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收获的作文3篇【热】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收获的作文3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1
曾多次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捧起又放下。总是对那充满诗意的书品产生了无尽的困惑:先生为何称旅行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缘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循着先生的脚步,我展开了我的西行。旅行很快乐。我看见了尘封千年的兵马俑,我看见了大漠深处的月牙泉。我收获,因为浩瀚的秦史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快乐,因为断绝人烟的大漠深处竟有如此一片绿洲。我的收获是形体上的。
翻开文集,游于文字中,再借先生的眼睛观察,我却感到了一丝苦。我用心灵与兵马俑对话,我触到了繁华不再的咸阳城的一声叹息;我用心灵与月牙泉窃语,我感到风吹狂沙,小泉可能在弹指间被埋没的恐惧。我的收获是苦,是心灵上的苦。
我驚异,去旅游、去躬行,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收获一丝哀伤!
在西行途中,我再次翻开余秋雨先生的著作,越发地了解了他。他游敦煌,历兰州,攀沙山,览咸阳,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风景。一次次思想的游历,使他一次次收获到人世间的真谛,虽有苦感,咽下却觉甘甜,我想这大概就是先生一次又一次进行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我不停地行走西行旅途中,带着《文化苦旅》边走边思:王安石的褒禅山之行是苦的,但他的.心灵旅行却是有收获的,因为明白了以“志”“力”“假于物”达到人生的目标的道理。东坡先生的石钟山之行也是苦的,但他的心灵之旅也是有收获的,因为他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的西行之旅既快乐,又疲劳。不过,也有了自己独有的收获——读起《文化苦旅》时,旅途的疲惫渐已消失;读起《文化苦旅》时,孤独的感觉离己而去;读起《文化苦旅》时,更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我的心灵随着《文化苦旅》而置于阳光下,扫除了阴霾,换上了温暖与明亮。我的心灵来到了阳光下、大漠上,充满了希望,满眼是生命的光彩。我在前人的心灵旅行中,终于找到了一边行走一边读书的轻松,终于收获到了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越来越接近思想的天堂之真理。
说得不错!读书、旅行、实践,尽管是一次“苦旅”,但又是人生的最大收获……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的最大亮点是内容厚实,立意深刻。以《文化苦旅》为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情节安排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作者由对《文化苦旅》的“苦”起疑,继而惊异先生“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收获一丝哀伤”,明白先生的收获正在于他“心灵的苦旅”。由“我”带着《文化苦旅》“旅行很快乐”,也“疲劳”,继而“边走边思”,“终于收获到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越来越接近思想的天堂之真理”。文章写得含蓄,富有哲理,显示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思维的深刻。
文章写得有“波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致,牵动阅卷老师的情感神经,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2
窗外小地里的三棵枣树,已有四五年了,长的高高大大,蓬勃旺盛,让人一进家门就能从窗户上看到生机勃勃的景象,遗憾的是这些树个个结的果很少,因此,丈夫不断的给他们喷药,希望能够多坐果,但年年都是失败。今年 我们看着满树满枝的枣花,不禁喜至心头,丈夫又想希望于农药能够坐果,结果又是凋谢了很多的花,我一阵怨言,他当然又一阵不快。
一日起早,信步阳台,忽见窗外一片喜景。几乎所有的枣树侧枝梢又刚刚长出新叶,且又生出很多的枣胚,看来还有结果的可能,再看,阳台上一直摆放的盆景 也分别有开花的,有长出新芽的,尤其是那两朵并蒂开放的小花红的简直耀眼,这不禁令我十分惊讶,因为,我几乎每天都要给它们浇水,没想到却没发现什么时候有了花蕾。还有那两盆金边琥珀的底部也陆续地长出了对称的两个小芽,那样绿,那样翠,不由人凝神注目,望着这所有的一切,我的心情豁然开朗,感觉世间一切还那么美好,希望就存放在每一个时间里,要用心地去等候,去发现,去体味,去欣赏。这需要耐心,需要时间,需要机会,更需要不失信心地去创造,去奋斗,去争取。我找到了这个结果的`原因,首先是最近雨水多,其次是因为天热,我们都增多了浇水的次数。
其实,人间很多的事也是这样,不要去乱想结果,只要坚持每天的辛劳,护养,付出,一般来说,功夫不负苦心人,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人所做的每一件事,不一定都有结果,但看到好结果的感觉一定是都欢欣鼓舞的。所以,为收获我们该收获的,为享有我们该所有的,我们就要尽力地去拼,去做,去付出。付出是一种享受,给于是一种幸福。万物有情,真情可以感天动地,我们要用善心,用真情,善待每一个人,善办每一件事,不可不作为,尽力求最好。
苍天在上,赐我们一家幸福快乐吧。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3
前不久,读了一本专业书籍,郑毓信教授写的《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这是一本有关小学数学教育的专业书籍。以前,经常看的专业知识多数是一些杂志,文章是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而这本书则 是从小学数学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师、学生、教材、课堂、学校等等的教育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剖析,觉得真是一本不错的书籍,对老师的教学有指导作用。正好上了一节数学课,这种感觉更加 深刻。
前几天,教学《平均分》时,第一节课感觉上得不好,在下一个班立刻改变了思路,觉得好多了。现在想一想,结合郑教授的书籍,我知道了第一节课的.缺陷在哪里。第一,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 基础。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分,其中“每份”和“份数”这两个词对学生来说太陌生,由学生分小棒直接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太突然,以致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总是把“每份”和“份数”弄 错了,例如: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应是1111 1111,有的学生则分成了11 11 11 11。因此,在第二个班上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个过渡:当课件展示完每只兔子分得4个萝卜时,指着课件说:“ 刚才我们把8个萝卜分给了两只小兔子,每只兔子4个萝卜,就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2份,每份4个萝卜。”学生看着课件再说一遍。由此,抽象出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样 ,学生对“每份”和“份数”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第二,没有将数学活动内化为知识。第一节课的时候,因为学生总是把“每份”和“份数”弄错,我就让学生多练了几次分 小棒,想这样试图改变这一缺陷,但效果不好。第二节课教学时,每进行一次操做,我就让学生说一说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学生会看着分的小棒说出:“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学生不仅会 操作,而且还会把说的结果分出来,也很少出现错误。这就是书中提到的“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辄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就是党学生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 及时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我第一节课,想到的就是多多操作就能改变错误,因而也没有来得及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当为自己的教学找到理论依据的时候, 非常欣喜。我想应该得益于看了这样的一本很好的专业书籍。
记得我在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时,总是有一点,那就是:要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多读专业性书籍。当时,自己只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真正静静坐下来看一本专业书籍的时间还是很少。以后,应该挤 出时间来看点书了,一本好书确实能为教学起到指导作用,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读书收获的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读书的收获作文09-06
读书收获的作文(经典)12-19
读书收获的作文09-21
读书的收获作文01-02
读书的收获作文12-24
作文读书的收获01-17
读书的收获作文(经典)02-20
读书收获作文03-22
读书与收获作文10-03
读书的收获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