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鉴赏

时间:2024-06-18 18:05:59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阅读鉴赏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阅读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阅读鉴赏

诗歌阅读鉴赏1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下片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

  【答案】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梨花柳絮晶帘金衣樱桃树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天涯絮为谁垂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3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莎,音suō。

  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灵已化作柳絮飘向天涯。春魂,春之精灵。

  晶帘:水晶垂帘。

  金衣:指黄莺。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故国不知消失在何处,任凭小舟漂流,不知将飘向何处。故国,指明朝。

  碧云犹叠旧山河:美丽的碧云,覆盖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

  月痕:月影,月光。

  赏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八字写初春景象,神貌毕至。这是春愁还远未滋生的时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墨客准备好了无数瑰丽的辞藻来讴歌美丽的春日,可徐灿笔下却是一片萧瑟伤情。春魂已作天涯絮,春魂写其悲凉,天涯絮则隐隐逗出山河破碎风飘絮之感,其实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晶帘宛转为谁垂之疑惑、金衣(即黄莺作者按)飞上樱桃树之跌宕就别有意味,预示着在词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初春。

  故国沦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应该选择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之路,可是那一叶扁舟又在哪里。赵宋遗民张炎曾写道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甘州》)的凄恻词句,而徐灿面对的仍然是那一轮夕阳,天上碧云,层层叠叠,依稀做出旧日山河的模样,那无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处,免得清晰的呈现出残山剩水,令人痛伤!这就是徐灿笔下的初春。

  词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带景,章法井然,笔致蕴藉,传达出沉郁悲凉的时代感觉,因而获得高度评价。如谭献《箧中词》云:兴亡之感,相国愧之,带入陈之遴,所评极精审;又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其末二句云:既超逸,又和雅,笔意在五代北宋之间,亦得个中三昧。

诗歌阅读鉴赏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答:

  (1)C E (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 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诗歌阅读鉴赏3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

  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8.“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5分)

  9. 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8.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2分);颔联用典(1分),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2分)

  9.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2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2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2分)。

诗歌阅读鉴赏4

  1、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长恨歌》

  2、花开如火,也如寂寞。——顾城

  3、绵延的城市应有尽有,却唯独没有尽头。——《海上钢琴师》

  4、这样看你,用所有眼睛和所有距离。就像风住了,风又起。——冯唐

  5、筵席已散,众人已走远,而你在众人之中。暮色深浓,无法再辨认,不会再相逢。——席慕蓉

  6、今夜江河之源,只亮我的酥油灯,只照我的心上人。——张子选

  7、唯有你的光辉,像漫过山岭的薄雾。——雪莱

  8、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会迟到。相聚离开,全部刚刚好。——张嘉佳

  9、你最可爱,我说时来不及思索。而思索之后,还是这样说。——普希金

  10、山茶花开映宿馆,住了一馆又一馆。——松尾芭蕉《松尾芭蕉散文》

  11、我将自己摊成稿纸,让岁月前来点苔。——简媜

  12、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余光中

  13、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顾城

  14、睡吧,今日星光月夜皆归你,我也归你。——《德卡先生的.信箱》

  15、愿所有梦见过远方的人,心有惊雷,生似静湖。——蔡崇达

  16、这里荒芜寸草不生,后来你来这走了一遭,奇迹般万物生长,这里是我的心。——《沙漠》

  17、风虽大,都绕过我灵魂。——西贝《路人》

  18、隔岸无旧情,姑苏有钟声。——《地尽头》

  19、而月光衣我以华裳。——席慕容《山月》

  20、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诗歌阅读鉴赏5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词赏析

  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呢!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镂心刻骨。

  以下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常。惟独第二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春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积的`女子呢!偏偏在这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穿去穿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怎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缀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中,创造性地借用了翁宏这两句诗,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恰恰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徐定祥)

诗歌阅读鉴赏6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诗歌阅读鉴赏7

  驻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3分)

  答:

  (1)A B(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成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3分。)

  (2)提示: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阅读鉴赏8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8.“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就被人称道,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6分)

  9.本诗题目是“和子由渑池怀旧”,“旧”具体指什么?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

  8.①用比喻的手法说理,诗人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形象新颖,含义丰富;②鸿雁飞向无定,写出了人生在世行踪无定,去处难定,漂泊不定;③鸿雁在雪泥上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便匆匆飞走,这浅薄的痕迹,雪化后便会轻易消失。诗人以此比喻人生变幻无常,陈迹容易泯灭;④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会形象鲜明地留在人心中;那么,往事的痕迹也会留在人的记忆之中。“雪泥鸿爪”一喻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第一点2分,后面三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往日见过的老僧,兄弟俩当年同题诗的墙壁,当年所题的诗,往日路途的崎岖。(2分)诗歌最后两联通过对往日艰难历程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深情。(1分)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尾联诗人自问自答,蕴含了人生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实现抱负之意,所以不应放弃努力,要乐观向上,共勉奋进;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2分)

诗歌阅读鉴赏9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冬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请分析两首诗各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3分)

  (2)喜爱“含蓄”的读者认为,若删去《秋歌》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认为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1)《秋歌》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思妇的思夫之情的。(1分)“长安一片月”是景语,但又能引起思妇的情思;“万户捣衣声”的特定氛围,极易触发思妇之情;“吹不尽”的“秋风”,更能撩人愁绪。诗歌就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2分)《冬歌》则是通过赶在“明朝驿使发”前“一夜絮征袍”以“寄远道”的情事,来表现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的。(1分)

  (2)不能删去。因为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而且从内容上看,从闺情说到“罢远征”,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大大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能删去。在前四句,秋月、杵声、秋风已经形成浑然天成的境界,虽无人出现而“玉关情”自浓。删去后两句使思妇之情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 本文来自

  《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秋歌》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诗歌阅读鉴赏10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中心: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题解】:《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全文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早莺 新燕 浅草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诗歌阅读鉴赏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分)

  (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分)

  答:

  (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分)

  (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

  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分)

诗歌阅读鉴赏12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

  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诗歌阅读鉴赏1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诗歌阅读鉴赏14

  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秋 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李白的答案

  冬 歌子夜吴歌,李白的答案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子夜吴歌,李白的答案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赏析】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 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 《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 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 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

  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 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 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 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 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 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 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 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 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 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 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 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 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 诗??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 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 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 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 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 而有不尽之情。子夜吴歌,李白的答案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 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 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 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 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 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 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 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 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 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 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 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 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 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 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 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 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 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诗歌阅读鉴赏15

  登宝公塔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解:筇:竹仗。 矫:高飞。

  8、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8、颈联主要运用了衬托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2分)

  老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这两句通过极细微的描写,表现了山间入夜时分的宁静和荒寒,“鼠摇”的声响十分微弱,但犹可听见,说明空山幽寂,古塔幽静。乌鸦在夜空中飞过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可鉴,正表现了月色的明朗。(4分)

  9、诗歌前三联诗人登宝公塔之后所见到的江夜美景,尾联写道人忘记了诗人的`存在,诗人也忘记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2分)

  是因为登上宝公塔见到的静谧开阔的景色令诗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甚至忘记了尘世的烦扰和纷争,如同要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物我两忘的思想感情。(3分)

【诗歌阅读鉴赏】相关文章:

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10-09

驻马·吹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10-09

诗歌阅读鉴赏练习与答案:元曲 蟾宫曲10-09

《孤雁》诗歌鉴赏11-22

诗歌鉴赏:蒲公英10-24

诗歌鉴赏说课稿02-18

古代诗歌鉴赏03-01

诗歌鉴赏范文02-24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05-24

诗歌鉴赏的教学心得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