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诗歌

时间:2023-02-18 09:14:11 诗歌 我要投稿

经典的诗歌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的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的诗歌

经典的诗歌1

  常常我跟自己说

  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

  然后我听见我自己回答

  说远方是你这一生、现在

  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

  很远很远的

  一种像空气一样的`自由

  在那个时候开始

  我发觉

  我一点一点脱去了

  束缚我生命的

  一切不需要的东西

  在那个时候

  海角天涯

  只要我心里想到

  我就可以去

  我的自由终于

  在这个时候来到了

  远方有多远

  请你请你告诉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远

  问一问你的心

  只要它答应

  没有地方

  是到不了的那么远

经典的诗歌2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开展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使得经典诵读在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一、创设诵读氛围。

  为了使学生收获颇丰,我们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专栏,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

  二、时间与形式。

  1。利用每周晨读课时间诵读经典,每班可自行选择书目的内容。形式可多样化,如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

  2。为减轻学生背诵经典的负担,我校采取见缝插针“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这种积少成多加巩固的诵读方法,要充分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小预备的时间,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引导学生多种形成诵读积累习惯,指导学生认真领悟,多种形成展示对古诗文诵读意境。使学生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对

  经典古诗文的理解、并通过背、写、画、唱、演、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三、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得到提升。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在开展诵读活动中就精心设计了一次展示活动,生动展示了学生对古诗、《论语》的掌握情况,同时结合学生中有几位书法写的特别好,画画得好,也把他们融入活动中,给有这样特长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我们选择有气势的一首歌,让诵读与歌曲相融合,很好地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诵读水平。学生对这一次活动记忆深刻。

  当然,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四、收获和体会。

  1。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同时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

  到了极好的锤炼。

  2。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德育内涵,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3。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经典的诗歌3

  凉爽的秋风吹过我的脸颊。走在夜晚的林间小路上,思绪渐渐想到了美丽的诗歌,此时,有一种独到的韵味,让我回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一位热情豪放的浪漫主义诗人,当在朝廷上不肯与别人勾心斗角,不肯受缚大权大势。

  当他辞去官职,不再与世俗同流合污时,写下了这豪言壮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实属罕见,李白的豪放,让我走进了诗的浪漫之美。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一代忠臣,他的忠心,他的坚毅,早已名垂千古。

  当敌人已将宋朝推翻时,当大军压境,可朝廷已无人再反抗时,他,带着最后的热血男儿,与敌人一决死战,但,还是失败。

  在他被俘虏不接受敌人的重金俸禄,不与别人背上“贼臣”的称号时——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过零汀洋》。

  这等忠心,历代君臣,能有几人呢?

  实属不易,文天祥,让我走进了诗的.悲壮美。

  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中国才女之—,她的诗也别有韵味。

  当她在欣赏美景,如痴如醉时,心中多么喜悦呀,随口就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的多情,也让我走进了诗歌的婉约美。

  思绪回到现实,感叹千古名人,豪情壮志,心中暗想:“我,终于走进了诗,走进了美!”

经典的诗歌4

  热从暖阳的肚子里出来

  降生就喊一声“妈”

  笼络一切可以笼络的人

  把藤缠在背脊上

  墙在闭口不答

  一幅固定的.版画

  钉在梦的旮旯犄角

  夏抽出空来,窃取

  那采风的佳话

  一杆抒情的笔

  在夏的岸上乱画

  连那梦里的鸳鸯

  也中毒不轻

  倒伏在湖中

  圈点着神话

经典的诗歌5

  虞美人

  秦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选BC B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C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

  参考答案:碧桃的特点:

  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

  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

  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每点1分)

  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1分)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

  第2课时诗歌鉴赏之“形”类考点

  一、诗歌之“言”

  常考题型(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炼字1、常见设问

  (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

  2、审题定向

  (1)题干中有明确的“××”字(词)字样;

  (2)题干中有“诗眼”或“关键”字样。[题目] (20xx山东高考)“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释义明法)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说作用)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释义明法)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说作用)炼字题答题3步骤

  ①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骤省略)

  ②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运用了手法,须点出所运用的手法。

  ③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赏析

  句子1、常见设问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2、审题定向

  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可以规定赏析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联,也可以自选角度。题干一般会带有“赏析”二字。[题目] (20xx江苏高考)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明早还是去烟雨笼罩的桐江岸边,在那红枫树下系好小船垂钓吧。(理解诗意,描述诗句内容)尾联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明手法,析意蕴)赏析句子题答题2步骤

  ①明大意: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②明特色,析意蕴: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语言

  风格1、常见设问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2、审题定向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题目]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平易质朴(平白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明特色)“与谁同赏”“莫学衰翁样”,接近口语,朴实自然。(列例证)这是一首小令,篇幅不长,却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析效果)语言风格题答题3步骤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②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 ①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②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题目]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加以赏析。(5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含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生动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词语选择正确1分,具体赏析4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炼字缺乏多维意识

  该答案遵循着解答炼字题的基本思路,先明观点,再释义明法,并分析作用效果,思路较为清晰。但是没能够明确地从景情关系角度分析,在手法分析上也有不足。故本答案只得2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炼字要有多维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如对《春日即事》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维分析与鉴赏的结果。

  [例二] 20xx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题目]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能从修辞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赏析各2分,情感表达角度赏析2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不能全面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考生知晓赏句题要将句子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出来,并且分析的也比较到位,但是遗漏了“情感”这一答题角度。故本答案只得4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角度”

  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要挖掘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2、表达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

  句子的表达效果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

  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

  尾句或点题,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随堂巩固落实]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巫山高

  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①,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②中。

  [注] ①神女馆:神女庙,据说楚怀王游高唐遇神女,过后怀王思念神女,为之立庙。②九秋:深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说巫峡位于巴东,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出了巫山高耸入云的状貌。

  B、颔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

  C、颈联从时间上来展现巫山的景物,其中“朝暮”指一天,“寒暄”泛指一年四季。

  D、尾联说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传来,流露出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E、全诗辞采清丽,情意委婉,写出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

  解析:选BD B项,“悲凉的氛围”错,颔联化用典故,是为了渲染巫山的神秘色彩;D项,从诗歌内容来看,此联并没有流露“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2)颈联中的“落”“同”二字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落”是“落下”的意思,指从早到晚泉水不停地落下,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落”从听觉的角度把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写得先声夺人,未见泉水,先闻其声。②“同”是“相同”的意思,指不论寒冷还是温暖,树色都相同。“同”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巫山四季树色的苍翠、浓郁,富有生机。(每点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诗的双重主题。

  解析:选BC B项,“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C项,“直接表现”错误,应该是委婉含蓄地表现。

  ★(2)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2分)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

  二、诗歌之“技”

  常考题型(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修辞手法1、常见设问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2、审题定向

  (1)题干中一般有“修辞”二字;

  (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修辞是针对语句而言。[题目]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颔联。

  [参考答案]颔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明技巧)薄暮中,远山显得端庄稳重;清秋中,高柳显得怯弱惊惧,(释运用)写出了远山和高柳的情态,为全诗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析作用)修辞手法题答题3步骤

  ①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关注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③析作用: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

  表达方式1、常见设问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2、审题定向

  (1)题干中有“表达方式”字样;

  (2)题干中有“描写(描绘)”“抒情”字样。

  (高考在考查表达方式方面,一般就在“描写方法”和“抒情方法”等角度设题。)[题目]颈联是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明技巧)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释运用)表现了景物的凄冷萧条。(析作用)表达方式题答题3步骤

  ①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③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表现手法1、常见设问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

  (3)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试简析。

  2、审题定向

  (1)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2)题干中一般有“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等字眼。[题目] (20xx天津高考)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参考答案] ①虚写。(明技巧)“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释运用)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析作用)②以景结情。(明技巧)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释运用,析作用)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明技巧)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释运用,析作用)(任选一种)表现手法题答题3步骤

  ①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重点关注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③析作用: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构章法1、常见设问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2、审题定向

  (1)题干中一般有“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

  (2)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运用”“技巧”等字样。[题目]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明技巧)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释运用)结构章法题答题3步骤

  ①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

  ②释运用: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③析作用: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例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题目]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准确答出其中一种修辞,并准确分析2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混淆表达技巧

  该生修辞手法判断错误,混淆了“拟人”与“拟物”的区别,混淆了“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导致只能得0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准确判断表达技巧的4大策略

  准确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涉及古诗鉴赏的方方面面。当然,最基础的工作是构建一套有关它的知识网络体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内容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对于判断所用的技巧最为必要。判断不准,不是你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而是对所给语言材料未读懂,或未读准。

  2、切准角度

  读懂了内容,我们还要善于对所给语言材料切准几个判断角度:

  (1)从写作对象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手法);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2)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好多常用技巧来。

  (3)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词、句、联的判断,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一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4)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5)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3、审准题意

  表达技巧赏析题的题干总在规定着赏析的角度、技巧的数量、答题的步骤,不少考生判断不准,问题有时也出在审题不准上。如要求你答修辞手法,你却答成了表现手法;要你答一个,你却答成了两个等。

  4、准确区别常见易混表现手法

  (1)借喻与借代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主要区别: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拟人与拟物

  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动作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人(物)当作某一物(另一物)来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二是把此物拟成另一物。

  (5)对偶与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

  (7)渲染、烘托与衬托

  ①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虽在叙述此事物,但目的是说明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②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边

  [唐]栖蟾

  边云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煖[注]色中。

  [注]煖:同“煊”,温暖。

  [题目]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5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尾联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这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反衬了边地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2分,效果2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技巧效果分析不到位

  该考生对技巧的效果分析不到位,其原因在于对“全诗”内容把握不全面。首联写战士的艰苦生活,颔联写环境的恶劣,颈联写战事的惨烈。将这三层内容与尾联内容一联系、一比较,再联系全文的主旨情感,“效果”就能分析透彻全面。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技巧效果赏析3大增分策略

  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赏析题,都要有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达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赏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赏水平。那么,如何赏析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1)紧贴表达目的赏效果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任何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析得具体细致深入。

  (2)紧扣位置赏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试以句子为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3、可以适当地套用一下“效果套路”

  赏析表达效果本无什么答题套路,只要能把效果说准、说全、说清楚即可。有时适当地套用一下套路,能使表述更流畅,答案更规范。这个套路有两个要点,一是掌握两种语言表述大致形式:①生动形象(技巧自身效果)地描写出……景象(诗歌自身效果);②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诗歌自身效果)使这种情感更加哀婉动人(技巧自身效果)。二是注意“效果术语”的精当使用。

  [随堂巩固落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②。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 ①如意:象征吉祥的陈设品,长柄微曲,可供赏玩。诗人与友人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歌毕如意和石头俱碎。这首诗乃记录此事。②青薜萝:语出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四句从“影”“音”的角度写仙人月下歌舞的情景,诗人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

  B、五、六两句强调了仙人跳的是楚舞,唱的是楚歌,诗人把文天祥比作屈原,突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C、七至十这四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其中的动作描写主要是仙人击碎珊瑚树的枝条、仙人夺走如意等内容。

  D、十三、十四两句描写了一位身挂青薜萝、独自用手击打节拍的仙人,“独”和“挂青薜萝”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

  E、诗歌前十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快、祥和的氛围,为最后两句的抒怀蓄势。

  解析:选AD A项,“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错误,开头四句是单纯地写仙人。D项,“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错误,表现的应是他的超群脱俗。

  ★(2)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情景交融。诗句描写了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表达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②对比。这两句诗人的“愁”与前文仙人歌舞的欢乐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殉国的悼念。(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 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解析:选BD B项,“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无心逐胜游”是因为“羁病”的处境;D项,“诗中的两处‘三五夜’……也是相同的”错,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作者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3分,意思对即可)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作者以己心推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3分,意思对即可)

  [专题过关训练]

  “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

  (时间:60分钟满分:143分)

  [题组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几次,此处犹言“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写举杯劝饮,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珍惜彼此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解析:选BE 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E项,“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的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

  ★(2)颈联中的“寒”“暗”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炼字技巧,需从“寒”“暗”二字在诗中的含义、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寒”“暗”二字出现在颈联,诗的颈联和尾联写深夜在馆中与友人叙谈的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十分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寒”“暗”二字,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参考答案: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每点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上驮声长③。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 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山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省广元市。桦烛:用桦树皮做成的蜡烛。③龙门阁: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今重庆市奉节县至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省两当县。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解析:选AD A项,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路途上的所见所闻所感。D项,“比喻”错,“绿沉”指绿沉枪,“金锁”指锁子甲,“绿沉金锁俱尘委”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诗人的无奈之情,属借物抒情法;“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一说较为片面。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6分)

  答: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将该词放入原句解释句意。“那信”意思为“怎能相信”,年轻时不相信的“老耕桑”,如今成为事实,“那信”二字凸显了事与愿违。因为年轻时不信自己会“老耕桑”,可见诗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也反衬如今的理想成空,执着一生却空余悲愤。

  参考答案:“那信”表示怎能相信。这句诗的意思是当时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2分)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2分)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惆怅之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空山春晨的寂静与空灵。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解析:选AB A项,感情分析不当,该句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项,是比喻(借喻),不是借代。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使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解析:选BC B项,“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C项,“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6分)

  答:

  参考答案:(1)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3)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鹁鸠:即斑鸠。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解析:选CD 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竹笋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D项,“直抒胸臆”不恰当,尾联写诗人听到斑鸠啼鸣催耕而想到要珍惜光阴,自强不息,表意含蓄。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参考答案: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欢愉。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每点2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解析:选BD B项,杜诗以动衬静,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来烘托环境的清幽;郑诗以静衬动,以清幽的环境衬托鹭鸶的闲适自由。D项,两首诗的写景顺序都是由近及远。

  ★(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不可以。杜诗中,“惊飞”准确地写出了鹭鸶在受到惊吓时的敏捷反应,与“群捕”一致;“飞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诗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3分)郑诗中,“飞下”与全诗的闲适意境一致,“惊飞”则与后面的“自由”相悖。(3分)

  [题组二]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飒飒凉风、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带有泉水的青峰一样凝重;琴声越来越远,又如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的黑鹤凄厉的叫声。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CD C项,上句应该译为: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是一种由远而近的感觉,而不是比喻凝重,此比喻重在“水”而不是“山”。同理,下句应该译为: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联系上句,是一种由近而远的感觉,并不是指“凄厉”。——关键在于诗歌的翻译。D项,“急促”改为“悠远”。

  ★(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分)

  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答题关键词为“艺术手法”,应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分)

  登岳阳楼望君山[注]

  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游此,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解析:选AD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以岳阳楼为聚焦点”说法错误,是以岳阳楼为视角出发点;D项,“诗人内心的忧愁”理解有误,重点是写洞庭水能涤荡心灵的作用。

  ★(2)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运用比喻的句子有“春水平铺如练净”“镜里芙蓉”;运用想象手法的诗句是“湘女梳头对明镜”“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参考答案:(1)比喻。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体现了湖水的平静、明净。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

  (2)奇特的想象。①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②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澈和荡涤心灵的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 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③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首句中的“玉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称为亡国之音。

  B、第二句写外敌合兵围攻景阳宫,而陈朝戍守将士不知去向,一个“空”字,直接表现出陈朝的腐败状况。

  C、颔联描写了金陵的松楸荒冢、残宫禾黍的凄凉衰败景象,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南朝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D、颈联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石燕浮云、江豚吹浪的风云晴雨变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E、这首诗很讲究炼字,例如颈联中的“拂”字描写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轻盈姿态,“吹”字表现了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解析:选AB 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项,“直接表现出陈朝的腐败状况”错误,应该是写出了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结构上的特色,一般都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层面入手。诗歌由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写起,写到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是点面结合;古今的对照是虚实相生;“惟有青山似洛中”是典型的以景作结。

  参考答案:由点到面,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由虚到实,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以景结情,历代的英雄、豪华都已成为过去,能留下的只有那苍茫的群山。

  10、阅读下面五代词选段,完成(1)~(2)题。(11分)

  抛球乐

  冯延巳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1)下面对词作选段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逐胜归来雨未晴”一句,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出了一种和谐畅快的气氛。

  B、“谷莺语软”,春季正是黄莺鸣声最为娇软之时,当娇软的鸣啼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出时,给人以生机勃发之感。

  C、“水调声长醉里听”一句,由景物转而写人物活动,既写出了人物饮酒时的大醉之态,又写出了词人听曲时的沉醉之状。

  D、“款举”是尊敬的态度,“金觥”是珍贵的器皿,后加一“劝”字,暗示词人将邀请最有情的朋友举杯同饮,以释放内心的愁绪。

  E、词作以疑问带感慨的语气作结,既照应了全篇,又使词人难以名状的忧思、惆怅得以深入一层地展示,余味悠长。

  解析:选BE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和手法分析。A项,“逐胜归来雨未晴”,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了一种矛盾情况。C项,写的是“人的情事”。D项,“以释放内心的愁绪”错误,珍重地想要将芳醇的美酒呈献给一个值得呈献的人,词人心中洋溢着的是无比深挚的情意。

  ★(2)为了突出“将晴未晴”的心境,词人在前四句作了哪些对比?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手法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对比”手法,立足词的前四句,分别分析。“逐胜归来”与“雨未晴”的对比;无法言明的愁情与谷莺之声的欢乐对比。点明情感,主要围绕“将晴未晴”的心境分析。

  参考答案:①“逐胜归来”与“雨未晴”的对比:春日争逐于游春赏花之事,意兴高昂,阴雨天又使人扫兴,心情郁闷。②无法言明的愁情与谷莺之声的欢乐对比:“风重”“草烟轻”营造一种意境,使人产生愁情,但谷莺的欢乐又使人振奋。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①,武陵②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③尽生?

  [注] ①胡骑中宵堪北走:此句引晋代名将刘琨奏胡笳退敌之事;胡骑北走,言胡兵闻笛声而起乡思。②武陵:后汉马援南征武陵,曾作笛曲《武陵深》,此处借以寄托羁旅漂泊之感。③却:反倒、反而。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扣题起兴,“巧作”两字写吹笛者吹笛技巧高妙,统率全篇。

  B、“律吕”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用于校正乐律的器具,此处指笛音。

  C、颔联承首句“风月”二字,写风送笛声、关山月明之景,景中含情。

  D、尾联用反问手法抒发韶光易逝、年华空老的悲切之情,情中见景。

  E、全诗巧用典故,多方铺垫,反复渲染,有慷慨悲凉、沉郁顿挫之感。

  解析:选BC A项,“统率全篇”理解不当;D项,尾联应是抒发思乡之愁;E项,“慷慨”理解不妥。

  ★(2)本诗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比较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①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愁,以景写情,化声为形,意蕴幽远。(2分)②杜诗“秋山风月”“风飘律吕”等句是写实,而“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杨柳摇落”等是联想、想象之景,是虚写;“月傍关山”虚实相生,既写月照关山之景,又是将笛曲《关山月》拆用,虚写笛声飘满关山的幻象,抒发乡思之情。(2分)③高诗“雪净胡天”“牧马归来”“月明戍楼”“羌笛飞扬”等是写实;“风吹梅花”“夜满关山”为虚写之景,由笛曲《梅花落》而联想、想象梅花落满关山,借以抒写乡愁。(2分)

  (示例二)①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愁,善用联想、想象,景中融情,情中见景。(2分)②杜诗紧扣“吹笛”,由秋山风清月明之时听闻凄切断肠的笛声起笔,依次联想到“月傍关山”“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故园杨柳”等景象,将笛曲《关山月》《武陵深》等化入诗境,抒发感时伤世、羁旅他乡之愁。(2分)③高诗前两句实写边塞寒夜之景;后两句运用双关手法,将“梅花落”(笛曲名)拆用,构成梅花开遍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②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 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作者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E、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第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解析:选BC B项,第二句表达的感触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你放眼欣赏。C项,这里化用“南浦”的典故,不是借以表达离别之情,只是想让人联想“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春色。(若答“拟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观赏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京还留别新丰①诸友

  孟浩然

  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

  主人开旧馆,留客醉新丰。

  树绕温泉②绿,尘遮晚日红。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③。

  [注] ①新丰,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的新丰镇。②温泉,今临潼县东南骊山下,唐玄宗时于此置温泉宫。③华嵩,分别指西岳华山和中岳嵩山,均为佛教圣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在诗人离开京城之际,几位挚友为了表达对诗人的挽留之意而置酒,无奈中要离别,故言“留别”。

  B、“吾道昧所适”,指在京城长安实现不了自己追求的“道”,揭示了“驱车还向东”的原因。

  C、“驱车还向东”化用汉魏咏怀诗常见的诗人驾车独行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高独立的形象。

  D、“树绕温泉绿”两句写夕阳将下时温泉宫的景色,一“绕”一“遮”用词巧妙,相映成趣。

  E、这首诗的主旨在于借长安风光旖旎、宾客繁盛的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依恋之情。

  解析:选AE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A项,“无奈中要离别”错误;E项,“依恋之情”错误,诗人掸落对长安繁华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恋之情,决意离开长安,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的个性。

  ★(2)“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借助细节描写抒情。由“拂衣”可知,诗人掸落了对长安繁华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恋之情,决意离开长安,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的个性。②借助借代(借物喻志)手法抒情。“华山”“嵩山”喻指高绝超凡的人格精神,表现出诗人超越红尘羁束、追求高洁人格的磊落情怀。(意思对即可)

经典的诗歌6

  有人曾问我

  你相信命由天注定吗

  我说

  我信命

  但我不认命

  她似乎有些惊讶

  问我为什么

  我笑笑说

  很简单

  我命由我不由天

  她深深地看了我一眼

  那一眼包含很多

  我但笑不语

  狂妄吗

  可是这不过是我的人生观而已

  我为自己有一个坚定地观念而自豪

  我为自己有一颗坚强的心而骄傲

  你说过

  人生总要做一些荒唐的事

  那样便可以尝到不一样的滋味

  我不懂

  既然荒唐为什么要做呢

  现在我懂了

  我的回答纵是在她看来很荒唐、

  但是在我的观念里

  再正常不过

  我懂了

  世人皆以是非多

  不过是站在不同的`立场

  不同的角度

  以自己浅薄的认知

  发表自己对于事情的认知

  我懂了

  每个人

  都需要被理解

经典的诗歌7

  《感恩》

  落花无情

  我庆幸

  我能够用双手托起沉甸甸的饭碗

  解决饥饿

  我庆幸

  我能够用双脚踏过田野山川

  站立不倒

  我庆幸

  我能够用双眼目睹世间万物

  黑白分明

  我庆幸

  我能够用双耳聆听呐喊和欢呼

  悲喜交集

  所以

  我感激我的父母

  给我健全的身体

  我感激岁月的`流逝

  给我成长的经历

  我感激人情的冷暖

  给我思考的机会

  我感激大自然的风风雨雨

  给我心灵的沉涤

  感恩

  生命存在的美丽和痛苦

经典的诗歌8

  河姆渡的遗址

  叙述着历史的璀璨和悠久

  天一阁楼的藏书

  验证着文化的鼎盛和醺厚

  “阳明学派”流传海外

  “浙东史学”蜚声神州

  名胜古迹令人神往

  那开放的新城站在时代的潮头

  水天一色映衬现代的港口

  碧海的风浪把甬城的神韵吹奏

  软语哝音的甬剧

  与恢宏屹立的商埠交融

  诠释着“海上丝绸之路”

  风儿沉醉雨也沉醉

  只因你崛起的魅力四射

  只因你灵动的风采依旧

  江南的水乡

  河汊纵横游弋着小巧轻舟

  稻花飘香酣醉了千年春秋

  唐诗抒不尽你的豪情

  宋词弥漫着你的温柔

  甬城里处处再现出

  人文与自然的'交流

  风拂烟柳,月上梢头

  水清山绿,蛙鸣歌喉

  说不尽风光如画

  说不尽温婉如酒

  走进甬城的书香

  猛然回首

  那隽永的历史与现代的文明

  在蕴动的诗情里

  悄然邂逅

经典的诗歌9

  诗歌是一只飞舞的蝴蝶

  贴着土地飞,贴着我的心飞,衔着尘土

  涂抹我的嘴唇

  衔着我的'梦、水和光!植入我的身体

  在黑夜里开花,黑色的花,破碎的花!

  诗歌在哭,尘土在哭,岩石在哭

  永恒在睡觉!火车,雷声轰鸣,震碎!

  蝴蝶的方向,沿着铁轨飞

  天空的一朵云,摇晃!天空在流血,止不住!

  我是一滴血!

  诗歌被冰快冰醒,无路可走

  因为路在脚下,没有重量

  在脚上,岂不是更好

  那样

  诗歌,你的名字

  才叫诗歌

经典的诗歌10

  这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冬夜

  灯火阑珊处

  只有那深夜未散的音乐

  紧紧地缠绕着一双双欲望的眼睛

  只有那深夜未归的爱情

  无规则在结冰的马路上蹿行

  这是一个充满梵音与寓言的冬天

  一个蜷缩在城市角落的诗人

  怀抱诗歌与死神含笑接吻

  一种圣洁的歌唱

  摇落天边的星辰

  我们很习惯地看到太阳上升

  天堂的下降

  以及城市的躯体在喧嚣里躁动

  以及村庄之外,

  一片荒芜寂寥的桃林

  以及鹰衔着诗歌的灵魂

  穿过黑夜

  飞越宁静的麦垄

  我们一生的关注

  必将少于这一夜的丧失

  一个蓝色的灵魂归于沉寂

  这个冬天有了更多苍白的表述

  诗人

  你把一生的过程锁进静默

  汇入更多的静默

  正为黑夜所需求

  守望诗歌守望最后一片净土

  你用廉价的汗水喂养诗歌

  除了诗歌

  日子里塞满了破烂和烧酒

  这个冬天特别冷

  你无法逃过厄运的袭击

  寒冷饥饿病痛

  把你推向黑夜的深渊

  迎来你命中注定的'年头

  而你的死却不是死而是生命的超脱

  而你的静默却不是静默而是命运的省略

  斯人去矣

  诗歌的精灵在雪地里飞舞哭泣

  白天走在大街上的人

  将听到神灵在高空交谈

  于是在梅花火把的引领之下

  我们看到诗歌飞翔的翅膀

  携带人间的屈辱和忧伤

  于是在这一个冬夜

  我又一次梦见你

  一个形如枯骨的诗人

  用绝望的眼神望着我

  两手空空拍打沾满汗渍的诗歌

  用歌唱的嘴唇

  亲吻着故乡贫脊的泥土

  而此刻你就应该回到

  飘着炊烟的村庄

  爱上一个温暖你的女人

  守护一片照耀你的桃花

  采撷篱下一朵朵绽放的清香

  寒冷还在蔓延我们渴望春天

  天空深邃望不见天堂

  一个充满金钱、女人、股票的城市

  一个孤独者的离去

  一个孤独者的黄昏

  浸透了雪雨冰霜

  那时谁在你的耳边低语

  说“人间太冷快来天堂”

  海子、戈麦、顾城……

  他们在天堂里在向你招手

  谁在你的面前浮现

  为你开辟黑夜的天堑

  终于你在无人知晓的夜晚

  越过生命的栅栏

  越过时间的尽头

经典的诗歌11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

  多年前的今天,是两颗星陨落的日子

  一个是从逆境中登上巅峰的音乐家

  《英雄》和《命运》磅礴壮丽

  一个是从悲伤中离尘的.诗人

  《春天,十个海子》划痛心际

  有人说,音乐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

  那么,诗歌可是苦难中暂短的欢愉?

  音乐似流动的诗,诗如静止的音乐

  音乐在诗中,诗在音乐里

  行云流水,平平仄仄

  它们都用心灵跳舞

  有谁分得清,哪个属于音乐

  哪个属于诗歌呢?

  如果说,音乐是镇痛剂

  它给了贝多芬生的勇气

  那么,诗歌呢?

  诗歌在路上。海子

  为诗歌捐出肉体,以飞翔的姿势

  给诗歌,带来春暖花开的信息

经典的诗歌12

  水之歌

  刘子君

  我是大自然的`鲜血。大自然流出来,又收回去,藏在血脉里,然后又流一遍……

  我是人们饥渴时饮下的甘露,我是滋润禾苗的乳汁,我是万物的根本。

  我是诸元素之女:春使我解冻,夏使我成长,秋使我凉爽,冬使我快乐睡去。

  我总是善利万物,我总是不争名利,我总是无私奉献,我总是不求回报。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经典的诗歌13

  绵绵细雨打湿了四月天的衣襟

  也打湿了已故父亲的影子

  低呻的风,伸出湿漉漉的手

  一片片撕断野地里

  坟堆上低垂着脑袋五颜六色的纸旗

  一夜间,花湿遍地,草木尽默

  乡间的泥路上,脚印涨价

  深的,浅的,喊的,笑的,哭的……

  其中,就有没我的份额

  我的脚印子,是一朵朵

  挂满思念父亲泪水的白花

  有生以来,今天是

  第二次以极其特殊的方式探望父亲

  我们隔着地平线对话

  用极其原始的语言

  如鸟鸣,如风啸,如溪流

  如大海静静地睡

  如高山默默地立

  只有我们俩懂得彼此的话语

  在表达着什么

  父亲的坟如他的个子一般矮小

  坟上,湿漉漉的杂草又高又壮

  多象我站在他旁边,验证着

  “笋高过竹”的事实

  墓碑上,绿毯似厚厚的苔藓

  将他的名字掩盖

  刮去苔藓,露出很多古老的斑迹

  这斑迹,只有在古老的荒城找到

  对话间,一只无名的鸟

  被我们的声音惊醒,“唰”地一声

  从坟上飞出,滑进

  远处一片朦朦胧胧的林影

  只留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在白茫茫的山沟里对饮

  素来勤俭朴素、干净整洁的父亲

  如今的'模样让我揪心

  去年送他的杯子,现在裹满尘土

  门前的牛粪、鼠粪混成一堆,一片狼籍

  何时起,他的生活变得如此糜烂,如此懒散?

  何时起,他也学会了这样忘记?

  “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的古训

  是他给我打发时光的鞭子啊

  没有阳光,没有月亮

  在绵绵的细雨中

  以白茫茫的山沟为背景

  隔着一条无头无尾的地平线

  我们俩对坐着,谈心,畅饮

经典的诗歌14

  美丽的校园,你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为我们遮风挡雨。

  明媚的阳光洒在校园,

  增添了我们的微笑。

  校园它听到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就刮来一阵暖风,

  让我们的笑声传递四方。

  我们会高抬贵脚,

  保证它的美好环境,

  不让您再哭泣。

  当您听到一阵阵朗读声时,

  心里笑开颜。

经典的诗歌15

  《环保小童谣》

  公园里,百花开,花红草绿齐争艳,

  花草也有小生命,践踏花草可不好。

  小桥下,弯弯河,清清溪水潺潺流,

  鱼虾水中欢畅游,偷鱼捉虾不礼貌。

  高山上,茂密林,清新空气深深吸,

  鸟儿自由在欢唱,伐树捕猎要严处。

  小手绢,真好看,代替纸巾作用大,

  旧电池,不乱扔,保护土壤福大家。

  一次物品我不用,节能环保更重要,

  节俭水电一齐做,建设绿色好家园。

【经典的诗歌】相关文章:

母亲的诗歌12-02

圣诞的诗歌12-06

《火柴》诗歌03-18

诗歌的作文02-25

伤感的诗歌11-24

现代的诗歌11-04

徐志摩的经典诗歌06-20

(经典)唯美诗歌07-20

母爱的诗歌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