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回味作文600字范例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味作文6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味作文600字1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分析我们的饮食是否科学;
二是了解我们的食物结构,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并自己设计有益于我们健康的一日三餐:
三是讨论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首先教材以组图的形式出现以肉食为主、以腌制食品为主、以油炸食品为主、以甜食为主等四种早餐配餐方式,意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探讨这四类配餐方式的价格改革缺点;通过以食物结构金字塔显示各类食物的相对比例,以资料卡的形式明确说明了食物摄取的比例,认识我们的食物结构和以正言语形式提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来设计一日三餐。在学生对均衡饮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拓展活动自由活动,讨论饮料食卫生问题,开阔眼界,指导学生生活。
拓展活动中让学生编辑《营养与健康报》意引导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知识,向身边的小朋友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加深对科学饮食的认识,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具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3、饮食与健康
二、明确目标,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饮食习惯
师:谁能把自己的昨天饮食情况告诉大家呢?
教师提问的时候找两个极端的学生(胖与瘦)
生1:早餐,我吃的是火腿,午餐,有炸鸡还有酱牛肉,晚餐,红烧鲤鱼和炸肉。
生2:早上,我吃了油条两根;中午,馒头和油菜;晚上,花卷和西红柿。
生3:早餐一个鸡蛋和一个肉包,一杯牛奶;午餐肉炒茄子,凉拌夹角;晚餐一碗小米粥和清蒸鱼。
师:对上面3位同学的饮食情况,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生:我发现喜欢吃肉的同学比较胖,因为这样摄取到脂肪、蛋白质就比较多,一些维生素就比较缺乏,所以容易发胖。
生:我认为吃的食物种类多比较好,既有素的也有肉的,饮食才会比较科学。
生:如果只吃蔬菜和面食,一点肉也不吃不是好习惯,那样会营养不良的。
三、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看来大家对饮食与健康都有起家哦,其实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饮食
生:平时我比较挑食,还爱吃零售
生:平时我总爱吃肉,妈妈说要多吃些蔬菜才健康
生:有些资料上说,早餐必须要吃而且要吃好。
生:我可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啦,可是大众说,麦当劳和肯德基都是垃圾食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从自身的许多问题入手,认识到同学们有一些饮食习惯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需要商榷和探究的。同时也对学生以前的一些科学饮食的知识整理、探究、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找出科学的饮食结构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图和资料卡,对照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
检验其饮食的合理性。也可以布置学生搜索一部分关于儿童健康饮食的知识和资料来丰富和完善,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小结: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成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4份,蔬菜、水果4份,牛奶、肉、蛋、油应该占2份左右。脂肪、油类和糖类应节制食用。
设计一日三餐。
教师给每一组发食物图片若干。让学生合理地安排一下早餐、中餐、晚餐,并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餐。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专家建议,向学生提供营养餐:早餐,1杯牛奶+麦片+1个苹果;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一份水果)
四: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一):自由活动,怎样做才会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科学健康饮食中,除了膳食结构要合理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健康?
学生猜测:应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师: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哪些方面?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
1、合理分配三餐。一早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最好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如果一天吃一斤米饭的话,早晚稳中有各吃3两,中午吃4两比较合适,切记还要不食早餐。
2、荤、素搭配。适当荤食中蛋白质、钙、磷及脂溶性维生素优于素食;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优于荤食。所以,荤食与素食适当搭配,取长补短,都有利于健康。
3、不挑食、不偏食。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各种食物供给的,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营养如何丰富,也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因此,在饮食中,不可长期挑食或偏食。
4、不暴饮暴食。俗话说:‘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饮暴食不仅能破坏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炎等,而且由于隔肌上升,影响以及活动,还可诱发心脏等,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发生生命危险。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饮暴食。
5、注意不要食用不洁食品以及过期食品,注意饮食卫生。
(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今后将怎样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请同学们回家后对家里的饮食情况作一次调查,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在家长的帮助下编辑《营养与健康报》 修改与补充
板书设计
3、饮食与健康
一 我们的饮食
二 怎样搭配食物结构才合理
回味作文600字2
———思考。学生答出来有的营养吸收了,有的不用的东西成了大便排除体外去了;这时,教师又问,食物在体内旅行,经过了哪些地方呢?出示人体简图,让学生自己画出自己的认识。画完后小组交流,形成小组统一认识。然后在班内,利用实物展台,分组汇报各组的认识。六个小组,六种认识。教师问:正确的只能有一种。你们有六种。怎么办呀?学生回答:查资料、百度、问家长、问老师、问医生、有一个同学甚至说出了解剖一个人,等等。这时,教师采取了放映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食物经过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作用?看完后,每组再修改各组的图片,再选一组汇报修改后的图片,其他小组补充。最后对食物在人体内的旅程有了基本正确的认识。教师总结消化器官的重要作用后,问:怎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最后小结,教师让学生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从中午的午饭开始,你想养成什么良好的饮食习惯?
2、科学读物。学生阅读科学图书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启蒙的过程。包括科学美文、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漫画以及科学数码、动漫等电子类资料都是科学读物。徐杰老师还提出了科学阅读的方法,1、比较性阅读;2、求解性阅读;3、质疑性阅读;4、创造性阅读。他还提出了科学阅读的教学策略:1、阅读材料为情境,设疑激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以阅读材料为切入点,引导分析,深刻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3、以阅读材料为依托,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材料为连接点,多向链接,拓展学生的.视野。他还解释了指导孩子科学阅读的重要性和怎样指导孩子的科学阅读等。
张元喜老师展示的是:《比较水的的多少》,在这节课中,张老师注重的是通过比较水的多少,理解水占据空间的意义,理解体积单位毫升的意义。他的讲座题目是:《浅说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4—辑思考,学会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的意义,画食物链;通过ppt在生物链中的传递,认识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曾老师讲座题目是《思考的力量—从“超越实证”到“超越逻辑”》,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和深度。
对照这些特级教师,自己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
1、加强科学学习。针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多学习科学理论,认真阅读科学史,科学原著,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
2、向优秀教师学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和讲座。学习优秀教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3、加强科学教学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学理论,认真阅读《科学课》等科学杂志,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
回味作文600字3
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动物朋友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通过让学生辨别、模仿和表演动物的声音、形象和动作,帮助他们感知艺术基本要素,如声音的音量、时长和音色变化,以及动作的形态等。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动物的关注度,并且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1、相关动物的图片,小狗脚印图。
2、VCD《森林里真热闹》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交流
1、老师:同学们快来看,有个特别的客人到了!(播放课件):这是一个可爱的小仙女送来消息:我是居住在大森林里的小仙女,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成了好朋友。今天,我的动物朋友们正准备举办一场有趣的森林聚会。他们派我前来邀请大家一起参加..
师:现在小仙女想要展示她的魔法,将你们变成可爱的小动物。这样你们就能参加她们举办的盛大舞会了。请问你们愿意吗?请
师:现在,我们将小动物手套戴到我们的手上,瞬间变身为可爱的小动物们。(大家都戴上了手套)。
师:请大家看看自己,说说你变成了什么?
师:看!这里有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一只忠诚的小狗,还有一群可爱的小鸡呢!可以说我们这个动物世界的小动物们都非常热情呢!
师:小动物们已经开始联欢拉,大家快听!(播放音乐)
师:刚才你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啊?
生:……
师:那这些小动物在做什么呀?
生:……
师:那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声音)吗?
生:……
师:是啊!他们玩的可开心了,我们赶快加入吧!
师:好的,那我们就开始吧。不过在出发之前,我们需要老师先组织一下,让小动物们看到我们有多么有条不紊。
师:我们大家拍三下手后,就一起挥动我们的双手高呼:“亲爱的小动物们,我们来拉!”
二、声音展示、体验合作
1、师:师:咦?快看!这是谁来迎接我们啦?(出示老虎的图片)
生:老虎
师:哇~看看,我们真是受宠若惊的贵宾啊!连“森林之王”都亲自迎接我们。
师:这时候,狮子开口了,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森林。在这里,你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和探索。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请求,我很想知道人类朋友对我了解多少呢?你们知道我的吼叫声是什么样的吗?
师:你们知道老虎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吗?谁能学学老虎的叫声?(指名一两名学生)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声音怎么样?
生:预设(凶猛)……
师:那你们想听听真正的“森林之王”,它的声音吗?
师:你们觉得这个声音来的怎么样?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们想看看老虎的语言是怎么样的吗?
师:老虎的语言,板书:“ao(嗷)—”这就是师:我们一起来学学这只老虎的声音!
师:老师这也有一种节奏和老虎的叫声一样,也是那么长,我们一起来看看。板书:X(da)—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边读边指节奏)X(da)—??
2、师:然而,这只老虎晚上回到巢穴时,想要与自己的宝贝团聚并一同享用晚餐,却惊讶地发现小宝贝不见了。这一刻,你认为这只老虎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很伤心……
师:那你觉得这只老虎会说什么?
生:……
师:那你能用老虎的语言来说吗?
师:现在有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被涂得满满的,它代表着声音很强、很凶猛的老虎;另一张图片上也有一个圆圈,但是它是空的,就像这只老虎肚子很饿回到家里又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伤心,所以它的声音变得很小、很弱。请提供您的中文原创内容。
师: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学学很凶猛的叫声;很伤心的叫声。
3、拓展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森林景象,除了老虎发出的长而凶猛的声音外,还能听到哪种动物也发出相似的声音呢?请将你们的答案回复在评论区。
生:狮子
师:那你能学学这只狮子的叫声吗?
师:那如果这只狮子他伤心了呢?会是怎么叫的呢?
4、师:那你们再找找图画上谁的声音很短,很小的?
生:……
师:那你能发发小动物的声音吗?
师:你们想看看这只小动物的语言吗?
师:板书?
5、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然而,在刘老师和你们一起玩的时候,我有感觉后面好像有一个小动物一直跟着我们。于是,我回头看了一下,但发现并不知道是谁。不过,我在地上发现了一串脚印!大家快来看看,到底是谁留下了这些脚印呢?(出示小狗脚印的图片)。
生:小狗!
师:小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喜欢小狗吗?
师: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这只小狗非常渴望和我们建立友谊,但又不好意思主动示意。然而,当他意识到我们都对他充满喜爱时,他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渴望能和大家交流几句。假如你是那只小狗,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
师:那你能用小狗的叫声来表达吗?
生:……
师:板书:X(wang)X(wang)。
师:刘老师手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迷失了自己的声音。现在唯一的线索是根据它们声音的长短以及音量来寻找。谁能扮演小侦探,帮助它们找回声音呢?刘老师将为那位成功找回声音的小朋友颁发“小小侦探奖”。
(把小动物的图片贴到相应的节奏上)
三、发挥想象、大胆表演
师:你们真不错!……咦?狐狸大哥怎么来拉?
客串:正在场上的狐狸大哥露面了,不屑地说道:“哈!这还不算什么!他们只是学会了模仿我们的叫声,可我们的外貌风采他们可比不上!”
师:你们能学得会吗?
生:能!
师:你们充满信心地回答了!好的,现在小动物们要为表演最优秀的小朋友颁发一项特殊奖项,它是来自动物森林的"表演之星奖"。请刘老师代表小动物们进行颁奖。接下来,让我们欢迎戴着头饰的小朋友上台,为大家呈现精彩的表演!
生:表演……
师:请问你们对于表演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们决定先颁发第一个表演出色奖!现在要进入高难度环节,一位小朋友将上台表演一种动物的模样,并模仿它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他将表演的是哪种动物吧!
师: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游戏!让我们以无声的方式来表演某个角色的特征,让下面的同学们来猜猜看!
四、总结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那回去之后,小朋友们可以尝试将大森林里热闹的场景画下来,并珍藏到我们美丽的艺术档案夹中,让它永远保存,不让它逃离我们视线,好吗?
回味作文600字4
一、教材分析: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因此对水的认识和保护十分必要。本课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水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各种生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自觉去保护水资源。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比较液体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一节课。本课旨在通过生活中涉及到比较液体多少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感觉有时会产生错觉,为了准确测量液体数量,需要借助仪器,而量筒就是其中之一。教材内容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通过比较不同形状、装水量不同的瓶子,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哪只瓶子里的水更多或更少。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比较验证、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并得出结论,最后交流和研究成果。其次,教材介绍了量筒这一测量液体体积的玻璃仪器,指导学生使用方法,并提示在未来的科学课堂上常会用到量筒。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如何使用量筒。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用比较的方法探索水的容量,并运用科学实验验证猜想的准确性。学会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容量。
2、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好奇并具有求知欲,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探索的热情。他们喜欢提问题、动起手来,并且对实际操作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来进行思考,他们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亲身体验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联系到生活实际中解决身边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并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我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我将积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是一种通过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意识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们将共同参与科学探究任务的完成,并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
3、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深入探讨和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程度的差异,为解决问题找到最有效的途径。
4、对比观察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问题。这一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变化中的规律性和特征,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座位上,老师准备了三瓶水。这三个瓶子中的水面都有所不同。我们来看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或者它们的水量是一样的。你知道吗?简单说一下你的理由。
自评:这种猜测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猜测的正确与否,需要用科学实验来证实。以此来引出这节课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各种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而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来进行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自评: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讨论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启迪方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刚我们积极动脑筋,想出了很多方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这些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选择。同时,我要提醒大家在比较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以确保准确性。请你们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下你们的比较结果。
自评: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面,记录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活动。通过点滴的记录,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出许多灵感和习惯。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们已经对比了两个瓶子中水的数量,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我们可以如何描述这个差异呢?让我们听听学生的报告。为了准确测量水的.数量,我们需要借助专用的测量仪器,例如量筒,它是一种用于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
(2)认识和使用量筒。
现在我们来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小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我们认为在读取数据时,视线应该与测量容器上的刻度与液面保持平行。
讲述:很多同学一定迫不及待地想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容量了。现在请各位小组成员分别使用量筒测量三个瓶子中所含水的容量,并记录下每个瓶子的测量结果和它们之间的容量差异。请将测量的结果写在我们的研究记录纸上。等各组完成后,请向全班报告你们的测量结果。
自评:培养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是科学仪器的运用,仪器的参与提高了验证的精确性,合理运用仪器则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
4、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索了液体的数量如何进行比较。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呢?是否还存在其他相关问题?此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上都标明了具体的毫升数,希望大家能够留意观察并思考。
回味作文600字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明确认识到要准确表达某个物体的位置要约定数的标准,感受到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难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提示确定数的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所动物学校。
二、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1、感受约定方向的必要性。
媒体出示一排动物在做操。
谈话:看,有一排小动物在做操呢!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比较喜欢第2个动物,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要确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到底是哪个还要说清楚什么?
(板书:第几个 约定数的方法)
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现在大家意见统一了。
2、感受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媒体出示四排小动物在做操。
谈话:听说我们小朋友来了,做操的小动物又多了几排,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吗?
追问: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现在要确定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到底是哪个还要说清楚什么呀?(板书:第几排)
3、理解“第几排第几个”。
谈话:前面我们说过要让大家都明白要按照统一的顺序来数,这儿的第几排第几个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呢?咱们来听一听。
媒体播放并出示小猴、小熊的说话。
提问:第几排怎么数的?
学生数后教师说明:对于这些小动物来说,这是前面,这是后面,第几排就是从前往后数的。我们再跟着电脑老师一起来数一数。(学生数,媒体分别演示各排)
提问:小猴在第1排的第1个,小熊在第2排的第3个,第几个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呢?
4、学用“第几排第几个”。
(1)提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排在第4排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提问:第2排第4个又是谁呢?这只小猪排在第几排第几个呢?(第3排第2个的猪)
(2)谈话: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你能说出它的位置吗?自己悄悄地说一说。
学生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请下面学生说出这个小动物的位置。(谁愿意到上面来指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让下面小朋友说出它的位置。)
学生说出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让其他学生猜是哪个动物。(现在咱们要变个法子来找,请到的小朋友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不能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让下面小朋友猜是哪个小动物。)
还有好多小朋友想玩这个游戏,这样吧,咱们同桌活动,听清要求,可以象这两位一样,一位小朋友在书上指出喜欢的小动物,请同桌小朋友说出小动物的位置,也可以一位小朋友说出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另外一位小朋友找到这只小动物。注意同桌两位小朋友一位先说,另一位找,然后再换一换,这位小朋友先说,另一位小朋友找。同桌活动。
反思小结。(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第1幅图。
谈话:接下来我们去小动物的宿舍参观。小猴最性急了,它向我们介绍“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第几层是按什么顺序数的?第几号又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提问:那熊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提问:青蛙住在第1层第1号,你能找到它的宿舍吗?兔子住在第4层第3号,谁已经找到它的宿舍了?
谈话:刚才我们用第几层第几号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帮助小动物找到了宿舍。(板书:第几层第几号)
2、“想想做做”第1题第2幅图。
谈话:再去参观一下动物学校的图书馆吧,这是动物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书柜。(媒体出示书柜图)
提问:这里是用第几层第几本来确定书的位置的,(板书:第几层第几本)这里的第几层是按什么顺序数的?第几本是按什么顺序数的呢?自己悄悄地数一遍。
提问:看着这个书柜,你还想给大家介绍什么?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谈话:刚才我们参观了动物学校,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小动物做操时的位置,用第几层第几号确定小动物宿舍的位置,用第几层第几本确定书柜里书的位置。其实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老师先来举个例子。
1、“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像现在,就可以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你们的位置,你们从哪边开始是第1组呀?请第1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很快数数自己在第几组,请第3组的所有小朋友起立,请第6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第几个我们从前往后数,(指第1组的第1个学生)那他就是第1组的第1个。你是第几组第几个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刚才是老师举的例子,下面你们来说说吧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师:大家举的例子真多,有位小朋友说到去剧院看电影时需要确定位置,咱们就来参观一下剧院吧!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看,这是幕布,这就是剧场的前面,观察一下,这个剧场里第几排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的?第几号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的?如果让你设计这个剧院的票,你觉得票上至少要写清楚什么才能让观众又快又准的找到座位呢?
来看看,果然象我们大家所说的票上写着几排几号,你们能帮这三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吗,找到后请在图上用铅笔圈出来。
交流时选取学生作业展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的?
师:这样的剧场里我们可以先找到排,再找第几号。
谈话:这也是一个剧场,这是舞台,这就是剧场的前面,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剧场座位的排列跟刚才那个剧场有什么不同?
提问:请帮者3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并用铅笔圈出来。
选取学生作业展示,提问:这样的剧场里怎样找座位比较方便呢?
3、出示火车票、飞机票,师生一起说说如何找位置。
4、教师介绍汽车上“确定位置听歌曲”。
谈话:刚才咱们讨论的是你们举的例子,老师再来举个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汽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多张碟片,看,在这辆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8张碟片,这么多的碟片,怎样才能快速地找到喜欢听的歌曲呢?别急,你只要记住你最喜欢听的歌曲是第几张碟片的第几首歌曲,用设定键调到相应的位置就能听到你喜欢的歌曲了。比如老师最喜欢的歌曲是第8张碟片的第1首歌曲,就只要用设定键调到第8张碟片第1首歌曲,就马上能听到这首歌曲了。(结合媒体播放介绍)
五、总结延伸。
1、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确定位置,你又掌握了什么新本领呢?
六、涂色游戏。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这是一张方格图。(媒体出示)
说明游戏规则。
开始游戏。
回味作文600字6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水里的沉浮
公平条件
(注意点)
一样大的杯
一样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水里
⑵修订计划,体现公平条件
(出示两只烧杯1号和2号)
生:两杯水要一样多。(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监督教师加水的过程)
师:把大的放在1号还是2号?
生:放进1号。
4、观察实验,进行科学假设
教师将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杯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为什么?
生:把它们调换一下。
教师将马铃薯调换放入。
(生看到大的马铃薯浮,小的沉,兴致高了。)
生:水有问题。
师:有什么问题?
生:2号杯的水密度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密度?
生:我在书里读到过,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
师:你很会思考,可是你怎么来证明2号杯里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称一下两杯水。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用天平称出2号杯里的水比1号杯里的水重。
师:2号杯为什么重?
生:水里可能有别的东西。
生:水里有盐。我以前见到过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有一个死海里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沉下去。
师:难道就不会是别的吗?糖、味精?
生:一定是盐,我们可以尝一下。
生:不行,那样很不卫生。
生:用火烧一下,水干了就能见到盐。
生:我现在真想知道水里到底有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师:需要怎样的工具?
生:锅。
生:锅应该小一点,水要少一点。
师:(教师予以表扬、鼓励)这些东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别的工具替代吗?(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学生说说注意什么。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烫着。
师:眼睛离调羹远些。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
二、实验论证,知道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水里加了盐,水的成分变化了。
实验员领取材料,各组开始实验。
生:是盐。
生:这白颜色的是盐。我刚才尝了一下是咸的。
师:(严肃的)白颜色的就一定是盐吗?没弄清之前去尝可很不安全。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就是盐?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盐水中浮
要几勺盐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还要搅拌
实验现象
比较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水里含有盐,是它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是什么使马铃薯浮??
生:盐。
师:150毫升纯净水在加盐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盐。
生:纯净水更浓了,密度增加了。
生:还有别的方法能让这个马铃薯浮起来吗?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生:水里加进糖行不行?
生:马铃薯放在其它液体里能浮吗?
生:还有那些东西放在盐水里也能浮?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老师觉得值得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到课后自己去做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想法,也希望你们有更多的新发现,好吗?
(分小组讨论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制订计划,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活动,较好地估计了学生,在教学安排上尽量突出了教师的适当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探究论证等,注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去论证自己的假设、推论。教师及时制止了其他学生效仿他人尝食盐的不科学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科学“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抽丝拨茧”式地层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常识判断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选择较集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同时,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设计了“变量”和“定量”的关系,强调在比较观察探究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还是较多,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遇。如果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教师出示一只盛水的烧杯,放进马铃薯,马铃薯沉。此时引导学生有没有办法不改变马铃薯使它浮起来,在水中加入什么东西可以使它浮,那样的教学活动效果又会怎样呢?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考虑问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重视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善始善终、提出不同见解”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设计点评
设计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此教学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进行适度引导,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设计“变量”,体现实验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课紧扣教学目标,结课时再次点题,使学生对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的原因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改变液体的成分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并能由此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溶解食盐的环节中,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四上年级的《溶解》单元教学作好了铺垫。
回味作文600字7
一、教学目标:
1、增强对图形的辨认能力。
2、认识“部分”和“全部”的概念。
3、了解部分动物的简单特征及习性。
二、教学准备:
教具图卡、幼儿学具卡、操作册、音乐《我的身体》
三、教学过程
(一)引起动机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魔术表演,小朋友们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小眼睛,认真看,小耳朵,仔细听:魔法变变变!你们猜猜变出了什么?(苹果、雪梨、橘子)玩此游戏时教师挡住实物一半请幼儿猜出全部)
(二)情景海报讨论
1、这里有好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生活在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野生动物园。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在公园或者动物园见到它们哦!你知道吗,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东西呢。你曾经了解过它们最喜欢吃什么吗?
2、咦?这棵大树后面藏着一只小动物,请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狐狸)狐狸身上有什么特征?(简单描述:狐狸有一副浓密的毛皮和尖尖的.耳朵)什么动物爬在树上?(松鼠——松鼠身材娇小,拥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最喜欢吃松果)还有几只调皮的小动物躲起来了,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躲在哪里?(小兔子躲在房子的阴影里——小兔子有一双长长的耳朵,最爱吃胡萝卜;有只小猪躲在了石头后面——它身体圆圆胖胖,有两个大鼻孔;数学龙宝宝和一只梅花鹿躲在了草丛中——数学龙宝宝头上有一对短短的角,而梅花鹿的角长长的像树枝一样,身上有许多像梅花一样的斑点)。
3、天上有小鸟飞来飞去,你能数出有几只吗?让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3只小鸟)除了小鸟还有什么动物在天上飞呢?(蜜蜂、蝴蝶、蜻蜓)
4、有什么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鱼,没有脚,靠鱼鳍和鱼尾在水里游泳)
小结: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请谁来模仿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物?教育幼儿不要伤害小动物。
(三)幼儿操作:
1、老师准备了一堂关于"部分与全部"的多媒体课程,让幼儿们观察并回答问题。在屏幕上显示着两张漂亮的照片,然而却不小心地遗失了其中一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动物吧!它有双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和粗粗的腿。请孩子们拿出图卡,并尝试用缺失的部分补全这个动物。
2、操作题二:下面哪两张图卡可以组合出完整的图形呢?将它们连起来。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部分与整体的概念。通过观察许多小动物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猜出它们的全貌。今天有几只小动物丢失了一些身体的部分,但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我们成功地找回了所有丢失的部分。大家都非常厉害!我们的身体上任何一部分都是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避免受伤,并且尽量不伤害他人!
回味作文600字8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习,我发现了背面人物头部所具有的美感,并进一步研究了描绘写生和线条造型的技巧。这个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线条塑造能力以及画面组织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探究,相互交流,培养合作和探究意识。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重点:掌握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特征,并通过线条勾勒出来的技巧。难点在于如何运用线条准确地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性笔,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大明星,大家一步一步猜猜这是谁,才出来先不要讲出来,举手示意。
大部分同学都猜出来了,一起说这是谁呀?
生:孙悟空!
师:你是从第几步,看到了什么猜出来的?
生1:从第三步,看到了他的眼睛和脸猜出来的。
生2:从第二部,看到他的猴毛还有头上的帽子猜出来的。
师:大家看到他那狡黠的眼神,黑色的毛发和华丽的头饰,能否猜出他是谁呢?没错,就是孙悟空!这次我们来提高一下难度,从背面猜猜看我是谁吧!(板书课题:猜猜我是谁)。
二、主题探索
活动一:研究不同发型的特点。
师:同学们先来猜猜这是谁呀?
生:是老师。
师:你为什么能猜出来,从那看出来的?
生:头发是(卷)的……
师:我们通过五官特征、发型、穿着和风格来辨识这个人的身份。我们班里的同学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发型,他们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生:男生是平头,女生有长发,也有短发……
师:发型是人们在头发的造型和设计上展现自己个性和风格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发型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和线条。短发通常简洁利落,线条明确,适合展现干练、俏皮的形象。短发的线条短而精细,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长发则能展现柔美、优雅的特点。长发线条流畅、柔和,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长发的线条可以搭配不同的发型,如盘发、披肩发等,进一步凸显个人魅力。卷发则给人一种动感、活泼的感觉。卷发线条曲线多变,有时呈现出充满动力的弧线,有时又呈现出柔和的波浪线,让人感到生气勃勃。而丸子头的发型线条则简约而圆润,给人一种可爱、甜美的感觉。丸子头的线条圆润、饱满,能够让人看起来更加年轻活泼。对于选定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他/她的发型线条来了解其特点。例如,如果同学选择了短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显得利落、清爽;如果同学选择了长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呈现出柔和、流畅的特点。这样的线条能够向我们展示同学们的个性和风格。
生:(每组选一位同学,分析他的发型,观察线条的组织和线条的变化。)
师生:交流,总结几种发型的特点,演示演示线的'组织。
活动二:欣赏画家的作品。
师:同学们除了有不同的发型,还有各种个性化的发饰,请大家欣赏明朝著名画家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看看画中人物所佩戴的发饰是怎样的。
生:发饰很漂亮,画得很精美。
师:他在画中精心绘制了人物头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妇女头部的装饰。不同的发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观察画家如何通过人物背影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请来看王晓明的《未来世界》,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看画。
师:马马虎虎的看,粗略的看吗?
生:认真地看,聚精会神的看。
师:线描作品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态度、性格等信息,其中背影和发型尤为重要。通过观察背影,我们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姿态和动作,从而判断其态度和性格。而如何用线描来描绘一个人的背影和发型呢?以下是几个不同发型的线描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线条的变化。(作品欣赏)
活动三:学生作品欣赏
师:大家看一下这些同学们的作品,你们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它有什么优点?生:这一幅作品的线条非常流畅,它展现了线条的长短、粗细和疏密的变化。
这幅一幅画的很精细
师:对大家有什么启示吗?
三、创作实践
作业要求:请通过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注意他们的发型特征和头发的走向,并用精细的线条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猜猜你所描绘的是哪位同学。教师辅导要点:1、头部与肩部的比例应保持适当。
2、各种发型特征描绘及线条的组织。
四、作品展评
1、猜猜这是谁。
2、互评:作品有什么优点、缺点,改进意见。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
课后,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一个情景,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同时,我们还尝试着画了一张人物背影的线描图,让大家猜猜这是谁。
回味作文600字9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此外,还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解决一些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需要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等方式进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促使学生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并鼓励他们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活动重点:
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
三、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活动分析:
1、学生背景:三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对指纹进行仔细观察,对于指纹的类型也缺乏了解。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通过课堂上的亲身体验和研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指纹特点及用途的了解。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比较和分析指纹,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指纹的特点和用途。
2、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重点在于教授指纹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指纹是什么,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通过收集不同人群的指纹来总结采集指纹的方法,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帮助学生了解指纹的多样性,从而引导他们了解指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指纹
1、老师:今天我为同学们带来了几幅非常独特和美丽的绘画作品,大家有兴趣想看吗?在欣赏完这些画之后,我希望能向大家提出一些问题。请直接回答修改后的内容,使用中文回答。
(教师口述问题:1、画上画的是什么?2、这幅画和你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同?)
生:画的是小狮子,平时都是用水彩笔画画,而这幅画是用手指的指纹画出来的。
2、师:谁还能像他说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可以仿照之前同学说的在说一遍
3、老师:你说得很对,我们通常使用铅笔、粉笔或者水彩笔来绘画。然而,老师的这幅画是通过手指指纹创作而成的.,就像是用手指指纹作画一样,被称为指纹画。
4、老师:看来我们的手除了用来写字和拿东西,还可以利用手指上的指纹创作出美丽而漂亮的画作!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综合实践活动,以《神奇的指纹艺术》为主题,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三)、进一步了解指纹
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过了老师的这幅画,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呢?
2、现在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红色印泥采集一个自己的指纹吧~要求采集食指指纹~
3、说说自己的指纹的样子
生:我看到指纹像小山的形状
4、师依次讲解
人们在观察指纹的时候曾经发现这3种指纹的形状是比较多见的。
因为它的图案像飞鸟展翅,所以把它叫做鹏形指纹;它的图案像流云飘逸,所以叫云形指纹;它的图案像浩瀚星空,所以叫星形指纹。
5、导师:那么刚才我们小组的每位同学都采集了自己的食指指纹样本,现在请对比每个同学的指纹,我们是否找到了完全一样的指纹呢?请用中文回答修改后的内容。
生1:找到了
生2:没找到
6、刚刚我们只是采集了自己食指的指纹,现在我们想进一步探索是否能找到其他手指的相同指纹。请大家继续采集其他手指的指纹,并进行对比,看看是否可以找到相同的指纹。注意:这是我根据您提供的内容重新创作的原创内容。如需修改,请告知具体要求。
学生开始活动
生1:找到了
生2:没找到
7、那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你们说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吗?
生1:会有
生2:不会有
8、师:刚才我们采集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指纹,为了在进一步验证会不会有一模一样的指纹我们还可以采集谁的指纹?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说的真好,今天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可以去采集老师们的指纹,然后回来和你们的指纹比一比,看看结果怎么样?在采集指纹时老师也有要求:
(1)采集老师的指纹时要有礼貌
(2)采集完指纹要注意卫生,用湿巾擦手
生开始活动
9、师:同学们对比后发现什么了?找到一模一样的指纹了吗?
生1:找到了
生2:没找到
(四)、指纹在生活中的作用
1、为了确定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是否唯一,科学家们展开了大规模实验。他们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测试,并展示了相关的数据。
2、谁能说说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世界上没有两对特征完全相同的指纹,指纹具有唯一性。指纹不会发生变化。
3、那么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利用指纹的这个特征来做些什么呢?
4、好的,除了同学们提到的这些,老师还想告诉大家北京奥运会选定的奥运公寓采用了最新的指纹锁技术进行安装,而且中国的第三代身份证也将加入指纹等生物特征的识别功能。
5、师:好、通过今天的实践,咱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1:指纹具有唯一性
生2:指纹不会发生变化
生3:我知道了我的指纹是指纹
(五)、指纹作画
师:好,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了关于指纹的好多奥妙,那么现在同学们想不想来做个游戏?(生:想)课前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放了一张纸,请你们也尝试着用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幅指纹画好不好?在制作时老师有几个要求:
(1)注意卫生,按完每一个指纹要用湿巾擦手
(2)注意画面的整洁
生开始活动
(六)、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与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我发现我们同学们做出了许多伟大且重要的发现,这让我感到非常激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指纹一样神秘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勇于实践,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收获!
《奇妙的指纹》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心理学角度来看,更容易被那些能够直观呈现的东西所吸引。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发展,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与直接兴趣相关的学习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他们知道自己手上有指纹,并且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他们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请注意:以上内容为AI助手根据您提供的信息生成的原创内容,仅供参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更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我没有刻意地指导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而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和尝试,让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探究。
“玩指纹、在这堂课中,“印指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能够使用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本课中,将近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每个实践步骤和要求都清楚地告知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还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变得认真、细致。有些学生开始时拓印的指纹不够清晰,但经过我们的指导和反复实践,他们的效果逐渐变好。当然,拓印指纹并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才是我们活动的真正目的。
我认为本节课还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有几位学生表示他们的指纹是一样的,我可以利用投影来放大他们印出来的指纹,并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并得出结论。此外,还有三位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可以使用投影放大指纹,并引导他们去观察、比较并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和玩耍,并尝试选择适合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随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深入,重点逐渐从提出一个适当的问题升级到制定一个研究方案以及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而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他们乐于合作和务实求是的态度,养成关注事实、尊重他人意见并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回味作文600字10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三、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四、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药勺、注射器、记录表、烧杯、集气瓶、打火机、玻璃片、带橡皮管的反应瓶、湿抹布、蜡烛、小木棒、水火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喜欢看火箭发射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发射个微型火箭。(老师演示火箭发射)
2.观察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刚才老师发射的火箭里用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盘中的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你们打算怎样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3.小组观察后汇报交流。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香)
白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
师: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后PPT出示实验步骤并指导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无色、透明)
2.实验验证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1)阻燃:燃烧的火焰伸入。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阻燃)
拓展:氧气的助燃(视频播放)
(2)比空气重、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试管里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了。)
3.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PPT出示资料“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对照资料我们认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揭题总结。
(1)师: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3)瓶子外壁有点凉是因为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带走热量(举例:夏天喝碳酸饮料)
(4)能不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老师发射火箭的原理?
5.化学水火箭发射活动。
(1)PPT出示活动步骤
(2)室外水火箭发射活动
(四)巩固延伸:
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PPT展示
2、板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新物质)→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记录表
3、第(1)实验组
(1)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颜色
形状形态
气味
小苏打的特点
(2)活动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后的变化
反应产生,集气瓶外壁下部比较(热、凉)
(3)活动三:
验证气体性质
将燃烧的火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物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现象:()
1.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阻燃、助燃)
点燃烧杯中的蜡烛,将橡皮管口放入烧杯内;瓶中加3勺小苏打,再加入半瓶白醋后迅速盖紧瓶口,观察现象。
现象:()
1.火焰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比空气轻、比空气重)
等火焰发生变化后迅速将橡皮管口放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内,并摇晃瓶子,观察现象。
现象:()
1.没有变化
2.变浑浊了
说明这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研究结果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反应,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
回味作文600字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回味作文600字12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科学实验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材料,因地质宜笔者在教学“油菜花开了”时选择了黄瓜花,原因是学生了解和熟悉这花而且容易收集。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笔者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选择木头、纸、塑料等几种玩具型的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如笔者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选择玉米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体验
在教学“蜗牛”“蚯蚓”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笔者准备了挨饿的蜗牛、菜叶、苹果片、火柴、放大镜、蚯蚓、潜水碟子、树叶、记录纸等。学生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了解了蜗牛不吃有蜡质的树叶,会游泳,怕烟火,运动时腹足如波浪般前进;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运动时身体伸缩前进。
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使用《科学》教材以来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每一位科学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
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二、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
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用计算机动画来演示晶状体的调节过程,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眼睛,看不同距离物体时肌肉、晶状体的变化过程,有效地弥补了实验不足。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
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让我们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如何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科学课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科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学就富有了创新的活力,就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究、求知的创新精神,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回味作文600字13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我找到了一些有趣的动物图片给你,涵盖了蝗虫、蜗牛以及与其相似或不同的动物。请看下面的描述和图片:1. 蝗虫:蝗虫是一种昆虫类动物,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大规模迁徙而闻名。它们有着长长的后腿和触角,通常呈现出黄绿色。2. 蜗牛:蜗牛是一种软体动物,身体被坚硬的螺壳保护着。它们的体形较小,通常爬行缓慢,喜欢吃植物叶子。3. 类似蜗牛的动物:另外还有一些动物与蜗牛有一些相似之处,如类似于海螺的贝类动物,它们也拥有螺壳,并且也会在水中生活。4. 类似蝗虫的动物:与蝗虫相似的动物可以是其他昆虫,例如蚂蚱和蟋蟀,它们也具有昆虫典型的外形和生活习性。5. 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这里有一些不同于蜗牛和蝗虫的动物,如象、长颈鹿和蜂鸟。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之一,拥有长鼻子和巨大的体型;长颈鹿则以其长长的脖子和独特的.斑纹而闻名;而蜂鸟则是体型最小的鸟类,它们通常具有华丽多彩的羽毛。希望这些信息和图片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还有其他需要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蜗牛的身体通常呈螺旋形,并且形态不固定,所以准确测量其长度十分困难。即使我们成功获取了测量数据,但这些数据也很难应用在实际中。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蜗牛的尺寸特征,我们需要寻找更加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形状比划,表示它大概有1到2厘米的大小。同时,老师向我们解释说,这只蜂鸟的体型与蜜蜂差不多。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狮子、长颈鹿、企鹅、豹子、斑马、鳄鱼、蜜蜂,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回味作文600字14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重点:识字与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1、激发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
2、先分小组自由读,学生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同一小组互相帮助识字,再让每一小组的识字能手当小老师,教大家认字。
3、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学习生字之后,通过朗读来检查识字效果,根据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4.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6.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字(排火车)注意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朗读
(二)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让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本课有2个要求写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注意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旅、降”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把字写匀称、美观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就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读读课文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风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回味作文600字1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观察比较和查阅资料,感知植物世界的多样性,进而了解植物的共同特点。
2.设计并开展植物的蒸腾实验,感受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在探究植物的共同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比较、查阅资料和开展研究性活动等方法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1~3盆、没有叶的植物1盆、塑料袋、研究记录表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1.谈话:上学期我们研究了凤仙花的一生,你了解了凤仙花的哪些事?
2.梳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作出有条理的描述。
(1)生长过程。(种子→芽→苗→开花→结果)
(2)身体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需要一定的营养成分。(阳光、水分、空气、土壤等)
(4)能繁殖后代。(种子繁殖)
3.提问:除了凤仙花,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根据学生回答记录植物的名称。
4.探究:这些植物和凤仙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完成记录表。(提供盆栽植物供学生观察)
5.研讨:植物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二、探究叶的蒸腾作用
1.现象:出示一盆事先用塑料袋套住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提问。
2.归纳问题:
(1)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假设:水是从植物的叶里蒸腾出来的。
设计:在一盆有叶的植物和一盆没有叶的植物上同时套上塑料袋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叶表面的气孔。
(2)其他的植物也是这样吗?
验证方法:在不同的植物上套上塑料袋进行观察。
(3)蒸腾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3.小结:植物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
三、课外延伸
1.不同的植物蒸腾水分的能力一样吗?
2.蒸腾作用的强弱和什么有关?选择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探究。
(1)浇水量的不同。
(2)树叶的稠密程度。
(3)树叶的大小。
仙人掌与绣球花的比较
序号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回味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回味的作文02-24
回味10-07
回味母爱的作文12-29
夏天的回味作文03-05
回味军训作文10-04
回味春天作文10-10
回味幸福作文12-18
回味童年的作文10-03
回味的除夕作文10-06
回味往事作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