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时间:2022-11-06 17:20:08 家乡 我要投稿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

  墨绿色的的衣裳,里面是满满的馅料,这就是家乡——上海的青团。一口咬下去,糯糯的外皮包裹着甜甜的豆沙馅,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在上海,青团是每年清明节家中必备,无论男女老少,总是经不住它的诱惑。每次去接妈妈下班时,总看到对面的“杏花楼”热闹极了,都排到大马路上了,根本望不到头。

  每次我静静地看着,那诱人的香味令我垂涎三尺,刚出炉的烧饼掺杂着青团那股艾草的清香,似乎有一股隐形的'麻绳,把经过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就拉了进去。每次进去,青团总是少不了,两个顶饱,小小的身躯,里面内容可不少哦,可谓是“皮薄馅大”。咬一口,咸蛋黄那诱人的香味,便弥漫在了孩子的欢笑声和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每次一到清明节回外婆家,一进门第一句话总是:“外婆,外公,我们一起包青团!”每次开始做之前,外公外婆总是带着我先去洗手,并顺带一起把工具也清洗干净,她每次做事最讲究的就是细节。直到今天,我脑海里还深深地记着外婆将面团上裹上一层面粉将它反复揉捏的样子,接着又用手指在中间搓出一个洞,将中间的洞逐渐放大,再挖一大勺甜甜的豆沙。每当这时候,我总是伸出我的手指,悄悄地去刮一口甜豆沙吃,每次都被外婆抓包,外婆敲敲我的小脑袋,笑着说道:“你啊,可真是个小馋鬼哦!”不过外婆总是一边教训着我,一边还在不停歇地做着青团,把豆沙放进去后,封口,再搓成一个小球,这样,一个青团就完成了。

  当然,每次看着外婆娴熟的手法,我也要去凑凑热闹。我围着灶台跳,用一副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外婆,央求道:“外婆,你让我试试可以吗,我绝对不捣乱!”除了外公,外婆几乎从来不会让别人一起来做青团,她可怕坏了她的佳作了,不过她仍然会让我来帮忙。我只适合做一些简单的,剩下的外婆会把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

  每次做完,外婆总不会忘了给街坊邻里送一些过去。她的手艺,在小区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大家都喜欢吃,有的啊,甚至还要求续餐的呢!每次看外婆递出一盒又一盒的青团,我难免有些小心疼,外婆总会笑笑,对我说:“好东西啊,要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才有味道。”

  我爱家乡的青团,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2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那儿没有千古遗迹,但有鸟语和花香;没有奇特景观,但有和煦的阳光;没有神秘活动,但有美好的习俗。我们那儿的“拔拔灯灯会”就是一个令人神往,陶醉的风俗······

  大概在宋元时期,英都镇便是富庶之乡,里面有一条河,名叫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运送货物只能使用驳船——就是那种不能自己游,需要人们来划或拉的船。到逆着水行驶的时候,便需要船夫来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人们融入到了民俗活动当中,百姓以拔灯代替拉纤,祈盼平安,年丰兴旺,一直延续到今天。

  过完年没几天,便到了正月初九,母亲开车,带我和堂哥来到镇上。天还没暗,但是街上已是车水马龙。为了节约空间,多数人把车开到了别处,这才不会占位子。路两旁,他们已经开始,摆卖灯笼了:有红的,,有黄的,有圆的,有方的,有三楞的,有有流苏的.,有有提绳的,有有挂钩的,多种多样,形状也不同,真是惹人喜爱,我为此挑选了好久,终于挑了一个红的,圆的,既有流苏又有提绳的,拿在手上,一边逛灯会,一边等着黑夜来临。

  好容易等来了这黑色的帷幕,尽管还没到时间,那些小贩便把摊子收进去,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的手里都拿着灯笼,各种样式的都有,之前那些小贩卖的样式,现在几乎全都有了。“开始了!”我等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迎来了灯会的开始。我把手伸进我的灯笼里,打开开关,那黄色的光芒透过红色的纱布,散发出红色的光芒,大家都亮着,一切都有如过年时分,街上满是红色,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步一步的走着,在一幢大房子前停了下来——那儿已经开始拔灯了,那些人,穿着红色的衣服,提着灯走,人们纷纷让出路来,让他们过去。我挤到前面去,看着那些叔叔在走,他们显得那么有精神,但脸却不很严肃——本来嘛,在这个盛大的活动上,都是开开心心的,没有人会愁眉苦脸的。我退出了人潮,一摇一摆的提着我的灯笼,灯跟着一摇一晃,我的影子也一摇一晃的来凑热闹,这下可好玩了,我和堂哥,弟弟便边随着人潮走,边享受着拔拔灯灯会的乐趣玩得不亦乐乎······

  天已破晓,人们陆续回去,含着睡意的我们,尽管还想再玩会儿,但也必须得回去了······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一度的除夕佳节,在大家的期盼中如约而至。我的家乡,福鼎龙安镇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整个小镇洋溢着欢乐和喜庆。

  在除夕这一天,我起得特别早,没想到爷爷奶奶起得更早,里里外外,忙忙碌碌。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年夜饭的食材,每个人的家中都飘出了浓浓的饭菜香味。过新年就属我们小孩最开心,因为我们可以放鞭炮了,噼里啪啦,我整整半天都没有停过。爷爷让我帮他放一种红色的,点燃了会沿着火线爆炸的鞭炮。我点完拔腿就跑,只听到身后噼里啪啦的爆炸声。

  妈妈带着妹妹在大门上贴春联,妹妹正准备贴上“福”字的时候,妈妈拦住了她。“这个‘福’字要倒着贴。”妈妈说,“因为这样就成了福到的谐音,福就光临我们家了。春节贴春联有喜庆,发财,吉祥之意。”妹妹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正帮着爷爷奶奶做麻糍,麻糍是我家乡的特产,也是我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麻糍听起来就给人一种幸福感,咬起来酥软可口。而麻糍的制作过程也有它的独特之处。首先,他要用饭甑把糯米蒸熟。这很考验人的手艺,因为大米要蒸的软硬适当,然后再把蒸好的米碾碎,做成一个个大麻糍备用。接下来要做出麻糍的配料,一般是用黄豆粉、红衣花生、芝麻和白砂糖和在一起。要吃的时候,把大麻糍蒸热,用筷子团成团,放进装着配料的大盘子里滚两圈就行了。

  很快就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大家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年夜饭一边谈笑风生。在年夜饭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而鸡则象征着吉祥如意。接着,大人们纷纷拿出红包给我们小孩压岁。

  晚上8:00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相声小品使人捧腹大笑。凌晨12点还未到,各家各户争先恐后的地放鞭炮庆新年。直到守岁结束,我才会意犹未尽地上床睡觉。

  家乡的风俗展现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面,让我们一起把家乡的民族风俗传承下去。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4

  今年,我和爸、妈决定今年不在长安过年了,说要回家乡过年。我听到爸、妈说要在家乡过年,我就在一边偷笑了,我最喜欢在家乡过年了,因为在那儿我可以自由地走动,不像在长安,想走都没得走,而且在那,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无聊就可以找他们聊天。

  在一天后,我们到了。下车后,我一点都认不出家乡了,不知道是太久没有回去了还是家乡的变化太大了。

  我们拿着行李走进村,向爷爷家走去。在进村的路上有很多人向我们问好和拜年。我们当然也很有礼貌地向别人问好、拜年。

  过了一会儿,我们到了爷爷家了,这时我们也就松了一口气了,在这个时候我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就开始四处找表哥和他玩,之后就这样过了一天。

  第二天醒来,已是大年除夕了,我急忙地去吃个早点,然后帮我爷爷打扫卫生,大家都在忙碌着,有的在杀鸡、鹅、鱼、也有在包饺子的,做完这些,大人们都在贴春联。过了不久后,我们一家都到祠堂祭拜祖宗,祠堂里太热闹了,摆放着很多祭拜祖宗的祭品,旁边站满了很多老老少少的和兄弟姐妹,然后他们满脸笑容的向我们打招呼,我们也十分热情的向他们问好,大家都说上了新年的祝语。过了一会开始进香了,我默默地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爷爷、外公、外婆身体健康,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愿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业进步,大家万事如意!大家许过愿望后,鞭炮就响起来了,那声音震耳欲聋、烟雾冲天,我就躲得远远地观看,相持约半小时后才缓缓的停下来了,之后我们陆陆续续地回到大家自己的家里。然后大家一起分配煮饭,烧菜的工作……。真快,开饭了,大家齐举起杯子,相互说起在新一年的.祝福话语,这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什么是“团圆饭”意义。

  第三天后,也就是年初一,每家每户就开始放炮竹,自然,我们家也开始放了起来,放完鞭炮后,我们就开始按照我国的风俗,过春节就要放烟火看春节晚会等。长辈们还要给我们小孩们压岁钱。所以我们家过春节也是如此。

  第四天后,我们一家人就开开心心出去外面玩了,每家的门口前面都是“满地红”。在我们的家乡就是放的鞭炮越多,鞭炮碎纸越多,就代表在今年都是红红火火的,运气、工作、学业、身体都越来越好。这就是我的家乡,红红火火的家乡。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5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又是农历的元月,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然而,我的家乡福州,在元宵节有着与别处不同的风俗,你且听我说说看。

  清早,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熟人打个照面,就互道声元宵快乐,吉祥如意。孩童们裹着棉袄,溜出家门,手拿几盒鞭炮,噼里啪啦迎元宵。家家都在灶台前忙碌,传出的味道香飘十里。四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好不热闹。

  正午,可少不得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用芝麻和甜馅,加以白糖调之,外用糯米粉搓成球状。状如白玉,吃起来软糯香甜,回味无穷。汤圆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美食,其意味着新的一年,阖家幸福,团团圆圆。

  下午,街外忽得一阵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对人马浩浩荡荡朝村里走来。领头一人扛着一台琉璃花灯,后有人顶着孩儿弟、黑白无常、四大将军等的竹制扎骨神像。中夹锣鼓队奏乐。末端是人群抬轿接五显大帝出庙巡视,轿上挂着写有百子千孙的灯笼。大鼓大锣之声在村中回旋荡漾。百姓们夹道观看,伴着鞭炮、锣鼓乐声喝彩欢呼,妇女们捧着香炉在神像前接香。一时,场面盛况空前。游神是福州民间元宵节期间的一项风俗活动,把神像请进神轿里,抬出庙宇沿街巡游,接受民众们的香火膜拜。其寓意神明借神像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人们和一方水土平安。

  傍晚,元宵节又迎来了一个高潮闹花灯。元宵夜灯市之壮观令人咂舌。街头巷尾,道路两旁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灯,从近看首望不到尾,从远看宛如长龙盘踞街巷。璀璨的灯光映着树影,蜿蜒而去。皓月当空,街道上行人接踵摩肩。细看,一盏宫灯上粘着条灯谜:老赵一走开,完全就变样(打一食品)。不及我细想,旁的孩童拊掌大笑:这可不简单!‘赵’繁体‘趙’,去走之底,剩‘肖’,可不变样!‘肖’谐音‘宵’,元宵!解出谜,他便得意洋洋的'跑开。我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我脱口而出:‘牛’去掉二横下的竖,改为‘口’,告!也总算猜对了一个灯谜。

  元宵已至尾声,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仍得以留存。这,就是我的家乡福州,独有的元宵节。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6

  老舍先生在他的作品《北京的春节》中写了北京也就是他的家乡的春节,我家乡的春节也很好啊!快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在我的家乡,也是一样的。必须先把年时吃的唱的.用的一切准备好,因为超市什么的都会关门五六天。如果不准备。小心肚子饿。每年过年前,都会和大姑、小姑还有爸爸、妈妈去超市,看到什么买什么,如果不需要就算了。因为要准备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个找也记不过来。如果有什么落下没买的就再去买。

  春节,正如老舍先生说的,眨眼就到了啊!

  在我的家乡,在外面工作的人,也是阵非万不得已,必须回来,我家乡这里很少有吃团圆饭的,怎么说呢,就是在春节晚上的那顿饭就称为团圆饭,但是!只有饺子可以吃,家家都是,而且还要给街坊邻居们送一碗自家的饺子,都是自家包的。这时候,我们小孩子就有事做了。端上一碗饺子被奶奶指挥着送去哪家。我们家小孩子多,一次就送完了。我去大奶奶家,弟弟去二奶奶家,哥哥去邻居家。我端着饺子,在街上走着,街上都是孩子,有的和我一样去送饺子,有的则拿着空碗回家去,还有一些很小的孩子在街上玩,终于到了大奶奶家,大奶奶说:“我们家没有很大的子,我也抽不开身走不开,我直接把我们的饺子盛给你一碗吧。”我说着不要大奶奶非得给我。我只好又端着另一口味的饺子回家了。哈哈!很搞笑吧!

  到家了,就可以吃奶奶奖励的饺子了。吃完还很早,平常五六点才吃饭,春节那天四点不到就吃饭了。吃完饭就可以在街上和小孩子们玩了。

  接着,就是初一,初一早上五点就起床了,因为要拜年啊!不只有大人们,有些小孩子们起来凑热闹,我就是凑热闹的小孩。跟妈妈起床。拜完年了,天都亮了,也收获不少花生,瓜子糖果,在我家乡,小孩儿们最开心的就是拜年了。

  还有就是,小孩儿们还可以收到红包,我收到的红包有好多呢!

  晚上了,在街上十字路口,会有人放烟花,我们小孩会在旁边看着,有些小孩儿还有炮可以玩,我也会,现在的炮真是高级,一摔就响了,我小时候,要去拿两根奶奶的香点着,一人半根,把炮放在地上,点着了就跑,四个小孩,本来是一人点一个,轮流着来,但是我不敢,就在一旁看着,所以,我一点也不喜欢玩爆竹一类的,太无趣了。

  春节眨眼就到了,但它也是眨眼就过了啊!我真的太喜欢春节了,热热闹闹的,过春节真好,可以吃饺子、收红包,拜年和爸爸看烟花……

  春节直好,唉,要是每天都能像过春节一样该的好啊。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7

  伴随着除夕远去的步伐,便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吃汤圆、逛花灯是元宵节当天必不可少的节目,所以我印象中的元宵节是甜甜蜜蜜、五彩缤纷的。

  这不,元宵节的前几天,妈妈便带着我到超市里挑选元宵。看着货架上摆放着的.各种口味的元宵,竟不知如何选择了,踌躇片刻,那袋五颜六色的小汤圆便被我收入囊中。

  在我的翘首期盼中,元宵节终于到来了。中午,奶奶准备了一桌子好菜,可是我却无暇顾及,就等着那一盘五彩斑斓的小汤圆上桌呢!夹起一颗放在嘴里,真是香、甜、鲜、滑、糯,五种口感俱全。一会儿功夫,那盘汤圆就“全军覆没”了。

  吃过午饭,妈妈和爸爸商量要带我去唐山南湖观花灯,所以那个下午我是在期盼中度过的。夜幕降临,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马路两边的树枝上悬挂的小灯笼全都亮了起来,街道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赏灯的人。我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也挤进了人群。人群熙熙攘攘,像流水线一样,缓缓向前挪动。要不是我们手牵手,恐怕早就被挤得各奔东西了。人群这么密集,只能踮着脚才能看到灯。走着走着,我们被嘈杂的人群挤到了另一边。不得不说,这边的视野真不错,一大片铃兰花灯尽收眼底,颜色各异,有红的、粉的、白的、蓝的、紫色的,交织在一起格外绚烂。在它们的中间还穿插着写有“春”字和“福”字的大彩灯,使得整个地方更加光亮。大约五分钟后,人群渐渐散开了。向前一望,前面是小吃街。迎面扑来的烧烤香味,让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爸爸、妈妈带着我大快朵颐了一番,便又开始逛起了花灯。

  过了这条街,人群不再拥挤,这个区域的花灯形态各异,有以十二生肖为形的灯,还有宝塔、拱门、轮船等造型的灯,赞叹之声不绝于耳。行了一公里左右,就来到了灯谜阵,相比之下,这里的人就更少了。只见有的人在盯着灯发呆,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刷着手机,很有一番不猜出来不罢休的架势。

  从这里沿坡路下去,逐渐地热闹起来。一群人在台上舞着狮子,许多人围着舞台大声喝彩,气势不亚于一场大型音乐会。赏灯结束,元宵节也就随之落下帷幕。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8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江南,那里山青水秀,民风纯朴,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过年的风俗历史悠久,让我既兴奋又热爱,既盼望又怀念,从不厌倦,从不遗忘。

  我听大人们常说,在家乡,完整的过年是从腊月小年开始,到正月元宵为止的。每年过了小年,人们就开始紧张忙碌起来:打扫卫生、采购年货、装饰屋子、订新衣裳等等,直到大年三十,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团圆。据说,过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农历腊月三十,它可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关键呢。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家全体出动,一大清早就出门买买买。女人们都得下厨,准备年饭,准备美味佳肴;男人们则在大门口“应战”写春联。因为我外公是个“老秀才”,德高望重,毛笔字写得倍儿棒,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邻里乡亲排长龙请他写春联,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子孙金榜题名。大人小孩争先恐后,空气里飘散着一股浓稠的墨汁和红纸的香味,家乡的年味多么激动人心啊!

  中午时分,丰盛的饭菜就准备齐了,全家几十口人围坐在特大的.圆桌旁,外公在大门口放了一大卷鞭炮,“轰轰隆隆……”惊天动地,趁着硝烟弥漫,外婆端着饭菜供奉天地,然后团圆饭就在喜气洋洋中拉开了序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吃香喝辣,互相敬酒干杯,互相祝福勉励,喜笑颜开,气氛热烈,多么快乐而美好的时光啊!

  这顿饭是一年来吃得最久的,要吃几个小时。吃完年饭,各家各户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火火的,在大门上还要绑上大蒜(大船)和大菜(大财),喻意“大船装大财”,新年发财多多,幸福安康。干完活后,大家就去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劳,穿上新衣裳,展望新年。小辈们满心欢喜,走街穿巷,去给亲戚长辈们磕头拜年,拿红包,拿压岁钱。天黑了就回家,一家人围火炉,吃夜宵,吃零食,看“春晚”,一直热闹到午夜,妇女儿童们才去“享福”(睡觉),男人们则留在厅里“守岁”(守夜),一直到天亮。

  古老不变的过年风俗,表现了多么甜蜜的亲情和力量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能够战胜困难?为什么人类能够生生不息?这就是答案!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9

  我的家乡在鲁汇镇,那是我从小生活的田园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们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饼带给我们无尽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饼是不变的风俗习惯了。听外婆跟孩子们讲,南瓜不挑落脚地,当地的农民都爱种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连三地冒出来。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黄,寓意着红火、美满和幸福。

  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拣了最新鲜的南瓜和翠嫩的芦苇叶,芦苇叶是用来蒸南瓜饼的。在清凉的井水浸泡,芦苇叶显得那样地纯净明亮。外婆将蒸熟的南瓜细搅成浆,和入面粉,面粉渐渐变得变得金黄柔软。外婆反复揉搓,飘出阵阵南瓜的清香,我不禁兴奋雀跃。

  外婆给我一个面剂,自己手中也揉一个。只见外婆先将面团搓成圆形,用大拇指在一处按出一个深深的小洞,沿着边缘两根手指快速旋转着捏平小洞的周边,像一只金灿灿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摊成张饼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说这是摊大饼呢!逗得我们大家都笑了。接下来就是放入馅料了,其实,南瓜饼有许多的馅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枣的等等,唯独就是没有咸的馅,那是因为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咸味相和,就会失了原来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饼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会清甜四溢。最后,轻压成形,南瓜饼就做好了。

  入锅了,用芦苇叶作托盘的南瓜饼更显娇贵、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钟,就有一串串水蒸气争先恐后地冒上来,伴着缕缕青烟,股股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尖,阵阵饿意涌上心头,令人垂涎三尺。还没等到出锅,就已经引来了邻居家的孩子,围着锅台转啊转,都不愿离开。刚一出锅,一大锅亮晶晶的南瓜饼不一会儿便一扫而空。孩子们、大人们的嘴里粘满了甜蜜的豆沙馅,眼里都是甜蜜的笑。左邻右舍都吃到了软糯香甜的南瓜饼,农家的朴实和欢乐让每个人心中都光明无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锅南瓜饼,挨家挨户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户的家中。

  现在,南瓜饼不仅在每个鲁汇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就连外乡人也对这种习俗热爱不已。那一个个圆圆的南瓜饼不仅是人们生活美满的寓意,更是家乡每一个人生命中最深邃的灵魂,它将会伴随着我的一生,让我想起外婆的笑颜,邻里的和睦,家乡美好的童年岁月……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0

  有一种糕点,它小巧,它玲珑;有一种糕点,它软糯,它香甜;这种高颜值的糕点便是我家乡的方糕了。人们在新春佳节时互相馈赠,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过年吃糕成了我们上海本地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如今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之一了。

  美味的方糕,甜糯可口,教人一吃就停不下嘴,不过,最让我回味的,还是自己亲手做的方糕。

  那是在松江的幸福老人村。春节前夕,我们应邀为那里的百岁老人亲手制作方糕。一路上我就兴奋不已,因为从小方糕吃了不少,亲手做还是第一次!

  肃静的村庄,此时却热闹非凡,大家都热火地忙碌着。雪白的面粉已经筛好,就等着我们把它们压制出来。

  在师傅的指点下,我兴冲冲地上阵了,先把面粉小心翼翼地倒入四四方方的大磨具里,里面有一个个小格子,要将他们一个个填满,然后加上豆沙芝麻枣泥等各种馅料,最后再覆盖一层面粉,雪白的面粉撒上去,好似天空中轻舞飞扬的雪花!面粉倒完就开始要压制了,师傅再三嘱咐,这是最要害的一步了,必须要压得紧实,不然一会儿脱模的时候可都要洒了。我小心翼翼地压制完,但脱模的时候还是失败了,洒了两块。师傅边做边笑着对我说,脱模讲究的就是“快准狠”,因为面粉太柔软了,手一抖就会洒。话音刚落,只听“啪”的一声,脱模成功,一块块雪白晶莹的方糕就做好了。

  在几次的失败后,我的方糕最终做成了。看着师傅将它们放进蒸笼,我不仅期待万分。这小小的方糕,想要做好还真不简单呢!

  半小时后,我的方糕出炉了,它们小小的`,白白的,安肃静静地坐在那儿,清香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不忍下手。我第一时间和村里的爷爷奶奶分享了亲手制作的美食,看着他们享受地品尝着方糕,我觉得嘴里的糕更香甜了。是啊,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方糕在商业化的生产下,变得“唾手可得”,但吃在嘴里却总好似缺少了什么。我想,应该就是少了那份温暖的味道吧。

  在那个严寒的冬日,这份糕,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我想,不管未来我身在何方,这份方糕的温暖,家乡上海的温暖,将永恒留在我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5-08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0-14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06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

家乡风俗作文11-03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8-09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8-03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9-14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4

家乡的风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