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高中作文

时间:2022-10-04 13:01:13 高二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司马迁的高中作文

  导语:司马迁,这个历史的悲情英雄,不是金戈铁马,战死沙场;而是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而是一个心被淹没在一个所谓的“盛世”的大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司马迁的高中作文

  1司马迁笔下的现场感

  记得高一学到《鸿门宴》中刘邦与张良在帐中商量计策时,同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哎,你说司马迁是怎么知道刘邦与张良两人在帐中秘密商谈时所说的话?难道他穿越时空来到了现场?”当时我一笑而过没去多想。可是现在随着对《史记》的不断深入学习,我发现《史记》中的每一篇文章的记叙部分都十分具有现场感,仿佛司马迁都亲身经历一般。

  这促使我去思考当年同桌提出的问题:“司马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在学完几篇文章后,我发现司马迁的'叙事之所以给人无比真实的感受,除了他早年游历名山大川时的见闻以及国家档案馆中的官方资料给了他素材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充满现场感的写作手法。

  如何才能让叙事更加具有现场感呢?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心里活动的体现是关键之一。就拿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那一段来说。当刚刚得知萧何“亡”时,上大怒如失左右手。然而一二日后萧何再去拜见刘邦时,司马迁的“且怒且喜”极好地表现了刘邦情感的变化。这也使我们体会到刘老三的那种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的性格。可以想象一两天前,他还在那又骂爹又骂娘地责备萧何,可现在他虽然表面看上去怒气未消可内心定在窃喜萧何的归来。

  关于运用对话也是使叙事具有现场感的另一关键所在。试想司马迁若是在写这段话时只在自己主观的叙述,文章读起来乏味不说,《史记》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于是司马迁在《拜大将》这段文字中连续用到了“骂何曰,何曰,上曰,曰,复骂何曰,何曰。”这三组对话完全以第三人的视角叙述了当时的情景。这不仅增加了事情的真实性,也使文章更加连贯流畅。

  还有一重要手法便是点面结合。他通过对周围景物、人物的描写来烘托出整个现场的气氛。比如“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这一段话的描写。司马迁通过诸将的行为来衬托出刘邦拜韩信时的宏大规模。

  正是司马迁这一段段极富现场感的叙事,使得一个个普通的历史故事变得生动有趣。使司马迁“成一家之言”,造就了《史记》这样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的《离骚》”的千古杰作。

  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在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锒铛入狱,还遭受了酷刑。

  受尽耻辱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又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便又想要隐忍克制,完成著作,更何况,《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司马迁点亮了案上的蜡烛,重又推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那昏暗的烛光下,在竹简下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在这忽明忽暗的烛光想坚持写书,工作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但他不厌其烦,一如既往地认真著作。那一地稻草,一张案台,一支毛笔,一个砚台,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年华,那星星烛火,卷卷竹简,也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岁月,度过了几度春秋。他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不仅是为了心中的鸿篇巨制――《史记》,更是为了能够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学财富,翔实可信的历史文献和充实学识的文书。为了心中的《史记》,他不论严寒酷暑,总是起早贪黑。夏季,每当曙光透过窗户照进囚室,司马迁就早早地就着朝阳的光芒,写下一行行隶字;无论蚊虫如何肆无忌惮地叮咬他,如何用刺耳的“嗡嗡”声刺着司马迁的耳膜,他总能毫不分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写书。冬季,无论凛冽的寒风如何像刀子般刮在他的脸上,无论呼呼的北风如何灌进他的'袖口,他总能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著书。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3司马迁的那点想法

  司马迁,这个值得敬佩而又值得同情的人,一个平常而又伟大的人。我们知道,他以坚忍的精神为人们留下了一部伟大的史书,亦或曰文学精品,连那不苟言笑的鲁迅先生都失了态,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同情他,因为他遭受了一个人特别是男人的最大的耻辱;但我们也因此更加敬佩他,因为他似乎是超越了生死的,没有因为这点耻辱而改变个人的追求。而事实上,司马迁本人对那件事是有想法的。

  我读《报任安书》时,应该是没有“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的感觉,我的直接感觉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他将大量笔墨放在了解释“为什么他没有在遭受腐刑之后了结余生,而是苟且偷生”上。我喜欢读此文,因为它对我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有指导作用的,但用带有调侃的态度、超越的目光去研究此文时,我能知道司马迁是在意这件事的,而且是深以为耻的。

  同时,他是怕别人嘲笑的,他生怕别人说“遭受如此刑罚,真乃奇耻大辱,还不如死了算了。”他想通过自己不断的重申来消除别人和他自己的想法一样的想法,从而减少外界对他的心理造成的压力,最终使他自己能够活得“心安理得”一些。一个人的这种心理,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虚荣心,即刻意掩盖自己的软弱之处,而使人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好感,不揭或无法揭自己的伤疤。这种心理,人人都有,至少我自己是有一些体会的。

  经常听到有一个男生对另一个男生说:“别老在女生面前显能,别老是装的跟绅士似的。”其实,凭心而论,哪个男生愿意在女生面前会显示出自己丑陋的一面?又有谁不会尽力显示自己谦谦君子的风度呢?出于本能,我们都会尽量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优点或特长,如幽默、健谈、稳健、见多识广,或大度、富于责任感、勇于担当等等。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出丑是最不明智的的。这种心理,无可厚菲,毕竟虚荣心并不完全等同于缺点。

  因为有虚荣心,从一个侧面说明你对精神是有追求的。你看司马迁,他反复强调,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的尊严。如果他无耻,又怎会竭力为自己辩护呢?但这种心理,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有时只能体现心理的脆弱,无法直面逆境罢了。在这里司马迁的逆境并不是受了腐刑,而是如何面对腐刑。

  试问,在我们未学《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时,有谁责怪过司马迁“苟且偷生”?谁不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他作出了足以让人忘记他受腐刑的事——写出了《史记》!但看到《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后,我们就能都又感到了他的脆弱。所以想堵住别人的嘴,最好的办法便是做出最大的壮举,让别人自然而然的忘却,甚至转而佩服,而不是刻意地去解释。所以这种人人都会有的心理,也无可厚非。

  有时放对地方的垃圾就是资源,放错地方的资源就等于垃圾!让自己活得有尊严的关键是放对自己的位置,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奇谈怪论,一点感想而已。

【司马迁的高中作文】相关文章:

司马迁简介10-21

司马迁励志故事01-21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11-16

司马迁自传的名人故事10-30

太史公司马迁的名言09-08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09-29

当屈原遇见司马迁时作文1000字10-20

历史典故:司马迁著《史记》12-30

史家之绝唱司马迁名人故事10-24

司马迁名人故事(通用10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