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物作文

时间:2024-06-11 09:44:32 家乡 我要投稿

家乡风物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风物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风物作文

家乡风物作文1

  我的家乡洛阳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了文化底蕴的现代都市,它位于河南省西部,是被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有一个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音乐喷泉拥有许多世界之最,包括有世界上最长的数控跑泉(369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综合水景工程(喷泉区域约12万方米),世界首创的高科技水形(百变喷泉),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控定位系统(360度无差别定位的数控摇摆),世界上最高最长的变频阵列。音乐喷泉千姿百态、无与伦比的视听效果成为洛阳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游客们享受了全新的视觉盛宴。

  洛阳历史悠久,是十三朝古都。有夏都阳翟(登封)、商都西毫(偃师)、西周都、东周都、西汉初都、东汉都、曹魏都、都、北魏迁都洛阳、隋朝建东都洛阳、唐朝移都洛阳、武周都、后梁迁都洛阳、后唐迁都洛阳、后晋都。洛阳还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啊!多么美丽而又历史悠久的城市呀!我喜欢你,不只是因为我的家乡是洛阳,更因为我为我生在洛阳,活在洛阳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家乡风物作文2

  我的家乡是一个充满故事和让我印象深的地方,然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人却是一位抗战英雄。那里是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战役的主战场,当时马将军受到鬼子的'猛烈炮击的时候就是从我们的江里大杀敌军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这就是著名的江桥战役。

  几年前为了纪念马占山领导江桥战役当地建了一座江桥抗战纪念馆,在纪念馆内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都被完美复原。这更是让我深受震撼的是马将军的抗战决心,即使在最糟糕的自然环境下还与鬼子在顽强抗战。在江桥抗战遗址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背面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勿忘国耻,居安思危。”这八个字更是提醒我们后入要牢记使命。

家乡风物作文3

  荷公特祠坐落在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的缙云县河阳村。河阳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设计特色,现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保留着三座古代大桥和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还有农具、家具、壁画、匾额、雕刻以及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剪纸,荷公特祠就是这些文化瑰宝中的典范。

  荷公特祠又名“孝子祠”,建于光绪三十二年,是为了表彰孝子朱得三而建的家祠。据家谱记载,朱得三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养大。后来母亲卧病在床,朱得三侍奉数月,衣不解带,母亲死后守墓三年。浙江巡抚特准给他建造一座孝子祠,用他父亲的名字“朱荷”来命名。

  祠堂坐北朝南,面积有405平方米,环境清幽,古色古香。祠堂中的.布局与雕刻更是独具匠心,颇有讲究。

  祠堂的木雕力求简洁自然,虽带几分含蓄,但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了理财精明、注重实效、不显奢华的精神。雕花主要分布在较醒目的位置,例如廊下、门窗、神龛等处,且在同一部分也有简繁之分,细节上各有千秋,装饰手段自然、活泼、典雅,图案有动物、植物、器物等,技艺之高超,让人惊叹不已。

  就如正殿中的四根柱子,它们与房梁接壤处都刻有雕花,仔细观察,分别是马、虎、狗、羊,它们皆以脍炙人口的典故与俗语为媒介,分别象征了忠、节、义、孝,如《春秋繁露》记载:“凡贽,乡用羔,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朱得三就如羊羔一般,将“孝”字坚守到底。他对于传统风尚的继承,展现了朱家良好的家风。

  祠堂内还挂有清光绪年间的“节孝”牌匾,以及民国时期的“孝女”“冰玉比洁”匾额。孝女匾额上写“朱孝女名杏仙孝子得三女,幼聪慧喜闲静,自少女失恃,赖父与祖母抚养成立,女先意承志能得父与祖母之欢心,祖母病,乃父调护多方不离左右,女亦事事服劳,祖母殁,女长斋顶礼焚香叩天时,祝严亲康健,抚幼弟珍爱备至,女守贞不字闭户诵经,孝友出于天性,年五十仍然孺慕”,表现出对朱杏仙品行的肯定与赞赏,对后世起着引导作用。

  庄严肃穆的祠堂记载了祖先们对后辈们的希望。大门口屏风上的《河阳家训》写道:知冠礼,慎婚礼,简葬礼,敬祭礼,敦孝悌,重尊长,务耕读,禁赌博,崇节俭,息讼狱,教子弟,谨闺门,戒斗狠,完钱粮,惩奸慝,严盗贼,储常帑,儆私侵,明交易,御外侮。如今的河阳人严于律己、品行兼优,祖上的良好品德在此传承,荷公特祠的文化价值也便不言而喻了。

  荷公特祠经过几代河阳人的修葺、还原,在历史长河中发出了更加夺目的熠熠光辉,它见证着河阳人对精湛技艺的继承,也见证着大家对优秀文化的传承,这巍巍古祠一定会在光华璀璨的天空之下屹立不倒,展现出傲人的风采。

家乡风物作文4

  横岗山,位于我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为大别山南端一峰,重峦叠嶂宛如龙卧其巅,因此得名“横岗”。

  去年夏天,爸爸带我们去横岗山游玩,我也得以亲近这座远近闻名的山峰,感受其壮美。

  横岗山上庙宇繁多,有真武殿、圣母殿、玉皇殿、云盖寺等,在唐宋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有“庙宇七座,殿厢塔室七十余间”。寺庙多了,各种美丽、感人的传说就多了起来,如“龟驮经书”“龙头石雕”“舍身崖”等,更有“九龙参顶”的故事,给横岗山添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横岗山又名“九龙参顶”,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九条恶龙在此地兴风作浪,为害一方。玉皇大帝派真武祖师前去降伏,真武祖师只用一块山石就把九条恶龙压得动弹不得,后来这里就长出了横岗山,也建立起不少庙宇,唯独真武祖师殿屡建屡毁。原来那九条恶龙不服管教,故意针对真武祖师。玉皇大帝知道后龙颜大怒,在横岗山顶连跺三脚,跺的九条龙连连求饶,保证不再生事并且每年到殿里参拜。为了保险起见,玉皇大帝在山顶建立了玉皇殿,九条恶龙一看,也不敢偷懒,每年到山顶参拜,这就是九龙参顶的由来。

  在隋朝以前,横岗山还只是道家圣地,唐宋后佛道一家,横岗山上也就出现了道观与寺庙并存的现象。

  横岗山上一层层石阶,是信徒虔诚的脚步,一座座寺庙、一座座道观更是文化的结晶。

  脚步不停,探索不止。茂盛的树林,青石的台阶,石壁上镂空而成的小路,隐藏的细泉,从香炉中升起的能使人心神安宁的烟雾,焚烧香纸时的火光映照出人们虔诚的眼睛,映照出横岗山千年的风景。

家乡风物作文5

  如果提到内蒙古篮球第一人,我们通辽人一定特别骄傲的说“是我们老乡,通辽的!”看到这里大家一定猜到他是谁了吧!曹志鹏?对!就是曹志鹏!接下来由我来带领大家走进他的世界,去领略他的风采!

  在2005年时,正式接受篮球培训,以全面的技术著称。拥有国内的最强得分水平,已经成为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球员。并且成为内蒙古第二位进入CBA试训的`运动员,也是内蒙古首位低于20周岁进入职业联赛训练的运动员。

  他不仅战功显赫,还有一颗爱国之心!

  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仅仅几十秒的时候,一座繁华的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当曹志鹏看到这篇新闻的时候,要求团队每人必须捐出五件新衣紧急送往灾区,并且还捐助善款。随后,在赛场上,曹志鹏还佩戴带有“汶川加油”的护具!

  曹志鹏曾做通辽市实验中学篮球联赛冠军颁奖人时,对同学们说“只要我能够走路,我就不会缺席任何一场比赛。现在我对同学说,只要你能够站起来,就不要放弃向前奔跑的机会。梦想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很多荆棘、坎坷,只有坚强走下去才能赢得人生的辉煌,我提倡青年人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

  这就是曹志鹏;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榜样;这就是内蒙古篮球第一人。

家乡风物作文6

  九月三十号下午,我们在壶镇南顿村进行了一次访谈。南顿村,是一个以竹子制作为特色的村子。本次我们研究的是南顿村的一大特色竹具——斗笠。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在古代,斗笠作为挡雨遮阳的器具,在山村水乡随处可见;到了现代,更有一些旅游景点,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家庭,也会在墙上挂上一个斗笠作为装饰。

  漫步南顿村,目之所及最多的,除了鲜红的灯笼,就是斗笠了。就如右图所示,墙上挂着五彩的斗笠,前方还立着一个巨型斗笠。

  接着我们对斗笠进行了深入了解。由于大家对斗笠方面都未作了解,我们诚邀了一位当地老人为我们讲解,以下为我们的对话内容:

  珊:老奶奶,请问咱们村里这些挂着的斗笠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老奶奶:这个斗笠呢,要真正完完整整做出来,是非常麻烦的,要经过11道工序。首先啊,我们是要破竹剖篾,将数年生的老毛竹砍来,剔去竹枝,用篾刀将竹干破开,剖成筷状的竹条;然后呢,再给他慢慢剥离开青黄层,竹青层部分比较坚韧,竹黄层部分则较为松脆,我们在剖竹时啊就要特别注意分别对待了。把青黄篾细心地剖成很薄的竹篾,再用篾刀把篾条刮光滑,就能开始编斗笠了。我们在剖竹时,是要两眼盯着竹节,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竹篾的一头,右手拿住刀,将竹篾剖分开后,退一下刀,再用力把刀滑向箨环。刚开始做的时候呢一般很难把一大根竹干的竹篾从上到下一剖到底,这是个技术活,一下子不小心,不是竹箨环断裂,就是篾丝割破手或篾刀切到手。所以像我们编织斗笠师傅的手,总是布满伤疤。(说完还把手伸给我们看了看)我是年轻的时候做过这个,那个时候的疤啊,现在都还有呢,想想那个时候做这个,11道工序下来马虎不得,也就才卖一两毛一个,现在是涨价咯,好一点的要十几了呢。

  珊:那斗笠本身有什么好处,对于我们生活又有什么用处呢?

  老奶奶:斗笠是我们这些农民的必备品啊,每次去田里干活,都要带上它呢,轻便好用,可以遮阳又可以挡雨。你看斗笠外形宽大,其实摸起来顺滑一点都不扎手的,给我们干活的时候防晒、防雨、透气散热。最开始用斗笠的先是那些天天干活的农夫。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每日天刚亮,就抓起斗笠走进田里。这个时候,斗笠就可以保护他们的脸和脖子,方便耕作。

  珊:嗯嗯,看来斗笠在农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农民伯伯劳动生活中不可少的用品呢!可是,刚刚我们一路走过来,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斗笠,有的是薄薄的一个,有的又是白色的,这些款式的斗笠又有什么不同呢?

  老奶奶:这些就是带起来的效果啊,质量之类的不一样,你看那些有白色夹在里面的`,那些是纸或者是塑料膜,这样夹起来,戴起来的时候就会比那些粽叶的凉很多,更加遮阳光,还有的厚一点,那些质量就更好,可以用得更久。

  珊:我明白了,那谢谢老奶奶了,今天麻烦你了!

  最后,老奶奶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斗笠的故事,她说:“乾隆年间,任太常寺博士的中方荆坪村人潘仕权执掌宫庭礼仪,他回乡省亲后返京,将斗笠献给乾隆皇帝,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从此中方斗笠成为清朝贡品。”

  至今,斗笠依然留存,南顿村民们也仍然保留着制作斗笠的手工技艺。他们想把自己的这项属于村里人独特的手工技术永久留存,把这项技术传给下一代。相信,制作斗笠的手工技艺会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

  本次南顿村之旅,让我们小组感受到来自“竹文化”的浓厚冲击,体会到“竹传统”的工艺价值。但是,在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农民更多选择的是塑料制品而非竹制斗笠,青年人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创新而非传统工艺。在总体上我们对传统的关注愈来愈少,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失传。因而,当今社会下我们在关注创新的同时,也应多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让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更流长。

家乡风物作文7

  说起家乡,总会有一副幸福,纯洁,山清水秀的画面呈现,但说到家乡的人物,就会有淳朴,善良的感觉。

  对于家乡的其他人我没有太多的记忆,但有一位老奶奶,她那慈祥和蔼的'笑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当我回到家乡的时候,总会看到一副和蔼可亲而布满皱纹的脸,却常常带着笑容,时不时还会说起这个姑娘又回来了。这位老奶奶对人都很友好,热情,每次得知谁家有困难了,她总是回去询问,还会帮忙,也从来没说过想要什么回报。

  她也特别的勤劳,每当我无聊的时候走在田间的路上,总会出现一个模糊疲惫的身影在田里劳作,不禁想起她那一双布满老茧粗糙的手。我想,对于那位老奶奶而言,青春时美好的岁月早已不在,留给她的想必只有脸上的一道道皱纹了吧。

家乡风物作文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的。两千多年前,屈原为了力谏君主,迫不得已而跳入汨罗江中溺死,于是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了一座祠堂,那座祠堂便是我的家乡——汨罗的“屈子祠”。

  走进屈子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独醒亭”,这个亭子为六角形状,花岗石辅基,红柱碧瓦,亭内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的情景。

  再往里面走就进入了屈原碑林,传说他的脸被鱼啃掉了半边,他的女儿便把缺了的半边脸嵌上金子,她怕金子会被别人盗走,于是帮屈原立了12座墓。

  碑林里还有一座屈原的铜像,那就是天问台,它是仿楚辞《天问》而建,屈原在仰天行吟,像是正在对天发问:“天地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所至极邪?”这个问题2300年后的今人还在问天。郭沫若说《天问》是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

  再走近去就可以看到骚坛了,骚坛是明清时代的一个民间诗歌组织。骚坛诗社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与上海白社、东坡诗社等全国有名的诗社都有交往。

  家乡的屈子祠跟其他的地方着不同的特点,也许在你这心中它不是那么美,但是在我心中它永远是最美的!

家乡风物作文9

  宁波是我的家乡,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海滨城市。下面介绍宁波的古建筑。

  一、天一阁月湖

  天一阁是宁波的著名建筑,它坐落于月湖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古色古香的庭院,浓浓的古书气息,让人立刻对它悠久的'历史产生敬仰。一进大门便看见藏书楼主人范钦的石像,他身后的壁画也栩栩如生。藏书楼里面陈列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籍也上百年的历史。

  天一阁防火藏书楼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楼上的通间大致上是用于存贮图书,布置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划分开,井井有条。楼下为六间的布局。天一阁与范氏住宅之间还隔有一墙,用以防火。

  月湖,又名西湖,位于宁波市城区的西南,开凿于唐贞观年间。南宋时期广建亭台楼阁,植树种花,形成“月湖十洲”。这十洲分别为湖东的“竹屿”,月岛的“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

  宋元以来,月湖是浙东学术的中心。唐朝贺知章、北宋王安石、南宋史浩、宋朝杨简、明末清初万斯同等都在月湖留下了痕迹,他们或隐居、或讲学,或做官,或著书。

  二、梁祝文化公园

  梁祝文化公园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

  相传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县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接着坟中竟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三、南塘老街

  南塘老街曾是旧宁波商贸文化聚集地,叫“南门三市”。这条街上商铺林立,货品琳琅满目,全是宁波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美食。“缸鸭狗”的汤圆,颗颗圆滑饱满,芝麻馅甜而不腻,汤圆上撒点桂花,清香扑鼻,混合糯米香,简直沁人心脾。“油赞子”有百年的历史。每家油赞子店铺门前都挤满了人。一根根油赞子拧成麻花状,一口咬下去,酥酥脆脆。除了面香还有海苔的味道在口中回味,让人忍不住再来一根。“慈城年糕”洁白如玉,十分软糯,很有嚼劲。“年糕,年糕,年年高”,宁波人喜欢吃年糕,也会做年糕。在做好的年糕上印上“五福”“六宝”“金钱”等字,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三北豆酥糖”口感酥松,入口即化,不沾牙,吃完后,淡淡的黄豆香迟迟不会散去。

  宁波,有它别有风味的一面。时代在发展,宁波人的生活也越变越好。

家乡风物作文10

  夏夜,风轻轻吹过,一个女孩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女孩对着婴儿眼里满是宠溺,那个婴儿是我,女孩就是我的姐姐。

  从我记事起姐姐就是我的骄傲她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市里的演讲比赛也常有她的身影但是却因为高考失利没考上一中便选择了创业

  她学习了2年的专业技能而后便开始了实践在前后5年的时间里收获颇丰最终决定自己开店到现在也做到了月入十万

  我时常被姐姐的.生活迷住她就像一个生活的诗人不会被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绊住脚步,而是在红尘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绽放魅力她会在工作时通宵做方案也会在休息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娴静时如弱柳扶风行动时雷厉风行

  我常常对她表达我的烦恼她总能轻而易举的化解我的疑惑她就像我的人生导师让我树立正确的三观让我的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这就是我的姐姐我的骄傲

家乡风物作文11

  作为一个丽水人,谭宅对于我来说却是极其陌生的,还是因为这次的访谈任务,我才第一次听说并了解谭宅。

  丽水谭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酱园弄,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构造形式、工艺特征类同。建筑布局合理,工艺精湛,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谭宅是丽水城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实例。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过去,我从来想过一座宅子会有这么大的用处。

  谭宅之所以被称为谭宅,是因为清代中期一户姓谭的人家迁徙到丽水,逐渐成为名门望族,而这一户人家历代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办新学,而且这城内最早的女子学堂就创办于谭宅楼上。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度攻克处州府城,二次驻扎谭宅。光绪末年,处州知府赵亮熙曾以谭宅为府第。新中国成立后,谭宅曾用作丽水县公安局、丽水县公社联合诊所。(1986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丽水县置丽水市)

  而谭宅最令我影响深刻还是它的建筑。谭宅建造法式规范严谨,细部装饰手法多变,显露了江南民居的纤丽和柔美。建筑总体布局在一条轴线上。厅堂、天井、厢房对称组合,四周围以墙垣,构成了封闭式院落;院内雕饰工艺精美、题材丰富、寓意祥和;院外门窗装饰简洁,墙垣、屋面用白、青灰色调,比较朴素淡雅,屏风山墙高耸错落,既稳重又富有轮廓之美。在实用功能上,筑台基使之高出外围地面,并在居室内铺设木板,起到了干燥防潮作用;天井较宽敞,通风采光好,可充分接纳日照;院内栽植花木,形成了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四周墙垣包绕,屏风式山墙高出屋面,起到了装饰和防火的效果,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丽水民居的建构文化特色。宅内居民告诉我们,那房梁连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都是用榫卯结构,由木头凹凸部分啮合而成的,十分讲究。还有屋檐上的瓦片,每个瓦片上都雕有花纹,做工非常细致。

  谭宅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式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为昔日处州府城首屈一指的豪宅。其实酱园弄中的几栋房屋都是谭家的,只不过这个挂着保护单位牌子的,是最大的'一座。谭宅在建造完成后,历经多次战乱,在40年代日军空袭中甚至被燃烧弹命中,然而建筑始终被保存下来。

  酱园弄谭宅于1988年7月19日公布为丽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山墙为界,整幢建筑。建筑控制地带北到环城河,东到文昌路口,西到大众街口,南侧30米。谭宅的整座梁架为穿斗式,牛腿、雀替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雕刻,隔扇门、窗格子均有精细的花鸟雕刻,二进后天井墙上绘有壁画,彩绘山水人物,旁题黑底白字行书。照壁前后植有各类盆景花木,原有假山,已毁。进门时,我们还看到两旁有凹槽,谭内居民告诉我们这原本是用来放门槛的,那门槛几乎比人的腰还高,以体现其身份和地位之高。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谭宅的辉煌。

  虽然我们已看不到昔日的谭宅到底如何,但这次的访谈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我们要更多的去关注我们家乡古建筑,它们承载的是过去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是古老的文明,值得我们永久铭记。

家乡风物作文12

  糖油果子是一种名小吃,但它近几年似乎漂泊不定,要找到它除非去锦里等古巷,否则只能凭运气。

  小时候,妈妈就常给我讲起她大学时下课常买糖油果子吃,一买就是两三串,待咀嚼下咽,只觉疲惫烟消云散,又能大干一番。然而,由于各种机缘不巧合,我一直未得品尝。大约在去年,期盼已久的糖油果子出现在校门口一个即停即走的小.摊,我终有幸得一尝。

  做糖油果子,先将糯朱粉加上水和白砂糖,揉成蓬松的团子,放入油锅中炸,糯米团子在油锅中恣意浮沉,待其金黄油亮闪着光泽时捞出,盛在竹编的大簸箕里散热,并撒上白芝麻,用竹签串好,就到了顾客们的手上。糖油果子并不似外表般憨态可掬,它们通过人们的嗅觉来传达诱人的真相:酥脆与绵软二词用在它们身上毫不冲实,一口下去,酥到了极点,绵到了境界,甜而不夠的`滋味静伏在舌面,温存久不散。热腾腾的它们带来温暖,在寒冷的冬夜尤为如此。

  在放学等车时,我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着奔向目的地,却都因那小摊而惊喜万分。或许我们都在等,有人等记忆中那份美好,有人等期盼中那份惊艳,在寻觅与驻足、忙碌与惬意中奔跑,暗暗期待渐行渐远中的忽然邂逅。这些纷繁的思绪,皆由糖油果子掌控着起落。糖油果子原来一直以各种方式存在着。

  糖油果子如其名,國润周到,照願着各行人。顾客,如学生、上班族,从金灿甜美唇齿留香里寻求悠然;小贩,从亲手制作、真诚付出中收获谢意和无与伦比的幸福感。温暖在小小的糖油果子中传递。城市烟火气保护着糖油果子,糖油果子滋养着城市烟火气。

  又是良久不见其踪迹了,许是在成都的另一条街道感动着另一些人吧。它一直都以特殊的方式存在着,在街道小巷,也在人们心里。

家乡风物作文13

  道门进士第,俗称丛公堂、总兵府,又称游府,位于壶镇西施行政村道门自然村,但此“西施”并非彼“西施”,此西施源于清光绪年间出了位长相如“清纯淑女”,名为“施化麟”的武进士。

  其可是大有来头,施公不仅为恭亲王得意门生,曾参与抗法入侵、追杀日谍、暗助梁启超和康有为遁日等行动,更是因平乱、抗英战功卓著,奉慈禧太后懿旨“赏戴花翎”,其太祖父、祖父、父亲因其战功诏封“正三品武义都尉”,本人死后追谥号“武丛公”,奉慈禧懿旨被赐“丹书铁券”。

  20世纪初,施公奉慈禧懿旨在自己的出生地——道门敕造了“游击将军府”,即现在的“道门进士第”。此建筑在20xx年被列入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道门进士第总面宽52米,总进深53米,占地2836平方。由主体建筑、两侧附属建筑和青云楼三大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地面均高于路面3米。青云楼为藏书楼或瞭望楼,单体三层建筑,封闭式结构,与主建筑隔路相望。主体建筑分为两部分,南面建筑为天井、正厅及两厢楼,北面建筑与堂屋即内房相连。

  星河运转,宝刹空门,四海风火,亘古不变的清风也吹不尽武门的兴废……在清朝时,只有皇帝允许才可以建造的,并且相比皇帝的九五至尊,他竟然有三阶之高,足以可见施公其的官职之大。但我一直不解,为何这片经天子批准的建筑,门前空土的面积却无法与它的高贵相媲?相传奉施化麟旨来造府第时,他的父亲施润之原本想建一座可以直达西施村施氏宗。

  这精巧细致的瓦片和石雕,很难想象是多么巧的手才创造出了这美景。在屋檐下面很明显有过匾牌挂过的痕迹。

  走进大门,便是正厅了,十分整齐对称的构造。正厅中间的'四根支撑柱和屋顶采用木质,现已被腐蚀了一些。靠近屋顶处的雕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花鸟鱼兽,都呈现出凶险的模样,大抵是因为习武的缘故。

  重头戏来了——便是那几块耀眼的匾牌。“荣封三代”和“朝勇巴图鲁”是施公在28岁时慈禧太后所封的。荣封三代是指他的爷爷爸爸和自己,一人当官,全家都光荣。朝勇巴图鲁是蒙古勇士的称号,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是夸他的武艺高强,同样“蒙古”一词可见,慈禧太后把他当作自己人了。

  一旁的地上还有着两块更为古老的匾牌,长196厘米,高57厘米,牌楼石质构件,礼部尚书、宗室奎润题。那便是原来挂在那大门上的。

  右厅的地上还立着清朝的武举科目举石,也称作“掇石”,石重分别为200斤、250斤和300斤,以抱离地面1尺以上为合格。难以想象,施公竟然可以将最重的抱着绕院子走三圈。

  再往前走,跨过石阶便走进了内厅,厅内当年的壁画早已泛黄,文革等时期留下的印记也已经老去,在岁月更替中,因其广袤的建筑群和墙体,亦发挥过宣传阵地的作用,而现在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沧桑。

  将军府的风光早已停留在昨日的时光里,但透过这余留下的府邸,我们不难想象它昔日的风光。但作为浙江省省级保护单位,我认为其的保护和修复仍需要提高,轻而易举便可触碰到的文物,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不经意的触碰间一点点消磨。作为后代的我们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领略到“道门进士第”的风光,并且对于其的保护有真正的实际做法。

家乡风物作文14

  山一程,水一程,巴士车开始变得颠簸起来,渐渐地出现了土地,棕褐色的土地。车近了,就看见爷爷圈着身子立在那,旁边停了一辆泛着蓝色铁皮的电动三轮车。下车,瑟瑟的北风剥离了残余的暖气。爷爷略显笨拙地挥了挥手,羞羞的一声“爷爷”,气氛一下跳动起来。坐在三轮车上,左一晃右一晃,还能听到发动机嗡嗡作响。车速不快,朔风在怀里打个圈才逃走,道边田地里的种地人热情地和爷爷打招呼,转身又一挥锄头扎进了土里;路上遇到了父母亲的熟人,又是一阵谈言欢笑;走进村里,会有小孩跑过,也会停下来叫一声“爷爷好”,看见车后的人也不害羞,喊着“叔叔阿姨好”,笑嘻嘻地离开了。

  ——这是多少年前的记忆了,却依然历历在目。只知那时的我个头小,就缩在一包一包的行李里,看着,看着周围的一切;闻着,闻着从翻起的一阵一阵泥土里亲切;感受着,感受着从家乡人身上那一份坦率的性情,古道热肠。

  无论何时回到家乡,都是熟悉的,热烈的,亲切的。

  冬日里的家乡,越近腊八,就能闻到从家家户户泥烟囱里飘出来的红豆香。煮烂捞出,先做成一个个红豆团。贪吃的小孩会在这时就偷偷地捏几个扔在嘴里,又蹑手蹑脚地溜走了。大人们看着白瓷碗上的一个个泥手印,忙呵斥地抓他回来洗干净手,转身又拾几个红豆团跑开了。种的糯米夹成粉,用水和,挽起袖子,忙着揉面,揪剂儿,捏成碗状。把做好的红豆团往里一塞,一拢,再滚上一层米,一个红豆糯米团就做好了。过个几日,做年糕的工作坊就会挤满了村民,看热闹的,忙着收年糕的,打年糕的,咽口水的。一个个连忙捧着刚蒸好的糯米粉,挤过人群,来到石臼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儿,脱了棉袄,只穿汗衫,手提木锤,在石臼里磨了几下,抡起来,空中画一道弧,猛挥一锤,落下石臼中,扑通一声,拖一拖,磨一磨,拔起来,再复一锤下去,呼吸逐渐白气浓重,身上也冒白气。把一团打好的糯米饭,赶忙拿出来,切开,趁着热乎放到嘴里,一股暖流从舌尖传下去,淡淡甜甜的滋味在蓓蕾绽开。年味越浓,春天,也要来了。

  和风即过,“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按老家的习俗,择一个好日子,全村的人都来到河旁摸河蚌。几个身强力壮,“水力”好的.男子率先扎入水中,试探性的扎几个“猛子”,烈日当头,水花阵阵,终于深深地吸足一口气钻进河里,不见其影,只见水波。顷刻,他们窜出水面,从嘴里强烈地喷出一段水柱,高举河蚌。岸上传来阵阵叫好声,岸上妇女也有了活干,寒光乍现,开膛破肚——好一块肥嫩的蚌肉!山歌唱起来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水中的人向岸上的人直扑水,惊叫声,欢笑声,打趣声,夹杂在一起,热情瞬间被点燃。气温炎炎,灼人肌肤;热浪腾腾,水波滚滚。岸上已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河蚌,人们纷纷提着装满河蚌肉的桶四处散开。河蚌下锅,油烟四起,十里飘香。

  几年未回家乡,又有了远远的思念,前面是看得见的世界,后面是回得去的家乡。对于老舍来说,家乡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北平的天空,余华在南门的细雨中呐喊,上海赋予了张爱玲最华丽的伤感。我们从家乡中走出来,可灵魂摇摇晃晃,念得还是家乡。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从此有了漂泊,有了远方。异乡安置不了灵魂,从此有了归乡,有了故乡。家乡,家乡,每次提及它,都能想到那棕褐色的土地。上面的人儿,上面的风物,地与之都分不开了。到现在都忘不了在家乡里吃到的红豆团,年糕和那鲜蚌肉——这熟悉顽固的味道啊!

  “这些,那些,仅剩旖旎字句。”

  费孝通先生初次出国时,他的奶妈塞给他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喝汤——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也想包一抔泥土,在爷爷的裤脚上,在三轮车角落里,在种地人的锄头上,在撒野奔跑小孩的脸上,在烟囱旁,在石臼下,在山中,在岸边……

  然后——再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抔土回去,回去夹在日记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家乡风物作文15

  “江南竹核雕艺术创作基地”位于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汪坑村,该基地由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核雕雕刻家之一——邹丽青先生建立。

  这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安静又祥和的院落。面朝着秀丽的山水美景,有一丝桃花源的韵味。进门没走几步,便进入到了邹丽青大师的一个小型核雕博物馆,这也是他平时进行创作的地方。虽说是核雕基地,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什么核雕作品了,邹丽青大师将他全部的核雕作品都捐献给了政府。因此,这儿只有他较后期的作品——竹雕和石雕。

  展厅里的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表现出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艺也有生活的哲理。例如这件叫“轮回”的作品,第一眼看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环形艺术品。仅由几个经过简单雕刻的竹节构成,每个竹节上有形态各异的小人。这哪算是一件大师的作品呢!后来,在邹丽青大师的讲解下,我才明白这一个个排列有规律的小人——从蹒跚学步的小人到俯首静坐的老者,是雕刻者借以表达人的生死轮回。没有理解雕刻者的心境,就很难体会其中深远的含义。正如邹大师所说的那样,艺术品不在写实而在于写意。只有真正懂得一件作品的内涵,就会发觉这件作品是多么精妙绝伦。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大师徒弟们的创作基地。这里是汪坑小学旧址,后来小学搬迁,邹丽青大师便将这作为雕刻技术的交流基地,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徒弟们在这里练习核雕技术。这些核雕作品虽算不上特别精巧,但也足以令人不禁发出赞叹。只见一个橄榄核上雕着圆形凸起的果实,旁边有几朵花相映衬,花儿有尽情绽放的,也有含羞半开的,又衬托了几片枝叶,极富有诗情画意。我们想到了初中所学过的《核舟记》。这么一件小小的不起眼的'作品,花费的却是手艺人几周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从获取灵感、挑选材料,到长时间的雕刻打磨,一个手艺人可能为此废寝忘食,但是到头来却得不到更多人的赏识,难以保障自己的生活。所以,核雕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逐渐消失。在浮躁的社会中,能真正静下心来去花上几个月,几年去完成一个作品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我们了解到,邹老师的基地原本建在温溪镇里,近几年搬到了山上。“原因有很多,”邹老师说道,“一个是空气好,地方大,放材料方便;一个是这里是我老家,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也方便创作。还有就是能提供一种安静的心态,少一些人打扰。”邹大师表示,现在这个社会太急躁,大多数人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安静的心态。在一小段时间内没有看到收成便会选择放弃,因此真正坚守下来的人很少,邹丽青大师便是很少能坚持下来的其中一位。

  艺术家是孤独的。他也曾迷茫过,他说:“学雕刻的人心一定要很静,少和外人接触,如果压力无处释放,就很容易得病。”甚至他为此两次患上抑郁症,有过自杀的念头。

  邹老师还自己取了艺名叫“秋人”。当我们问及邹老师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艺名时,他回答到:“因为我喜欢秋天,秋天既是丰收的季节,又是落叶的季节。只有落叶肥沃了土壤,来年才有更大的丰收。还有就是秋天安静,像我们这些搞艺术的都是喜欢寂寞的,秋天就能给人这样一个安静的心态。”从邹先生对自己艺名的介绍,我们也可以窥见他对人生的舍与得的见解。如今,他同他的艺名——秋人一样,做到了如秋天般的安静,也同秋天一般有了最好的收成。

  去访问邹丽青大师让我收获颇丰,远超我的想象,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诗人。他将诗意放在他的作品之中,更放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之中。

  如今,邹丽青大师作为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让竹核雕,让温溪这个小镇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家乡风物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物作文(通用41篇)03-27

家乡风物优秀作文400字10-15

风物志作文02-29

故乡的风物作文高一_高一写物作文:理想的翅膀03-30

风物长宜放眼量作文900字范文(通用35篇)11-21

家乡家乡作文03-06

我的家乡家乡作文08-24

家乡家乡的河作文09-25

家乡的河家乡作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