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风物作文 推荐度:
- 家乡风物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家乡风物作文(优选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风物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风物作文1
缙云到温州有一条古道,这条古道给人“山穷水复疑无路,异石奇峰别有天”的感觉,现在已经成为缙云和各地驴友最佳的徒步线路之一。而这条古道的由来,源于以前的食盐运输。它,是曾经的盐道。它的线路为蛟坑村—抱骨岭脚—后村—前村—南溪—木西花—界坑—永嘉—温州。其中很长的一段,属于大洋地界。
观盐道——赞绮丽风光
大洋古盐道群山耸立,一路的奇峰异石美不胜收,是缙云境内古道中风景最好的一条。一入山间古道,驴友们总会被眼前的风景吸引,为这不期而遇的美景欢呼。徜徉在这古道上,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古道两边高山耸峙,翠色如屏,让人心旷神怡。古诗云“一丘一壑也风流”,正是此间景象。随着地势的变化,溪流或形成一条小瀑布,溅玉喷珠,倾泻而下;或汇聚成一泓清泉,波光粼粼,清澈见底。而高山峡谷之间,尽是巨大的岩石,大多的岩石,就是十个成年人展开双臂也不见得能将其抱住。
古道由盘山的小径伸入到大洋的民间小巷。进入盐道深巷,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布的石头建筑,细观石墙,深浅不一的缝隙中满是岁月沧桑的印记;轻抚石墙,指尖的触感仿佛是与跨越时空与古人的亲切对话。形状各异的石头拼接和谐,其中溜出的枝芽慢慢长大,让古道的千年岁月与新兴生命的悄然交融。
谈盐道——忆峥嵘岁月
大洋古盐道开辟于唐朝昭宗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是缙云至温州的一条用于食盐运输等商贸往来的通道。当时温州平阳县等地熬制的食盐,是民众用肩挑的办法通过此道供应至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的。缙云自古以来就是人多地少,被大山包围。当时的人们筚路蓝缕,开山劈石,才最终有这条古道。当我们走过这些古道的时候,眼前仿佛就会浮现出古人们冬日冒着严寒、夏日顶着烈日,一锤一锤,艰难艰难开山的场景。而这,会叩击着我们的心灵,激起我们对那些建设者的敬仰之情!
开辟成功后的古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有数千人往返于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洋古盐道还承担着运送战争物资的重任。直至1956年,缙石公路开通以后,大洋古盐道才被弃用。
谈盐道——赞扁担精神
在寻找古道密迹的途中,我们采访了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王林山,他在十几岁的年纪就跟着父亲远走温州,挑一百来斤的盐一路到江西。虽然他跟我们谈起挑盐经历的时候,寥寥几语就概括了挑盐的过程,但其背后的艰辛我们却可以想象。一个小小少年为了生计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沉重的`食盐,绕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前行,寂寞的背影,颤抖的脚步,那是怎样的艰难啊!
从王林山艰辛的挑盐经历中,我们了解了“扁担精神”。一根沉重的扁担,在十八盘山路上舞成松影,挑起太阳、月亮与大洋山的重量,也挑起全家生活的希望。
当挑盐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踏上这条古道,随着身上的扁担吱呀作响,扁担精神就在人们心中生了根,然后慢慢成长,开花结果。然后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当我们踏上这布满汗水泪水的古道时,心中不免震撼。墙上那一幅幅、一张张的图片直击心灵,挑盐人用他们那瘦骨嶙峋的身体担起百斤重的盐,伛偻着身躯,一步又一步,一步接一步地迈向前方,任凭汗水无声滴落……我们耳边似乎回荡起他们厚重的劳动号子,眼前似乎出现了他们那佝偻的身躯。
我们想,哪怕是在衣食无忧的现在,扁担精神也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它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应当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生根,生长,让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坚韧不屈,勇往直前!扁担精神,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它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如今,政府也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古盐道的整改与保护:原本泥泞不堪的道路上铺上了青石砖,历史悠久的残壁上挂上了扁担、竹篮、油灯等等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道路两旁立起了专门介绍大洋古盐道历史文化的石碑……所有的这些,使得古盐道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游览。
我们欣喜,千年古盐道又重新焕发出了往日的繁荣与生机!
家乡风物作文2
作为一个丽水人,谭宅对于我来说却是极其陌生的,还是因为这次的访谈任务,我才第一次听说并了解谭宅。
丽水谭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酱园弄,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构造形式、工艺特征类同。建筑布局合理,工艺精湛,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谭宅是丽水城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实例。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过去,我从来想过一座宅子会有这么大的用处。
谭宅之所以被称为谭宅,是因为清代中期一户姓谭的人家迁徙到丽水,逐渐成为名门望族,而这一户人家历代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办新学,而且这城内最早的女子学堂就创办于谭宅楼上。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度攻克处州府城,二次驻扎谭宅。光绪末年,处州知府赵亮熙曾以谭宅为府第。新中国成立后,谭宅曾用作丽水县公安局、丽水县公社联合诊所。(1986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丽水县置丽水市)
而谭宅最令我影响深刻还是它的建筑。谭宅建造法式规范严谨,细部装饰手法多变,显露了江南民居的纤丽和柔美。建筑总体布局在一条轴线上。厅堂、天井、厢房对称组合,四周围以墙垣,构成了封闭式院落;院内雕饰工艺精美、题材丰富、寓意祥和;院外门窗装饰简洁,墙垣、屋面用白、青灰色调,比较朴素淡雅,屏风山墙高耸错落,既稳重又富有轮廓之美。在实用功能上,筑台基使之高出外围地面,并在居室内铺设木板,起到了干燥防潮作用;天井较宽敞,通风采光好,可充分接纳日照;院内栽植花木,形成了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四周墙垣包绕,屏风式山墙高出屋面,起到了装饰和防火的效果,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丽水民居的建构文化特色。宅内居民告诉我们,那房梁连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都是用榫卯结构,由木头凹凸部分啮合而成的,十分讲究。还有屋檐上的瓦片,每个瓦片上都雕有花纹,做工非常细致。
谭宅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式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为昔日处州府城首屈一指的豪宅。其实酱园弄中的几栋房屋都是谭家的,只不过这个挂着保护单位牌子的,是最大的一座。谭宅在建造完成后,历经多次战乱,在40年代日军空袭中甚至被燃烧弹命中,然而建筑始终被保存下来。
酱园弄谭宅于1988年7月19日公布为丽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山墙为界,整幢建筑。建筑控制地带北到环城河,东到文昌路口,西到大众街口,南侧30米。谭宅的整座梁架为穿斗式,牛腿、雀替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雕刻,隔扇门、窗格子均有精细的花鸟雕刻,二进后天井墙上绘有壁画,彩绘山水人物,旁题黑底白字行书。照壁前后植有各类盆景花木,原有假山,已毁。进门时,我们还看到两旁有凹槽,谭内居民告诉我们这原本是用来放门槛的,那门槛几乎比人的腰还高,以体现其身份和地位之高。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谭宅的'辉煌。
虽然我们已看不到昔日的谭宅到底如何,但这次的访谈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我们要更多的去关注我们家乡古建筑,它们承载的是过去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是古老的文明,值得我们永久铭记。
家乡风物作文3
道门进士第,俗称丛公堂、总兵府,又称游府,位于壶镇西施行政村道门自然村,但此“西施”并非彼“西施”,此西施源于清光绪年间出了位长相如“清纯淑女”,名为“施化麟”的武进士。
其可是大有来头,施公不仅为恭亲王得意门生,曾参与抗法入侵、追杀日谍、暗助梁启超和康有为遁日等行动,更是因平乱、抗英战功卓著,奉慈禧太后懿旨“赏戴花翎”,其太祖父、祖父、父亲因其战功诏封“正三品武义都尉”,本人死后追谥号“武丛公”,奉慈禧懿旨被赐“丹书铁券”。
20世纪初,施公奉慈禧懿旨在自己的出生地——道门敕造了“游击将军府”,即现在的“道门进士第”。此建筑在20xx年被列入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道门进士第总面宽52米,总进深53米,占地2836平方。由主体建筑、两侧附属建筑和青云楼三大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地面均高于路面3米。青云楼为藏书楼或瞭望楼,单体三层建筑,封闭式结构,与主建筑隔路相望。主体建筑分为两部分,南面建筑为天井、正厅及两厢楼,北面建筑与堂屋即内房相连。
星河运转,宝刹空门,四海风火,亘古不变的清风也吹不尽武门的兴废……在清朝时,只有皇帝允许才可以建造的,并且相比皇帝的九五至尊,他竟然有三阶之高,足以可见施公其的官职之大。但我一直不解,为何这片经天子批准的建筑,门前空土的面积却无法与它的高贵相媲?相传奉施化麟旨来造府第时,他的父亲施润之原本想建一座可以直达西施村施氏宗。
这精巧细致的瓦片和石雕,很难想象是多么巧的手才创造出了这美景。在屋檐下面很明显有过匾牌挂过的痕迹。
走进大门,便是正厅了,十分整齐对称的构造。正厅中间的四根支撑柱和屋顶采用木质,现已被腐蚀了一些。靠近屋顶处的雕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花鸟鱼兽,都呈现出凶险的模样,大抵是因为习武的缘故。
重头戏来了——便是那几块耀眼的匾牌。“荣封三代”和“朝勇巴图鲁”是施公在28岁时慈禧太后所封的。荣封三代是指他的爷爷爸爸和自己,一人当官,全家都光荣。朝勇巴图鲁是蒙古勇士的称号,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是夸他的武艺高强,同样“蒙古”一词可见,慈禧太后把他当作自己人了。
一旁的地上还有着两块更为古老的匾牌,长196厘米,高57厘米,牌楼石质构件,礼部尚书、宗室奎润题。那便是原来挂在那大门上的。
右厅的地上还立着清朝的武举科目举石,也称作“掇石”,石重分别为200斤、250斤和300斤,以抱离地面1尺以上为合格。难以想象,施公竟然可以将最重的抱着绕院子走三圈。
再往前走,跨过石阶便走进了内厅,厅内当年的壁画早已泛黄,文革等时期留下的印记也已经老去,在岁月更替中,因其广袤的建筑群和墙体,亦发挥过宣传阵地的作用,而现在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沧桑。
将军府的风光早已停留在昨日的时光里,但透过这余留下的`府邸,我们不难想象它昔日的风光。但作为浙江省省级保护单位,我认为其的保护和修复仍需要提高,轻而易举便可触碰到的文物,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不经意的触碰间一点点消磨。作为后代的我们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领略到“道门进士第”的风光,并且对于其的保护有真正的实际做法。
家乡风物作文4
山一程,水一程,巴士车开始变得颠簸起来,渐渐地出现了土地,棕褐色的土地。车近了,就看见爷爷圈着身子立在那,旁边停了一辆泛着蓝色铁皮的电动三轮车。下车,瑟瑟的北风剥离了残余的暖气。爷爷略显笨拙地挥了挥手,羞羞的一声“爷爷”,气氛一下跳动起来。坐在三轮车上,左一晃右一晃,还能听到发动机嗡嗡作响。车速不快,朔风在怀里打个圈才逃走,道边田地里的种地人热情地和爷爷打招呼,转身又一挥锄头扎进了土里;路上遇到了父母亲的熟人,又是一阵谈言欢笑;走进村里,会有小孩跑过,也会停下来叫一声“爷爷好”,看见车后的人也不害羞,喊着“叔叔阿姨好”,笑嘻嘻地离开了。
——这是多少年前的记忆了,却依然历历在目。只知那时的我个头小,就缩在一包一包的行李里,看着,看着周围的一切;闻着,闻着从翻起的一阵一阵泥土里亲切;感受着,感受着从家乡人身上那一份坦率的性情,古道热肠。
无论何时回到家乡,都是熟悉的,热烈的,亲切的。
冬日里的家乡,越近腊八,就能闻到从家家户户泥烟囱里飘出来的红豆香。煮烂捞出,先做成一个个红豆团。贪吃的小孩会在这时就偷偷地捏几个扔在嘴里,又蹑手蹑脚地溜走了。大人们看着白瓷碗上的一个个泥手印,忙呵斥地抓他回来洗干净手,转身又拾几个红豆团跑开了。种的糯米夹成粉,用水和,挽起袖子,忙着揉面,揪剂儿,捏成碗状。把做好的红豆团往里一塞,一拢,再滚上一层米,一个红豆糯米团就做好了。过个几日,做年糕的'工作坊就会挤满了村民,看热闹的,忙着收年糕的,打年糕的,咽口水的。一个个连忙捧着刚蒸好的糯米粉,挤过人群,来到石臼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儿,脱了棉袄,只穿汗衫,手提木锤,在石臼里磨了几下,抡起来,空中画一道弧,猛挥一锤,落下石臼中,扑通一声,拖一拖,磨一磨,拔起来,再复一锤下去,呼吸逐渐白气浓重,身上也冒白气。把一团打好的糯米饭,赶忙拿出来,切开,趁着热乎放到嘴里,一股暖流从舌尖传下去,淡淡甜甜的滋味在蓓蕾绽开。年味越浓,春天,也要来了。
和风即过,“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按老家的习俗,择一个好日子,全村的人都来到河旁摸河蚌。几个身强力壮,“水力”好的男子率先扎入水中,试探性的扎几个“猛子”,烈日当头,水花阵阵,终于深深地吸足一口气钻进河里,不见其影,只见水波。顷刻,他们窜出水面,从嘴里强烈地喷出一段水柱,高举河蚌。岸上传来阵阵叫好声,岸上妇女也有了活干,寒光乍现,开膛破肚——好一块肥嫩的蚌肉!山歌唱起来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水中的人向岸上的人直扑水,惊叫声,欢笑声,打趣声,夹杂在一起,热情瞬间被点燃。气温炎炎,灼人肌肤;热浪腾腾,水波滚滚。岸上已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河蚌,人们纷纷提着装满河蚌肉的桶四处散开。河蚌下锅,油烟四起,十里飘香。
几年未回家乡,又有了远远的思念,前面是看得见的世界,后面是回得去的家乡。对于老舍来说,家乡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北平的天空,余华在南门的细雨中呐喊,上海赋予了张爱玲最华丽的伤感。我们从家乡中走出来,可灵魂摇摇晃晃,念得还是家乡。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从此有了漂泊,有了远方。异乡安置不了灵魂,从此有了归乡,有了故乡。家乡,家乡,每次提及它,都能想到那棕褐色的土地。上面的人儿,上面的风物,地与之都分不开了。到现在都忘不了在家乡里吃到的红豆团,年糕和那鲜蚌肉——这熟悉顽固的味道啊!
“这些,那些,仅剩旖旎字句。”
费孝通先生初次出国时,他的奶妈塞给他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喝汤——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也想包一抔泥土,在爷爷的裤脚上,在三轮车角落里,在种地人的锄头上,在撒野奔跑小孩的脸上,在烟囱旁,在石臼下,在山中,在岸边……
然后——再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抔土回去,回去夹在日记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家乡风物作文5
夏夜,风轻轻吹过,一个女孩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女孩对着婴儿眼里满是宠溺,那个婴儿是我,女孩就是我的姐姐。
从我记事起姐姐就是我的骄傲她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市里的演讲比赛也常有她的身影但是却因为高考失利没考上一中便选择了创业
她学习了2年的专业技能而后便开始了实践在前后5年的时间里收获颇丰最终决定自己开店到现在也做到了月入十万
我时常被姐姐的生活迷住她就像一个生活的诗人不会被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绊住脚步,而是在红尘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绽放魅力她会在工作时通宵做方案也会在休息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娴静时如弱柳扶风行动时雷厉风行
我常常对她表达我的烦恼她总能轻而易举的化解我的疑惑她就像我的'人生导师让我树立正确的三观让我的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这就是我的姐姐我的骄傲
家乡风物作文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的。两千多年前,屈原为了力谏君主,迫不得已而跳入汨罗江中溺死,于是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了一座祠堂,那座祠堂便是我的家乡——汨罗的“屈子祠”。
走进屈子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独醒亭”,这个亭子为六角形状,花岗石辅基,红柱碧瓦,亭内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的情景。
再往里面走就进入了屈原碑林,传说他的脸被鱼啃掉了半边,他的女儿便把缺了的`半边脸嵌上金子,她怕金子会被别人盗走,于是帮屈原立了12座墓。
碑林里还有一座屈原的铜像,那就是天问台,它是仿楚辞《天问》而建,屈原在仰天行吟,像是正在对天发问:“天地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所至极邪?”这个问题2300年后的今人还在问天。郭沫若说《天问》是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
再走近去就可以看到骚坛了,骚坛是明清时代的一个民间诗歌组织。骚坛诗社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与上海白社、东坡诗社等全国有名的诗社都有交往。
家乡的屈子祠跟其他的地方着不同的特点,也许在你这心中它不是那么美,但是在我心中它永远是最美的!
家乡风物作文7
“花气袭人知昼暖”,一簇枝头的海棠借着羸弱的身子捎来宜人的清香。待暖冬尽去,妖娆动人,红似胭脂的它也正舒展着轻薄的花瓣,抚弄娇俏,企盼春天。
上海的古镇街头亦有以海棠命名的糕点,“海棠糕”,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刚出锅时,一个个圆墩墩的,肚皮朝上散着升腾的雾气,白花花又软糯细腻的面皮诞下焦黄色的饴糖。拿铁板夹着它咕噜翻一个面,乌黑油亮的黑芝麻佐以胭红、翠绿两样小料,勾起游人的食欲,甚至身上还会有一道金黄薄脆的拉丝糖衣。拿油纸接过,趁着热乎劲吃,油亮且绵密的红豆沙,混合着软糯弹牙的面皮,口感极佳。浓郁的焦糖香与面团的细腻融合出奇妙的口感,微咸,松软,豆沙入口即化。
出锅时的盛装打扮似在迎接味蕾的拥抱,也让我想起苏子形容海棠的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糕并非什么精致小吃,豆沙馅有时也调皮地挣脱面皮的'束缚,但却是极水灵、热情且鲜活,正如魔都的老上海人“处市井而不市侩,知世故而不世故。”不平凡的口感背后,是不平凡的手艺和手艺人。
有幸尝过海棠糕后,留于唇齿的香甜味便敏感地捕捉了我想要细探究竟的心思,而最终了解到了秦雪菊。秦雪菊是秦隆昌第五代传人,自父亲手里接过这套海棠糕的工具,生铁锻造,重达十几斤。
海棠糕是江南地区非常有年代感的一款糕点。一口圆圆的已有些陈旧的锅子,六个孔围住中间一个孔成一圈,这口老锅显然历经了数年的风霜。秦雪菊说:“海棠糕要做得好,调面浆至为关键。”只见她将面粉、净水、小苏打、鸡蛋、白砂糖熟练地一一倒入碗内,配比全凭经验,还要调以老面,充分搅匀至面浆粘稠细腻。面浆搅起来厚重沉郁,棒子挑起的末梢那一小尖儿倒很嫩滑,弹弹的,煞是可爱。和很多其他老式点心一样,海棠糕的内陷也是常用豆沙馅,要将红豆浸泡在清水里,锅上焖至软烂,搅打成泥,不仅如此,还要加一小碗砂糖,一大勺食用油炒香。“这样才有绵密、糯糯的口感”秦雪菊边和着面边说,“接着放置一晚上就可以使用了。隔天做好一大盆,第二天掀开的时候就已经香得不行了。”又露出欣慰满足的笑意。另一味必不可少的糖猪油馅,则是用新鲜切丁的猪板油,跟砂糖和匀即可。
制作时,先拿小刷子在模具上刷上一层金黄的底油,舀入雪白的面浆一小团,再填上一大块豆沙,用木竹签把底部的面浆挑起来裹住豆沙,最上面撮入糖猪油,撒上松子、芝麻、瓜子仁、核桃肉和青红丝。海棠糕最终的成色,来自于一大块铁皮盖子的配合。烧到滚烫后撒上一层白砂糖,融化到呈焦糖色的时候,反扣在面浆上,烤个5分钟左右。其间为了使其均匀受热,保证松脆的焦糖衣和软糯的面皮,秦雪菊将重达几十斤的模具上下翻转,即便在冬天,额上也沁出汗珠,细密地陷于皮肤的纹理,模具里的海棠糕在吐着串串的泡泡。
如今已是机器标准化的大时代,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精巧可爱,老一辈手艺人的手作之味却在消失。而这小小的海棠糕,能在这个小时代的洪流之下被传承,也算是一种欣慰了。
家乡风物作文8
做为本土的蒙古族青年对民族艺术早以透进了骨里我身边有这么一个人是我朋友他的艺术可比我厉害多了,小学他在班里的歌声就很厉害直到现在一直不断的提升,直到今天我们一起进了大学,他的能力和魅力还是只增不减,同大多数蒙文歌一样充满了民族的风情不知不觉就能将人引入歌声里即使听不懂蒙文的.人也会他那优美的曲调引入奇妙的意境,他的能力还很强会写歌曲我的朋友他也是我的榜样。
家乡风物作文9
晚风轻轻吹动了思绪,拨动了内心深处的一根心弦,我又想起了远在家乡那一张熟悉的脸,我的太太。
小时候,在我的记忆中太太是热心的,忙碌的。我总喜欢去她家里,依偎在她身边,那里好想可以容下我所有的稚气和无知,父母那时候很忙碌,总是把我送到太太家,这个时候,太太又好像我的避风港。我可以肆意的笑,也可以肆意的哭,对于那个时候的我,太太就是我的一切。我总以为她有超能力,因为只要去她家,我就舍不得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上了大学,现在连见她一面都需要半年的时间。
太太今年已经92岁了,满头白发,头发长了不舍得花钱去理发店,就自己在家修剪,眼角的皱纹是岁月留给她的痕迹,瘦小的身躯有着大大的能量,一双巧手会织毛衣、会编竹篮、会搓端午节戴的五线绳。在太太那里,冰箱永远是满的,饺子永远是素馅的,唠叨也是幸福的。
北纬的思念被季风吹远,每一份的爱都弥足珍贵,我的太太给我了比别人多的爱和温暖。太太,我很想你,大学生活很好,是我期待的样子,下一次回家的时候,再听听我的快乐。
家乡风物作文10
在我家乡,每年的春末夏初,冷淘就占据了街面摊位上,尤其是卖早点的摊位。通常,它们会藏在一个沥水筐里,上面盖一块白色食品纱布或者是白色毛巾。客人点单的时候,伙计就会掀起这层遮盖物,它们一团团或一撮撮地紧挨着,当地唤作粉干,它们比龙口粉丝粗,又比桂林米粉更有劲道。可是,吃法大不一样哦!瞧瞧筐子边上的配料,那才是精要所在。传统配料中得有经过熬制的黄豆酱汤(郫县豆瓣酱可不行)、老酱油、青红相间爽口中辣的辣椒丁、葱花、蒜末、味精、麻油(花生油都不行),现在的吃法中,还常常看到香菜段、辣椒油、榨菜丝、黄瓜丝、雪菜、鸡精等,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DIY,搅拌好后,就可以好好享用了。
我曾有几年离开家乡到了杭州。除了交通不便利以外,还有个不适应的地方,就是每到春末夏初一直到夏末秋初,我就遍寻杭城,希望找到来自故乡的美食冷淘,可每每悻悻而归。有时候,想到那滋溜滋溜又香又辣清爽可口的'独特美食,还会不自觉地吞咽口水呢。
现在,我又回到了故乡。季节到了,味蕾就会散发出独特的味觉记忆,牵引着我一次次地走向那些摊位,大快朵颐起来。而如果可以慢慢咀嚼、静静品尝时,我的思绪就会飘远,放佛回到童年,我和弟弟从田间务农回来,妈妈拿出早就沥在竹筐里的冷淘,再用冰冷的井水洗上一道,再淋上深稠的酱油,洒上葱花,一天的疲惫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有冷淘的地方,才是故乡。
家乡风物作文11
如果提到内蒙古篮球第一人,我们通辽人一定特别骄傲的说“是我们老乡,通辽的!”看到这里大家一定猜到他是谁了吧!曹志鹏?对!就是曹志鹏!接下来由我来带领大家走进他的世界,去领略他的风采!
在2005年时,正式接受篮球培训,以全面的技术著称。拥有国内的.最强得分水平,已经成为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球员。并且成为内蒙古第二位进入CBA试训的运动员,也是内蒙古首位低于20周岁进入职业联赛训练的运动员。
他不仅战功显赫,还有一颗爱国之心!
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仅仅几十秒的时候,一座繁华的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当曹志鹏看到这篇新闻的时候,要求团队每人必须捐出五件新衣紧急送往灾区,并且还捐助善款。随后,在赛场上,曹志鹏还佩戴带有“汶川加油”的护具!
曹志鹏曾做通辽市实验中学篮球联赛冠军颁奖人时,对同学们说“只要我能够走路,我就不会缺席任何一场比赛。现在我对同学说,只要你能够站起来,就不要放弃向前奔跑的机会。梦想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很多荆棘、坎坷,只有坚强走下去才能赢得人生的辉煌,我提倡青年人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
这就是曹志鹏;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榜样;这就是内蒙古篮球第一人。
家乡风物作文12
横岗山,位于我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为大别山南端一峰,重峦叠嶂宛如龙卧其巅,因此得名“横岗”。
去年夏天,爸爸带我们去横岗山游玩,我也得以亲近这座远近闻名的山峰,感受其壮美。
横岗山上庙宇繁多,有真武殿、圣母殿、玉皇殿、云盖寺等,在唐宋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有“庙宇七座,殿厢塔室七十余间”。寺庙多了,各种美丽、感人的传说就多了起来,如“龟驮经书”“龙头石雕”“舍身崖”等,更有“九龙参顶”的故事,给横岗山添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横岗山又名“九龙参顶”,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九条恶龙在此地兴风作浪,为害一方。玉皇大帝派真武祖师前去降伏,真武祖师只用一块山石就把九条恶龙压得动弹不得,后来这里就长出了横岗山,也建立起不少庙宇,唯独真武祖师殿屡建屡毁。原来那九条恶龙不服管教,故意针对真武祖师。玉皇大帝知道后龙颜大怒,在横岗山顶连跺三脚,跺的九条龙连连求饶,保证不再生事并且每年到殿里参拜。为了保险起见,玉皇大帝在山顶建立了玉皇殿,九条恶龙一看,也不敢偷懒,每年到山顶参拜,这就是九龙参顶的由来。
在隋朝以前,横岗山还只是道家圣地,唐宋后佛道一家,横岗山上也就出现了道观与寺庙并存的现象。
横岗山上一层层石阶,是信徒虔诚的脚步,一座座寺庙、一座座道观更是文化的结晶。
脚步不停,探索不止。茂盛的树林,青石的`台阶,石壁上镂空而成的小路,隐藏的细泉,从香炉中升起的能使人心神安宁的烟雾,焚烧香纸时的火光映照出人们虔诚的眼睛,映照出横岗山千年的风景。
家乡风物作文13
我的家乡洛阳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了文化底蕴的现代都市,它位于河南省西部,是被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有一个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音乐喷泉拥有许多世界之最,包括有世界上最长的数控跑泉(369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综合水景工程(喷泉区域约12万方米),世界首创的高科技水形(百变喷泉),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控定位系统(360度无差别定位的数控摇摆),世界上最高最长的变频阵列。音乐喷泉千姿百态、无与伦比的视听效果成为洛阳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游客们享受了全新的视觉盛宴。
洛阳历史悠久,是十三朝古都。有夏都阳翟(登封)、商都西毫(偃师)、西周都、东周都、西汉初都、东汉都、曹魏都、都、北魏迁都洛阳、隋朝建东都洛阳、唐朝移都洛阳、武周都、后梁迁都洛阳、后唐迁都洛阳、后晋都。洛阳还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啊!多么美丽而又历史悠久的城市呀!我喜欢你,不只是因为我的家乡是洛阳,更因为我为我生在洛阳,活在洛阳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家乡风物作文14
我的家乡没有名胜古迹,没有大都市的繁华热闹,没有文人墨客的足迹,它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十八线小县城,但我依然深深地爱着她。
家乡的山是质朴而深沉的。仙姑山相传为何、陈、许三女子入山处,顶上有一仙姑洞,因此而得名。路过水库,直接盘山而上,进入了大雄宝殿,而这“大雄宝殿”四字乃赵朴初所书,笔走龙蛇,实乃大家风范。顺着大雄宝殿往下看,殿前有一铜阁,高六米,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阁底有一联云:既入空门休惆怅,世事随缘任去留。在梵音轻响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仙姑殿。殿内供奉着三位神姑的神位,两位仙童侍立一旁,肃穆而神圣。再看殿外的山,青翠欲滴,为人间带来无限勃勃生机,使人不禁遐想这登顶后的开阔。
家乡的水是清澈如明镜的。武山湖位于武穴市四望、石佛寺、大法寺之间,湖西有青林山,古谓之青林湖。去年夏天,我正好有了亲近它的机会。独自漫步在小径上,看青山环绕,绿水荡漾,而远处更有翠林竹海作衬,有红瓦粉墙、人声犬吠点缀,若走近了欣赏一汪碧水似是要溢出来,清澈胜如明镜,湖畔斜柳歪立,树枝偶尔轻点湖面,引起波光粼粼。在武山湖上泛舟,山光水色令人沉醉,船在湖面轻轻摇荡,似水墨画在湖上展开清风吹起的`层层涟漪,时而掠过水面的飞鸟和潜游水中的锦粼,无不令人眼花缭乱。
家乡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可可爱爱的存在,这个承载了我童年回忆的地方必将是我一生的眷恋。
家乡风物作文15
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它就是我的家乡赤峰这里有辽阔的草原,悠久的历史,奇特的山峰和令人垂涎的小吃,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在一个破旧的屋子里,他只靠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课堂提问,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有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这便是我的老师。
【家乡风物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物作文06-11
家乡风物作文(通用41篇)03-27
家乡风物优秀作文400字10-15
风物志作文02-29
家乡家乡作文03-06
我的家乡家乡作文08-24
家乡家乡的河作文09-25
家乡的河家乡作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