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的专著,开了研究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成语典故的先河。

  该书具有内容详实、语言流畅,故事富于哲理、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特色,并且书中名家荟萃,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著名作家二月河及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为该书作序,香港、澳门区徽设计者肖红装帧设计,著名书法家王宝贵、陈国桢为该书题写了书名等。这本书对发掘县域文化,促进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拉长开封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条起到了推动作用。

  成书之后对我市向中国文联申报中华成语典故之都,创建开封成语典故苑,创作成语典故情景剧及申报开封成语典故邮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拓宽了开封的传统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及汴绣的创作领域,同时展示了开封作为中国书法名城的整体书法艺术水平,为开封增添了一项成语典故文化。

  《开封成语典故故事》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还成就了多个开封第一: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论述开封成语典故的专著;宣传部门第一次依据一本专著举办了开封成语典故文化周系列活动,计有开封成语典故书画展、开封成语典故书画文化长廊等;第一次在大街干线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对开封成语典故文化进行了宣传展示;第一位作者向教育部门捐赠了其自费出版的300多本开封成语专著;为作序的名家附上其照片的第一人;在报纸上公开、广泛地征集读者建议和意见的第一位作者;第一次由书法家根据《开封成语典故故事》二次创作出了草书《开封成语典故千字文》。

  《开封成语典故故事》出版后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空前的,它不仅对当前的文化旅游事业、创建中国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封成语典故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为了掠夺别国的财富,常常把百姓驱上战场。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西荒年的时候,我就把河西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西来,河东荒年的时候也是这样。我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地爱护百姓。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未减少,我的百姓也未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作个比喻吧:打仗的双方,在战鼓一响,兵器相见之后,一方败了,就丢掉兵器逃命。假若有的人逃了一百步不跑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不跑了。这时候那个逃了五十步的人就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人,说他胆小怕死,你看对不对呢?”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了,那人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但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这个道理,怎么能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呢?”

  孟子的比喻,很有意思,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在数量上是有区别的,但在本质上则一样——都是逃跑。梁惠王表面上给了老百姓一点小恩小惠,在本质上却是残害人民的,和邻国的暴君没有什么不同。

  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探究事情的本质。

  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常用来形容某人读书多,学问大。这个成语与担任魏国宰相16年之久的惠施及庄子有关。

  惠施(约公元前370—318),即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也是先秦思想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死后葬于滑县。

  惠施生平的主要活动是在大梁任魏相。据《吕氏春秋》记载,他为魏相时曾为魏惠王立新法。在当时诸侯国之间,惠施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偃兵”。惠施还是当时“合纵”政策的一位实际组织者。

  惠施在政治上的建树不及他的学术地位,他知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他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位博学善辩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他与庄子为友,常相辩论。据说当时有一个叫黄缭的人,曾问他天为什么不会塌,地为什么不会陷等,他便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地解说起万物的起源。正因为惠施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故其辩学能够不循旧说,不受习惯思维方式束缚,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如他提出的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都是相对的,事物的性质亦是相对的、可变的等观点,即战国时著名的“合同异”理论,非常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

  惠施一生著作不少,学问也很大,所以《庄子·天下》篇称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但今已散失,只有一些言行片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这就是成语“学富五车”的来历。

  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三魏二》,大意是:战国时,魏、赵两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双方为了显示诚意,互换了人质。魏王的一个儿子将要到邯郸去做人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

  临行前,一直受魏王信任的庞葱担心此去赵国后,会有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而使魏王不再信任他。于是他便对魏王说:“大王,要是有人跑来向您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庞葱又说:“要是接着第二个人又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葱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既然三个人都这么说,那一定不会有假。”

  庞葱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邯郸离魏国比从王宫离大街要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而这些坏话因为路途遥远又不易辨别真伪,请大王一定要明辨是非。”

  果然如庞葱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造庞葱的谣言。开始,魏王不信,后来时间一长,说的人一多,魏王也就相信了。以致当他从邯郸回国后,魏王再也不信任他了。

  “谣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了事实。”这是历史上那些野心家、阴谋家、搞阴谋诡计的一个重要信条。他们极尽标榜自己、诬陷好人、蒙蔽上级、欺骗群众之能事。揭露、识破此类诡计的可靠办法,就是不要像这个故事里的魏王那样,明明街上无虎,却因为三个人都说有虎,就轻易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管是谁,立身处世,都要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教导,对情况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流言止于智者”。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卷十七·楚四》。大意是:更羸(音“雷”)是一个有名的射手。有一天,他陪魏王在后花园里喝酒,抬头看见天空上有鸟飞过。更羸说:“我不用箭,只须拉响弓弦,就可以让天上的飞鸟跌落下来。”魏王不信,摇摇头说:“开玩笑,射箭技术能高超到这种地步吗?”更羸一本正经地说可以。

  不大一会儿,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举起弓,不用箭,只拉了下弓弦,就听弓弦“咚”的一声,那只大雁便应声落地。

  魏王见此情景,大吃一惊:“想不到你竟有这样高超的本领。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更羸解释说:“这并不是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而是这只大雁受过伤,他是惊弓之鸟。”

  魏王更加迷惑,问他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接着说到:“你没看见它飞得缓慢,叫声悲凄吗?据我多年的经验知道,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体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离群。这只大雁旧伤未愈且惊魂未定,一听见凄厉的弦声,以为又有箭向它射来,它为了躲箭,拼命往高处飞,可一使劲便旧伤迸裂,所以就跌落下来了。”

  后来,人们常把吃过某种苦头而心有余悸的人形容为“惊弓之鸟”。鸟之“惊弓”属于一种动物本能的条件反射,更羸是巧妙地掌握了它的规律,他善于总结自己丰富的狩猎经验,从大雁的飞翔速度和鸣声高低中去判断它内在体质的强弱。任何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本质的特性。我们解决任何矛盾,只有善于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抓住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述开封成语典故故事】相关文章:

简短的成语历史典故故事03-03

古人勤学典故成语故事04-20

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精选04-08

诚信的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1篇)07-27

成语典故及历史人物故事03-29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04-07

历史成语典故:罄竹难书的典故02-22

成语争先恐后的故事典故08-18

历史典故的成语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