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轶闻故事

时间:2022-10-11 09:52:21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羲之轶闻故事

  导语:王羲之,不仅书艺高超,而且为人通脱、豁达,颇有一些轶闻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羲之轶闻故事

  1、假装熟睡,保住性命

  传说,东晋大将军王敦很喜欢王羲之,当时王羲之还不到十岁,王敦常领着羲之到自己的军帐中玩耍,有时就让羲之睡在军帐中。有一次,王敦一早起来先出去了,羲之还没起来。过了一会儿,王敦陪着一个叫钱凤的政治说客进了帐子,王敦把手下人支开,忘了羲之还在帐子里,便谈起了秘密谋反的事。过了一会儿,帐子里的王羲之醒了,听到了两个人的谈话,知道自己性命难保,便抠着嗓子呕吐弄脏了头脸被枕,装作熟睡。王敦谈到一半,想起了王羲之,两人大惊,决定要除掉这个不足十岁的娃娃。待王敦拉开帐子一看,却见吐呕狼藉,认定王羲之真的睡熟了。王羲之这才有幸保住了一条命。不足十岁的娃娃,有如此之奇智,非同一般啊!

  2、羲之雅量成佳婿

  东晋大贵族郗鉴在京口,打发门生送信给宰相王导,想请王导帮忙给找个女婿。王导对送信人说:“你来得正适时,王家的几个年轻人现都在东厢房,你去看看,你可以随便挑。”门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郎君都不错,他们听说来选女婿,几乎个个都表现得很矜持。唯有一位君在榻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没这回事似的。”郗鉴说:“好,就这位郎君了”一打听,这位就是王羲之。郗鉴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这位露着肚皮的未的大书法家。

  遇到这种好事,一点不装,依然如故,真可谓够有雅量,够洒脱自的了。

  3、羲之爱鹅

  王羲之一生爱鹅,山阴县昙禳村有个道士,养了十几只品种非常好的鹅。王羲之听说这件事,就专门坐着小船到昙禳村,找到了道士,想高价购买道士的鹅。道士知道来者的身份,就是不同意,好说歹说也不行。后来两个人也不再争了,开始聊起天来。道士说,我喜欢《黄庭经》,也喜欢您的字,写经的素帛早已备好,您如果能把《黄庭经》写一遍,我这十几只鹅可以奉送。羲之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应承下来,请道士收拾了一间房子,仅用一天时间,就把《黄庭经》写毕,道士把十几只鹅装了笼子,派小徒弟给王羲之送到了家。

  4、羲之字扇一百钱

  传说,王羲之在会稽蕺山脚下暂住。有一次,羲之到附近的集市上闲逛,见一位老太太卖一种手编的竹扇。王问:一把多少钱?老太太说:二十钱。羲之取笔在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这时老太太很不高兴,说:我一家老小就靠这个为生,你怎么在我的扇子上乱画呢?羲之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的字,要价一百。果不其然,不一会儿,就有人出了百钱的高价把扇子买走了。老太太又找到了王羲之,要求把几十把扇子都写上字。羲之笑而不答,没有再写一个字。

  5、王羲之生平简介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又作 307~365),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 7 岁开始临池学书,到 10 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 11 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魏碑和汉碑学习,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习卫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习。”

  王羲之学习是极其刻苦的。他不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用到练字上,就是走路、吃饭、与朋友闲谈,也总是想着写字的笔法,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据传,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喜爱吃的馒头沾蒜泥。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

  王羲之习学书法,不仅向有字碑、有字帖学习,而且善于向无字碑、无字帖学习。这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山阴道上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给了他的书法清朗俊逸的风格。他不仅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书法中的灵气,

  而且善于观察动物。他特别爱鹅,从鹅的步履沉稳,鸣声清越,举首展翅的疏朗飘逸中体会书法结体中疏密、开合的种种奥妙。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一个道士,养着几只美丽的鹅,王羲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见几只雪白的鹅双翅扇动,追逐嬉戏,确实活泼可爱。王羲之爱不忍离,再三请求道士把几只鹅卖给他。道士推辞了一番,最后说:“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鹅,就请你为我写一篇《道德经》,这几只鹅就送给你了。”

  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写了《道德经》,把鹅装入笼子里带回了家。其实,这是因为道士喜欢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却不轻易为人写字。道士打听到他特别喜欢鹅,故意采取以鹅易字的方法。至今,绍兴城内戒珠寺和城外兰亭都有鹅池,碑文皆为王羲之所书。

  王羲之在年轻时,书法作品就已成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传说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见一老太婆卖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无人问津,便动了侧隐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卖不出,中午无钱买米,不就要断炊吗?便走到老太婆摊子前边,在她每把扇子上写了 5 个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兴,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画乱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要一百钱一把!”老太婆照此喝价,扇子果然一抢而空,心里好喜欢。

  她赶紧跑回家去,又抱来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写,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开了。

  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 59 岁死时为止,50 年间笔墨不辍。愈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他很钦佩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学习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继承父风,又有发展,世称“二王”,影响极为深远。王羲之存世作品已无真迹。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姨母》《丧乱》《孔侍中》,草书《初月》等帖,皆为后世勾摹之作。

【王羲之轶闻故事】相关文章: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08-26

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故事06-05

名人王羲之专注勤奋的励志故事03-15

王羲之的代表作01-06

王羲之写字歇后语07-20

与王羲之有关的歇后语12-14

王羲之《兰亭序》原文及译文07-19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03-02

王羲之写字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