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写景物作文3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写景物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写景物作文 篇1
白天,轻轻悄悄地溜走了,留下的是漫无边际的黑夜。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闷热的湿气,好似下雾一般。远处的灯塔那微弱的灯光,使夜更显寂静了。我耳边不时的响起一阵蝉鸣,身处这景色之中,我仿佛觉得那是一首清脆悦耳的小曲,谱写着独属这夜晚的韵味。
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像在白天里那样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夜,好似一个正在睡觉的小宝宝,表情是那样安详、静谧。现在,夜已深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欣赏着这迷人的夜晚,仿佛一切都是属于我的。
我走到池塘边,深吸了一口气,一股淡淡的荷花香抚摸着我的鼻尖。在月光的照耀下,我隐隐约约的看到了娇美的荷花,她像从牛乳中洗过似的,那么冰清玉洁、那么亭亭玉立,让人不禁生爱怜之心。我看着看着,心里什么也没有想,直到眼前昏花了。我才回过身来。我发现荷花又变的略加清晰了。我抬头望了望月亮,她似乎比刚才更亮了,我想:“可能是让我更好的欣赏这美景吧!”
我望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不禁赞叹道:“人间美景之多,何能胜此地?”
这篇写景散文精描细写了夜晚的蝉鸣、月光下的一草一木、荷塘,突出了其迷人的特点,紧紧扣题,一些比喻句拟人句的运用生动形象,充满诗意,表达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景物作文 篇2
当树叶由青便黄,风儿轻轻一吹,树叶落了下来,飘落在大大小小的街道上。这时候,秋天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东洲公寻春天的足迹。
刚踏进公园大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银杏树。瞧,那纵横交错的树枝上硕果累累,一片片银杏树叶上已稍带了点秋天的色彩。它弯弯曲曲的叶边上已经变成了黄色,可树叶的大部分仍然是翠绿一片,我瞪大双眼仔细琢磨着,看见了银杏叶上那一条一条的条纹,用手摸上去感觉有一点一凹一凸的,我凑上去闻了闻,顿时感到有一股金秋的味道。我还采集了不少火红的'枫叶、精致的梧桐叶;欣赏了不怕寒冷的松叶……
有人说过:秋天的叶子是最美的,色彩也是最鲜艳的,让人心旷神怡;有人说过:秋天的叶子虽然失去了碧绿的点缀,但他没有失去昔日的风采,依然迎风而立,给我们以启迪;有人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农田里遍地铺金,五谷丰收,果园里满树硕果,丹桂飘香。到处充满着丰硕的喜悦……
在秋叶的欢送中,秋天快要过去了。啊!秋天,金色的天地,我爱秋天,更爱秋天那五彩缤纷的秋叶。
写景物作文 篇3
家乡美景
周末,我到了老家,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在这里欣赏家乡的美景。从山顶向下望去,家乡的景色映入眼帘。我第一次感到家乡原来如此美丽。
民房像一个个小方块散布在半山腰上。在这些小方块边,是金黄的梯田,它像披上了金衫,睡在山上,尽情享受阳光的美好。一阵风吹过,吹得金衫上的图案流动了起来,图案在梯田里自由的舒展身姿,自由的跳着美丽的舞蹈,自由的唱着动听的歌,听“唦唦”唦唦”唦唦”……一切是多么美好。
鸟儿飞过我的头顶,瞧这些“山中精灵是多么欢快。它们每次唱的歌中的没一歌音符都带着一个孩子的梦想,驶向远方。捡起一片羽毛,它比任何东西都要柔软,细细观察它身上的'图案,你会发现,这是在几何课上没学过的图案,你不会去怪书上的知识太少,让你少认识了一个图案,因为这是你从没见过的,叫不出名字的图形。一个个图案互相拼凑出来的美丽图画,比抽象画更抽象,你可能会看见一个孩子在嬉戏,或一群狼在捕食,或人们聚集在一起诉说生活的美好。朦胧的美感,更给这幅画添加了魔幻的色彩。
睡在草地上,进入甜甜的梦乡,在忽然睁开眼,我看见没一棵树都站在我身边,把我围在中间,它们伸出手样的树枝把我拉了起来。突然梦碎了,我走出了梦乡,我多希望梦是真的,我多想与树木做朋友,与他梦玩耍,下雨时有它们给我遮风挡雨。
我站了起来,向山脚的溪流望去,我不知道它们从那里来只真的他们要奔向更大的家,你们是多么勇敢啊,你们不知道在前面会发生什么事,那怕是被你们喝了,或被人们挑去灌溉田野,可你们依然向前,你们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学习啊!
人们走出家门,纷纷到了田里收回自己的劳动成果。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的家乡真美。
【写景物作文】相关文章: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02-09
写校园景物作文01-22
【推荐】写家乡景物的作文09-25
写的景物作文300字10-06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优秀】09-18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热]09-16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集合)08-26
[集合]写家乡景物的作文09-07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热】11-11
(优)写家乡景物的作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