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书刊里的记忆
“那一天的报纸大约什么时候来,那个杂志在哪个月的哪一天到,我就会眺望家门前的那条路,等着乡村邮递员来,等着那辆绿色自行车的铃声响起。”作家曹文轩对他童年书刊阅读的回忆。在他的童年中,无疑是那报纸杂志成就了现在的他。回首眼前,我的童年,却也是不缺乏那些零零碎碎的记忆。
不提及幼儿园,那时好玩活泼,对书刊一类的物品几乎是滴水不进。要说那真正接触书刊,是小学。
从步入校门的那刻起,心中的阅读乐趣才真正被点燃。因尚处在低年级阶段,兴趣最深的对象——《小学生时代》。记得那时,每每班中有人抱着一摞书刊出现在我眼前时,内心是兴奋,也是对它的好奇。当那本印着各种彩色图案的封面的书刊送到我手中时,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它。翻阅着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用着老师刚教读过的拼音,逐字逐句的去认识新的字,去发现新的天地。像有一些《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也有许许多多的童话故事,各种喜爱的小动物都纷纷变成了人,他们会说话,会做表情。还有那些安全知识,例如“地震来临时的措施”“受伤时的清理方法”等一些我还不太懂的知识。不得不承认,在生活中的许多小窍门,也有大部分是从这本书刊中汲取而来的。
再大一些,到了五六年级,书刊的内容也在随时间的改变发生着一丝一缕的变化。刊登的文章内容在变,模版的样式在变,每一期的封面也在改变。而我相信着,唯一不变的,是我对这本书刊的热爱与执着。现在再回想,那些有趣的画面总是挥之不去的——印象深刻的是,是一个类似于聊天室的地方。每次拿到书刊,首选定是翻到这一页。它总会把一些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一些生活中的趣事,用大家最为熟知的聊天的方式呈现出来。那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人,而最主要的,则是名叫“西子姐姐”的。它会提出这期的内容,也会在结尾点出此次聊天后所要表达的道理。而那些道理,也确实是至今还为受用的。
小学六年,它无非是承载我成长的记忆的书刊。我从中学到了点点滴滴,也感受了点点滴滴。现在弟弟上了小学,当我看到他手中的《小学生时代》,封面依旧由彩色图案构成,附上了一两句诗句,看着那些标注着拼音的文字,仿佛在告诉我又一个时代的来临。
随着一个暑假的结束,步入初中后,迎来了《中学生时代》。它不像《小学生时代》那般花哨,只是有着该属于自己的内敛与沉稳。相比之下,它多了很多的文字,也于此给我带来了许多优秀的文章。那些文章使我反复的去咀嚼,去品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需要时便可大展身手。
它给我带来的,也不仅仅是知识。记得自己总是会去看那些写的优美的文章,不知为何,那些文字对我有着一种莫名的致命吸引力,那些简简单单由中国汉字构成的句子,使得我反复去品读。对作文的感悟,一些是来自书籍,我想剩余的部分,便是从书刊中得来的吧。那些得来的感悟,总能在参赛时发挥作用,总能不言而合的出现在文章中。一切都没有事先预料。只是它在记忆里,深嵌在脑中,于是乎,自然而然地便就写了出来。那些获得的奖,来自于书刊的作用也是不可置否的。
当然,伴随过我的书刊不仅仅是这些,少时的《少年作家》《小爱迪生》等订阅的书刊,都有回忆的残影,它们都给予我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少不了那无穷的乐趣。就像是动画片中的哆唻A梦,他陪伴着大雄成长,而在我成长记忆中,那些书刊,也何曾不是我的哆唻A梦呢?
直到现在,我仍会去翻阅那些有着时间沉淀的书刊。母亲多次问我为何不将它们丢掉。我却也是一时语塞。后来,读到了一段小故事——有一个人问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登山家回答说:“因为山峰在那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因为书刊在那里。”属于书刊的记忆也还在那里。
对于书刊,就好像是——“哪一期的书刊什么时候发,我就会紧盯着同学的手中,等着那些书刊的到来,等着那一摞来自记忆的呼唤。”
【书刊里的记忆】相关文章:
枫叶里的记忆作文10-24
岁月里的记忆作文10-10
记忆里的光02-15
照片里的记忆作文02-23
记忆里的蒲公英02-20
藏在时光里的记忆02-19
清浅时光里的记忆02-19
照片里的记忆作文02-15
记忆里的芬芳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