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

时间:2024-06-10 15:52:23 6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典】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2)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师:你能算出结果吗?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是1个,是3个,合起来是4个,即。

  (4)师:+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同桌商量后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课件动画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教学例1的第(2)题

  (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指名学生说一说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应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师:为什么-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减?

  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3个减去1个,得到2个,即,也就是。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加法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1页第1~5题。

  3.完成教材第92页第6题。(提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连加或连减)

  课后小结

  你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吗?

  课后习题

  工程队铺一条公路。六月份上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四,下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八,还剩这段路的几分之几没有铺?

  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3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

  2、会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实际生活中相关工程问题类的分式方程应用题的分析应用.

  学习难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来表示并且求得结果.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解方程

  (1)(2)

  2、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千米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分钟后,其余同学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骑车同学速度的2倍,求骑车同学的速度。

  (1)此题中所包含的'相等关系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设骑车同学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汽车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小时,骑车同学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

  (3)列出方程,并解答.

  二、探究新知

  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练习:甲,乙做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

  例2某次列车平均提速 vkm/h.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km,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练习:甲、乙两人分别从距目的地6km和10km的两地同时出发,甲、乙的速度比是3:4,结果甲比乙提前20min到达目的地.求甲、乙的速度。

  三、巩固练习:

  1、某化肥厂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x吨,由于采取了新技术,每天多生产化肥3吨,实际生产180吨与原计划生产120吨的时间相等,那么适合x的方程是().

  2、部分学生自行组织春游,预计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名学生参加,总费用不变,这样每人可少交3元,若设原来这部分学生的人数是x人,则可列方程为.

  3、某市为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决定修建一条从市中心到飞机场的轻轨铁路.实际施工时,每月的工效比原计划提高了20%,结果提前5个月完成这一工程.求原计划完成这一工程的时间是多少月?

  4、我市某校为了创建书香校园,去年购进一批图书,经了解,科普书的单价比文学书的单价多4元,用12000元购进的科普书与用8000元购进的文学书本数相等,今年文学书和科普书的单价和去年相比保持不变,该校打算用10000元再购进一批文学书和科普书,问购进文学书550本后至多还能购进多少本科普书?

  5、某工厂加工某种产品,机器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比手工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的2倍多9件,若加工1800件这样的产品,机器加工所用的时间是手工加工所用时间的倍,求手工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

  四、课后反思: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能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对它们的实际价值有所感知。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准备】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下课后老师就准备到这个商场购买东西。你们知道老师到商场购买东西必须带上什么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难回答出是“钱”。

  师:对,买东西必须要带钱。(出示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的钱)美国的钱叫美元,欧洲的钱叫欧元,日本的钱叫日元,中国的钱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人民币

  师掏出一叠人民币。

  师: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

  学生认人民币,学生认一张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不认识的大家一起认,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贴钱的时候按分、角、元从小到大分类贴。

  师:(指黑板)从贴这些人民币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以下几点:

  (1)人民币有的是金属做的,有的是纸做的。师顺势介绍金属做的叫硬币,纸做的叫纸币;

  (2)分和分在一起,角和角在一起,元和元在一起。师顺势指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并板书在相应的位置上。

  师:(拿出1元的人民币放在上)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你是怎样知道这张人民币就是1元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上面有一个“壹圆”字。

  师:这里的“圆”和“元”是相通的,这是辨认人民币的一个重要标志,你们还可以从这张人民币上的哪些地方辨认出它是1元呢?(显示人民币的正面和反面,学生在上面找1元的字样)你能找到其他人民币上表示面值的数吗?

  学生找后,抽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可以从这些地方辨认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上除了有表示面值的数以外,还有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出人民币上还有不同的图案和防伪标志。

  师:人民币上有不同的图案,但是有一个图案是每张人民币都有的,你们能发现这个相同的图案吗?

  引导学生观察出国徽的图案。

  师:对,国徽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是非常庄严、神圣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护人民币。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人民币呢?

  学生说保护人民币的措施。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上有表示面值的数、图案、防伪标志,请拿出你们的钱和同桌一起找一找这些表示面值的数、图案和防伪标志在哪儿?

  学生一起互相说。

  师:你们会认钱了吗?

  学生:会。

  师:老师考考你们,请翻开书24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做完后集体汇报。

  2、深入认识人民币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的`认识人民币了吗?

  学生:真的。

  师:老师还想考考大家,(拿出1元钱)1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略。

  师:5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略。

  师:10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略。

  师:铅笔大概值多少钱?

  学生回答略。……

  师:所以,我们不但要会认人民币,还要会估计它们能买些什么东西。知道这张人民币的价值,才算真正认识了人民币。

  3、人民币的兑换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到商场买东西需要一些零钱,所以(拿出1元的人民币)老师想要把这1元的换成一些1角的。你们会拿多少张1角跟我换?

  学生:10张1角。

  师:你们觉得这样换公平吗?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觉得公平。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元=10角。

  出示:1张1元和10张1角相等的图及1元=10角。

  师:(拿出1角)1元=10角,想一想1角又等于多少分?

  学生根据前面1元=10角可以得出1角=10分。

  出示1张1角和10张1分相等的图及1角=10分。

  师:我们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后就可以公平地换一些钱了。(拿出2元)比如2元能换多少角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1元等于10角得出2元就可以换20角。

  师:(拿出1元)1元可以换多少张5角呢?

  引导学生得出1元可以换2张5角。

  师:10元可以换多少张5元呢?

  引导学生说出10元可以换2张5元。

  师:请翻开书53页,做议一议。

  学生做完后订正。

  三、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人民币有哪些单位?1元等于多少角?1角等于多少分?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延伸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初步学习了人民币的兑换。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学习的知识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东西,了解一下哪些商品值多少钱,了解一下买东西的过程。

  课后反思: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5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培养动手能力。

  2.进行比较,培养观察和判断能力。

  3.用完整话说一说有关同样多、多些、少些的道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学会正确握笔方法,写字的姿式及写法,提高书写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强调写字的基本要求,培养良好地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连线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2.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3.做写字准备练习,强调写字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1.一一对应,比较多些、少些。

  2.写字准备练习。

  教具准备

  1.实物图或电脑软件,4个萝卜,4只白兔;2只小鸡,1只小鸭图;2个苹果,3个桃的图。

  2.磁力板及10个○,7个△,5个□;小棒若干根。

  3.画有写数字练习格的小黑板。

   4.学生准备5个△,5个○,5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在磁力板摆3个△、4个□、5个○,请学生按图形种类分类。

  要求:把同一类移动到一起,并用笔或金属丝圈起来,再数一数每个圈里的图形各有几个?

  2.请同学们把混在一起的学具分类,而后用手各画一个圈。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同样多。

  (1)认识一一对应,教学同样多。

  ①教师在磁力板上无规则出示或电脑显示4个萝卜,4只白兔,请同学分类。

  ②指名将萝卜和白兔按顺序从上而下排成两行并且圈起来,成5页左上图形状。

  ③引导观察,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只白兔?

  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边说边在萝卜和白兔之间放一根小棒或电脑显示连线)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④认识在什么情况下,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引导学生说: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指导学生用4个○代表4个萝卜, 4个△代表4只白兔,边摆边说,边动手连线。说明萝卜、白兔同样多。(板书: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⑤相互之间指着课本上的图说一说。

  (2)动手摆学具,理解同样多。

  ①摆□,要和○同样多。(5页右上练习,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摆,其它同样在课桌上摆)

  请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摆2个○,再在右边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怎么摆,摆摆看。

  请摆学具的同学说一说,怎么摆,摆几个□,□和○同样多。

  ②摆△,要和○同样多。

  请同学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4个○,在○下面一个对着一个摆△,△要和○同样多,要边摆边说。(一个△对着一个○,摆4个△和○同样多)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请同学们指着教室的人或物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2.利用一一对应,认识多些、少些。

  (1)观察比较,认识多些。

  ①磁力板出示或电脑显示2只小鸡的集合图,再在右边出示1只小鸭集合图。

  指图问:不用数,怎样知道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

  ②学生回答:用连线方法,一只小鸡对照一只小鸭,在小鸡和小鸭之间连上一条线。

  ③指图提问: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再看,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

  ④师生共同小结: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小鸡有多余的,小鸭没有多余的,我们说:小鸡比小鸭多。(板书:小鸡比小鸭多)

  ⑤练习:课本5页左下图,学生摆完后,再说一说怎样摆,△就比○多1个。(先一个△对着一个○,都对上以后再多摆一个△。)

  (2)观察比较,认识少些。

  ①用磁力板或电脑显示:2个苹果的集合图和3个桃的集合图。

  提问:不用数,怎样知道苹果和桃谁多、谁少?

  ②同学们互相议论后,指名回答并连线。

  ③小结:一个苹果对着一个桃;苹果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苹果比桃少。(板书:苹果比桃少)

  ④练习:课本5页右下图,学生自己动手摆完后,指着图说一说怎样摆。

  3.反馈练习。

  (1)摆学具,比多少。(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

  ①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和○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多2个。

  ③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少1个。

  (2)练习一、2.(打开书6页,看第2题)

  ①读题目要求。

  ②数一数每个□里的小动物只数,再与点子数同样多的□连线。

  (3)练习一、3.

  ①指导看图,这题里画了两行什么?仔细看每行的后面还画了什么?(一条线)

  ②读题目要求。说明:这一题是要我们看一看哪一行圆多,就在哪一行后面的横线上画。

  ③那行圆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连线)

  发现:两行圆排列都很均匀,而且两行的第一个圆和最后一个圆也上下对齐,但两行的○疏密不同,所以两行的○个数也不同。摆的密的,○的个数多;摆的疏的,○就少,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直接判断出那行多。

  4.写字准备练习。

  (1)讲述握笔方法和写字基本要求。

  ①身体要坐正,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6寸尺),本子对着上衣中间扣线。

  ②用右手握笔,笔放在中指第一关节稍外一点,大姆指和食指捏紧笔杆,握笔处离笔尖约23厘米。

  (2)指导写字。

  ①教师在放大的练习格上边示范边说明:画横线要由左向右,横要平;画竖要由上到下,竖要直;弯儿要拐得圆一些。注意,起笔、落笔要用力,拐弯要稳,笔画要匀。

  ②请同学们按要求先练笔顺,再描完格里虚线的笔画。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6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会计算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2、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一年有几个月?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分别是哪几个?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月份是?(学生回答)

  2、引入:前不久,老师碰到一件奇怪的事,亮亮12岁的生日,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两种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揭示本节课我们就去学习有关二月的一些知识)

  3、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件出示2005~2016年2月份的月历引导:这是200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说,教师填写,你汇报我记录)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3)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再观察比较28和29出现的有规律吗?(初探,生发现每四年里会出现一个29即出现一次闰年)

  4、这样的出现规律在年份也有吗?收集1994——2003年2月的天数统计表,汇报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即我们常说的“4年一闰”。大胆猜测闰年可能与哪个数字有关,列式计算平闰年的年份÷4,观察比较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现学生计算后,教师引导小结: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有余数的则是平年,由此确定平闰年的判定方法。

  5、活学活用判定今年是哪一年,是什么年。

  6、学习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汇报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闰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板书)

  7、了解数学科普知识(你知道吗?闰年的产生及来历)。

  8、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渗透爱国主义情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9、学生计算后交流,师再出示1900年2月份的月历卡,让学生从中发现,用1900除以4,能整除,但并不是闰年,是方法错了吗?

  10、数学科普知识(你还知道吗)

  11、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板书百年不闰,400年又闰,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8、再算1900除以400(想:19除以4有无余数),计算得出1900不是闰年是平年。

四、游戏贯穿,巩固练习

(1)搭桥过河(第4题,呼应引入题目亮亮生日的秘密,教师指名回答,并出示答案:他的生日是2月29日)。

  (2)我们一起摘苹果吧五、分享收获六、老师寄语(珍惜时间教育)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商的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逛超市。花10元钱买了3斤苹果。谁能告诉老师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呢?

  板书:学生的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得近似值。

  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预设:生1:2.5÷0.4=6.25(个)

  生2:2.5÷0.4=6.25(个)≈6(个)

  生3:2.5÷0.4=6.25(个)≈7(个)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小组汇报)

  预设:

  生1:瓶子需要整个数,不能用小数表示。把6.25个用“四舍五入法”约等于6个。

  生2:6个只能装0.4×6=2.4(千克),不够装应需要7个。

  ③教师概括。

  师:两种答案哪一个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二种)

  师:像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出示例12(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①先独立思考。

  预设:生1:25÷1.5=16.666……(个)

  生2:25÷1.5=16.666……(个)≈17(个)

  生3:25÷1.5=16.666……(个)≈16(个)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

  预设:生1:盒数应取整数,把16.666……(个)用“四舍五入”法应进1,约等于17个。

  生2:但实际包装时,17个礼盒要用1.5×17=25.5(米)的红丝带,丝带不够包装,应是16个。

  生3:16个礼盒用了1.5×16=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16个。

  ③教师概括。

  师:我们应取哪种呢?

  师: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去掉,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三)教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即“进一法”;有时要少一点。即“去尾法”。这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商的近似值实际应用。(板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一关:试一试

  第二关:比一比

  第三关:选一选

  第四关: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商的近似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六、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10÷3= 3.333···(元)≈3.33(元)四舍五入法

  2.5÷0.4 = 6.25(个)≈7(个)进一法

  25÷1.5=16.66……(个)≈16(个)去尾法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8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240)(40)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200)(40)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9

  教学內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班级情況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二十一名,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个班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乐于合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看到了几号面?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课件演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1、师:老师带来的礼品盒上标有数字序号,同学们说的时候很方便,可是生活中不可能给每个物体的面上都贴上这样的序号,怎样才能正确说出各个面的名称呢?其实,人们已经习惯给物体的各个面起一个名字了,大家在书上26页迅速地找一找,看看各个面都叫什么?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盒和名称标签)

  3、师:一般,我们把物体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观察者正对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对于观察者右侧的面叫“右面”,那左侧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出示26页情境图,先说说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面呢?先说说,在连连。(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说说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0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

  教学难点:

  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学生准备

  直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财主分地”的故事吗?

  从前,有个老财主给两个儿子分地。他把一块长方形的地分给大儿子、另一块正方形的'地分给小儿子可是两个儿子都认为自己分的地小,对方的上地大,都认为父亲偏心.老财主为此|分苔恼,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观察发现

  1.摆一摆

  课件出示长方形①。

  图①

  提出问题:长方形图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说一说你们摆的结果吗?

  图①

  图②

  ⊙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长方形图1.图2.图3,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图① 3 2 6 图② 图③

  2.请仔细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图3

  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是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摆一摆它的图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解决问题。

  1)财主分地

  2)例题

  1.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长是11米,宽是7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正方形折纸边长是9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能够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1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6及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比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会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正确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877062156]

  4、谈话导入:

  教师:快来看!他们在玩跷跷板。小老虎们玩得多高兴呀!小熊看到了,它也想玩,它找来了好朋友小兔,可是他们怎么也玩不起来,为什么呢?

  教师:轻重是比出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进行比较。在数学上我们会经常比较什么呢?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说一说数的大小。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在操作中初步直观感知“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15比58少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那篮球比红球少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教师问:红球和黄球比呢?

  小结比较方法:①直观观察比较②借助推理进行比较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3、练习九:

  [第4题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数学游戏题:猜一猜瓶子里有多少个珠子?]

  4.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1745

  四、课堂总结:

  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我们也利用它们把比的结果说的更清楚了。下课后,请同学们也在生活中多运用运用它吧。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这部分内容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教材提供给孩子比三种颜色的球的场景,引导孩子交流得出“蓝球比黄球多一些”,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黄球比蓝球少一些”,并初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通过“红球比黄球多得多”的另外一种表述,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少的多”含义。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2)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体会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可以运用例7中的画图策略或数的组成来解决,还可以利用10与5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鼓励学生思考:数目较大时,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知道装几袋吗?你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

  2、完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建议学生首先分清要分的“单位”不同,第1、2题物体的总数没有直接给出,隐藏在文字和图中,需要学生找出来,再用数的组成去解决,如果选择用圈一圈的策略就不需要找出总数,反而简单。第3题要用到“一打一打”装的情况,一打12个,数较大,圈的过程中应细心。]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圈一圈:能穿5串

  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检测:5串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教学反思】

  通过对穿珠子这一情境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形成了表象,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策略体现了多样化,用画图、数的组成、十个十个的数数、列算式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是目前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2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宽,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课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布料的颜色,并且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具:草图、选择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发则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放在一边。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3

  第一课:快慢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4-5页快慢

  教学目标:

  1.理解快慢的概念

  2.应用: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读123,跟老师读,请同学读

  2.唱儿歌《十个手指头》: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个手指头。

  二、新授

  1.导入: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出小乌龟跑第一,小白兔跑第二,请同学说一说哪种动物跑得快,哪种动物跑德慢。并教同学不要骄傲,懒惰的道理。

  2.分析图1,师:小朋友在干什么?(骑单车)

  叔叔在干什么?(开汽车)

  根据平常的观察,骑单车快还是开汽车快?(汽车泡在前,单车跑在后,单车慢,汽车快)

  3.请同学说说图2,两个小朋友游泳,谁游得快,谁游得慢?要求每一个小朋友都要说,不对的纠正。

  4.堂上练习:在快的下面打√,在慢的下打⊿。先老师示范做一次,再让同学自几在黑板上做一次,然后让同学在书上写一次。

  三:游戏

  抢瓶子游戏:看谁跑得快能把瓶子抢回来。然后问同学谁快谁慢!回答对的表扬,回答错的改正。

  教学反思

  快慢这个概念对于同学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有趣生动比赛活动和平时生活的引导,同学们基本上都能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对于做习题感到烦厌,经常不配合老师。原因是习题太乏味,他不会做,令他没有信心从而讨厌做题。针对这一点我手把手教,并让他上黑板做,当他做对了,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他。做错了,教他做对,鼓励他下次努力!

  第二课:远近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6-7远近

  教学目标:

  1.理解远近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快那个慢,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十个手指头》: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个手指头。

  二:新授

  1.导入:师:请同学看看窗外操场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们能不能看清楚他们的脸啊?(不能)

  他们离教室远不远啊?(有点远),在黑板上写上远走廊的啊姨在干什么啊?

  能不能看清楚啊姨的脸啊?(能)

  啊姨离我们近不近啊?(近),在黑板上写:近

  师:大家看黑板,一起跟老师读读这两个字,远近.上个星期我们学了快慢,这个星期我们一起学学远近!

  2.分析图,图上有什么?(厕所,跟两个小朋友)

  你们猜猜他们想干什么?(上厕所)

  你们想一想那个小朋友能先上厕所(穿红衣服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因为这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请每个同学说一说: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3.同学伸出小手,把手放在脸上,然后把手慢慢推开!师:手放在脸上离脸很近.推开就离脸远.

  4.实物演示:先把凳子放在门旁边,说现在凳子离门近.然后把凳子放在离门远点的地方说现在凳子离门远.

  堂上练习:看图说一说,小朋友离马桶和水抖,哪个近哪个远.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说一说,说得不对的改正,说对的给予表扬.

  三:游戏请走近老师和远离老师,走近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拍拍手,远离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挥挥手.

  教学反思

  远、近这两个概念相对于快慢抽象,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还是几个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或者教学不能很好的贴近生活,针对这一点,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教学,把概念融入生活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理解概念。

  第三课:厚薄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10-11厚薄

  教学目标:

  1.理解厚薄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公主。

  二:新授

  1.导入师:小朋友现在天气冷不冷啊?(冷)

  数一数你们穿了多少件衣服啊?

  暖不暖啊?请一个同学回答.(暖)

  师:让老师摸摸你的衣服。嗯,衣服很厚。在黑板上写上厚。

  冬天的时候我们穿厚衣服可以保暖,可以不怕冷。拿出一件薄衣服,大家看看这件衣服,这件衣服很薄,冬天只穿它就不够暖,容易感冒,大家要记住冬天的时候多穿厚衣服。在黑板上写上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下题目:厚薄。读三次。大家想想怎样才叫厚,怎样才叫薄。

  2.分析图:师:请同学看看黑板这两件衣服,请同学告诉老师那件厚,那件薄,厚的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薄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师:请同学回答那件衣服是适合冬天很冷的时候穿的。引导同学说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

  3.实物辨别厚薄:拿出两件衣服,一件厚的`衣服一件薄的衣服,请每一个同学摸摸,穿一穿。先穿厚衣服,老师引导说这件衣是厚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穿上去很暖!再请同学摸摸薄衣服,引导同学说说薄衣服的特点,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了解厚薄衣服的特点后,请同学回答那个衣服是厚衣服,那个是薄衣服。要求每个同学都能说出,错的及时纠正,对的表扬。

  4.看图,辨别厚被子和薄被子。师:冬天很冷的时候,你想盖厚的被子,还是薄的被子啊?(厚)请看看这图,那个看起来厚点啊(同学议论)请同学回答那个是厚被子,那个是薄被子?为什么说它是厚的被子,因为它看起来很大,肥肥的,很暖。

  三:堂上练习

  看图说一说哪条裤子厚?哪条裤子薄?

  在厚的衣服下画√,在薄的书本下画○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4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5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06-10

藏在书本里的精彩作文01-22

关于藏在书本里的精彩作文精选10-08

学问藏在时间里02-18

学问藏在坚持里作文11-04

学问藏在游戏里作文11-04

学问藏在成长里作文11-14

学问藏在成长里作文通用11-15

学问藏在坚持里作文范文通用06-26

学问藏在坚持里作文(精选57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