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人炼字的故事(通用1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过不少的故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人炼字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1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第一个故事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安石开始用的'“到”、“过”、“入”都是动词,只是客观地说明春风来了,没有其他内容;后来用的“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仅仅描写了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而“绿”字则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出来了,当然“绿”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2
1705年春,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宦海几经沉浮之后,又一次被起用,他先乘官船由江宁(今南京市)往汴京(今开封市)赴任。此时,江南正是山花红似火、江水碧如染的时候。一天傍晚,官船停在瓜洲过夜。王安石站在船头上,观景赏目。他见京口(今镇江市)与此地遥相望,江岸上连绵青山若隐若现,滔滔江水波澜起伏,诗兴大发。他取过纸笔,一挥而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成之后,王安石一字一句斟酌润色,总觉得第三句不如意,尤其这“到”安没有把春风的'神韵写出来。于是圈去“到”字,改为“过”字,又一想,还觉不妥,就又抹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改来改去,一时竟没有合适的眼,便撂笔出舱,让春风吹一吹混沌的头脑。
突然,他相聚到王维“春草明年绿”的诗句。这“绿”字下得多好啊!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春草萌发,一派生机,这春风(确能 确实)使大地变“绿”,“绿”色(确能 确实)是春天的写照。此情此景下好寓意改革。想到此,他快步进舱,把诗改好,重抄一遍,情不自禁朗诵起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3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4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父亲很喜欢他。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很小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坚持天天写字。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5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那位无臂老人面前,诚恳地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6
柳公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小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举办了一次“书会”。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写了不少毛笔字。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了柳公权写的“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了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听到这话,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也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就到华京城去看看吧。”
第二天,小公权五更天就起床了,并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而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看到此情景,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了闻名天下的书法家。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7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
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 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小贴士: 凡事要获得成功,没有终南捷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学会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8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就靠妈妈给人家做针线活儿过日子。岳飞很喜欢念书,可是家里穷,上不起学,他每天帮助妈妈到山上去捡柴禾,妈妈每天一有空就教他认字。因为没钱买纸、买笔,所以没有办法写字。
有一天,天快黑了,好多孩子正在玩捉迷藏。他们远远看见岳飞背着一捆柴禾下山来了,就喊他过来一起玩。岳飞说:“不行,我有事!”就很快地往家里走去。原来,他今天想了个没有纸和笔也能练字的好方法,他急着回家告诉妈妈。
岳飞回到家里就请妈妈教他写字。妈妈看他这么爱学习就说:“好,孩子,等我多给人家做些针线活儿,攒点钱给你买纸和笔吧。”“妈妈,您今天就教给我吧。不用买纸和笔,我也能学写字。”说着,岳飞放下柴禾,拿出一个大簸箕,飞一样地跑出去了。
一会儿 ,岳飞回来了 ,端了满满一簸箕沙土 ,上面插着几根细细的`小柳条 ,他把沙土倒在地上弄平 , 拿着柳条在沙土上画着 ,说 :“ 妈妈 ,您看 ,这样学写字不也很好吗?”。
后来,妈妈每天用柳条在沙土上教岳飞写字,岳飞可用心了,后来他的字写得好极了!。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9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公元1007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才华出众,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更以散文著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成就特别突出。
他的少年时期有许多刻苦好学以及充分显露其才华的故事,本文选其有代表性的三则。
欧阳修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叫欧阳观,好读经书,能诗善文,为泰州(今吉林省洮安东)州府。他的母亲郑氏,出身于江南大族,很有文才,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欧阳修刚刚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于任上,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家产。孤儿寡母实在无法生活下去,郑氏只好带着欧阳修及其妹妹,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靠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待安顿下来后,郑氏自谋出路,靠给人缝衣服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母亲很想让欧阳修读书,可是家中买不起纸和笔。母亲毕竟是个有文化的人,深知读书对儿子前程的重要,所以,便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儿子读书。
欧阳修家的住处,有一个大池塘,母亲郑氏常去池塘洗衣服。这一天,郑氏又去池塘刷洗衣物,忽然发现一种叫荻的草,顶端像苇穗,可做笔毛用,可在地上画字,于是便折下一些,拿回家中,代替毛笔,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典故“画荻教字”的由来。
欧阳修天资超人,刻苦强记,不到两年的.时间,由母亲用“画荻教字”的办法,学完了《诗经》、《论语》、《汉书》和《左传》等十余部经典著作,初步学会了写诗和作文章。
有一天,郑氏教欧阳修《汉书》,当读到其中的《范滂传》时,欧阳修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若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准许还是不准许?”
郑氏则笑着回答:“你若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东汉著名学者,年轻时以节俭有名,为官后以清廉著称。这说明欧阳修在六七岁时,读书就有独到见解,而且崇拜历史上的廉洁官员。
此后,欧阳修昼攻夜读,又用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家中的所有藏书。在这过程中,他最爱读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书。他感到当时宋朝有些人写文章,只追求华丽辞藻,句子和句子之间讲究对应,而内容却空洞无物,有无病呻吟之感;而韩愈的文章,内容充实,说理透彻,雄奇豪放,变化曲折,文字流畅,主题明快,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所以,他读后常常感慨不已,激动地对人说:“学者当至此而止耳!”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学者,如果写文章能达到韩愈这个水平,就可以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立志要做像韩愈那样的文学大家。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10
怀素以草书闻名,人们称他的草书为“狂草”,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对后世书法的研究影响极其深远。怀素书法上的成就源自于他的勤奋。
怀素从小就聪慧,并且热爱学习,尤其喜欢书法习字。在书法上,他特别认真努力。怀素家境贫寒,实在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买纸练字,于是,他就自己找来木板,不断地涂上白色的画漆,然后再在上面练字书写。但是,木板涂上油漆又太滑了,怀素觉得不好写字,影响他练习。当时,怀素住在寺院里,寺院附近有块荒凉的'土地,他在荒地上种植了非常多的的芭蕉树。等到芭蕉长出叶片后,他就去把芭蕉叶摘下来,当做平常的纸张一样用来练习书法。
但是,由于怀素练习得太勤奋,没日没夜的练习使芭蕉叶很快就被摘光了,芭蕉的小叶片他舍不得摘,想等这些小叶子再长大些成大芭蕉叶。于是,聪明的怀素灵机一动,他带着自己的笔墨来到芭蕉树前就直接在叶片上练字。夏天,太阳炙烤着他,他汗水涟涟,脸被晒得通红;冬天,寒风凌冽,他的手被冻得开裂了,隐隐作痛。但这些,怀素都忍下来,什么都无法阻止他练字。
怀素在那片芭蕉树林里练了一天又一天,几年就在他的笔墨中过去了。他的勤奋刻苦终于使他练成了有劲有力道的笔力,行书奔放流畅,飞龙走凤,使转如环。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11
相传,王献之曾要父亲王羲之传授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的18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18口水缸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里不服,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仿照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练了两年,拿给父亲看,父亲视而不答;儿子又练了两年各种各式的钩,拿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开口。
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为“太”字,因为儿子这个“大”字架势上紧下松。王献之把自己写的字拿给母亲看。母亲叹了口气对他说:“你练字练了整八年,现在总算有一点像你父亲了。”王献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恰恰就是父亲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感到很惭愧,悻悻地走出家门。走到城门口,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卖烙饼。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顺手一撩,就撩进背后的竹筐里,而且张张都叠得很齐整。王献之见了很惊奇,便上前请教。老婆婆回答:“这没啥,也不过像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这句话使王献之猛然醒悟,大有启发,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练字。
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院内的18缸水,终于了解了父亲所说的'秘诀所在,成了名震一时的书法家。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12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
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小贴士:
凡事要获得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学会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古人炼字的故事 篇13
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卒于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的父亲,就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母亲郗氏,是太尉郗鉴的女儿。王献之初以才封主簿、秘书郎,后为卫将军,长史,拜建威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死后,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太宰,谥日宪。
王献之出身于诗书墨香之家,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赋,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父母很是喜欢。
由于父亲王羲之是东晋很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他常以此引以为豪。每当父亲伏案挥笔写字时,他都要站在旁边看。不久,他便看出了点门道,还常常对父亲的字评头论足,如哪一撇有劲、哪一点恰到好处等等。天长日久,他渐渐对书法也产生了兴趣,但怕别人讥笑,常常私下里模仿父亲写字。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的房间关门偷练,忽然听到嘭嘭的敲门声,急忙将笔墨纸砚藏起,又将书本拿出放在桌子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架式后,才去开门。
待他开门一看,原来是父亲来检查他的功课的。可是,当他将父亲让到屋内,将书本递给父亲,准备接受检查的时候,父亲却笑着把书本放到桌子上,对他说:“别给我打马虎眼了,快拿出你写的字来吧!”
王献之瞪着小眼睛说:“我并没写字呀!”
父亲见他不认账,起身在他的床下翻了出来说:“这是什么?”
王献之傻了眼,只好红着脸说:“并非我要欺骗父亲,实因我刚刚学写字,不像样子,怕别人说我好高鹜远,才私下练习,待练好了,再让您看也不迟!”
王羲之把儿子写的字放在桌子上一看,见已有模样,有的字还写得相当不错,于是高兴地说:“不要说了,这是父亲的过错,没有主动教你。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有成绩了。不过,你未经指点,就能写成这个样子,也真难能可贵了!”
从此,王献之就正式跟着父亲学写字了。有了父亲的指点,他的字进步很快。
于是,王献之“一点知不足”的故事便发生了。
有一天,王羲之来到儿子的书房,见献之正专心致志地练字,没有发现他,就悄手蹑脚地来到儿子身后,突然伸过手去,用力去拔献之手中握着的笔,竟没有拔动。王献之回头一看,见是父亲,急忙放下笔来,刚要和父亲说话,只见父亲微微笑了笑,点了点头,转身出去了。
事后,王羲之曾对妻子说:“献之练字如此认真刻苦,用不了几年,就可以赶上我了!”
妻子说:“我也看到他近日进步很快,不过,还得严格要求,可不要过分地宠他!”
王羲之则说:“‘响鼓不用重锤敲’。献之聪明懂事,我相信他自己会管住自己的。”
不料,王献之正巧路过父母的房间,把话全听了去,心中自然欢喜。他回到房中,把自己写的字和父亲写的字全都拿出来比较。他比来比去,越比越感到和父亲的字差不多,于是便飘飘然起来。
有几次,母亲到书房检查他写字,总是看到他拿着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相比较,很少看到他再练字,便责备他说:“老比有什么用,和你父亲相比,还差得远着呢!字不是比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王献之听了母亲的'责备,心中虽然不服气,但也不敢还口,只好耐着性子练下去。然而,其刻苦性却大不如从前了。
这一日,王献之在房中耐着性子写字,当写到一个“鹅”字时,其中“我”旁边的一个点没有点,正巧有人叫他,便放下笔,急急忙忙地出去了。正在这时,王羲之来到儿子房间,看到儿子的字写得比以前又有进步,心中非常高兴。可是,高兴之余,忽然发现“鹅”字上少了一点,便顺手拿起笔来,点了上去,笑着说了句: “这孩子太粗心了!”然后便走了出去。
王献之办完事回来,正要补上那一点,却见已经写上了。他料到这是父亲来过了。他自以为今天字写得不错,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字到底和父亲写的像不像,便拿了这篇字让母亲去看。
母亲拿过儿子写的字仔细看了看,笑着说:“你写的这篇字的确进步很大,但和你父亲的字相比,仍然差得很远。”然后,她用手指着王羲之补上去的那一点对儿子说:“我看你这一篇字,有成千上百个笔画,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写的!”
王献之听了,惊得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便把实情说给了母亲。母亲这次没有责备他,只是微微一笑了事。
王献之从这一点中,看到了母亲那不凡的眼力,更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终于心服口服了。从这次后,他再也不敢自我陶醉了,而是下决心苦练起来。他终于练出了自己的风格。
王献之终于成了一名大书法家,人们常常把他和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古人炼字的故事】相关文章:
古人艰苦奋斗故事07-27
古人勤学典故成语故事04-20
名人故事:关于古人逆境故事(通用17篇)08-19
古人幽默短篇故事(通用35篇)05-11
中国古人激励斗志的精彩小故事05-19
有关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通用15篇)04-25
古人不远作文04-04
古人关于立春的诗句精选02-09
腾格尔《蒙古人》歌词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