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意外的作文400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意外的作文4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意外的作文400字1
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孩子对大自然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破坏力很强大的自然现象。比如:雷电、地震、海啸及龙卷风等等。但是我发现他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了解仅仅只是知道它们的破坏力很强大而已,并不知道这些自然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所以,我想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意识到自然灾害是非常可怕的,呼吁孩子们爱护环境,让自然灾害能够不再降临。
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风的力量,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对龙卷风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难点:做实验时,纪律组织一定要到位。让幼儿能够充分感知风的力量。
活动时间:35-40分钟。
活动目标:
1.感知风的存在、风的力量,发现风的形成。
2.对龙卷风的现象感兴趣,有探究相关问题的欲望。
3.会做小实验,感知风的形成及旋窝的现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活动准备:
1.有关天气变化的粗浅经验。
2.有关龙卷风的录像。
3.实验器材:
⑴纸折青蛙一只;塑料瓶、气球、打
气筒、报纸等每组一份。
⑵盛了大半杯水的杯子(杯中放十余粒米),
勺子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做导入。
1.导入:小朋友们好,今天我想考考你们,给你们带
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2.猜谜语:抓不住它的身子,看不见它的影子,有时
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谜底:风)
3.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了谜底,可是考验不仅仅是猜谜语哟,我还要请你们做个小实验,看看谁的办法多~
二、做实验,通过实验感受风的存在。
1.激起幼儿做实验的兴趣。出示纸青蛙,问:这是什么?(青蛙)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让青蛙动起来的游戏好吗?
2.观察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认识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提问:小朋友,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呀?
(有塑料瓶、气球、打气筒、报纸等;纸青
蛙一只)
3.交代游戏规则。
⑴不能推动桌子;
⑵不能用实验器材和身体的任一部分直接触动青蛙。
⑶比一比,哪一组让青蛙动起来的办法最多。
4.幼儿分组实验,并交流让青蛙动起来的`方法。
三、探讨风的形成,
讨论:
⑴为什么这些物品没有直接推动青蛙,青蛙
却动了起来呢?(因为有风)
⑵风是什么?风是怎样形成的。
2.引导幼儿小结:充满空气的塑料瓶、气球放气时,
空气“跑”出来形成了风;打气筒里的空气“跑”出来,就形成了风;我们用嘴吹,吹动了嘴前的空气,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我们扇动报纸、衣服等物品时,将周围的空气扇动,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风就是流动的空气,是风推动青蛙动了起来。
3.小朋友都已经知道了风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一下风家族里面非常厉害的龙卷风。
四、了解龙卷风的特点及危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请幼儿观看龙卷风的录像。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龙卷风吗?它厉不厉害?你
们想看看它有多厉害吗?现在请你们保持安静,我们一起来看一段龙卷风的录像。
2.讨论:龙卷风是什么样的?(它有着漏斗状的身体)
它有什么危害?(破坏环境,很危险等)
3. 小结:下鱼雨、虾雨、麦雨等,都是龙卷风干的
事儿。龙卷风是空气里的旋窝,是一种极为猛烈的旋风,像个大漏斗,它的风速比12级的大风还要快几倍,有极大的破坏力。在陆地上,它会拔起大树、电线杆,卷走房屋;在海洋上,它会掀翻船只,把海水和鱼虾卷起,带到另一个地方落下,龙卷风曾把非洲摩洛哥一个小麦仓库全部卷走,带过一个大海峡,在西班牙海岸下了一场麦雨;它还曾把大海中的虾卷起来,在丹麦足足下了20多分钟的虾雨。过去人们害怕龙卷风,以为是龙显身,现在龙卷风的秘密被揭穿了,它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
五、小实验——水中的旋窝。
1.引发幼儿做实验的兴趣:龙卷风是空气里的旋窝,大家想不想看一看旋窝的样子?
2.教师实验。用勺子快速搅拌杯中的水,让幼儿发现搅拌越快,水形成的旋窝越深;将勺子从水中抽出后,让幼儿发现分散的米粒逐渐向杯底聚集。
3.幼儿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4. 小结:水的旋窝像个漏斗,空气的旋窝也像漏斗。龙卷风是猛烈旋转的空气柱,仿佛巨大的漏斗,它的上端与云相接,下端与地面或海面相接,快速旋转的风速,令它产生极强的破坏力,这是神奇的大自然的恶作剧。
5.呼吁幼儿爱护环境,让大自然的恶作剧不再光临。
意外的作文400字2
一、 指导目的
1、让学生们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们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们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 推荐文章 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们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们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们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们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们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 标注读书感受 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 遇疑惑善提问 学后运用乐趣多
意外的作文400字3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龙卷风》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篇课文围绕着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重点介绍了“陆龙卷”和“海龙卷”。文章运用列举数字、举例、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全文共分6个自然段,重点是第三、四自然段。课文最后写出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了解龙卷风,找到预防它的办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正好处于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已经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但因为生活阅历有限,对于课文中描述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象。
(三)教学环境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环境辅助教学,播放龙卷风肆大地的片段,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把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色变、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抓住课文中描写路龙卷的生动语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展开想像。
2.借助多媒体,播放陆龙卷肆虐大地时的残暴片段,再现龙卷风的肆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爱好。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陆龙卷的特点,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它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写具体的。
(二)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使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析题引入,交流资料
(1)课伊始,生齐读课题,抓住 “龙卷”二字,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风?
从题目上“龙”的形态特点及具有神奇的力量,使学生体会“龙卷风”是一种具有很强劲、威猛的风。
【设计意图:我们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每一个词语都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根据“龙”在人们心中具有的神奇力量,揣摩这会是一种强劲威猛、具有破坏力力的一种风,从而进一步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魅力。】
(2)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龙卷风的资料。
小结:在网络和书籍上搜集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利用这种方式学习。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本课又属于学生很感兴趣的科普知识,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大量搜集有关龙卷风的信息,提高学习综合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龙卷风有了初步的认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自主识字
恐怖 肆虐 嗡嗡声 狂暴威猛
谈虎色变 摧毁建筑 蜜蜂振翅 大象鼻子
终生难忘 抛来掷去 爆炸似的 特异形态
① 学生交流谈虎色变这个成语的故事。
② 竖着读每一行词语,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再次读词,发现每竖一行的词语是属于同一类词分别是人们对龙卷风的感受、它对大地的破坏、恐怖的声音以及他特异的形态。
【设计意图: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觉得字词教学没有亮点,所以往往省略这一环节。但我觉得本课是第一课时,排除词语读音的障碍,是读通课文的第一要素。例如:肆虐这个读音,学生很容易读错,所以我在课上反复纠正这个读音。“谈虎色变”这个词语也是本课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理解它的本意,为下一步学生深入理解做好铺垫。通过精心把这些词语归类,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2)初读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对于龙卷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交流陆龙卷和海龙卷让他们感受到来势汹汹、气势庞大、很具震撼力。板书:陆龙卷、 海龙卷
(3)出示课文第一段,指名读,体会人们的恐惧。
① 联系课文,理解谈虎色变,再读体会情感。板书:谈虎色变
② 思考:是龙卷风的什么给人了这种感受?联系生活理解“特异、狂暴威猛”
指导朗读:抓住“久久不能平静”读出人们的激动的心情。板书:久久不能平静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课文内容再次理解“谈虎色变”从而体会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并在朗读训练中,融合关键字词的辨析,引导学生研读、品味。抓住“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理解下文奠定基调】
3.情景再现,品词析句
学习第3段,体会陆龙卷的特点
(1)默读课文,用笔勾画描绘陆龙卷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的句子,用心品味,并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设计意图:默读,是中高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默读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孩子创设锤炼的机会。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正因为无声,会显得理性。】
随学生交流,在课件中逐句显示以下句子出语句
(2)出示: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 ,远处传来千万只般蜜蜂振翅的嗡嗡声。
学生谈自己阅读感悟:还没有看到龙卷风就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感觉恐怖。
①师提问:你们见过雷雨云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
②出示雷雨云图片
指导朗读:根据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千万只般蜜蜂振翅的嗡嗡声,读出恐怖的感觉。
小结:作者形象的描写使我们在没有亲身经历过龙卷风的情况下能体会到当时那恐怖的声音,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打比方”。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感悟文本,遵循感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感悟“雷雨云”时会有些困难,很多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理解龙卷风来临前那种来势汹汹,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看图片,学生会被眼前黑压压的乌云所震撼,立刻会产生一种被压抑的感觉。教师采用看、读、品的方法感悟语言,使学生体会龙卷风的特点印象会更加深刻。】
(3)出示:接着,你会从沉沉的乌云下,伸出一个大象鼻子似的怪物。它越来越长,声音
越来越大,像连续爆炸似的响个不停。
学生交流:陆龙卷不仅声音很可怕,而且形态也很可怕。
①指导朗读: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出示陆龙卷图片
让学生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是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此环节教师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抓住“大象鼻子”“连续爆炸声”等词语感悟龙卷风的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地气势,学生畅所欲言并在品读中提升了感悟文本的能力。此时,教师又一次适时地播放如大象鼻子似的龙卷风图片,学生再一次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
(4)出示:这个怪物摇摇晃晃向前移动,不摧毁断的建筑物,把汽车随意抛来掷去,甚至把小木棍儿、草秆儿像钉子一样刺入人畜的皮肉……
学生抓住“摧毁”“随意抛来掷去”“像钉子一样”交流自己的感受。
①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你能够把什么东西随意抛来掷去?
②出示陆龙卷肆虐大地的文字资料
读了这样的文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这段文字。
③播放龙卷风肆虐的声音
展开学生的想象力,仿佛看到了龙卷风怎样肆虐大地?
④陆龙卷这种任意破坏大地上一切东西的行为可以用书中的那个词来概括?(肆虐)。
⑤播放龙卷风任意肆虐的视频
你对肆虐这个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再次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此处恰当借助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解决教学重点,我在此节课中,分了三个层次使用多媒体。首先补充文字资料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大量信息,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龙卷风威猛的程度,接着,播放龙卷风肆虐时的声音,以逼真的声音效果带领学生走进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最后,播放龙卷风任意肆虐大地的视频,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使学生对龙卷风任意肆虐大地时狂暴威猛的气势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充分感知到了当时的“狂暴威猛”,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此时,再让学生品读描写这段话,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面目全非”这个词语的意思。
①播放图文资料,补充龙卷风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②配乐:出示第一自然段,再次体会人们“谈虎色变”的心情。
【设计意图:经过第3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龙卷风狂暴威猛的气势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在学生情感得到提升后,教师再次让学生配乐诵读,搭起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产生更细致的情感体验。】
4.总结写法,品味语言
(1)出示第3段,把运用打比方的语句上变色。
学生再次品读,总结运用打比方说明方法好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总结写法,引出运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说明文,教学难点就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再次呈现打比方的语句,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梳理文章写作顺序,能够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中句与句连接的紧凑,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意外的作文400字4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县人。“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在北京参加了学生运动,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的诗构思精巧,音调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形成了清隽淡远的风格。写于1923年赴美国字途中的《纸船》抒写的是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把它叠成很小的船儿,看似平淡的叙述表述的是心的虔诚。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地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纸船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说明,从而造成悬念。当然,诗人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第三节变化了叙述角度,写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了一只很小的白船,继而喃喃地告慰母亲“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承接虽有跳跃,但仍显自然,且想象瑰丽奇特。诗的结尾点明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诗人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卒章显其志”。
泰戈尔,印度的多产作家。他从8岁开始习诗,在漫长的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50多部诗集,计1000多首诗,20xx多首歌词。泰戈尔的诗歌,以其高度的语言艺术吸引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读不懂泰戈尔诗的人或许有之,但认为泰戈尔的诗歌语言不美的人却从来没有。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篇。
诗的1—3句写渴望,叙述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诗的4—6句写希望。这里的希望主要是希望纸船把我园中长的丽花带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诗人把天上的小朵白云联想成鼓着风的白帆并下到河里比赛,想象美丽奇幻且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诗的7—8句写梦幻。子夜的星光下,我梦见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缓缓的浮泛前去。去往哪里呢?诗人并没有点明,但如果回头看看前面的诗句,我们便不难发现,载着梦的纸船的目的地是岸上。
冰心的《纸船》是诗歌,泰戈尔的《纸船》是散文诗。两首《纸船》虽都从虔诚的纸船写起,(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是叠纸船;泰戈尔“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是放纸船。“从不”与“每天”,一样的心意诚挚),表达的'情感则稍有不同。冰心的纸船承载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泰戈尔的纸船承载的是一个孤寂儿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梦幻般的希望。两首《纸船》都写了梦,泰戈尔是直接写我“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梦中有梦,非常别致;冰心是转换视角写“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遥想纸船进入母亲梦中,设想奇特。
泰戈尔的诗歌想象力丰富,语句和结构凝炼多彩,译介到中国后,得到了一大批青年读者的喜爱,以至于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拿起笔依照着写起类似的吟咏母爱和童心的诗来。冰心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位诗人。泰戈尔的纸船上写着他的名字和住处,“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冰心的纸船风吹浪打,她却执着地希望它飘流到目的地,因为“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意外的作文400字5
上一讲主要阐述了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和应试策略,本讲侧重说明如何整体阅读古代文语段。
一、整体阅读要领
1.依据选文特点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
“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
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
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
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
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
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
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
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
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
信息、分析文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错题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时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yin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yin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完:保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
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yin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yin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今絷者从,而捕未已。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A.
急且有变,奈何?
吾攻赵,旦暮且下。
B.
每祀辄有蛇出户。
太守与客来饮此于此,饮少辄醉。
C.
山乐兵常以牛羊代秋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yin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yin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高三语文复习: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译文:
(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
这是20xx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内蒙古卷的古文阅读试题。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况,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yin祠。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安民于农”;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作者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现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
下面简述各题。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第12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的句意,“受业”应是接受学业。
第13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D。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D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
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B。句①中的“立释之”,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都表现出“崇宽大”。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15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之,乃以白中”)。
第16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三、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亻叔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他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吏。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觉,痛咎谢咎:归罪、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简:选拔
意外的作文400字6
内容:
复习分段
教学目的要求:
复习常用的复习方法,能运用方法进行分段
教学过程
一、回忆分段方法
1、导入:要学懂一篇文章,理清文章的脉络,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分段
2、小组讨论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几种分段的方法?哪几篇文章特别典型?它们是这样分段的?每个小组讨论两种,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复习教案。
板书:方法例文
3、交流
讨论好的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学得最好。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如:借助过渡段来划分《伟大的友谊》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落花生》
按总分总结构分《万里长城》
按地点转换分《秦始皇兵马俑》
小节归并法《我盼春天的荠菜》
2、请你选择一种方法,想想一般什么样的文章用这种方法分段。
小结:不同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它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分段。
二、练习应用
(一)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1、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我们通常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分成几部分。请你先通读《第一次洗球鞋》,再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事情的起因的?
2、找出洗球鞋的经过。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第一次洗球鞋》划分段落。校对。
说明:有的文章事情经过部分有明显的几个步骤,还可以分成几段。
(二)按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分
1、读《海南岛》,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划分段落。
2、交流 小结: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并不一定三部分都有,有时是先分后总,有时是先总后分。
(三)小节归并法
这两篇文章有明显的特点,我们能一下子划分段落。有的文章我们一下子找不出明显的特点,该怎么来分段呢?
1、分节读《买冷饮》,概括出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2、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小结: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用小节归并法
(四)综合练习
1、阅读《星期天的苦恼》、《杨柳》,想一想这两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划分段落,并完成。
2、交流
3、强调:像《杨柳》这样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有充足的依据都是可以的。
三、总结作业
分段的方法有许多,我们在课堂上练习的只是其中的几种典型。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练习中能灵活地运用这几种方法。课后完成习题。
意外的作文400字7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一、导课
二、授新课
第一板块:眼脑机能训练(课件展示)
1、集中注意力训练小游戏:“大家来找茬”
2、做眼保健操(学生主持)强调:科学坐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
第二板块:复习阅读技巧、方法
1、速读三忌:忌指读、忌摆头、忌复视、要默读
2、固定程序阅读的七步程序
一题目、二作者、三出处、四基本内容、五重要事实、六写作特点与争议之处、七新思想与读后启示。(学生按行依次快速回答)
3、写景抒情散文方法大盘点:
(1)理清条理层次
(2)赏析语言,词,句(修辞)
(3)体会感情
(4)积累素材
第三板块:高效阅读训练
阅读检测,解读文本。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继续保持科学坐姿,深呼吸两次。预备、开始!(计时)文章字数666字,计算阅读速度字/分
读后谈初读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检测题:1、2、3、4(课件展示)
注:第4个问题先回忆“高效阅读中分析语言特色”的技巧。(学生回答)
三、拓展延伸:
仿写
四、总结:
春游芳草地,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夏赏荷花池。四时之景不同,而美亦无穷也。我们生活中也并不缺少美,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去大胆的表现美,请以“美,就在我们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全班同学再次齐呼口号: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下课。
意外的作文400字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昌、驳、宗、庭、槐、狂”6个。积累词语8个。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徐童如法炮制,用他人的方法,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学习运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劝阻人、帮助人。
【教学过程】
一、直接谈话,揭示课题
1、请喜欢树的小朋友站起来,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喜欢树?
2、对呀!树木冬天能挡住狂风,夏日能遮住骄阳。可是,却有一位老先生要把自己家庭院的一棵老槐树砍了,这是为什么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2课《徐童保树》。
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学习新字生词。
1、听老师讲故事,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学习: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3、交流
(1)(出示)“槐、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出示)读词语:聪明伶俐辩驳邀请庭院槐树吉祥一本正经囚禁
(4)理解词语:一本正经
(5)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老先生为什么要砍掉院中的'一棵大槐树?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交流。
(出示)书中说“庭院天井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院子当中有木,木在口中不吉祥。”老先生相信这句话。所以要砍掉院中的一棵大槐树。
齐读第三节。
2、听了老先生的话,徐童是怎么回答的?
用直线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出示)徐童用囚字的谜语反驳了老先生的话。
齐读第四节。
师:如果你遇到这样一位老先生,你会怎么劝他?
(出示)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位老先生,我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用他人的、别人能接受的方法劝阻人、帮助他人改正错误。
四、复习巩固,拓展训练
1、分角色,读课文。
2、找自己的小伙伴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再组词。
鬼()宗()庭()据()
槐()鬃()挺()锯()
4、(出示)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吉利()拘禁()辩论()
5、(出示)照样子连线。
邀请 狂风 踏进 犯人
挡住 大树 走出 庭院
砍掉 客人 囚禁 困境
意外的作文400字9
教学目的:
1、通过自测题检验本学期(暑假)以来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掌握情况;
2、通过对07年省质检卷和高考卷文学名著阅读题中对《红楼梦》一书的考题设置的讲析,谈谈针对文学经典名著考试的设题与解题思路。
教学设想:20xx年福建语文高考首次把《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以及《论语》等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加了文化经典著作阅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两个部分,共计20分。因为是第一次将名著的专门考查引入高考试卷,所以命卷者不敢将步伐迈得过大,从20xx年福建省《考试说明》提供的题型以及省质检卷和高考卷中的题型看,主要是简述某一名著的主要情节,如质检试题中的“简要叙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这两件事”和高考试题中的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这种考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刚好也与我们的第一轮基础阅读的设想相吻合。我们计划利用高
一、二这两年将07年高考大纲所要求的这十几部名著能先过一轮,即先进行基础阅读,了解并熟悉文章的内容,待新课程高考大纲出台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强化阅读与训练。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高一年时已阅读了《家》、《子夜》、《欧也妮葛朗台》、《边城》、《雷雨》这五部著作,并且每次的学段考试中我们都会加入该学段所要求的阅读书目的考试内容。本学期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的是《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和文化经典著作《论语》。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学生课前讲话
二、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红楼梦》一书的掌握程度。
三、通过20xx年省质检卷、高考卷中的题型,谈谈针对文学经典名著考试的设题与解题思路。
(名著缩微及答案要点)
1、《红楼梦》第二回关于“宝玉的取名与抓周”的情节(130字)
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答案要点: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3分)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定是个酒色之徒。”(2分)】
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关于“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的情节(946字)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会真记》是元稹写的,结局为张生最终负情于莺莺,而《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会真记》改编的,是个大团员结局。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吧。)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答案要点: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四、学生自主设题与解读文本(也可参考教师所提供题型)。题型示例:
1、简述“木石前盟”由来。(07年10月月考试题,同类题还有“金玉良缘”、“风月宝鉴”、“太虚幻境”等。)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是哪个人物所说的,简述与这句话相关的故事。(同类题还有冷子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香菱:“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等。)
3、“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则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两个女子的命运,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同类题还有其他十二钗的判词及身世命运等。)
4、简述《红楼梦》中某位人物的的出场方式。
5、《红楼梦》一书中,有许多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景描写,请复述其中一个梦境,并简要述说这个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6、《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a)自选或从教案所提供题型中选择一个话题完成今天的阅读作业。
b)结合本节课内容,继续深入阅读《红楼梦》及《巴黎圣母院》,迎接两周后的学段考试。
意外的作文400字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指导学生了解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有关神话的趣味积累,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读三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神话传说》
四、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动画《哪吒闹海》
一、创设情境,感知神话人物。
1.知道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吗?对了叫《哪吒闹海》它选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封神榜》。同学们,大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指名说。你能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吗?(学生上黑板写名字)
2.知道这么多神话故事,大家真了不起!在这些神话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说话——说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本领大,呼风唤雨,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为民造福、……)
师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很多事情人们无法解释,以为神在起作用呢!其实神就是人们心目的英雄,在神话里,他们本领高超,去代表人去和恶劣的自然做斗争。
重点点评:老师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哪吒和沉香了,因为他们都很善良和孝顺是孩子们的神。
3.其实啊,刚刚大家说到的故事,有的已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有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我们的.课外书中还有很多。中国神话那里有?不光我们手里的《中外神话传说》,向《诗经》、《左传》、《国语》、《庄子》、《山海经》、《楚辞》,乃至于唐诗宋词里都有,神话故事太多了,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读过的神话仅仅是神话世界中的一滴水呀!今天我们就借助《中外神话传说》这本书,走进神话世界,更好地读懂神话。
二、品神话,读懂故事
品读《盘古开天辟地》
1.打开目录,同学们会发现《阿里山》和《世界最初的七天》这两个故事之间空了一行。看到了么?分隔的前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后半部是外国的神话。中国部分的第一个故事《盘古开天辟地》都读过了吗?谁来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出示说话训练:读了《盘古开天辟地》,我知道了天和地起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____,宇宙混沌一团,像___,是___用他的神力,开辟了___,他的___变成了世间的万物。)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情节呢?
指名交流评价
3.喜欢神话故事,不能仅仅知道故事的情节,咱们要想领略神话故事的丰富内涵,不仅要细细品读字句,有时还要结合文字,展开大胆的想象。
4.教师边读边做标记,边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老师以自己的读书感受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注意师生互动。
实物展示全文,教师边带学生读,边现场做记号。
品读盘古开天辟地的这一段,体验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如:轻而清、重而浊。教师指导:遇到好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做一下记号
品读盘古手撑住天地,不让天地合拢的这一段。做一下动作,想象当时的画面感受盘古的伟大。教师指导:读后的感受往往是珍贵且易逝的,可以在书旁的空白处写下来。
小结:我们这样一读啊,书中的人物好像活了过来一样,情节也更生动了,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这样读书才会越读越有趣呢。
5、总结板书:我们刚才是怎么读这一段的呢?书中好的语言,可以划下来。
精彩的情节可以反复读,并展开想象,有了感受可以写下来,有疑问也可以写下来。感受深刻的地方要有声有色的读读。实在喜欢还可以背背。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都带着这样的方法读书,收获一定会很大的。
板书:
做记号
想画面
写感受
品读《愚公移山》
1.利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读第二篇神话。教师巡回指导。
2.课文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呢,出示思考。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她是怎么创造人类的?
3.交流。指名2人上讲台,根据实物展示台,展示自己的读书感受。
4.大家这么快就掌握了老师教会的方法,真是棒!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
看后教师提醒: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可是书中有很多是动画片中没有的。老师建议大家看了动画以后,再找文字读一读,感受会更深的。
意外的作文400字11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意外的作文400字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能实际运用。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吗?(喜欢)那你们想知道名人名家怎样看待阅读的吗?(想)好,请大家看屏幕,解读后再齐读,(问:从这些名家名言中得出读书的重要性)对,阅读很重要,那么怎样阅读呢?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阅读方法。2.出示课题。
二.讲解阅读方法。
平时我们大多读的是精短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出示阅读流程。(查:积累字词。读:概括内容,把握主旨。
品:语言赏析,写作借鉴。悟:放飞心灵。)
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归纳为一棵知识树。出示知识树,解释“查——读——品——悟”的内容。
(下面我们以《母亲米父亲豆》为例,来试试这些方法的运用.)
三.阅读文章《母亲米父亲豆》。
要求:.运用圈点勾画批注法。
(请大家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完成阅读任务.)出示阅读流程
四.边讲解方法,边让学生演示。
初读:
1.积累字词。(2分)学生以读的形式展示。
2.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4分)出示概括文章内容和提炼主旨的方法,师生共评。
品读:
1.品语言。(3分)一个句子,我们应该从这三点入手去赏析。运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范例。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归纳成一棵知识树,出示语言赏析的知识树。
2.品写法。(2分)出示写作方法的知识树。
悟读:
放飞心灵。(4分)形式多样:诗、读后感、画画、唱歌……等。
五.小结。同学们,从这节课中,我们了解到阅读是有法可循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今后我们的'阅读将会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
1.结束语。阅读可以使我们修身养性,陶怡情操。希望我们大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过一个快乐而完整的学习生活。
2.对学生的评价。(先进小组、优秀个人)
意外的作文400字1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意外的作文400字14
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3、能读懂一句话或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会了很多知识,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老朋友.出示“?、!、。、……”
3、谁来说说,看到他们,你就知道了什么?
4、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些符号组成的文章……
二、出示“画”
出示:远看()有色,近听()()声。
春去()还在,人来()不惊。
1、这些字宝宝组成在一起,就成了一家人,可是里面少了好几个成员,谁可以说出他们的名字?
2读一读:同学们真棒,一小子找到他们的成员。谁来读一读!
3、这首诗里主要写了什么?
4、找到两对反义词
拓展:远对近去对来()对()
5、这个谜底是什么?
三、出示
向日葵,花儿黄,一天到晚朝太阳。
盘儿大,籽儿壮,从不骄傲把脸仰。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谁想来读一读
2、请你给这首儿歌起一个题目。
3、这首儿歌共有()句话?
4、在写向日葵样子的句子下面画“”
四、
小鸭子得救了
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小猴、小鸭、小熊和小山羊。他们四个天天在一起。
有一天,他们一起玩捉迷藏。小山羊闭上眼睛,小猴躲在树上,小熊躲在草丛里,小鸭子不小心跌跌进了一个很深的坑里……
(1)哪几个好朋友天天在一起玩?他们住在哪里?
(2)你能想出救小鸭子的办法吗?
(3)这文章共有()个自然段?
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能读懂一句话或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来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出示
天安门
天安门,高又大,
红的墙,黄的瓦,
八盏红灯两边挂,
风吹红旗哗啦啦。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我们大家都爱她。
(1)这首儿歌有()句话。
(2)儿歌中有两个写颜色的词,请用圆圈画出来。
(3)我知道天安门在我国的..
(4)我会读一读,连一连。
很红很红的马路
很宽很宽的天安门
很高很高的灯笼
三、出示
我家住在大山里,门前屋后,就是一座座绿色的大山。
大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大树,又高又直。我们在大树下捉迷藏,荡秋千……
春天,大树下各种颜色的花儿开了,有红的,有蓝的,有白的,还有粉的。我们在大树下摘小花,编花篮,做花帽,开心极了!
我家住在大山里,我爱大山。
(1)这短文有()段,第二段有()句话。
(2)我们在大山里玩了哪些游戏活动,用圆圈圈出来。
(3)照样子写一写
红红的(大阳)白白的()蓝蓝的()
(5)我会按要求填一填。
“心”共有()笔,“山”的第二笔是()
(6)我会照样子写句子(不会写的字写拼音)
大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大树,又高又直
小河里有的,。
四、出示
猜一猜
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春风吹,春雨下,小娃娃,长绿芽。
节节高,快长大,熊猫见了最爱它。()
3、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五、
意外的作文400字15
导入: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本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家汪曾祺一起欣赏《昆明的雨》这篇散文。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背景透视: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但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很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作品语言特点:
字词:
阅读课文,思考:
1、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以昆明的雨为触发点,写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和产物,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
②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2、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3、文中用很多笔墨写了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5、文章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本文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
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雨”的描述。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①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
②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③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文中用很多笔墨写了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描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植物。
②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3、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并不使人厌烦使人动情的? 会引起人一点儿淡淡乡愁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4、文章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体会细节描写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
这段话使用人物的外貌、语言等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这出描写旧日昆明人家门头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这处细节描写,借助具体实物交代了昆明特有的地域风情,并通过对仙人掌的描写,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出爱的醇厚。
仙人掌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以及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
爱。生活的美存有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总结归纳
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意外的作文400字】相关文章:
意外的收获作文 意外的收获作文06-08
意外作文06-07
意外的作文06-07
有关意外的作文09-16
【经典】意外的收获作文07-21
意外的收获作文07-15
【精选】意外收获作文09-23
意外的收获作文07-15
意外的收获作文07-16
意外的收获作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