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2-22 13:18:32 家乡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热门)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热门)

家乡的风俗作文1

  除夕,在中国,是一个红火的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是一年中团圆的日子。这么重要的一天,在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相同的习俗: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还有我的家乡东北吉林,过年的习俗也有些不同的。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妈妈提着礼物早早地开车回了老家,爷爷奶奶早早就在门口等着了。一阵寒暄过后,我们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每年贴春联必不可少。爷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春联,让我帮他们贴。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贴窗花,这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习俗。 “爷爷,要不要装窗花?”我着急地问爷爷。 “当然可以,你看,都准备好了,都上桌了!”爷爷把目光转向了桌子。

  我定睛一看,果然,桌子上已经布满了窗花。什么!美丽的!有传统的鲤鱼送福,屋内有金玉,喜鹊爬梅花,还有牛年适时的窗花,金牛送福,牛年大吉大利,还有牛年好运……爷爷指着一对精致的`窗花,认真地说:“孙女,这个帖子就是给你的!”我定睛一看,咦!一头小牛昂着头,扬着牛角,扬着蹄子,威风凛凛,真是“牛逼”!且不说工艺有多精湛,光是看其中的寓意就足以让人振奋!我笑着拍了拍手!我和爷爷一起把窗花贴上了。阳光洒在红色的窗花上,红得鲜艳夺目,赏心悦目。整个屋子顿时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贴好窗花后,爷爷一个人在欣赏窗花。我跑到厨房,和外婆、妈妈一起做年夜饭。当然少不了包饺子。其实我很早以前就学会包饺子了,只是比起外婆包的饺子还是差了点。外婆包的饺子很“灵”,而我包的饺子有的“倒”。老妈笑话我,我尴尬的挠挠头,结果又做了一头面粉……年夜饭上来了,红烧肉,红烧鲤鱼,烤大虾,还有新鲜蔬菜……然后好吃水饺。一家人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新年的祝福、新年的希望都在其中。

  吃完年夜饭,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跑出来了。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我们一起在外面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我们带了很多鞭炮和烟花,躲得很远,看着大人们放。我们虽然躲得远远的,但眼睛却紧紧盯着烟花,生怕一眨眼,美丽的烟花就消失了。烟花一个接一个地飞上天,又在半空中绽放,像孔雀开屏,像女神散花,又像五颜六色的雨伞……我们家孩子最喜欢玩“神仙棒”了。拿在手里玩的小烟花。被点燃后,就像许多“萤火虫”在飞舞,还能抛出各种图案。我们跑的、跳的、叫的、叫的满院子,无数“萤火虫”跟着我们,倒映着我们的笑脸。

  家乡的除夕,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在响亮的鞭炮声中,在温暖的祝福声中,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向我们走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2

  除夕,对温州人来说,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它是一年的最后一日。同时,这也意味着团圆、欢喜和繁忙。

  一大早,人们就来到了菜场,开始采购年夜饭的菜品。这时的菜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般来说,这天买的菜都会尽可能丰盛,同时也都有会有美好的寓意。

  到了下午,在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温州人称之为“掸新“的同时,大部分家庭都会贴好春联,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整栋楼到处都是红色,充满了欢喜的气氛。

  差不多四点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开始忙活了,他们把晒干的酱油肉收进来,蒸一会儿后,和其他几样冷盘一并,上到了餐桌上。待十来个冷盘全部摆好后,就开始做年夜饭的第一道热菜——炒年糕。按奶奶的做法,他会把黄年糕、芥菜、一定的腊肉拌在一起炒,寓意着“年年高”。这时,爷爷就会拿出只有在春节期间用的红高脚碗,配上朱红色的筷子和由红色图案的勺子,依次摆在一层尘不染的桌布上,等待着我们一家的到来。

  大家都到了爷爷奶奶家中后,年夜饭就开始吃了。这时候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冷盘在外圈,热菜在里圈。酒肉的芳香和五颜六色的菜品,赢得大家撑开肚子,一个劲儿的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互相开始敬酒了,杯子碰撞发出的清脆声,把欢喜传递到了酒桌上的每一个人。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闲聊一年中发生幸福的事,小孩子们也结伴玩了起来。

  八点开始,春晚就来了,一家人都围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看精彩节目。抢红包也开始进行了,虽然抢到不多,但大家仍乐在其中。

  九点以后,孩子们就耐不住了,他们抱着众多的“小金鱼”“窜天猴”“小熊猫”等等,到楼下燃放了。烟花放起来后,一条条明晃晃的金丝从喷射口飞窜出来,像开花了一般。大人也有放烟花的`,只不过比孩子们的厉害很多,这种像火箭弹一样,一个一个朝天空中飞去,到三十多米高后,自动向四周爆开,发出击鼓似地巨响,分支成众多五颜六色的细丝,朝四周飞散。

  12点以后,鞭炮、烟花的声音更多,也更密集了,温州人称这个时候叫打“关门炮”。

  还有一部分人,在这辞旧迎新之际,通宵守岁,见证新年的到来。

  过除夕是一个习俗,这个日子,温州人一向是很重视,它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和新的希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墨绿色的的衣裳,里面是满满的馅料,这就是家乡——上海的青团。一口咬下去,糯糯的外皮包裹着甜甜的豆沙馅,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在上海,青团是每年清明节家中必备,无论男女老少,总是经不住它的诱惑。每次去接妈妈下班时,总看到对面的“杏花楼”热闹极了,都排到大马路上了,根本望不到头。

  每次我静静地看着,那诱人的香味令我垂涎三尺,刚出炉的烧饼掺杂着青团那股艾草的清香,似乎有一股隐形的麻绳,把经过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就拉了进去。每次进去,青团总是少不了,两个顶饱,小小的身躯,里面内容可不少哦,可谓是“皮薄馅大”。咬一口,咸蛋黄那诱人的'香味,便弥漫在了孩子的欢笑声和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每次一到清明节回外婆家,一进门第一句话总是:“外婆,外公,我们一起包青团!”每次开始做之前,外公外婆总是带着我先去洗手,并顺带一起把工具也清洗干净,她每次做事最讲究的就是细节。直到今天,我脑海里还深深地记着外婆将面团上裹上一层面粉将它反复揉捏的样子,接着又用手指在中间搓出一个洞,将中间的洞逐渐放大,再挖一大勺甜甜的豆沙。每当这时候,我总是伸出我的手指,悄悄地去刮一口甜豆沙吃,每次都被外婆抓包,外婆敲敲我的小脑袋,笑着说道:“你啊,可真是个小馋鬼哦!”不过外婆总是一边教训着我,一边还在不停歇地做着青团,把豆沙放进去后,封口,再搓成一个小球,这样,一个青团就完成了。

  当然,每次看着外婆娴熟的手法,我也要去凑凑热闹。我围着灶台跳,用一副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外婆,央求道:“外婆,你让我试试可以吗,我绝对不捣乱!”除了外公,外婆几乎从来不会让别人一起来做青团,她可怕坏了她的佳作了,不过她仍然会让我来帮忙。我只适合做一些简单的,剩下的外婆会把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

  每次做完,外婆总不会忘了给街坊邻里送一些过去。她的手艺,在小区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大家都喜欢吃,有的啊,甚至还要求续餐的呢!每次看外婆递出一盒又一盒的青团,我难免有些小心疼,外婆总会笑笑,对我说:“好东西啊,要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才有味道。”

  我爱家乡的青团,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的家乡在杭州,杭州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都会和自己的家人聚到一起,包汤圆、吃汤圆,寓意来年“团团圆圆”,永不分离。

  元宵节这天清早,我们全家一起出动,准备制作汤圆的材料。有人和面,有人准备馅心。和面的讲究可多着呢!妈妈手把手地指导我:“快把水加入糯米粉里,水一定要适当,不多不少,然后反复揉搓”我连忙按照指示,拿出糯米粉和水,用手不断揉面,加水。在“锤炼”之下,糯米粉渐渐和水融合在一起,摸上去恰似橡皮泥,韧性十足。我家的汤圆有很多种馅心,香甜的芝麻馅儿、鲜美的肉球馅儿、咸咸的蛋黄馅儿,这些都是我的爱。而我最喜欢,每年制作个数最多的还是芝麻馅儿,即使还没包进汤圆中熟,单单是芝麻那香甜的味道早已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闻一闻,足以让我咽下两三口唾沫了。

  糯米面团和好了,馅心也已备齐,终于到了我最期待的环节包汤圆!我小心翼翼地扯下一块糯米面团,用擀面杖将面团均匀地擀薄,摊在手心上,再用勺子取出一大块芝麻馅儿,稳稳地放在面皮正中间。接着,最关键的步骤来了,将面皮完美合拢。要知道,一个汤圆的成败就取决于这一步,如果合拢时没合牢,有了裂缝,那么汤圆可就露馅儿了。合拢面团更要注意力气的'把握,一旦用力过猛,汤圆里的馅儿就会被“挤”出来,这个汤圆就彻底报废,没有丝毫挽回的余地。我慢慢地将摊在手心的面皮转移到两手中间,再用手指轻轻捏起面皮两端,用一股韧劲把两端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然后是另一边的两端。所有边缘都黏合后,汤圆基本上就包好了。接着,我把汤圆放置手掌中心,两手均匀用力,轻轻揉搓,揉至球形就可以了!一个个“小圆胖子”整齐地、舒服地躺在竹筛里,看着可爱的他们真叫我喜欢。

  包完汤圆,便开始煮汤圆。我把汤圆一个个放入锅中,汤圆在水里一会儿漂浮,一会儿下沉,仿佛顽皮的孩童在水中玩耍,不亦乐乎。我的心情也跟着上上下下的,生怕有个调皮的“小鬼”把自己“玩”坏了!

  很快汤圆就煮熟了,我把汤圆盛入碗中分给大家,所有人围坐在桌子旁,吃着晶莹剔透的汤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此刻,汤圆真是连接亲人心灵的桥梁,让我们享受了无可替代的快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抢馒头”是小时候最期盼的喜事,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色彩。

  我们这里的风俗,每当一户人家造好新房,总要选个黄道吉日,大清早扔馒头来庆祝一番。其实,扔的东西除了馒头,还有糖果、水果,甚至会有篮球,这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里有人开始造房子,我们就不断打听他们哪天扔馒头。房子越造越高,我们期待的心也越来越着急。终于盼到扔馒头的前一天,我们会再三请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们,并且,相互转告,千万不能落下一个人。其实,一整晚我都会兴奋得睡不着,无数次地起来打探情况,一听到鞭炮声,就一骨碌起来跑出门去。

  有一次,天刚蒙蒙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赶到那户人家,只见院子里亮着灯,还空无一人。我暗自庆幸来得早,可以占据最佳位置,左挑右选,最后站定在院子正中间。这时,小伙伴们也陆续赶来,并且个个都有准备,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个大淘箩,有的干脆在腰间系上一个小竹兜,准备满载而归。

  “砰砰砰……”鞭炮声一阵接一阵,院子里顿时沸腾起来,“抢馒头”正式开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们出现在二楼,我们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们身上,不断喊着:“往这里扔!往这里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男主人,他当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见他从麻袋里抓出一把,随手一扔,我赶紧顺着馒头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哟!”我被蜂拥而上的人群推到在地。“我的馒头!我的.馒头!”我心急如焚,拼命挣扎爬起来。突然发现,地上的“漏网之鱼”还真不少,两个果冻,一包饼干、一个馒头。我一手一把,赶紧放进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伙伴:有的端着大淘箩,跟着从天而降的馒头满院子跑:有的挥舞双手,准备一手接住一个;有的一手捂着满满的口袋,一手和别人抢夺着。我个儿小,就只把目标锁定在地上,弯着腰,地毯式地搜索,这里捡几颗糖,那里捡几包饼,收获也颇多。

  忽然,一个篮球从天而降,随即又弹开。我惊喜地扑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篮球的一刹那,一双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识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抬头,那整整比我高两个头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里的馒头倒出来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抢过球,溜人人群中,继续加入“战斗”。

  天色慢慢亮起来了,抢馒头的人也渐渐散去。我们一边啃着抢来的馒头,一边比着收获的东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心里又开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战”。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大年初一,春节之际。宅在家里的我,隔窗遥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气息。可是,小区里,除了门口的对联、红灯,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开门炮仗”。

  开门炮仗,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风俗。记得那时,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初一早晨,谁也不会赖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过香喷喷的饺子,就开始准备放开门炮仗。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放开门炮仗呀?”爸爸笑着说:“开门炮仗,就是开门大吉,驱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来如此。怪不得,家家户户在大年初一早上,都放开门炮仗呢!还说要比一比:看谁家的炮仗品种多,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

  我们家准备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几十响,最多的几万响,一捆一捆的,用红纸包着,还有很多成盒的礼花。一个人拿不动,我们就两个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胡同口,可是,我们谁都不敢放,大人们也不让我们放。爸爸出来了,把一捆炮仗打开,我们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几米。“要放开门炮仗了!”在爸爸的喊声中,姐姐赶紧拉着我,跑得远远的,姐姐还用双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连串的响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就是这样来的吧?接着,我们小孩上阵了,放小鞭的,放礼花的,放窜天猴的.,放二踢脚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顷刻之间,满地都是红色的外壳纸,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爸爸说这叫“满堂红”,预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后来,我上网查阅才知道:开门炮仗,上古时代,就有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用以驱逐瘟神的传说。烟花鞭炮,起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现在,中国的烟花鞭炮,花样各异,品种繁多,质量过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呢!成捆的、几万响的开门炮仗,气势雄伟,响声震天,更是抢手货。如今的开门炮仗,已不仅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铺,不论哪天开门营业,大多都燃放“开门炮仗”,意为喜庆,以图吉利。

  随着环保的呼声,烟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禁放。但是,这并不会阻挡我们对新年充满美好的祈愿,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热闹的开门炮仗声,永远一声声地响在街头,响在胡同,响在我心,响在你心,响在我们童年时美好的回忆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的家乡就这样被喻为“天津的后花园”的美丽县城--天津蓟县,她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她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小城里,我爱我的家乡!

  夏天的傍晚,我最喜欢和妈妈出去散步,吃完晚饭,路上散步的人很多,路两旁都这样茂盛的花花草草,花儿一种比一种美,草儿一种比一种绿,真这样漂亮!我们常常一边走一边讨论身边的新变化,城边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啦,那里楼房整齐排列,四周环境优雅整洁;县城中心鼓楼那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啦,古香古色的,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美伦美奂,吸引了小朋友去那里玩耍,吸引了大人们到那里纳凉,如果你走到那里,必须会被悠闲的人群吸引,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呢!还有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为了缓解交通拥挤,县政府又拓宽了马路,修建了环城路,六车道的环城路平坦又宽敞,此时路两边的绿化带设计得桃红柳绿,让人赏心阅目,不仅仅疏通了车流,还为人们带给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也要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愉快,看街上那些乐呵呵扭着秧歌的爷爷奶奶们,看路上方带微笑聊天散步的叔叔阿姨们,看广场上奔跑嬉耍的小朋友们,他们都在提醒我们,生活多完美!

  妈妈常对我讲,十几年前她和爸爸从学校毕业刚来那里工作的时候,街上还没有这么多的楼房和商铺,更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喽,人们早出晚归,为一家老少的生计奔波,哪有谁没事走在大街上闲逛呢,兜里没有钱,进商店买什么呀?此刻,当然不用说了,光看就明白,经济发展的如此迅速,仅县城面积就往外扩大了好多!城里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一个比一个高档,路上跑的汽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人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美,越来越时尚!

  如果你十年前来过那里,此时欢迎你再来一趟,感受一下,你必须惊叹,这绝对称得上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像我一样一向生活在那里,随着这些改变一块成长,那么你必须会和我一样,自豪又深切的爱着这个小城――蓟县,不这样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通俗有趣的习俗,其中我最喜欢观看舞龙和舞狮了。

  舞龙舞狮的人身穿金色衣服,上面绣着金龙的图案。通常领头人会穿着与其他人不同的衣服,比如红色的衣服,而这金色与红色的巧妙搭配则给这支队伍新增了一份过年的喜庆与欢快的氛围。在我们的家乡每到新年初一就会有龙队每家每户的串门“划彩”。听说在不同环境的人家有不同的“划彩”的方式呢。虽然我搞不懂这是为什么,但是听字面意思华彩应该就是讨彩头、喜庆的意思吧。当他们要来到哪一家时那家就要放鞭炮迎接它。然后,他们会在客厅里把龙盘成一个圆形。领头人会拿着龙珠划着彩,带龙身的人就跟着吆喝!而他们要离开时你家也要放鞭炮送它,而且还要给他们红包、香烟什么的。

  最有趣的,如果两队(条)龙碰到了一起,那村民们就作兴要他们舞龙啦。当然舞龙就得找一块很宽大场地,村民们要准备许多的鞭炮了。这不,你瞧!舞龙已经开始啦。这两条龙足足有十米长,身上的鳞片金光闪闪,漆黑发亮的眼睛眨呀眨,那龙头硕大而散发着威严,长长的龙须随风飘动着,目光如炬。他们不停地表演着各种精彩的动作,蛟龙出海,穿插前行,龙游四海,腾飞云霄,真有种不是真龙胜似真龙的感觉,大有一种风流潇洒气概。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密集的锣鼓声和鞭炮声,表演也越来越精彩了。时而双龙戏珠,时而双龙盘金柱。场面越来越热闹啦!在他们表演盘龙时,人们会点上鞭炮往龙身上扔,“检测”那些舞龙的人技艺高不高超。如果鞭炮炸到了他们,那他们的'表演就还欠佳;如果根本就炸不到他们的话,那就说明他们的技艺十分的高超啦。我也不会闲着,从爸爸手上拿了一挂鞭炮用香烟火点着往龙身上扔去,有没有炸到他们我就不知道,但我自己是捂着耳朵躲一边去了。

  舞龙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那一天他们会找到一条清清的又流动水的小河,把龙衣和各种道具都取下来烧了。寓意为在青青的小河边,送龙上“青”天。这时全村的村民都会在那里跪拜,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就这样,年算过完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的家乡在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儿有各种各样的风俗,如:苗族的坡恋、仡佬族的拜树节、苗族的婚俗,但是最颇负盛名的要数彝族的火把节。

  据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把不愿意服从和针对他们人,弄坏他们的农具。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用智慧战胜了两位大力神,天神得知大怒,立即取出一个装满蝗虫的小盒向人间抛去。霎时,蝗虫便铺天盖地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刻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坝到处燃起,把蝗虫通通烧死了。

  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或从这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以点燃火把作为纪念,也为驱逐害虫确保丰收。

  因此每年农历6月24日这天傍晚,会在隆林县最大的广场上举行一年一度为期三天的火把节。在彝族的记载中,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节的第三天,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竟相奔走。

  最有意思的绝对是第二天,傍晚,广场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彝族的男女老少手拿一个火把,另一只手拉起四方游客,手拉手,肩并肩,伴着震耳欲聋的打鼓乐,迈着欢快的舞步,心无旁骛地挥洒着无限的激情。而大火和音乐像一种口令,有节奏地带领着人们动作统一、协调、步履轻盈,伴着火焰和高昂的鼓乐舞动,嘴里唱着欢快的曲子,火光照印在大家欢笑的脸庞、闪闪发光的民族头饰和鲜艳的衣服上。

  夜渐渐深了,但广场上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人们手中的火把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芒。真的是“熊熊火把婆娑舞,彝仙献醪祝酒歌。”

  这就是家乡的火把节,它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坛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在我的家乡靖江,上了学的孩子、上了班的大人、在家修养的老年人,提到粽子,谁不是嘴里立刻产生一种香甜软糯的感觉。

  粽子很好吃,超市也常年有卖,但唯有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奶奶包的粽子才是我心中最好吃的粽子。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据说这一天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跳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在江上未打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不让鱼虾伤害他,大家纷纷包粽子投江喂鱼虾。两千多年来,每年的这一天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现在,人们已经不投粽子到汨罗江了,但包粽子却成了每年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习俗。

  每逢端午节,挨家挨户都会包粽子,这时候的粽子最好吃也是因为它是由新鲜的粽叶包起来的。这个季节,河边两旁都会长着新鲜的芦苇,芦苇叶子又长又宽,这时候的芦苇叶又称“粽叶”,大家都会在河边采摘芦苇叶回家包粽子。

  这一天,奶奶也带我到河边采摘粽叶,摘到的粽叶带回家后用刷子清洗干净,再准备一盆糯米,一袋甜枣,一捆线,就这样包粽子的材料就准备好了。只见奶奶将新鲜的粽叶挽成一个三角形,来上两勺米,两个大枣,再将粽叶合上,用线绑牢,一个甜粽子就包好了,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粽子被包好了扔进箩筐,不一会儿的功夫,粽子就包好了。紧接着奶奶将这些粽子扔进大铁锅里,加上水,就开始煮粽子了。每次煮粽子的时候,我都会在厨房进进出出,时不时得去问下奶奶:“粽子什么时候能熟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粽子呀?”要知道我的碗筷早已在桌上摆了好久。“等你爸爸妈妈都回来了才能吃粽子。”奶奶严厉的说道。连生火都没帮上忙的我,听了奶奶的话,只能继续看着冒热气的铁锅。

  被锅盖盖得严严实实的铁锅,锅里的粽子被煮成什么样子了呢?我只能在旁边猜想:粽子里的米已经变大几倍了吧,干瘪的红枣是不是也鼓起来了,现在粽叶里面是不是包裹着一个白胖子?为了证实我的猜想,我又忍不住哀求奶奶,可不可以先让我看看粽子。奶奶打开锅盖,我看到一个个粽子都变成了胖子,有的连粽叶都撑破了,白花花的糯米漏了出来,好诱人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它门了,我跟奶奶撒娇道:“好奶奶,就先让我吃一个粽子好不好?”看着我的样子,奶奶忍不住地笑了起来,为我从锅里捞出一个粽子,扒开粽叶,一股香甜的味道扑鼻而来。

  晚饭桌上,还未动筷,我的肚子已鼓得如同一面小鼓,我幸福的斜靠在妈妈肩上。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火,在朦胧的夜色里燃烧了起来,人们的欢呼声和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火,是彝族人的图腾。火把节,是彝族传承上千年的古老节日。

  彝族人为何如此地崇敬火?打火把又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个人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人叫阿体拉巴,两个人都有拔山的`力气。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前,他让母亲用一盘铁饼来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竟然以铁饼为食,力气一定很大,连忙逃走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已经逃走了,便追了上去,还把斯惹阿比杀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派了大批蝗虫去啃食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蝗虫。从此,彝族人便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寓意驱除害虫、祛除瘟疫,祈求丰收和平安。

  火把节的习俗很多,比如打火把、选美、斗牛、赛马、摔跤等,热闹非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打火把了。

  夜幕降临,天空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的男女们就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到屋外绕屋三圈,然后奔向自家田地绕行一周,把霉运从家里带出,把害虫从地里赶走。随后,年轻人们逐渐向山寨空坝汇集,站在高处向下看,仿佛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在空坝上早已燃起巨大的火堆,大家将手中的火把扔进火堆,一时间火光冲天,映红了天空。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整个山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夜深了,火堆渐渐熄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山寨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但依稀还残留着火把的温暖,还隐隐约约飘散着动听的歌声。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我的家乡凉山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熊熊的火堆,动人的歌舞,诱人的美食,它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来吧,远方的朋友,到美丽的大凉山来吧,和我们一起欢度火把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我的故乡是清丰,各地过年的习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门,但都有幸福美满的欢乐寓意。

  农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气,我故乡的腊八节差不多就算是春节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了。特别是故乡的农会,商店的老板会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来,给客人们选购。故乡的腊八节标志着春节的慢慢到来,同时故乡还有说这样一种说法“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天还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腊八粥,胃里热热的,心里暖暖的。在这个粥里放入了各种豆、米,足足有八种以上的谷类进行熬制,这不仅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现在农民生活好了,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却是那甜甜糖果儿,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红火火”,这也是春节必备之一。再有就是买花炮了,那包装精致的柳叶鞭,更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还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这是故乡的孩子所盼望的,穿着新衣服,心里那个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热闹,孩子们成帮结队的在大街上放花炮,无忧无虑的跟朋友们走街串巷。特别是各家各户都做着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个味道,那真是香味扑鼻呀!下午黄昏时,火红的对联开始上门了,喜气洋洋的对联迎接着祝福,迎接着春天,迎接着各路大神的到来。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饺子了,我们在家门口放鞭炮,而奶奶们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烧香拜神,烧元宝,拜五神,企求他们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吃着香香的饺子,看着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快要睡觉的时候,长辈们会在我们的枕头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点钟,老家还有起五更的习俗,我就跟在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后面就开始先给?爷爷们?奶奶们磕头,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哈哈哈,小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去逛庙会、走亲戚了,我们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买好吃的东西,在亲戚家还可以挣到压岁钱,呵呵,心里那个美呀!真希望天天过大年!晚上的节目就是放烟花了,看着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这就是我农村老家的春节,是不是很美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家乡的风俗无疑是难以忘怀的,尤其是在外地读书的这段时间里常常回忆起家乡的风貌,也许我的确是离开家乡太久才会缅怀这些吧,对我而言家乡的风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乡愁,每当思念家乡的时候总会想起各种有趣的风俗。

  首先端午节这天用艾蒿洗澡的风俗是十分实用的,也许是在城市里待的时间太长导致我对端午节的.理解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吃粽子以及电视上的划龙舟之上,至于门前挂艾蒿以及泡水洗澡的风俗已经是记忆中的事情了,事实上这种做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至少在我经历了这种风俗以后能够感到很舒服,事实上后来听家中长辈的讲解才知道艾蒿的功效有很多,无论是辟邪的意义还是用来驱蚊或消毒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我不确定将来是否提到这个节日只能想到粽子,但对于其他出现较少的风俗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我也希望将来过端午节的时候能够在城市之中看到艾蒿。

  其次则是大年三十这天需要给逝去的亲人“点亮”,即类似于扫墓的形式在坟前放置花朵以及蜡烛,要确保彻夜长明从而带来保佑平安的意义,后来为了环保将其改成了塑料花和电子灯,虽然不知道其他地区是否在这个时间段有着这样的风俗,但在我小时候的确和父母以及家中的亲戚经历过这种风俗,虽然不知道是否会在将来消失在历史之中却有着曾经存在的证明,也许在下次回家过年的时候也会参与到这项风俗之中吧,年纪越大的长辈越是重视对风俗的遵守,也许这种做法的确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有所寄托吧。

  家乡的风俗并不只有上面的两种,但由于我平时关注较少以及在外地上学很长时间了,这也导致我连家乡的方言都仅仅停留在能听懂的层次上,似乎只有和家中长辈打电话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家乡的那种氛围,我觉得每种家乡的风俗都是值得我们保护的珍贵事物,一方面要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明白家乡有哪些风俗,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从而去除风俗之中的一些陋习,不知道长大以后家乡的风俗是否还是儿时记忆中的模样。

  我会珍惜现在的校园生活并在以后努力学习,希望将来回到家乡以后能够再次和家人们体验记忆中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人地辽阔,幅员众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而这些风俗在全国大都一样:比如春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元宵节,元宵节当然是要吃元宵,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元宵节之所以吃元宵,是因为元宵寓意着来年幸福团圆,财源滚滚。

  记得今年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准备去超市里买汤圆来吃。可超市里的生意异常火爆,冰柜里所有的元宵都被一扫而空了。正当我和爸爸垂头丧气之时,妈妈忽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今年我们自己买材料,自己做元宵,而且再来一个包元宵比赛!我们听后都表示同意,于是我们把爷爷、奶奶也邀请过来参加比赛。

  首先,我们应该先准备食材:糯米粉,水以及元宵馅芝麻或花生馅。正当我要准备去买时,意想不到的是,妈妈早已经准备好了。可这元宵馅肉!我可从来没听说过。我也从来没吃过肉馅的元宵,这样能好吃吗?我们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了厨房。

  一会儿,随着奶奶的'一声令下:“预备,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我们便手忙脚乱地做起了元宵。看!妈妈和奶奶动作好娴熟,爷爷和爸爸在一旁也学着她们的样子,有模有样的包着,包得还不错。于是我也赶紧进入战备状态,开始包起来。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先把揉好的糯米粉在手掌里压成圆形,然后放在旁边备用,再把剁好的肉末放进皮里,揉成圆形我是这么想的,可手却不听使唤,包来三不像,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啥都还没有包成,反倒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小花猫”。大家见到我这副模样,爸爸笑得前仰后合,奶奶笑得捂着肚皮,爷爷笑得直跺脚。我见状抓起一把糯米粉,撒在了爸爸的脸上,结果爸爸也变成了一个“大花猫”,于是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折腾了半天,终于做好了。于是妈妈把做好的元宵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元宵在锅中“打着转”,想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玩儿水。一会儿,元宵煮好了,妈妈捞起元宵,我赶紧端给奶奶和爷爷,爷爷奶奶都夸我越来越懂事,还奖励了红包。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肉馅儿的元宵,也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包的元宵,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

  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没有胜负,元宵节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来帷幕,那幸福地笑声飘得好远好远。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清晨,街上传来了一首老歌:“卖汤圆,卖汤圆,小二的汤圆是甜又甜……”我突然想起来:原来今天是元宵节啊!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涡阳。被称为“道德之乡”,此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有很多先辈们留下的传统习俗。而今天就是元宵节,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习俗。

  早上,天蒙蒙亮,大人们就起床,来给家人们准备一份元宵节特别的早餐——汤圆,说起它,那可是很多人的心头之爱。即便是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起汤圆,也是嘴里立刻就生出一种浓郁的黑芝麻的甜香呢。

  吃完汤圆,大家便纷纷出发,尤其是出嫁了的女孩子,都要回到娘家,给自己的父母送大雁,说起这个习俗,那可有点儿年头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崇山南麓有一个姑娘,非常孝顺,在闰月年里,中原大地闹饥荒,姑娘怕父母挨饿,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小米带了去探望父母。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来时,提斗里的小米已经被啄光了。姑娘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隐约觉着有个声音在叫,睁眼一看,看到提斗里有一对银灰色的大雁,怎么也赶不走。心想:莫非这是天意。姑娘就带着它们回到了村庄。到了村庄,才发现村里闹起了瘟疫,自己的父母危在旦夕,姑娘便把烹制好的雁肉、雁汤给父母喝下,不到半碗饭的`功夫,父母就醒了过来,姑娘又把余下的汤肉分给了乡亲们。第二天瘟疫即退。

  从此以后,每逢正月十六,出嫁的女儿都会在前一天送大雁瞧娘家。但大雁毕竟是珍禽,人们就用面制成大雁形状,借以正月十五求吉利,驱瘟疫,为父母消灾。

  吃了晚饭,大街上灯火通宵,人们便去逛庙会,孩子们穿着新衣裳,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放着传统的歌曲,有的是兔子的,有的是大龙,有的会唱歌……大人们则在欣赏花灯,谈论着新的一年,也不忘给孩子们买些吃的:冰糖葫芦、炸串、烤香肠……这可大饱了孩子们的口福,看着这幅景象,嘴里汤圆好像更甜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一个充满欢乐和幸福的日子,传统习俗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得以传承。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0-14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8-09

“家乡的风俗”作文08-11

家乡的风俗作文11-20

家乡风俗作文11-0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06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2-18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