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作文

时间:2024-07-18 17:57:08 感悟 我要投稿

实用的感悟作文实用[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悟作文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感悟作文实用[4篇]

感悟作文 篇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每当看到笔记本上的这句话时,我的心都仿佛被重重敲击了一卜。因为它总是能激发出我心中一种对美德的崇敬。

  我们知道的美德有很多很多种,“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沽身”是一种清廉的美德;“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是一种忠贞的美德;“一日行一善”是小的美德;“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大的美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文人不屈的美德,“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武人宁折不弯的美德。

  然而什么是美德呢?古今无数的圣人犹如在空中闪亮的星,为我们竖立了“德”的榜样。然而也就像星一样,他们被世人万代传颂的美德和伟业散发着灿烂的光芒,照耀着后人,却总让我感觉那样遥远,尽管我对他们满心崇敬,却不知道渺小的自己能否与那样的美德有任何关联。

  有一天我看了一本杂志,上面有一封父亲写给未出生孩子的信,文章很短,里面却有一句让我忘不了的话:“爸爸只希望你做一个好人……”

  从此这句话便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同时也慢慢化解了我心中的迷茫,我渐渐意识到所有的美德都有同一个来源,就是良心。美德就是要凭良心做该做的事,为正确的东西付出努力,为每一个爱你的人认认真真的活下去。

  尽管简单,尽管质朴,但这却绝不是凡夫庸人的道德。能够真正把握住良心的人,就会不难理解屈原的刚毅,关羽的忠义,鲁迅、朱自清的铮铮铁骨,因为他们和许许多多其他伟人一样,也是凭着一种良心,一种精神在特殊的时候做出了特殊的选择。

  因此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所有普遍的好人在这一点上和圣人们有了可通之处,即使凡人们遇不到那种要他做出生死抉择的情况,也应该凭着道德良心,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生活。

  佛语有云:“一人一如来,一树一菩提。”那些一生能够遵循这一原则去生活的.人,应该也就可以称圣了吧?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许多种人,有站着的人,有躺着的人,有跑着的人,有醒着的人,有醉着的人,有奴颜牌膝的人,有刚正不阿的人……而道德却是值得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完善和追求的,因此,我只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着的人。凭着良知,走过每一个无愧于心的日子。

感悟作文 篇2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不可挽回的昨天已经过去了。那就让我们从今天起,笑面人生,善待生活吧!

  生活其实就是一天天地过日子。不管这每一天是苦是乐,是希望还是失望,是有人关心还是被人遗忘,都是要过去的。我们一定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时光,好好地加以珍惜。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能帮助自已,那就是自己的实力和本事。

  人的幸福感觉来自内在的精神世界。有人说“生命因爱好而生动”。拥有一份高雅的爱好,既能充实自己的生活,还能带给周围的人以美的享受;提升自已和周围人的生活品味,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

  应该懂得“淡泊处事”“知足常乐”的道理。我们不必为一些小事琐事烦恼,对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大可不必挂在心头,放宽心、想开点。学会豁达地理解、领悟到真实的现实生活,感觉便会好起来。

  烦恼是无用的表现。人生一世,高兴的事多得很。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满足与愉悦。只要自身美好,那他(她)的眼里便能发现美好。

  从呱呱堕地到呀呀学语再到白发苍苍,伴之我们一生的是心情。心情好坏能左右你一生的活法。好心情能使你精神焕发,好心情可使你精力充沛,好心情可使你与朋友、同事达成共识与默契,再次产生好心情。而坏心情则让人焦燥不安,让人疲惫不堪,让人失去信心,只能得到雪上加霜的结局。

  如果沉缅于昨天的路,就迈不开今天的步。强者贵在自强不息,弱者悲在自悲不已。大凡处事作事,不但要划动热情的桨,更需把稳理智的舵。萤火虫虽然微弱,却是自身的生命之光。身怕不动,脑怕不用;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奉献的人这样看待“利益”:不因多得而喜,不为少有而忧。

  小溪的水,流向大海的秘诀是义无反顾;人生的路,走向成功的秘诀是锲而不舍。步人后尘虽然省力,却难以留下自己的足迹;走自己的路虽然坚辛,却充满了开拓奋进者的欢歌笑语。

  落叶的可贵在于它融入泥土,成为肥料,继续奉献;它与寒冬抗衡去迎接绚丽的春天。

  理想是石,敲出信念之火;理想是火,点亮探索之灯;理想是灯,照耀整个人生。

感悟作文 篇3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元素之一。古人有“和为贵”、“握手言和”之说。《词源》将其解作:和顺、和谐、调和之意。笔者谓“和”者:一统、归一也。此“一”乃集合、融合为一之意,是殊相的融合,而非共相的相同。

  “和”的状态看似确和,实则不和;看似不和,实则确和。《国语·卷十六郑语》有这样一句: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冯友兰先生对此句有一段很有趣的解释,即:“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以咸味加酸味,即另得一味。酸为咸之“他”,咸为酸之“他”,“以他平他”即能得另一味;此所谓“和实生物”也。(摘自《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期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五人之发现)再如,宫商角徵羽相结合便组成五度相生律及乐曲,若仅有单一的某个音,则无以组成五度相生,乐曲更无从谈起。在此,不难发现此中的“和”乃多者事物组成一中组合的事物,我想也可以说由多个单一事物的殊相,组成整体事物的共相。

  组成“和”的事物殊相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各殊相相辅相成,几者互促共进。二是各殊相反相成,呈矛盾地对立统一存在。

  所谓各殊相之间的相辅相成之“和”,即各殊相互相支撑地存在。如:能指与所指之和所组成的印象。事物,即:所指之所以被称为某事物,是因为其有能说明该事物的名称,即:能指。如桌子一词一经在人的意识中出现,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桌子的实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桌子”一词作为能指,已随着数十代人约定俗成的应用,已深入人的意识中。这个实物便是所指桌子,人们为了便于互相交流,便将“桌子”一词作为能指命名桌子这一实物。由桌子的能指及所指也便在人的意识中产生了桌子能指的印象——由四个条形支点支撑的用于放置物品的平面,这便是能指与所指之和组成的实物的能指印象。

  所谓各殊相反相成之“和”,即:各殊相之间的本质是存在着根本矛盾的,且在根本矛盾的对立、殊相的对比中依存。如由平仄构成的诗词格律:平仄两部韵,读音、音韵风格有别,且构成平仄的音韵的平、上、去、入五声的读音、风格各异,如在格律:“仄仄平平仄”中,平仄是互相依存而存在的,格律中只有体现平声,方可有仄声体现的空间,反之亦然。如无平声则无所谓仄声,无仄声亦无所谓平声。故由平仄互相对立的音韵之和构成了整体格律的音律。

  从上述两例中不难看出,无论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相辅相成的“和”,还是诗词格律中“平”与“仄”之间相反相成的“和”,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由于某种内在的关系,彼此互为依存地、有机地形成的某种新共同体。桌子的“能指”与“所指”在人的意识中结合,形成了人意识中桌子的印象;音韵中的“平声”与“仄声”的排列组合形成了诗词格律。正是这种组合,才形成了“和”,或曰“和谐”状态。此系达到“和”的第一种途径。

  形成“和”的第二种途径,与第一种途径是相对的,我暂将其称为:因分而和。此亦即:欲达到“和”的状态,必先将“和”的事物合理地分开,若不先达到分的状态,和的状态也便无法达到。我认为,这种途径下形成的“和”是最为永恒的和,是世间之“大和”,同时也是一种很有理趣的“和”的状态。何谓“永恒之和”、“大和”?这种状态理趣何在?莫急,待我一一阐述。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王有一段关于音乐的'经典对话:(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王)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主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我们细细品味这段对话:我们暂且不考虑音乐欣赏者的身份,一人欣赏音乐与和其他人一起欣赏音乐的感觉有何区别?必然是和其他人共同欣赏音乐更有乐趣。这点是众所周知的,无需多言。我们进入文本限定的人物身份——梁惠王。这个诸侯王,在国内与百姓共同欣赏音乐,亦即梁惠王将欣赏音乐之乐趣和国内百姓共同分享,那这种乐趣却不仅仅是停留于志趣之和了,其更深层的意蕴是家国之和,即和谐、融合,此乃“大和”。

  若问曰:既然有“大和”,可有“小和”乎?则答云:“然也”。何谓“小和”?欲知“小和”我们还从“大和”入手。从《孟子》中的一例,不难发现,“大和”乃是一种多者有着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或为辩证的矛盾,或为互相的补充)的事物,互相作用以达到和谐、融合的状态。由此可推知“小和”乃是一种或者说是单一事物之和。如:一张桌子、一支铅笔等,因为这些事物与其他事物并无任何联系,亦不和其他事物形成任何整体,但其具备自身应具备的能指及所指,能为其正名,故就其本身而论,这种单一事物的独立存在,确实是一种“和”的状态。由此,我们便可以发现并品味由第二种“和”所产生的理趣了。

  仔细品味《孟子·梁惠王下》中所谓之乐: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主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我认为,此处所谓之“乐”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为内心之乐,亦即愉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便是个人的内心寻求音乐知音的精神需求空缺得到了弥补后,产生的相应心理反应。第二层含义为由国家和谐而产生的祥和之乐,这种“乐”便是由上文所说的“大和”产生的乐。而这种“大和”如何出现?文本给了我们答案:“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如此不正是将自己的欢乐均分为若干份吗?那么如此一分,不正是将自己的快乐分走了吗?非也!如此分,不但未分走自身的快乐,反而能在分享快乐的同时,找到自身与其他人的共鸣之处,从而能使自身得到更大的快乐。这种共鸣可以看作彼物与此物的共同点或联系点。这种共鸣点一旦被找到,可以将多种事物,以此共鸣点为内涵,将其外延扩展至无限之大,这便是“欲和先分”之果。

  乐音以其之分,从音高之高低可由等音程分至一度音程、二度音程,甚至再慷慨些,划分出“五声”、“十二声”,出现了五度相生律、十二度平均律。如此,乐音看似已被分裂,然而,如此一分,恰令乐音居于了绝对的中心地位,而其他音阶无不围绕在其周围,诚如“北辰居其位,而众星拱之。”我们可以假想,若乐音未分为若干音高,而以一个独立的乐音整体存在,如此,我们也便无法听到音高之别,音乐也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乐音亦因失去了想象的外延做支撑,从而变为了抽象的、空洞的名词,甚至可以说为是“玄”。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大和”与“小和”虽为两种形式的“和”,但并非是绝对的,其二者间无明显相对的界限,而是相对而言且互相可以转换的。再看此例:我们说铅笔、钢笔、毛笔都属于笔,笔之所以成为笔,是因为它有这些外延的形象支撑,这便是“笔”之“大和”。笔记本、记帐本、草稿本,同样以“本”的外延,支撑着“本”这一内涵,构成了本的“大和”。而“笔”与“本”的“和”加之其他工具,又形成了“文具”的外延,支撑了“文具”这一概念的内涵,这是文具的“大和”,而文具的“大和”又加之其他用品的“大和”又形成了“工具”的外延,支撑了“工具”的内涵概念,形成了“工具”的“大和”。再看这些所谓的“大和”,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为大和,然而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又失去了其“大和”的地位,而甘于屈居“小和”。而“小和”在更小的范围之内,由于其外延的支撑,又成为了此范围的“大和”。如此,便可说“大和”、“小和”并无固定之界,若借用惠施的哲学观点而言,“大和”是“至大无外”的,又是“至小无内”的;同样,“小和”是“至大无外”的,又是“至小无内”的,只是所包含的范围及分析的角度之别罢了。

  面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行政、经济实体、一个人,欲立足于世,我想就要树立“大和”的思想,懂得“欲立先和、欲和先分”的道理。如此,在与社会优胜劣汰、正当经济竞争及自然法则无冲突的前提下,将己有资源,当作共有资源,将一己之爱,推广至博爱,向儒家的“忠、恕”思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人类思想将必将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世界也将变得更为美好的。

感悟作文 篇4

  生活,就如十字路口,有许多难题等着你去选择,选对了就成功,错误了,就失败。

  生活,是简简单单的,每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什么时候,它才能有点色彩呢?

  生活,虽简单,但有时也有笑声,但那笑的原因却不知道是为自己笑,还是为了别人,为了讨好,为了巴结。多少人有来自童年时那无忧无虑的天真的笑脸呢?

  生活,虽有时有色彩,但那色彩究竟是黑的,还是彩色的?有时连自己,都不清楚,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它可以帮助你成长。

  生活,除了竞争,还是竞争,不竞争,就没立足之地,不竞争,就只有看着强者,默默地羡慕着,不竞争,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我们不能控制它,我们不能预料它。

  生活,从小到大,都要生活。但是,长大了不就好吗?长大了不就快乐吗?不一定吧,有时,长大了反而烦恼更多,泪水也更多,就连心灵上的伤害也多了。

  生活,长大,然后呢?还是要不断地成长,不断的`生活,只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才能真正感悟到,你的一生,是快乐,还是悲哀的……?

【感悟作文】相关文章:

感悟潮州,感悟美作文04-28

感悟的作文(经典)09-15

感悟作文[经典]09-06

感悟的作文(精选)09-02

(精选)感悟的作文09-02

感悟的作文【经典】10-22

(精选)感悟的作文10-16

感悟作文(精选)10-02

(经典)感悟作文09-26

感悟的作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