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4 10:14:08 诗歌 我要投稿

诗歌教学设计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8226;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节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以上训练教师应作诵读指导。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四、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五、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诵读普希金的《致恰阿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气氛。

  2、通过观察图夹文的诗歌,能有序地记忆诗歌内容。

  3、尝试仿编诗歌,体验仿编活动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公园吗?那公园里有什么呢?

  2、教师:那公园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老师把那么美的公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欣赏诗歌《公园真美丽》并理解诗歌。

  1、教师朗诵诗歌。提问:这首诗歌好听吗?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公园里有什么?

  2、教师:诗歌里还说了些什么?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师再次朗诵诗歌.)草地是什么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

  3、教师:诗歌里还说到了哪些颜色呀?哪些声音呢?

  你们听到诗歌里是怎样说的?

  有那么多美丽的颜色,公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

  4、提问: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呢?

  5、完整朗诵。教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把这首好听的诗歌完整的念一遍好吗?

  三、尝试仿编诗歌。

  1、教师:小朋友朗诵的真好听,你们都知道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那公园里还有哪些漂亮的景象呢?(我们用诗歌里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2、教师: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公园里有哪些动物?它们会唱什么歌呢?

  3、教师:我们把刚才小朋友说的,编成了一首长长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好吗?

  四、结束部分。

  教师:公园里呀还有许多漂亮的颜色和许多会唱歌的小动物,下课后,我们再来画一画,编一编好吗?

诗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②运用什么方法+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长亭—惜别月霜—思乡梅—坚贞莲—高洁菊—隐逸流水落花—感时伤春浮云—游子子规—悲愁大漠孤烟羌笛—保家卫国浮萍飞蓬孤雁—漂泊无依凭栏—思念故国亲人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3、趁热打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实战演练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②、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明和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2)颈联巧妙借用和两个地名,写出了的险恶

  (3)尾联以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的决心。

  (三)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上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四)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诗人用、两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气势,用两字写出江流会选激荡之态

  ②、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五)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六)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内容总结,温馨提示:

  1、理解句意,揣摩内容

  2、推敲字词,领会感情

  3、提练意境,紧扣诗意

  4、文从字顺,准确简洁

诗歌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诗歌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现代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3、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2、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

  3、了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星空图)当你在晴朗的晚上,仰望星空,会想到什么呢?

  艾青曾说过,诗人最主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2、(出示郭沫若照片)这就是著名的郭沫若老先生,你们对他有怎样的了解?

  3、(出示星空图、郭沫若照片)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遥望星空,又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带来一首美丽而迷人的诗篇,请齐读诗题──《天上的街市》。

  (出示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学生自提初步朗读诗歌的要求:

  准确、通顺,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2、按要求自读诗歌。

  3、指名朗读诗歌,重点检查朗读是否准确、通顺。

  4、交流初步朗读的收获,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三、借助背景,体会情感

  1、交流初步朗读诗歌的感受,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美好、自由、幸福的情感。

  2、引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天上的街市》写作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后来收入诗集《星空》中。

  “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

  四、细读,学习赏析诗歌

  1、提出赏析要求:

  赏析诗歌的语言,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的自然流露。

  可以对重点词句进行画批,写写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可以通过朗读再现诗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我赏析。

  3、小组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第一小节:

  ⑴ 引导体会语言的凝练、炼字──

  “明”,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变化。

  “闪”,星星是不停地闪烁,把明星一眨一眨的象人眨眼睛一样的特点写了出来。

  “点”,街灯是有人点亮它的,闪的是星,点的是灯。

  “现”,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⑵ 引导想象画面:

  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⑶ 引导体会音乐美:

  借助音乐与五线谱,帮助学生把音乐的美感与诗歌的朗读联系起来。

  ⑷ 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技巧,可以帮助做到朗读的声情并茂。

  介绍两种符号“/”、“·”。

  5、结合板书,小结如何进行诗歌的欣赏。

  6、依据自己提出的赏析侧重点进行二次小组合作。

  7、再次全班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必作: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试着背诵下来。把自己今天在赏析诗歌方面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

  ⑴ 我能体会──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炼字的妙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 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 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 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 潜

  ⑵ 我能朗诵──赏析诗歌的情感,朗诵体现音乐美:

  《黄海中的哀歌》郭沫若:

  “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流,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

  ⑶ 我能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想象感悟绘画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我还想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赏析自己搜集的诗歌。(出示幻灯片)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间 街灯──联想 街灯明星辉映图

  天上美丽街市图

  天上 想象 牛郎织女往来图

  牛郎织女乐游图

  美好 自由 幸福

  【板书设计】

  诗歌欣赏

  音乐美 凝练生动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朗读

  绘画美 由此及彼的联想

  大胆奇特的想象

  情感美 幻妙多彩的意境

  丰富美好的情感

诗歌教学设计6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诗歌教学设计7

  【课题】高中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教师导入:李清照有词《渔家傲》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因为这首词所展现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著精神使我引为同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唤起我亲切的感受,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晓涛,是你们的语文科任老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文学笔法来诠释自己的名字?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解说: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美的,通过诗句来进行自我介绍也就使这例行的一环节变得充满情趣;而学生通过有创意和颇具个性的介绍,不仅可让新老师和新同学迅速地记住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享受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师生间的对话虽刚开始,但预示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形成。]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童年里的故事。在一个春暖花开的 日子里,我和小伙伴结伴同游一座深山。小伙伴十分顽皮,跟大山开了一个玩笑。他先问候大山:“你好!”只听得大山也友善的回答:“你好!”他接着又喊:“你是个坏蛋!”只听得大山也生气地说:“你是个坏蛋!”在旁边的我十分不解,山与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对话?今天我与大家一样都明白是“回声”的作用,但对童年的这段趣事,却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也从中获得启发?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教师点拨: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是一对回声关系。台湾女作家、大学教授龙应台在《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等文章中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如学生能阅读而不会分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不只是在台湾,我们中国的学校也正在上演这一幕。同学们,出现“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的原因何在?你们会不会成为不会思考不敢思考的一代?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不仅要读书作文,而且要注意提高人格修养,增强全球意识。]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教师点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你们认为要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有哪些办法?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给《回声》写一篇读后感是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最后的说明十分必要,可以增加学生信心,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反思】

  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独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诗歌教学设计8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七巧板也叫“七巧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啦!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也就是“中国的图板”.(演示动物图片)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认一认:1、2、6、7号三角形,5号正方行,3号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长方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3、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

  (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4、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

  (1)、数一数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2)、比一比三角形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5 填一填:

  七巧板由( )种图行组成,其中三角形有( )个,正方形有( ),平行四边形有( )个,

  1号和( )号完全一样,4号和( )号完全一样

  5、拼一拼(板书)闯关游戏

  第一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二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其它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三关:请用七巧板中4、5、6号图形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诗歌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欣赏画面,感受儿歌充满童趣的意境。理解诗歌,初步学会正确发出儿话音。

  2、学会朗诵儿歌,通过动作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动词,尝试用替换的形式仿编诗歌结尾部分。

  3、养成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荷花、小青蛙、小鱼、月牙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1)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到了,小池塘里有朵美丽的花开放了,看,是什么花呀?荷花娃娃是什么样子的?它在干什么?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老师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儿话音。

  (3)师生一起念诗歌两遍,教师根据幼儿情况及时纠正幼儿的儿话音。

  (4)提问:荷花娃娃撑的小绿伞是什么?它为什么将头露到外边儿?它和小雨点在玩什么游戏呢?使幼儿感受诗歌中的童趣。

  (5)你想和荷花娃娃玩游戏吗?玩游戏多快乐呀!下面我们一起念诗歌。教师鼓励幼儿用欢快的声音朗读诗歌。

  二、引导幼儿尝试进行简单的仿编活动。

  (1)教师:荷花娃娃将头露出伞外面和小雨点玩亲一亲的游戏,他还可以和谁玩游戏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讲述的内容画在黑板上,也可以出示图片,启发幼儿迁移仿编故事。

  (2)启发幼儿想象与水密切相关的事物替换“小雨点”,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丰富诗歌情节。

  三、幼儿自主编儿歌,并与同伴互相交流。请一两位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朗诵仿编的诗歌。

诗歌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摇篮》是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大班上册主题二中的一节教育活动,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四幅宁静温馨的画面。诗的最后一句转向妈妈和宝宝 ,会唤起幼儿对母亲的情感,让幼儿感受到亲情是多么美好。谁是摇篮?摇的是谁?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这些都是由作者精心安排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表现了作者对和平、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基本教学思路:

  幼儿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向往和平、宁静、温馨的生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新纲要的要求,我是这样设计《摇篮》这一首儿童诗的:首先,通过出示真正的摇篮,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然后伴着柔美的音乐,教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创设一种美的氛围,引导幼儿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件引导幼儿观看意境优美的画面,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地学会诗歌,并为仿编诗歌打下了基础。为了突破仿编诗歌这一难点,我先引导幼儿看图仿编,再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生活的能力。最后请幼儿为自己仿编的诗歌配上优美的画面,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使语言与艺术达到了有效的整合。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能有表情地诵读诗歌。

  活动难点:学习仿编诗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生活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摇篮

  2、和幼儿人数相当的纸、笔等材料

  活动过程:

  (播放优美的摇篮曲,教师与幼儿随音乐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出示摇篮,播放摇篮曲)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教师轻轻的摇着摇篮)听着优美的摇篮曲,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睡着了。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摇篮,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摇篮》。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 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得都是谁?

  (2) 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伴着柔美的背景音乐,教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创设了一种美的氛围,能帮助幼儿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

  (3) 小结:我们知道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他们摇着自己可爱的小宝宝睡着了,小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请大家仔细听。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的课件)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的睡着的?

  幼儿: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诗歌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幼儿读,并让幼儿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幼儿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幼儿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幼儿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习一、二两句诗。

  ①幼儿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幼儿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习三、四句。

  ①师范读,幼儿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幼儿试读,再全班齐读。

  (3)幼儿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幼儿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幼儿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幼儿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诗歌教学设计12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诗歌中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练中,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掌握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类题目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内容:

  本节课分别从诗歌人物形象内涵,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的难度,组织有效的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类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生,可能从小到大读过也积累过很多古典诗词,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和背诵上。高一高二在必修文本中,也学习过古典诗词单元。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内容,能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但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瓶颈”阶段。在高三前两次的检测中,诗歌鉴赏题失分较多,很多学生想挣分,但苦于方法不当,经验不足。面对新课标和高考的双向需求,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一套科学而系统的鉴赏诗词的方法。通过复习,了解高考命题的动态:通过练习,掌握答题步骤及方法,以期减少答题失误,为高考争分。

  本节课,作为诗歌鉴赏专题的第一课,针对学生的需求,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以及初步的方法点拨,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电视剧《兰陵王》的插曲《手掌心》,用古典韵律和歌词营造诗歌意境。

  设问:在中国历史中兰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答案预设:是一个大英雄。“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挚爱郑妃,骁勇善战。邙山大战,以五百勇士,力克北齐。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英雄。

  教师导入语:

  兰陵王的形象深入民心,深受人们敬重,士兵们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歌颂他,文人们创作《兰陵王》词牌名纪念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2.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中,“形象”解决“写什么”问题;“语言和表达技巧”解决“怎么写”问题;“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解决“为何写”问题。

  高考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命题,分值为11分,能力层级为E级。

  二、知识讲解

  1.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 诗歌形象的类别。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景物形象:(写景诗的景象)

  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

  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出示学习要点:

  (1)了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及蕴含的情感。

  (2)如何鉴赏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三、课堂练习

  (一)常见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指出一组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补充、点评。

  教师归类小结:

  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可划分为五类:

  1.英雄

  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曹操《短歌行》;或借古人得志反衬自身蹉跎岁月碌碌无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2.谪客

  文人骚客被贬谪到偏远之处,多有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情,抒发贬谪之悲,飘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感,宦海沉浮之叹。

  3.隐士

  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赞美田园美好,吟咏情性。相关的意象常有菊花、青松、钓客等。

  4.游子

  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其内心情感。

  5.闺妇

  闺妇独守空房,每在夜深人静之际或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二)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真题热身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教师点拨:

  (1)知人论世。

  结合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了诗人被罢黜贬谪的处境。通过课内文本的学习我们又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失地。

  (2)关注细节。

  抓人物动作,“匹马戍梁州”表明诗人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作战勇猛无畏。

  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空“表明被朝廷弃之不用。

  抓人物心理,“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明诗人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真题探究。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小贴士:

  茶圣陆羽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教师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还可以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喜好、行踪入手,以小见大地窥察人物的内在品性及精神境界。

  (3)留意环境描写。

  首联陆鸿渐居住在外城桑麻掩映之处,可见环境之幽僻。

  颔联“篱边菊”象征着隐逸之情高雅脱俗。

  颈联“扣门无犬吠”更是衬托了环境的寂静。

  尾联通过对人物行踪的叙述,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自在。

  【参考答案】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能力提升

  1.命题揭秘:(让学生自己概括)

  鉴赏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对应直练: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连问,学生举手抢答。

  什么人物形象 ?(思妇形象)

  人物有什么特点?(因思夫而无心劳作,日渐消瘦。)

  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比喻。以月由满至亏,暗指人物体形消瘦,容颜日益憔悴。)

  表达了什么情感?(对夫君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3.概括答题步骤。(由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点出诗中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第二步:结合具体文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如果诗歌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答题范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4.巩固提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夜榜:夜里行船。

  (1)提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回答,其余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

  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来独往,偷安自幸。

  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不平之意。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忧愤,孤独苦闷之情隐入字里行间。

  【参考答案】

  第一步:诗中塑造了一个被贬谪的官吏的形象。 (总括)

  第二歩:颔联中“闲依”和“偶似”看似像隐士悠闲自在,实则闲散无聊。尾联抒发了被贬谪时的孤独与苦闷。 (分析)

  第三步:全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苦闷孤独的忧愤之情。 (情感)

  (2)提问: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说“不怨而怨”。请简要分析。

  审题提示:

  从两个角度审题分答:“不怨”指什么?“怨”又指什么?

  【参考答案】

  诗人有亲近自然的机会,所以用“幸”字说明“不怨”;但“来往不逢人”的孤独,又显示出贬官的抑郁,所以又“怨”。

  五、总结回顾

  提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指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互谈互评。)

  教师小结:

  通过鉴赏古典诗词的人物形象,使我们与古人对话,了解到了古人特有的性格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讲练学习,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形象类习题的鉴赏方法,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赢得高考中属于自己的分值。

  一句话概括为:

  人有千态,英雄、谪客、隐士,人人不同;

  审题百思,背景、细节、环境,环环相扣;

  答题三步,总括、分析、情感,步步紧逼。

  六、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P98 “板块一”。

  板书设计: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方法:

  知人论世

  关注细节(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映衬

  答题模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诗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了解五首现代诗歌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揣摩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情感美,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吟诵诗歌,品味语言;

  2、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诗歌的一般特征

  同学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诗歌,那么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二、学习诗歌的基本规律

  你以前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呢?

  三、简述诗歌发展的历程

  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四、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主要是外形式的不同。

  五、布置作业:

  1、朗诵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

  2、分别找一找五首诗里所用到的意象。

  3、查阅资料,读一读五位诗人其它的作品,比如闻一多的《红烛》、徐志摩的《偶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等。

  注意: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朗诵的要求和意象的概念。

  1、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诗歌的朗诵技巧;掌握意象的概念。

  3、了解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

  4、了解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5、课外拓展阅读。

  第二、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这节课我们将以《再别康桥》为例,具体分析如何鉴赏一首诗。

  二、检查朗诵

  1、学生朗诵;

  2、点评

  3、听名家朗诵

  三、把握意象

  1、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3、用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四、体验情感

  《再别康桥》表达出诗人欢喜还是哀伤?飘逸洒脱还是依依不舍?

  五、总结方法

  吟诵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注意:实际上在鉴赏的过程中这几个方面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六、鉴赏实践

  1、分组鉴赏其他的四首诗《死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爱生命》《双桅船》;

  2、点评

  七、拓展迁移

  1、这些诗歌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的你共鸣?

  2、有没有你喜欢的其它的诗歌?

  1、展示朗诵成果;

  2、学习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3、从朗诵和意象分析中感悟诗歌的情感;

  4、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5、运用这些方法;

  6、调动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产生共鸣

诗歌教学设计14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诗歌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诗歌用形象化的语言及丰富的意象诠释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内容。诗歌用充满韵律的语言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内涵深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3、结合个人经历,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2、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诠释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及其优秀事迹

  教师:

  1、流沙河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首诠释理想的哲理诗,内容深刻。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一以贯之,在授课时,结合《在山的那边》引入新课教学;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突出朗读训练;同时采用让学生自立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指导其从社会生活及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理解,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诗文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感受的是课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那么,什么才能造就我们美好的人生,点亮你的一生呢?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相信他一定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设计这一导入语,是按照奥苏伯尔的学习的同化理论,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即已学过的,同样谈理想的现代诗《在山的那一边》,与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相联系,易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求知欲,好奇心,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

  二、形式朗读,整体感知

  1、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

  要求:认真听,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在诗中作好标记。

  2、自由朗读,带着问题思考:

  ⑴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⑵ 围绕这一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明确:诗歌主旨—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

  (这样设计,目的是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以诵读为切入点,突出朗读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研讨赏析打下了基础。)

  三、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分成5~6个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采用脑风暴法,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1、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逐段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语言。

  2、师进行学法指导:

  ⑴ 各人畅所欲言自己的阅读体验。

  ⑵ 理解诗句时注意课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迹。并联系社会生活及个人经历,这些实例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

  3、师针对各段内容,分别列出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的探讨思路,视交流情况适时知道。

  第1小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节的结构,写几句话吗?

  提示:A、比喻,顶针。B、仿写。

  提示学生注意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

  第2、3小节这两小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提示:A、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这些不断提升的理想推动了人类的不断进步。(“饥寒”中思“温饱”,“温饱”后求“文明”)举例难度不大……B、分析“珍珠链”,“脊梁骨”的作用。

  第4小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

  第5小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

  提示:理想给人力量。

  第6、7小节“获得”与“牺牲”分别指什么?“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两个诗节在内容上相联系,“获得“是为理想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伴随而来的个人荣誉只是“副产品”;“牺牲”的是个人利益,觉得“酸辛”的是不为人理解,独自呐喊,奋斗的孤独。典型实例:鲁迅。

  第8小节你能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师提示举例,如“江姐“。然后引导学生再举例,加深理解。

  第9小节与第8小节相联系,第8小节正面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而第9小节则从反面切入,连“罪人“,”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更何况一般人呢。

  第10、11小节在内容上,两个诗节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节从被动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该怎么办;第11小节写有些人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第12小节总结全诗,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在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实例的运用也使课文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了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轻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体验

  1、阅读体验:

  读完流沙河颇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试模仿课文也写几句,看准表达得形象生动(这一过程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学习体会的及时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朗读,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的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让我们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为航标灯,为实现他而努力奋斗,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业设计

  1、完成“研讨与联系”。

  2、将学习体会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诗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07-31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06-04

儿童诗歌的教学设计02-16

儿童诗歌《摇篮》教学设计02-15

《家》儿童诗歌教学设计02-18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06-08

幼儿中班语言活动诗歌《家》教学设计03-31

一株紫丁香诗歌教学设计02-09

有关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设计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