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诗歌1
浮云在空碧①,来往议阴晴。荷雨②洒衣湿,苹③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空碧,即 碧空 。②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 留得枯荷听雨声 。③苹,大的浮萍
翻译:
浮云在天空来来往往,议论着阴天好还是晴天好的问题。一路荷花伴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浮萍上清凉轻柔的风,吹动我的衣袖轻摆。雨过天晴,喜鹊欢快的叫了起来,波平如镜,有鸥鸟在尽情嬉戏。青山秀色一句话也不说,但即使你大醉三天,它也能把你唤醒。
相关阅读试题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本诗以 山行 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 行 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理解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的含义。
4.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其中的一个字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6)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7) 诗的首联统领全诗,颔联和颈联是分别扣住其中的哪个字进行描述的?诗的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8) 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9.此诗的第三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1、颔联承首联 字而写。(1分)
12、请想象并描摹颈联内容(40字左右)(3分)
13、本诗构思精巧,请从结构角度作具体赏析(4分)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 想像 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 阴晴 领起,颔联写 荷雨 、 湿 ,下起雨来;颈联写 日出 ,太阳又出来了。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苹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波,都是 山行 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 山行即事 。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 唤醒三日酲 ,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 喧 或 狎 ,鹊声 喧 为 喧闹、喧哗 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 日出 的喜悦。 狎 是 亲热、游戏 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前面的部分二选一,答出一点即给1分)。形象地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1分)。
5.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1分)。全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1分)。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 议论 天阴天晴。风雨不大,但雨后给人凉爽惬意的感觉。喜鹊欢唱,鸥鸟嬉戏,明净秀丽的山色真叫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啊(2分)!
6.拟人。 议 。
7. 阴 、 晴 。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8.精神愉快,神清气爽。
9.这两个字是 喧 和 狎 字。(1分。) 鹊声 喧 为 喧闹、喧哗 之意,借喜鹊的呜叫表达对 日出 的喜悦。(2分) 狎 是 亲热、游戏 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2分) 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1分)
10.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1分)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 议 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 荷雨 、 萍风 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4分,一联1分)
11、(1分)阴1分
12、(3分)雨霁日出,喜鹊们在喧叫: 太阳出来了! ;微风拂波,波平如镜,鸥鸟在尽情地玩乐(或鸥鸟似乎在亲昵微波)。雨后放晴1分,前后各1分,须有比拟
13、(4分)首联写天气,以浮云 议阴晴 统摄全局1分。颔联承 阴 ,写山雨山风令人心旷神怡,颈联承 晴 ,写雨过天晴喜鹊鸥鸟喜悦自在(1分)。尾联描绘乍雨还晴,明净秀丽,呼应诗题 山 1分(或者以此总结全诗也可)。而题为 山行 ,全篇未见 行 字,但诗人以行踪带出 山行 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全诗实则紧扣题目1分。(分析首联结构作用2分,尾联作用1分,诗题与全诗关系1分)
赏析:
这十个字要连起来读,连起来讲: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些什么呢?忙于 议 , 议 什么呢? 议 究竟是 阴 好,还是 晴 好, 议 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 山行 的经历、感受。 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 下起雨来了; 雀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太阳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宋人诗词中写天气,往往用拟人化手法。)
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作者用 浮云在空碧 描述,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 来往议阴晴 ,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
颔联写 阴 。 荷雨 ,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 沾衣欲湿 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 萍风 ,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 吹袖清 ,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 清 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 山行 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 晴 。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 干鹊 ,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 日出 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 波平 ,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 狎 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 山色不言语 ,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 不言语 尚且能 唤醒三日酲 ,那 言语 ,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 山行 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 山色 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以 山行 为题,结尾才点 山 ,表明人在 山色之中 。全篇未见 行 字,但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雀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 山行 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 山行即事 。全诗写的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古代诗歌2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现。然而,课改中对我国古代诗歌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却一直比较少,我们的古诗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一翻译、二分析、三总结”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导致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也是“兴趣缺乏”。如何在教学中紧跟新课改的要求和步伐,提升古代诗歌教学的水平,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总结为“探、读、议、拓”四个字,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以启发,促进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
一、探,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探,就是探究。我认为这是古代诗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放开手脚,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整理和所学古诗相关的`资料,同时,要将自己的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讨论。教师可提前进行浏览,将其中有特点的进行点评,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时重点讨论,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二、读,体味作者写作情感
读,要让学生“读”出新意和兴趣。
(1)让学生在古诗的诵读中注意把握诗的韵律及节拍,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2)教师可以对诗歌进行分类朗读。豪迈诗歌,让男生读;婉约诗歌,让女生读。
(3)可以适当地开展表演朗读,对一些好的诗歌,可以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读视频让学生体会,再安排部分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朗读等。
比如,在上李白的《将进酒》的时候,播放濮存昕的那时缓时急、忽高忽低、奔腾向前的朗读,将李白心中的愤懑之气、狂放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思随情转,适时朗读,一步步走近诗人,走近诗歌。通过课堂的朗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初步体味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
三、议,把握诗歌蕴含意境
这是古代诗歌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初步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间进行讨论,重点讨论
学习笔记被教师圈点过的问题,同时,教师参与到当中,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体的把握和引导。小组讨论后,教师再根据教学重点和讨论情况,提出讨论问题,让各小组再进行深入的讨论,要让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话题再回到文本当中来。这一环节,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把课堂交给学生,不是一切都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的自主学习,往往会演变成学生自己毫无章法、毫无目的地随意学习。离开教师的指导,古诗的自主学习根本没法达到目的。
四、拓,升华诗歌理解水平
拓,是对诗歌的拓展学习,是更进一步理解诗歌、深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一个步骤。对于一些古典诗歌,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用自己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这一过程,也是对诗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题材不同作家的诗歌或相同作家不同题材的诗歌做以横向或纵向的归纳整理,有助于他们诗歌体系的架构。
综上所述,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传承古典文化。
作者简介:凌燕,女,1980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台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古代诗歌3
《游山西村》赏析
邓韶玉
这是一首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诗中指猪肉。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超越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1、用诗句填空。
(1)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
(2)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3)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
2、本诗的线索是,全诗句句紧扣“ ”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3、全诗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两句。请对这两句略做赏析。
【答案与解析】
1、(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游踪游
3、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的喜爱。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现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现出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古代诗歌4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古代诗歌5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古代诗歌6
张孜 【纪梦句】
上天知我忆其人,使向人间梦中见。
李景让 【北梦琐言】
成都十万户,抛若一鸿毛。
杨巨源 【纪事】
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
卢肇 【岳州府志】
君梦涔阳月,中秋忆棹歌。
韩偓 【三忆】
忆眠时,春梦困腾腾。展转不能起,玉钗垂枕棱。
谭用之 【贻僧】
流水物情谙世态,落花春梦厌尘劳。
伍彬 【辞解牧】
踪迹未辞鸳鹭客,梦魂先到鹧鸪村。
令狐楚 【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令狐楚 【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君行登陇上,妾梦在闺中。玉箸千行落,银床一半空。
令狐楚 【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杂曲歌辞·第六彻】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杂曲歌辞·长命女】
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杂曲歌辞·大酺乐(商调曲)】
泪滴珠难尽,容残玉易销。傥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
王绩 【题酒店壁】
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
张文收 【大酺乐】
泪滴珠难尽,容残玉易销。倘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
宋之问 【答田征君】
山游杳何处,迟回伊洛间。归寝忽成梦,宛在嵩丘山。
宋之问 【在荆州重赴岭南】
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如筠 【闺怨二首】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郑谷 【谷自乱离之后在西蜀半纪之馀多寓止精舍…四韵以吊之】
每思闻净话,雨夜对禅床。未得重相见,秋灯照影堂。
孤云终负约,薄宦转堪伤。梦绕长松塔,遥焚一炷香。
许彬 【荆山夜泊与亲友遇】
山海两分歧,停舟偶此期。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词。
坐永神疑梦,愁多鬓欲丝。趋名易迟晚,此去莫经时。
许彬 【汉南怀友人】
此身西复东,何计此相逢。梦尽吴越水,恨深湘汉钟。
积云开去路,曙雪叠前峰。谁即知非旧,怜君忽见容。
崔涂 【题嵩阳隐者】
四十年高梦,生涯指一丘。无人同久住,有鹤对冥修。
草杂芝田出,泉和石髓流。更嫌庭树老,疑是世间秋。
崔涂 【巫山庙】
双黛俨如嚬,应伤故国春。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
梦觉传词客,灵犹福楚人。不知千载后,何处又为神。
崔涂 【春晚怀进士韦澹】
故里花应尽,江楼梦尚残。半生吟欲过,一命达何难。
特立珪无玷,相思草有兰。二年春怅望,不似在长安。
崔涂 【秋夕与友人同会】
章句积微功,星霜二十空。僻应如我少,吟喜得君同。
月上僧归后,诗成客梦中。更闻栖鹤警,清露滴青松。
崔涂 【赠休粮僧】
闻钟独不斋,何事更关怀。静少人过院,闲从草上阶。
生台无鸟下,石路有云埋。为忆禅中旧,时犹梦百崖。
崔涂 【春日闲居忆江南旧业】
杜门朝复夕,岂是解谋身。梦不离泉石,林唯称隐沦。
渐谙浮世事,转忆故山春。南国水风暖,又应生白苹。
崔涂 【宿庐山绝顶山舍】
一磴出林端,千峰次第看。长闲如未遂,暂到亦应难。
谷树云埋老,僧窗瀑影寒。自嫌心不达,向此梦长安。
崔涂 【秋晚书怀】
看看秋色晚,又是出门时。白发生非早,青云去自迟。
梦唯怀上国,迹不到他岐。以此坚吾道,还无愧已知。
韩偓 【离家】
八月初长夜,千山第一程。款颜唯有梦,怨泣却无声。
祖席诸宾散,空郊匹马行。自怜非达识,局促为浮名。
韩偓 【欲去】
粉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
吴融 【送广利大师东归】
紫殿久沾恩,东归过海门。浮荣知是梦,轻别肯销魂。
明发先晨鸟,寒栖入暝猿。蕺山如重到,应老旧云根。
吴融 【早发潼关】
天边月初落,马上梦犹残。关树苍苍晓,玉阶澹澹寒。
宦游终自苦,身世静堪观。争似山中隐,和云枕碧湍。
吴融 【蛱蝶】
两两自依依,南园烟露微。住时须并住,飞处要交飞。
草浅忧惊吹,花残惜晚晖。长交撷芳女,夜梦远人归。
戴司颜 【江上雨】
非不欲前去,此情非自由。星辰照何处,风雨送凉秋。
寒锁空江梦,声随黄叶愁。萧萧犹未已,早晚去苹洲。
戴司颜 【塞上】
空迹昼苍茫,沙腥古战场。逢春多霰雪,生计在牛羊。
冷角吹乡泪,干榆落梦床。从来山水客,谁谓到渔阳。
杜荀鹤 【送陈昈归麻川】
麻川清见底,似入武陵溪。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
酒旗和柳动,僧屋与云齐。即此吾乡路,怀君梦不迷。
杜荀鹤 【赠临上人】
不计禅兼律,终须入悟门。解空非有自,所得是无言。
眼豁浮生梦,心澄大道源。今来习师者,多锁教中猿。
杜荀鹤 【寄顾云】
省得前年别,苹洲旅馆中。乱离身不定,彼此信难通。
侯国兵虽敛,吾乡业已空。秋来忆君梦,夜夜逐征鸿。
杜荀鹤 【冬末投长沙裴侍郎】
欲露尘中事,其如不易言。家山一离别,草树匝春暄。
吹梦风天角,啼愁雪岳猿。伫思心觉满,何以远门轩。
杜荀鹤 【将游湘湖有作】
一家相别意,不得不潸然。远作南方客,初登上水船。
岳钟思冷梦,湘月少残篇。便有归来计,风波亦隔年。
杜荀鹤 【秋晨有感】
木叶落时节,旅人初梦惊。钟才枕上尽,事已眼前生。
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且将公道约,未忍便归耕。
郑准 【代寄边人】
君去不来久,悠悠昏又明。片心因卜解,残梦过桥惊。
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
韦庄 【愁】
避愁愁又至,愁至事难忘。夜坐心中火,朝为鬓上霜。
不经公子梦,偏入旅人肠。借问高轩客,何乡是醉乡。
韦庄 【对酒赋友人】
多病仍多感,君心自我心。浮生都是梦,浩叹不如吟。
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乱离俱老大,强醉莫沾襟。
韦庄 【春愁】
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露沾湘竹泪,花堕越梅妆。
睡怯交加梦,闲倾潋滟觞。后庭人不到,斜月上松篁。
王贞白 【长门怨二首】
寂寞故宫春,残灯晓尚存。从来非妾过,偶尔失君恩。
花落伤容鬓,莺啼惊梦魂。翠华如可待,应免老长门。
王贞白 【有所思(一作长相思)】
芙蓉出水时,偶尔便分离。自此无因见,长教挂所思。
残春不入梦,芳信欲传谁。寂寞秋堂下,空吟小谢诗。
白居易 【初冬月夜得皇甫泽州手札并诗数篇因遣报书偶题长句】
清泠玉韵两三章,落箔银钩七八行。
心逐报书悬雁足,梦寻来路绕羊肠。
水南地空多明月,山北天寒足早霜。
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
古代诗歌7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 秋思》朗读。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A.脚B.够C.充分
2.没马蹄( )A.沉没B.没有C.遮掩
3.昏鸦( )A.黑色B.昏迷C.黄昏
4.星汉灿烂( )A.银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古代诗歌8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练习,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9
1、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2、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泪湿 :一作:满)
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了衣裳。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5、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古代诗歌10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直己年迈体衰。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15.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池上早秋阅读及参考答案
14.C、D【解析】选A给3分,选C给2分。A项,解释了题目,并解说了诗句内容,正确。B项解说诗句内容,正确。C项,分析了景情关系,并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鉴赏,其中“动静结合”错误,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D项,“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E项,从整体上鉴赏和评价全诗,正确。
15.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3分)
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3分)
古代诗歌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12
1、《送谭八之桂林》
唐代:王昌龄
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
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译文:友人的心仍然在楚地,在临湘的江馆住下。不在意外面的猿鸟叫声,天气寒冷离桂林的路还很长。
2、《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
宋代: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译文: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山清水秀观赏非常好。士兵们的军气振作,在文场端好像上战场一样。
3、《遍游桂林山岩》
清代:金武祥
未暇骖鸾信不诬,玉簪罗带路纡萦。
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
译文:没有看到仙人驾驭鸾鸟云游,只看到玉簪罗带一样蜿蜒的路。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秋天的漓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4、《桂林路中作》
唐代:李商隐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译文:南方泥土中的温暖,使大地之上看不到丝毫北方秋日里肃杀萧瑟的景象。在这个晴朗的黄昏,冉冉西下的斜阳正将残留的余晖洒落在江上。
在这幽寂的日暮时分,我只听到秋蝉微弱而清脆的鸣叫声。这秋蝉犹如向我这个异乡人吟唱着生命即将离去的挽歌,倾诉着对大地的依恋,同时又似乎在向我寻求着最后的怜惜与呵护。
走进小小的村落,狗儿相互护卫着主人的家园,不让陌生人靠近。这时,一位僧侣走在江边平整的.沙地上,独自归向自己的寺院。
我抬头向着西北望去,我多么想见到我来时的地方——长安。可是,又一次见到的只是从树丛中飞起来的鹧鸪。
5、《早春桂林殿应诏》
唐代:陈叔达
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
朱楼云似盖,丹桂雪如花。
译文:金色的地面上映照着春色,玉的旋律动年华。红色高楼上的云好像盖一样,丹桂像雪花一样。
6、《桂林》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7、《桂林》
年代: 宋 作者: 陶弼
青罗江水碧连山,城在山光水色间。
尽道宜人惟桂郡,骖鸾客至只思还。
相关
古代诗歌13
【考点要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
1.归纳不同题材的古代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探寻把握古代诗歌情感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思想感情,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热爱祖国灿烂的诗歌文化。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练习,小组合作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练习强化方法的运用,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而面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诗歌内容,把握不同情感。主要指能概括诗歌的主旨,能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
三、明确教学重点、学习重点:
1.归纳不同题材的古代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探寻把握古代诗歌情感的方法
四、师生一起对过去所学的诗歌进行大盘点,归纳不同题材的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远诗
(1)无奈、惆怅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
(2)对故乡或故国饱含思念之情。(李煜《虞美人》)
(3)对亲人故友倍加思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4)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柳永《雨霖铃》)
强化训练1,2,3,4,5
2、边塞诗
(1)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 歌咏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王维《使至塞上》、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抒写将士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战斗精神。(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
(3)抒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辛,传达将士们的思念之情。(王之涣的`《出塞》)
(4)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传达将士们的思念之情。(杜甫《兵车行》)
(5)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抒写报国无门的愤懑。(到宋朝时)(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强化训练1,2,3
3、山水田园诗
(1)孤独寂寞的心境、无可奈何的心情 (韦应物《滁州西涧》)
(2)以境寄情。或向往或厌恶或无可奈何(王维《山居秋暝》)
(3)寄托理想,抒向往之情。(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陶渊明 《归园田居》)
强化训练1,2
4、送别诗
(1)友谊赞歌(李白《赠汪伦》)
(2)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寄寓人生感慨。(李牧《送友人》)
(3)表达对亲友、爱人的思念或者依依不舍之情,多为叮咛、赞美对方。(高适《别董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柳永《雨霖铃》)
强化训练1,2
5、咏史怀古诗
(弄清史实――体会意图――领悟感情)
(1)感慨兴衰(姜夔《扬州慢》)
(2)追慕古贤,寄托哀思(杜甫《蜀相》、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托古讽今(刘禹锡《石头城 》)
强化训练1,2,3
6、即事感怀诗。(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杜甫《登岳阳楼》)
――什么事?什么情?
强化训练1
7、咏物诗――借物抒情、咏物言志
----------悟景(境)析情
(1)直写物象,借物抒情,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白居易 《草》)
(2)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周敦颐在《爱莲说》、于谦《石灰吟》王安石《梅花》)
强化训练1
8、闺怨诗
――(1)孤独寂寞无聊的凄凉心境(李清照《声声慢》)
(2)对亲人的思念(望江南《温庭筠》)
(3)对战争的厌恶(李白《子夜吴歌》
强化训练1
9、民生诗
(1)反映劳苦大众和不幸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2)反映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陶渊明《归园田居》)
强化训练1
当然,上述按题材给诗歌分类,并非完全科学,归纳出来的感情也并非全面,只是借此来指导学生做题时要学会归纳整理,做一题有一题的收获,复习才会有效果。
五、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做题经验,师生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
1、看标题。
2、看作者和注释。
3、看意象。
4、看关键词句。
5、明类别。
“四看一明”
六、小结、作业:结合上述分类和方法,完成《核按钮》P144有关“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题目,同时做好分类归纳,总结常见的提问方式,归纳不同题材的答题要点,并思考:如何规范地表达这种情感?
《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基本上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不同的题材将诗歌分为九类:思乡怀远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诗、闺怨诗、民生诗。本节课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梳理了前五个题材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大部分学生能回忆过去所学诗歌对知识网络进行梳理和总结,在练习中归纳了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拓展练习较为充分,学生掌握情况较为理想。老师对不同题材的诗词的思想感情这一知识系统的构建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实现了对前五个题材的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了把握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实现了当堂巩固。
二、关注学生的反馈,尊重学生的认识和体验。本知识点是对学生过去所学诗词的大盘点,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当学生的思维节奏较慢时,教师并没有为了课堂的“好看”而匆匆过去,而是耐心地指导,真正让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也是一堂体现人文关怀的课。
三、典型例题的分析可以再深入透彻一些。对高三的课堂来说,不仅要有适当的量,更要有较高的质。要使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如讲解例题时,对高考试题给出的答案,不仅要讲“是什么”,还应讲“为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把知识掌握到位。
四、听课老师较多,学生比较紧张,不能打开思维,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
五、对于复习课来说,应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自主讨论归纳总结,课堂效果会更好。
古代诗歌14
1.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代诗歌15
一、说教材
1.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确定第一个学习目标;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还要明确答题的步骤,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数,必须落实在卷面上,所以规范答题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习重点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小说作品,对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相通的,但在具体答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将解答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4.学习难点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许多同学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题时却不够规范,导致失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题步骤,二是书写不够规范。所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理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三、说教法
“讲练结合 ”的方法。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在一节课中,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践中。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人物竞猜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考面对面
1.考纲诠释:(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方法指导:(设计理念: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题:(设计理念:精选典型试题,通过讲解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四)课堂练习:(设计理念: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五)课堂小结:(设计理念: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设计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
六、课后反思
通过典型例题中五首诗的分析讲解,学生掌握了诗歌中人物鉴赏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上课学生反应积极,对诗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时间关系还需多练习方能得心应手。
【古代诗歌】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鉴赏03-01
描写春天的古代诗歌01-27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07-31
古代诗歌教案(通用8篇)05-11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02-10
古代对他人的敬称01-22
古代的幽默故事06-01
古代励志故事11-07
古代作文400字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