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家风作文汇编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风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风作文 篇1
什么是中国好家风?家风是指德、孝、廉、义、智、礼、勤、梦、实等元素所组成的家族中的标准法则,它们在祖祖辈辈中不断地传承。
还记得爷爷经常说:“做人要节俭、勤劳”。在我的印象里,爷爷就是个节俭、勤劳的人。他每天凌晨四点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日落才停止。他工作很累,但从不忘节俭。他从不奢侈,吃的一般都是米饭配猪肉,也不常吃山珍海味;用的也都是普通的,能使自己整洁就行;穿着很简朴,夏天呢,就一两件衬衫和短裤配上帽子和鞋子就可以了;冬天呢,就多穿点稍微暖和点的衣服和长裤加靴子。
我想,爷爷已经给我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一定按爷爷说的和他的实际行动那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周围的资源,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也不浪费粮食;并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发扬积极勤奋的好家风。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好好发扬中国好家风!
家风作文 篇2
俗话说:"好家风,世代传。"一个家庭的家风是判断家庭优秀的准则。对我而言,我们家的家风——做事认真,脚踏实地,已经深深影响着我和我的堂哥。在优良家风传承的过程中,我的奶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堂哥现读九年级,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他之所以能够静心学习,成绩优异,一方面事从小受优良家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奶奶就教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他在家里就如太阳,熠熠生辉,而过去的我就如星星,黯然失色。
为什么呢?过去的我很贪玩,不认真完成作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奶奶也是绞尽脑汁,拿我没有办法。直到有一天,我写完作业,正准备出去找朋友玩,奶奶吆喝道:“何宇瑞!又出去玩。”听着奶奶对我的吼骂,我不耐烦地说:“早就写完了!”奶奶看我毫无悔意,又说道:“考那么差,你就不知道多看看书,看看你的堂哥!”看着奶奶生气的样子,我只好默默地回到屋里。可是调皮的我拿出了跟所有学科无关的书籍,正当我看的津津有味时,奶奶突然从我身后冒出来,大声吼道:“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我心里委屈极了,在这时,空气凝固,过了一会儿,奶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要像我们的家训说的一样,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要想成功,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还要多的汗水和努力,没有谁是天才,奶奶相信你以后一定有所作为,希望你从现在做起,成为让我们骄傲的人!”
奶奶意味深长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是的,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抱着认真踏实的态度去对待,不仅学习如此,做人亦是如此。一天一点改变,一天一点进步,慢慢地我也成为我们家的另一个太阳!
谢谢奶奶,谢谢我的大家庭,因为是它不断鞭策着我们每一个人。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做事,脚踏实地一定能走的更远!
家风作文 篇3
家乡家乡,家就是居住的地方,乡就是一个地方的统称。更具体说来,家乡,是指自己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称为“故乡”、“老家”、“故园”等,当然,家乡的范畴,又是以述说者距离家乡的远近而会有所不同的,比如我们若是在外省的话,同一个省份的人,就是安徽老乡了。在我们山区本县范围内,有以乡镇为一概念界定的,也有以村为单位界定的。生活中,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还是生活在当地的外乡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华人,谁不对自己的家乡有份难舍的情怀?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喜爱家乡的理由何止千百条。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载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带给自己快乐的童年和充满乐趣的美好青春。家乡除了她固有的可爱之外,也被注入了情感的内涵,这种情愫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命每一个角落,这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乡愁”吧!
而与我,与家乡的关系从形式看其实一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大一点说是“土生土长”一类的人也行,说是“生活在外乡”的一类人也可以,因为在我很年轻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岁多一点就到外乡镇教书去了,稍后一点,把家也搬到外乡镇的小街上去居住,再后来,又搬到县城里去生活,一晃三十几年就过去了。这期间,父母在上面住时,回家乡的频率当然是很高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在家乡居住时,回家乡的次数也不在少数,而在母亲到我们家生活之后,回家的频率明显低了许多,也就是邻居有红白喜事时,有时候回去一下,还有就是清明挂老坟和过年送灯时是定然要回去一趟的。可是即使这样,由于我先前已然在家乡生活了20多年,并且是在大队(现在的行政村)当了两年的“赤脚医生”,对家乡的情况一些事情还是有着相当多的了解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这种情况,一个地方地名是以某某姓氏来命名的,可总给人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我们的家乡小地名叫梅家畈,可是整个生产队一家梅姓住户都没有,马家园也没有姓马住户也没有,金家湾姓金的少之又少,倒是我们汪姓住户占了80%朝上。在我的家乡——仙人冲村在原仙人冲村和金家湾村两村合并之后,仍然是“汪”姓住户占了绝大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里,真可算是老汪家一统天下了。据说在北方的一些地方这种一种姓氏族居的情况更多了,甚至有几千人的庄子就是一个姓氏,没有外姓人。
家族是什么?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不断维持着最直接的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并形成家族体系,即使是转移漂泊或迁徙,大多也是以居族迁徙为主的。据说,我们这里的汪家就是从徽州迁徙过来的,以前家族的祠堂就设在我的家乡仙人冲,后来三线厂建厂给拆了。现在有关部门又给批了地,允许在原址重建汪家祠堂,这对汪氏家族和社会而言,都是件有利无弊的好事,对我们家乡的家风乡风建设也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会对良好家风建设能起到一种平台搭建和助推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讲的就是汪氏家族。现在的汪氏子孙也大多居住在江南江淮大地,当然也可说是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再一个方面讲,汪氏族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一道,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涌现过一些对人类进步作出过很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汪姓上《中华名人大辞典》多达100多人,氤氲出缕缕醇厚古朴、清新怡人的文明家风,给后世家人和文明社会,留下了许多甘之如饴的精神养分。
汪氏家族治家严谨,家风肃穆,曾治《敦睦堂家规》计16条,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全文如下:重祖墓、敬宗子立户长、 勤修谱、新祠宇、敦孝友、慎婚姻、别男女、谨丧葬、严继立、崇节俭、勤耕读、禁酗酒、戒事习不正、勿欺贫、惩唆讼、恤难怜孤。家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要摒弃落后陈腐的宗亲观念,但其弘扬优秀祖风、教化子孙的功能与积极意义不可磨灭。如何吸其精华,除其糟粕,正是汪氏族人的光荣使命与共同任务,也是我们汪姓人氏历来尊崇的道德理念。据我了解,尽管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我家乡的汪姓族人对这些家规的遵守,家风的发扬,家训的尊崇有过一些动疑惑、摇摆和修正,但是,整体上还是因循继承了大部分的精华部分,才使得几十年来,我的家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文明家风乡风佑拂下,一直行驶在一条稳定、康健的而又宽广的路径上,文明而又馨香。
诚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培育既是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只有家风好了,才会有好的乡风。反过来,好的乡风,又能促进好的家风的形成,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地方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起着多么重要的源动作用。来说说三个都有个“八O”后老太太家庭的具体情况吧,窥一斑而知全豹,或许对汪氏家族继承和发扬良好家风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一个祠堂里管着几个房头(家族分支)的人家,我按着大房、二房和三房的顺序,各举一个家庭的例子,除了与大家分享一下之外,也想就家风里面的赡养老人和良好家风建设方面的道理做一番交流和探讨。
大家常说“正家风,首在行孝道”。正因为孝道与家风有上述紧密的联系,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风中就成为首要的内容,或者说,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解释中国的“教”字,一个“孝”字,一个“文”字,也就是说,教化就是通过文化教人孝,这和《孝经》所讲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是家风的根本和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辈不尊重长辈,这个家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家其他方面会好吗?即便是“好”也是暂时的,虚伪的。
熊远华老太太今年已经80整岁了,五个儿女,三个儿子,两个丫头。老伴汪发徐,比她大一岁,已于前年走了。两年来,老人家一个人过活,你可别以为老伴走了,她一个人寂寞,老人家过得不舒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去到她位于仙人冲村背阴村民组的家中时,刚好老人家从虽然有些陈旧,但墙壁雪白,看上去还很结实的房子里走出来晒太阳 。当我向她打听她时,她笑着告诉我“就是我,就是我。”,随即邀请我到屋里坐,给我倒上了一杯茶。我不知道她认识不认识我了,以前她小儿子在我教书的学校读书时,她老夫妻俩倒是到过学校去过的,他老伴的模样,我还记得,而这个有些清瘦但收拾得还很利索的老奶奶,论辈分还只能算我侄媳妇老奶奶,我已记不清楚了!于是我就装着有些沉思地问道:“你就一个人住吗?为啥不与儿子们一起住?”“哎哟,小儿子就是让我与他们住呢,这不,昨天小儿子才把我从霍山送回来,我在城里住不惯,可是小儿子要求我至少要两头都住住,隔三岔五地要到霍山他家里待一段时间,他才放心。”我就顺着她的话说到:“那你小儿子真好,很孝心的,考虑得周到。”“你这话是对,可是儿子好没有媳妇好,我小儿媳妇真是个好人啊!”于是,她就说起了她小儿媳妇的种种好处来。
老人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汪祥纯,二儿子汪祥运和小儿子汪海滨。儿子们长大以后,老夫妻俩忙着给儿子接媳妇,接一个分开过,接两个分开过,最后老夫妻俩就跟小儿子一起过生活了。实际上在农村这种家庭结构是很常见的。但是,老夫妻们没老时候还好过,到了老年往往就会出现一些状况的,弟兄间往往会有着一种“比拼”的成分。虽然说就财产而言,父母的竹园、田地还有些杂七杂八一般都分在一起生活的儿子名下,但是若是斤斤计较地讲,这些财产甚至父母劳动的多寡又怎么能算得那样的公正公平呢?于是乎矛盾就出来了,兄弟间是这样,妯娌间更是互相不服气,甚至是吵闹不停。而父母们只有忍辱负重,甚至于忍气吞声地过日子,在下辈间玩平衡,到不能劳动、进一步不能动时,那就会苦不堪言,无法生活了。但是熊远华的小儿子媳妇并不是那样一种人。老人说,她小儿媳妇自从嫁入她家的门槛,从没有喊过别的称呼,“妈妈”长“大大”短的,喊得还很亲切。她们老俩口生病,她不但负责医治,还负责服侍,并且不是到诸佛庵县二院,就是到中医院去,并且从来没听她小儿媳妇说过钱的问题的,总是说有病就得抓紧治,不瞧哪行呢!老人说,前不久她感冒了,头有些疼,儿媳妇硬是给她做了个CT,直到确定没事为止。
汪海滨,我的学生,人生的旅途根本算不上顺利。考取大专后,到落儿岭企业办工作,后来又到了落儿岭钢厂上班。后来钢厂垮台,汪海滨只得到外面闯荡,可是也不是发了财,而是只能靠勤劳和人缘好挣得一些收入。几年前,因为父老乡亲相信他,选他当村干部,他又回乡担任起了村主任的职务。至于他媳妇,我虽有些印象,但已记不清模样了。听她婆婆熊远华老人说,她的名字叫李碧华,只是在下浮桥镇的一个企业上个班,娘家在大化坪镇高岩村。老人说其实他小儿子家庭境况并不好,他家的竹园也给了他的两个哥哥。前几天说读大学的女儿要一笔什么钱,暂时钱花不过来,还得向人家去借一下。真的感谢大化坪镇高岩李家养了这么一个好闺女,让我们老汪家有了这样一个好媳妇好晚辈呢!老人家还补充说一下汪海滨两个哥哥和嫂子的情况,其实这哥俩和他俩的媳妇也很孝顺,只要是过年过节什么的都争着接父母过去,只是因为一个三个孩子、一个两个孩子,加上常年在外都在外打工,没办法,所以问的事当然要少一些。再者说,暂时也不需要他们问什么事,有小儿子有媳妇照应着,加上低保,自己身上零花前总少不了千儿八百的,也花不了多少钱,只要他们安心在外打工就好了。说着这些的时候,老人家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听了老太太的一番介绍后,我感到十分的高兴。你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吗?在社会上,你若是听说了什么大好或大坏的讯息时,只要是涉及到你的亲戚朋友或者家门时,你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情绪去产生,要么高兴,要么沮丧,这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荣辱感应吧!而在我,当我听了我的这位老龄晚辈老太太相当具有满足感自豪感的叙述后,真是由衷地产生了一种骄傲来,因为,这是很值得我们家族引以为豪的事情啊!并且,虽然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可我的母亲还健在,就我的切身体会而言,赡养老人,敬老孝心切实是需要晚辈们能够尽心尽力,相互协调,通力合作,科学安排啊,唯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甚至是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们,比较幸福地度过她们的晚年。
我的母亲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了。十几年来,她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连自理能力也已经丧失殆尽了。母亲一生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她和父亲一起辛辛苦苦,养育了我们姐弟八个孩子,并且尽可能地让我们姐弟们多读书,多长学问,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他们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劳力呀!尤其是我的母亲,她的付出,某种意义上说比父亲有要多的多。因为我的父亲在他四十八岁那年意外受伤,在昏睡了两个多月后悠悠醒来,那颗能担当生产队队长的脑瓜几乎回到了童年的水平了。那时候姐姐已经出嫁,我在师范读书,二弟当兵,三弟一下的妹妹们尚处幼童,都在读书,家庭生活的重担几乎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是母亲领着伤病的.父亲把他俩的一群孩子都看大成人,走上社会,并各自成了家,甚至都有了一定的出息,可他们俩老了,身体垮下来了。父亲在他七十岁时,因为脑伤复发走了,母亲那时也已经七十好几岁了,可是母亲说什么也要自己一个人单独生活,似乎这有这样才能显示她还有很强的劳动能力,还是一个很有用的人,我们晚辈们再说也没用。
我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老年心理学,我也没有仔细地检讨过我们下辈们是不是在父母老来时,没能很好地理解他们照应她们。我只知道,母亲一个人生活时,我们下辈的心里总是不踏实,有一种不安和过意不去的感觉,但是又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不是我们不让母亲一起过,而是她自己愿意一个人去过活,我们实在没办法呀,也只得尊重老人家的意愿,让她一个人生活了。仔细想想,这与老汪家许多孝心儿女比起来,确实应该有些惭愧吧。于是乎,我只能平时多跑几趟,回家看看了。后来,记得是O六年吧,母亲已经耄耋之年了,一次因为高血压病头晕,在家门口摔倒了,在地上爬不起来,还是邻居把她拉了起来,后来告诉了我们。在与妻子商量后,我硬是把母亲接到我们家来生活,从此母亲再也没有如她所愿地一个人生活了。可是,母亲执着得很,直到现在,母亲还常常嚷嚷着要回去到后面山上菜园地里去种高粱,去种菜,甚至还要去打桑叶,去喂蚕儿。
其实我母亲的身体怎么会好到七八十岁了还能独立生活的程度,只不过她老人家所经受过的磨难让她养成了独立自强,一切靠自己的脾性。仿佛不这样的话,生活得就没有成就感、自豪感,就憋屈。据了解,有我母亲这样想法的人,社会上还为数不少呢。记得那一年,我与一位高中同学在公交车上遇到时,她也说她的母亲也是这样,接近八十岁了还非要一个人单独过活,也弄得她的下辈们有些尴尬和担心。我也已经是年到花甲的人了,我觉得我们的这些父母亲们,有时候就应该想的更开一点更远一点,能和晚辈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不是有许多乐趣在等着去开发吗?不要等到我们年纪更大了,不能动弹、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再到儿女们身边去,那是会感到更加不适应的。
我母亲的身体其实还是不错的,起居饮食都还正常。除了超胖,行动不利索外,就是她的部分身体功能确实弱化得相当厉害,尤其是泌尿和排泄功能,到了几乎失控的程度。这样一来,大小便清理,衣服被单洗刷晾晒,需要的工夫就大多了。那几年,因生计需要,我妻子还在学校开个店子,住家里学校商店还有一段距离,而我的孩子们都已到外面工作,我也在镇里教育办上班,妻子服侍母亲确实有些累,加之长年累月,确实感到有些疲倦呀。我的两个弟弟和他们的媳妇们看到大嫂忙得够呛,回去一商量,一种新的赡养母亲的方案出台了:我们弟兄三家轮流赡养母亲,大家都出出力,也给各人一个缓喘的机会。于是先是一个月一轮流,后来是两个月换一家,再到后来,四个月一轮换了,一年刚好轮住一次。母亲的五个女儿家,若是接去过几天的话,也行,但不算在内。这样一直轮换到了去年冬天。
二O一六年的冬月间,母亲没注意到从床上掉了下来,股骨摔裂了,到中医院住了一个月的院,我们大家轮流护理,倒是没有问题。但是临出院前,一个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母亲暂时不能下床,不能自己吃饭,加上母亲的体重,护理就更加困难了。而我们弟兄三人家家不住在一块,又有着各自的实际困难:老小上班,老小媳妇腰椎不好,护理老人家难度不小。老二家住在五楼,老二夫妻俩都要上班,孩子都不在身边,伺候老人家也存在着实际的困难。而我们家若单独伺候母亲也有明显的困难,我老婆要带孙子,我和小孩子们要上班,护理起母亲来,也显得吃力够呛。这样一来,莫不是说,我们都在推诿,要把病中的母亲抛一边了!其实不然,我们是在切切实实地要想出一个比较周全的方案,让母亲能得到尽可能好的护理和照顾!母亲出院前一周,我和四妹在电话中讨论这个问题时,四妹也想到了各自护理的实际困难,问我有什么打算,结果我将我想的方案一说出来,她说与她想的方案完全一致,甚至连资金筹措的金额也完全吻合。
我没有任何主观意图想为我们这个小家庭赡养母亲的方式做什么宣传,我也没有调查过我们这种赡养母亲的方法,在大家包括在我们老汪家父老乡亲心目中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我啰里啰嗦地写了上面这些文字,只是要表达出这样一层意思:别看我们有姐弟八个下辈,只有母亲这样一个上辈,但是要具体到母亲的护理赡养问题,也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要比较好地解决好这样滴问题,只有兄弟姐妹同心同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让我们家的父母老人们比较称心地安度晚年,否则,弄不好就会七弯八翘,弄出许多矛盾来,就会与“家和万事兴”的古训背道而驰呢!
在与四妹商量之后,我就委托四妹向五妹说出了我们的方案,由五妹多出点力负责母亲的赡养,我们弟兄三个人每月拿出500元来补助老五,算是点劳务费吧,哪知四妹在与四妹婿商量后,说她也算个份子,这样就有了20xx元劳务费了。我与两个弟弟一说,他俩完全赞同。20xx元,真的算不了什么,要请一个人服侍我母亲,绝对请不到,我们也不放心。之所以想到五妹妹,一来因为她家住楼下;二来因为她没在单位上班,在家里开了个“鞋护士”皮鞋保养店,随时可在母亲身边;三来因为五妹年纪轻,有力气帮母亲翻身擦洗,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母女情深,我们大家也放心啊!谁知四妹刚对五妹说起这事,说是大哥让征求她的意见,五妹一口应承下来,一点也没有推辞,她说她早就有把母亲接过来照应的打算呢。母亲出院刚刚一两个月吧,医院复查,我母亲的股骨已长好,伤口已经愈合,已经能试着下地活动了。
说完我家的故事,再来说一下我母亲当年的好伙计熊兆兰的故事吧。熊兆兰与我母亲当年都是仙人冲老汪家有名的好媳妇,勤劳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全靠她操持。她俩一个是婶娘,一个是侄媳,但侄媳比婶娘大三岁,今年已经整整九十岁了!也就在前不久,我去到我家背后山那边的蔡家山,看望了这位老大嫂夫妇俩。去的时候老大哥不在,据说去山上忙啥去了。大哥比大嫂小六岁,是当时的童养媳媳妇带着他长大的。那时候知道了一句话:“女大三,抱金砖”,又应了一句话,不看不知道,一看惊一跳!没想到我的这位老大嫂啊,比起我母亲来,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了:神情硬朗,深情矍铄、眼没花背未驼,走起路来还有些咚咚响的劲道呢,老远就认出了我这个老兄弟,要知道我们两个庄子隔了个山岗,我们少说也有三十几年没见过面呢!
说起我的这位老大嫂,我是还有很深的印象的,因为我与她的大丫头是小学同学。她对她的子女们要求不是一般的严格,而是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了。记得当年读书时,他们村子里一位男同学大概是拿女同学不吃劲吧,欺负一群小女同学起来了,大嫂女儿个头大一些,就出面指责这位男同学的不对,于是双方就吵了起来,最后闹得双方的家长都出了面。我的这位大嫂绝没有护短和稀泥,而是给了自己女儿两巴掌!以后,为了避免双方再闹矛盾,引起双方家长更多的矛盾,大嫂就把自己的女儿转到更远一点的小堰口小学读书去了。后来还有一件事情,我也记得清清楚楚。那是在我高中毕业当赤脚医生的时候吧,大嫂子不知是在我家还是在别人家看到了我写的对联和“斗衬子”(堂屋两边墙上的书画作品),说是写得好,过年时,硬是请我去她家给些一幅。写过之后,硬是留我吃饭,我因事没干,你猜怎么着,她硬是写过之后,硬是留我吃饭,我因事没干,你猜怎么着,她硬是用篮子装了一篮子的粽子让我带了回来!那可是平生吃到的最大最有味道的大粽子啊,大斧头形状大斧头大小的大粽子,粽子分为上下两段,上面一段里面放的是一个大红枣,下面一段放的是一大团精肉吧,吃起来甜蜜蜜、香喷喷。在那样的岁月,能吃到那样的美味粽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呵!记得我母亲当时就说:“你这个大嫂就是既热心又实在,你们以后做事就要学学你这位嫂子呀!”
后来,我考取学校读书教书去了,再也没见过这位大嫂,只是知道她的三个女儿表现都很好,都吃上了公家饭,还当上了干部。她的最小的孩子是个男孩,我知道他叫汪胜,在村里当乡村医生,口碑很不错。这次我去到大嫂家,她说,你侄子当医生,现在看来当初我把他选错了职业,现在乡村医生不好干,收入也不高。不过过了一会,她又说道:“不过话又说回来,世上的事情哪有那样容易的呢,村医干得是积德的事情,收入高低不说了,我就是要求他好好干。”等了一会儿,这位老嫂子又说道:“好在他娶了个好媳妇,又孝心又能干,再加上我家孙女也读大学了,孙子有考上了公务员,应该知足了,人的一生,还要图什么呢?”
通过侄媳妇的口我知道,老人家一直身体都不错,家里的事情不怎么要她干了,她就一门心思去陪读,自己的儿子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全是奶奶陪着他们过来的。说到最后,这位侄媳妇动情说:“不是他奶奶,他们的书不一定能练得出来,我们家也不知会过成什么样呢!”在我离开他们之后,大概是老大嫂让他儿子汪胜把我到过他们家这件事,告诉了她孙子汪超吧,后来没几天,我在汪胜给我微信里面,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照片里面是一篇小短文,是汪超写的一篇小心得。现在我就一字不落把它抄录下来,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吧——
我的家乡仙人冲位于安徽西部,是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很普通的村庄,我的爷爷奶奶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是一对标准的中国农民形象。朴实,善良是他们的最大特点。在岁月的变迁中,他们的行为对我们一个大家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结起来就是一要做,二不怕,三要善,这是长辈们的人生格言,也是我们家的立家之道。
喊破嗓子,不如迈开膀子。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家里真的很贫穷,奶奶为了改善生活,种菜去卖,上山捡板栗也去卖,只要能弄到钱,她都会去尝试。可以说没有奶奶当年的劳苦奔波,就不可能有现在我们的这个幸福的大家庭。
遇事当机立断,不要畏首畏尾,是奶奶的行事风格。奶奶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认准了的事都会去做。那时,家里有四个孩子,就我爸一个男孩,当时有许多家庭都是让男孩子去上学,把女儿留下家里干活,奶奶没有像很多家庭一样把女孩留在家里,而是让她们去读书,去闯荡,家里的庄稼就她和爷爷起早贪黑的,没日没夜的承担了下来。因为奶奶深知在这个穷山沟里,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做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心地要善。是爷爷奶奶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为什么他们在村里受到尊敬的原因。虽然我家的日子过得不算好,但当奶奶看见别人的孩子因为没有棉衣过冬而畏缩在厨房里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把家里原棉衣拿出来,让其暖和的过冬,爷爷奶奶常说,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样对待你,爱是相互的,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真实,也是他们一生遵守的家训。
如今,两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在家颐养天年,看着自己的下辈以他们为榜样,处处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立家之道,两位老人家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我真高兴能够生长在这样的个大家庭里,长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的“三观”。我要在工作上,在平时生活中,时时想着我们家的家风和家训,要像爷爷奶奶那样去做事,去做人。
家风作文 篇4
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要说:“吾辈当养吾家风正气,撑国精神脊梁。”
家风是的老人对孩子的声声叮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食不言,寝不语”,餐间的庄重,是一家人的虔诚娴静;饭后的闲话,是亲朋的和睦融洽。“目不斜视,耳不妄听”是对礼仪的遵守,也对他人的尊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对粮食的爱惜,对劳动的重视……岁月滚滚,围炉夜话的场景也许不复,门风家训却早已内化为我们践行着的为人之礼。
家风是经商致仕的父辈的迷途指津,闪耀着哲思光芒。
梁启超秉承历代家风,“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创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之佳话。吴越钱氏承继先祖严谨宽厚之家训,终成“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之罕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刘备临终教子真言;“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难”,是曾国藩半世宦海沉浮后对子孙的教诲……古往今来,代代传承的懿行嘉言,是凝练的处世之道,融入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之河。
祖辈躬行开创家风,父辈勤俭力行家训,而吾辈当光大家风。重新审视,你会发现简洁的短句里蕴含着奥秘。社交之礼,是温文尔雅的教导;崇儒重教,是先祖对后人文商交融的希冀;盛衰之思,不仅为保一时的荣华,更为浸润勤勉的品性,厚植一颗不止思索永远年轻的心……
在新时代,家风的范围不局限于一家一氏,可以扩展到一个群体,作为鞭策自我和他人的规范。初来南菁求学,便感受到积淀了138年的书院文化。有沈鹏、顾明远先生的谆谆教诲,有历代南菁人坚守的如兰如菊的高雅气质。“忠恕勤俭”是我们的校训,是我们南菁学子共同的“家风”。
《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之风体现在每个普通而不平凡的个体身上,外显为时代气质,内化为个人素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仁爱家风,八礼四仪是礼仪家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当代青年当挥起家风国风大旗,不断奔跑。
我们当铭记初心,长鸣号角,养吾家风正气,撑起国家精神脊梁。
家风作文 篇5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道德品行的体现,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家风就像一颗大树,根深蒂固地栽在每个人的心里,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鲁迅的家训是他母亲立下的:“用坚强抵御软弱,用笑脸抹去泪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绝不倒下。”他的家风是坚强勤奋。鲁迅一生以笔做刀枪,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可见儿时受母亲的影响深远;毛主席的家风是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艰苦朴素。成就了伟人的光辉的一生……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我总结出来六个字,就是勤俭、孝顺和惜时。
妈妈常说:“勤能补拙,生活上要注意卫生整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将来怎么为国效力?学习上也是如此,要勤学苦练,努力才能成功。”
姥姥常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不要浪费一丝一毫。”姥姥在灯下补衣服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的童年脑海里,我一定要勤俭节约,发奋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爸爸常教育我,百善孝为先,一定要孝敬父母。爸爸买了好吃的总不忘给姥姥带过去一些,也从不跟姥姥顶嘴。《三字经》里也说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一定要听父母师长的话,不和父母顶嘴,听老师的话。
如果可以,我也想给我家的家训加一句:以德服人。爸爸妈妈都以身作则耐心说服,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教材了。一个家庭如此,那么一个社会也是如此,我们的社会大家庭就会更加和谐!温暖有力的家风家训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鼓舞督促的家风家训像一双大手,扶我骑上战马,踏上征程……
【【精华】家风作文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精华】家风作文六篇08-03
【精华】家风作文十篇04-20
【精华】晒家风作文3篇03-18
【精华】晒家风作文4篇03-05
【精华】家风作文合集六篇03-05
【精华】晒家风作文三篇02-16
【精华】家风作文合集八篇02-08
【精华】晒家风作文6篇01-29
【精华】最美家风作文四篇01-20
【精华】家庭家风作文三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