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4-10-18 18:32:22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的基础知识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的基础知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的基础知识

诗歌的基础知识1

  一、在激情吟诵中培养探究品质

  诗歌的语言不仅凝练真挚,且富有极强的跳跃性,仅凭学生自己的机械理解,难以真正把握文本的内核。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诗歌语言进行零距离接触,让诗歌传统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通过教师示范诵读奠定情感基调、通过指名个别朗读促发学生的个性体验、全班集体齐读的方式烘托课堂氛围,从而在分享交流中,将学生的身心全部浸润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之中,从而深入地感知诗歌的内涵基础。

  如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教师将诵读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扫清阅读障碍,初步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其次,教师引领学生在诵读中区分出蕴藏鲜明意象的语句,初步感知每个意象所承载的价值;然后,可以将诵读聚焦在非意象部分,感受同一首诗歌中意象语句与非意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诵读中感受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意依象生、象依意显的特征;而最后一个环节,则引领学生从整体入手,深入把握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力量,深入感知作者的内在情感,尤其要聚焦诗歌语言中的独到之处,实现与诗人内心的对话,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解读诗歌。

  二、在品味赏析中发展言语思维

  由于诗歌语言的简洁性与跳跃性,一般不会直接将诗人内在意思旗帜鲜明的展现出来,即便有些看似简单的语言,也蕴藏着丰富而深邃的意蕴。教师则要引领学生在无疑中走进文本,再从有疑中走出文本。因此,教师应该以诗歌语言为平台,采用层层剥笋、步步为营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剥”与“加”的过程中品析语言,感知意境,从而借助赏析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地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黄鹤楼》这首诗时,教师从首联入手,将其他文字剔除,保留了“人乘黄鹤去,地余黄鹤楼”,让学生明白两句呈现出一定的事实,并没有其他什么特别之处。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在两句之首分别增加“昔”“此”两字,从而借机品析、拓展关于黄鹤楼的美妙传说,凸显诗歌所承载的价值意蕴;而“此”字则更加凸显了仙人的遗迹,与第一句中的“昔”形成对应之势。于是,教师分别按照步骤加入了“已”“空”两字,将学生的内在思绪借助诗歌的文字不断飞扬,不断形成内在意蕴的丰富与积累,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首先通过先行之“剥”剔除内容,形成诗句的核心骨架,而后顺势通过语言储备在不断增加中形成更为丰厚的意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认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在迁移延伸中历练实践能力

  诗歌创作的精髓就在于丰富而大胆的联想,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因此,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必须深入贯彻学生的想象意识,将学生的鉴赏能力推向更高层次,同时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成果转化为学生的思维产品。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将人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其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意识,并根据诗歌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出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学古诗《惠崇》时,教师从早春的特征入手,引领学生分别运用视觉、触觉等不同的方面来感知春天的美好,并相机从诗句中提炼出“暖、先、短、欲”几个关键性字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与诗人的深入对话,不仅获得了对内在生命、人情世故、人性本质的窥探,更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教师相机为学生拓展补充、回忆复习了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让他们在语言文字内部进行细致地体验,为学生增强内在体验结果,奠定了基础。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这两篇文本为载体,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悟与思考,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改善。

  正因为拥有了理性审美过程的参与,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与诗歌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形成了异质同构的化学效应,真正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感知力、审美力、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这样的迁移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诗歌的基础知识2

  第一重境界:“入诗”

  “入诗”就是让学生初步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这需要完成前面的三个步骤:诵读感知、知人论世和文本解读。

  步骤一:诵读感知

  “诵读感知”就是先由老师范读或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初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查阅不理解的词语和典故的意思,然后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几遍。

  步骤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介绍作者概况及和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史知识、写作背景。现在的资料十分丰富,选择和甄别十分重要。资料介绍要力求贴近史实,从作者生活的大背景和大多数诗作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怀,而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在一首诗中顾头不顾尾地无限放大某个方面。要介绍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和诗作的创作背景。学生没有条件查找资料,需要老师进行筛选甄别后提供给学生参考。背景资料选择得好对学生理解古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步骤三: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很多老师对古诗歌的文本解读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沉不下去,深入不了;或细微艰涩、旁征博引,贪多求全,找不到切入点。还有老师把古诗歌当古文来教,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让一首韵味十足的古诗变得味同嚼蜡。因此,笔者认为,古诗歌的文本解读一定要贴近学生――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只在小学的时候背诵过少量简易的古诗,对古诗的认知停留在浅层面上,因此文本解读的重点应该放在了解古代文化知识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感受炼字、修辞、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的内容。到了八年级,有了一定的积累,要多让学生自己体验古诗的语言美(如节奏、语调、修辞等),要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逐步学会由“入诗”到“入境”、“入情”,感知作者的内心感受和作品的内涵。九年级,随着学生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古诗积累也逐步丰富起来,因此要在前面的基础上给学生适当增加古代文化素养的滋润,逐步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步感受古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为高中阶段进行古诗歌鉴赏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入境”

  “入境”就是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联想想象再现诗中情景,让学生有“设身处地”之感。

  步骤四:想象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入境”手段。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联想想象的方式让学生把诗中的意象切分成若干个画面,再把若干个画面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变化的情节。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感知空间。

  第三重境界:“入情”

  “入情”是指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进行精神沟通。这需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文本解读一定要到位,二是“入境”一定要到位。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关键句子的把握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这就在“入境”的基础上“入情”了。“入情”的过程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深入体验的过程,这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但是能让少数学生体验与古人的心灵交流那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诗歌的基础知识3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一、激趣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3、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也可以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就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品读

  1、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新诗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2、二读悟其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

  3、三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的、有感情的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地配乐,效果会更好。

  三、练笔

  1、仿写。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即站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这种练习既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注意范本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情调等。

诗歌的基础知识4

  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乡下,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现代诗歌阅读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乡下,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温馨提示: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诗歌的基础知识5

  一、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传承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意义也决定了中职诗歌鉴赏课程必须要渗透生命教育。在九年义务教学基础的引导下,中职生的思想素质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语文课程又是人本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诗歌内容渗透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它还可以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渗透,帮助学生感悟人生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在人格上获得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是回归语文文字本身的关键。

  二、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科学方法

  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学,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涵养的教育。在中职诗歌鉴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逐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原则,开展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依托教材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中职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挖掘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依托生命教育资源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诗歌知识了解的差异性,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教学中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教学将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例如,《长歌行》一诗描绘了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进取思想,教师要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二)提高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生命价值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中职诗歌鉴赏教学的水平与教师的能力密切相关,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能够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语文学科和生命的崇敬之情。对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的素质修为,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在教学中坚守真、善等美德,将教学与生命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心怀生命,对学生负责,将学生看做亲人,采用全新的理念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孕育人文情怀,尊重学生的生命意义。

  (三)深入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中职生已经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对生命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知生命、体会生命,把教材内容与生命内涵集中在一起,运用诗歌中的积极精神彰显优美的语言,利用富有感情的教育,升华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味生命的价值。例如,在讲解诗歌《兵车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诗歌中的语句入手,让他们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将“爷娘妻子走相送”“边庭流血成海水”包含的对生命的惋惜讲解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藏的生命内涵。

  (四)拓展延伸阅读,开阔学生思想眼界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蕴含的意境悠远而又富有内涵,中职诗歌鉴赏教学要从深层次内涵入手,抓住教学的关键点,不断扩充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意识地补充加入新的知识点,将生命教育蕴含到生活之中。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习古代的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从而打开视野,开阔眼界,充实自我。

诗歌的基础知识6

  第一节诗歌概述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国历来强调“诗言志”。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诗论》)

  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思想内容的集中性。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吴乔《围炉诗话》)诗歌思想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它是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二)表达方法的抒情性。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贵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三)语言形式的音乐性。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诗序),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说:“既然你用韵文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鲁迅要求:“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总之,诗的本质是:通过精心制作的语言,形象地表现独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从特殊中显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

  第二节诗歌的写作

  初学者怎样学习写诗呢?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

  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诗歌的基础知识7

  一、体裁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形式一般有“歌、行、吟三种”。如曹操《观沧海》、《诗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

  诗五言绝句:如《静夜思》、《鸟鸣涧》、《登鹳雀楼》

  绝句

  (四句)七言绝句:如《回乡偶书》、《秋词》

  近体诗

  五言律诗:如《过故人庄》、《春夜喜雨》

  律诗

  (一般八句)七言律诗:如《过零丁洋》、《黄鹤楼》、《登高》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主句写景

  (写景)尾句过渡

  词

  下片:抒情

  二、题材

  1.咏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而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吟

  表达不愿媚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2.送别抒怀诗。

  “送”、“别”、“柳”、“长亭”

  表达惜别之情;表达对朋友的祝福、担忧、羡慕;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3.怀古咏史诗。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故抒怀、或感慨今夕。诗中常描写古人、古迹、记叙古事。

  怀古伤今之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繁花已逝。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4.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

  诗中常出现思乡类意象如“月”、“杜鹃”、“雁”、“捣衣”等,常出现“思”、“忆”、“归”等关键词。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5.山水田园诗。

  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表达对官场的厌恶、黑暗现实的不满;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寄情山水,抒发壮志难酬之情;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6.边塞征战诗。

  是以边疆塞外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诗中一般会出现战争类意象“长城、“烽火”、“狼烟”、“塞北”。

  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对边塞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常年征战的艰辛及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

  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对统治者无为的批判。

  三、人物形象类型

  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坚持操守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孤寂落寞、愁苦哀怨的形象。

  积极乐观、心胸豁达、豪放洒脱的形象。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四、常见情感

  1.忧国忧民、感伤时事之感慨。

  2.国破家亡之痛楚。

  3.报国无门之激愤。

  4.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5.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求仕厌倦、身居低级官员的无奈与自嘲)

  6.离愁别绪之思念,依依惜别之情

  7.思归不得的思乡之情(羁旅愁思)。

  8.对亲人、友人真挚的思念。

  9.惜春伤春之情,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易老,韶光不再。

  10.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11.怜农悯农之情。

  12.建功立业之豪迈。

  13.滞留他乡的羁旅愁思。

  14.前途渺茫的无所适从。

  15.迟暮飘零之感。

  16.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17.不媚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8.孤傲高洁、超然物外的高尚品行(梅兰竹菊)。

  19.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3.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68岁所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7.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表达方式

  1.描写。

  乐府诗《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抒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三)表现手法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燕歌行》高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长恨歌》白居易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四)章法结构。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借代。用...借代...,简洁精炼,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拟人。赋予...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

  4.夸张。极写出了...,表达了...

  5.对偶。...对...,...对...,对仗工整,形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6.通感。以...觉写...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7.用典。运用了...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情感。

  8.双关。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9.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二)表达方式

  (1)描写。

  1,写人。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写景。

  A.虚实结合。...属于虚写,...属于实写,塑造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B.动静结合。...属于动态描写,...属于静态描写,塑造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C.视听结合。...属于视觉描写,...属于听觉描写。

  D.色彩渲染。使用了...色彩词,相映成趣,画面活泼生动。

  E.白描。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情感。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描写了...,抒发了...情感。

  B.用典抒情。(同修辞)

  C.托物言志。诗人以...自况,抒发了...的情志。

  D.以景结情。描绘画面,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三)表现手法

  1.象征。用...象征了...精神。

  2.对比,将...和...进行对比,突出了...

  3.衬托。

  A.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B.以动衬静。

  4.想象。

  (四)篇章结构

  1.照应。2.线索。

  六、常见意象

  (一)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坚贞高洁、正直。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

  (二)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黍离之悲:国家昔盛今衰

  岁寒三友(竹松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冰清玉洁、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丁香:指愁思或情节。

  (三)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书信。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消息。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难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悲凉。

  鸳鸯:恩爱的夫妇。

  燕子:惜春伤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茫、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的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金风:秋风。

  水:以水比喻愁。

  (五)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簪缨: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船:漂泊之感、自由。

  吴钩:泛指宝剑、利刃。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六)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多舛。

  (七)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

  六朝旧事、南朝旧事:表示往日富贵荣华的生活。

  击楫: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衿:有才能的人。

  巴歌:鄙俗之作,多作谦辞。

  碧血: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采薇:隐居生活。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咏絮: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南冠:囚犯。

  (八)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萧条。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淳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柳营:指军营。

  (九)其他类:

  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

  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浮生: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闹、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七、常见意境

  雄浑壮阔、雄奇险峻、辽阔苍茫、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冷清、雄奇瑰丽、浩瀚辽阔、空灵高远、虚幻缥缈、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宁静恬淡、安谧美好。

  八、语言风格

  清新雅致、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含蓄蕴藉、委婉含蓄、平实质朴、冲淡自然。华美绚丽、绚丽飘逸、豪迈雄奇、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朦胧隐晦、幽默讽刺、慷慨悲壮、婉转缠绵

诗歌的基础知识8

  古诗词歌曲主要是指用古代诗词歌赋填词的音乐作品,如《乡村四月》、《夜书所见》、《月满西楼》、《蒹葭》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古代流传下来且较具知名度的乐曲,多数为诗人所创,新时代古诗词歌曲融入流行元素,成为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未能充分运用古诗词歌曲,一方面无法引领学生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未能多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探析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关键、原则、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充实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声乐教材中有关传统古乐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充实教材内容,还可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讲解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使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新时代教改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及技能进行智育,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此提出立德树人理念,在关注智育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助力学生在学习中锻造优秀品格,树立正确观念。古诗词歌曲在诗词歌赋基础上创作而来,可以体现出先辈的思想品格,教师指引学生秉持“见贤思齐”理念学习体悟,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三)积攒教改经验古诗词歌曲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教师需解决教学实践难题之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育人路径,确保学生古诗词歌曲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积攒教改经验,增强育人实力,明晰本校声乐教学所需教法,找到教改方向,继而突出本校声乐教学优势,达到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目的。

  二、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一)将声乐知识及技能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为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科学有效,教师应结合教育需求做好古诗词歌曲筛选工作,确保有关歌曲蕴含的演唱技巧在高校声乐教学范畴,声乐知识能够以古诗词歌曲为依托面向学生高效输出,使古诗词歌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避免出现古诗词歌曲滥用,消耗师生“教”与“学”的精力等消极现象,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二)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新时代教改要求教师关注学情,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筛选古诗词歌曲,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应用有关歌曲,使古诗词歌曲成为学生开启声乐课堂大门的钥匙,在自学中有所收获,满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将古诗词歌曲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联在一起教师为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展开声乐教学活动需率先加深研究,找到应用古诗词歌曲的立足点,提升自身古诗词歌曲赏析能力,同时改进教法,为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况,将古诗词歌曲与之全面发展关联在一起,如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修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声音表现力等,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更具深意。

  三、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保留古韵我国有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古曲,如《离骚》、《海青拿鹤》、《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这些古曲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征,歌曲意境各不相同,教师为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需保留其原汁原味,用古诗词歌曲的古韵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探究自主性,充实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赋予教学歌曲不同风格,为学生传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人为本为保障教师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与学生声乐学习需求相契合,教师需从学生声乐基础、文化内涵、兴趣喜好、审美能力、学习情况等角度出发应用古诗词歌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探究古诗词歌曲进程中萌发声乐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及,继而降低声乐育人难度,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适度创新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与新时代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为赋予古诗词歌曲亲切感,引领学生通过认知迁移、实践经验深入体悟古诗词歌曲,学习掌握声乐知识及技能,教师需做好古诗词歌曲育人创新工作,旨在增强乐理共鸣,通过创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歌曲的距离,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创新需掌握分寸,避免教师将古诗词歌曲改的面目全非,失去其本身的华彩与意义,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四、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难点

  (一)研究滞后当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古诗词歌曲应用研究成果较少,教师通常情况下乐于应用国外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专业技能,主要源于国外声乐教育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出现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研究滞后消极现象,影响古诗词歌曲应用成效。

  (二)理念陈旧部分声乐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将自己视为课堂“主导者”,“教师为主”育人理念大行其道,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知之甚少,不了解学生兴趣喜好及其全面发展教育要点,使学生无法接纳古诗词歌曲,与古诗词歌曲缺乏共鸣,降低学生声乐技能及基础知识学习效率。

  (三)方法陈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科学可行的育人方法,然而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习惯应用灌输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出现学习方向模糊不清,无法在古诗词歌曲与声乐知识之间建立关联等学习问题,无法利用古诗词歌曲提高其声乐学习效率。

  五、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做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用研究工作首先,高校声乐教师需以传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文化,优化配置声乐教育资源,有效完成教改任务为导向,树立古诗词歌曲教育研究意识,从古诗词歌曲韵律、内涵、演唱方式、配乐等角度出发展开声乐教学活动,使古诗词歌曲得以分解为若干元素,为教师声乐教学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声乐教师需根据本校教育特色有针对性的选择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应用研究,旨在突出本校育人优势,如选择高校所在地相关古诗词歌曲开展育人活动,创编地域性“校本化”声乐教材,整合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古诗词歌曲,使高校声乐教学研究更具有效性,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遍地开花;最后,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如从选学、必学角度出发研究应用古诗词歌曲的方法,以此为由整合教育素材,使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体系更为健全,疏通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管路,达到提高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目的。

  (二)转变育人理念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教师需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摆正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用“引导者”的角色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声乐学习“主导者”。例如,教师在应用《秦王破阵乐》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时,可先给学生5min自主赏析该古乐,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该古乐进行讨论,感受古乐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生声乐作品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播放若干演唱版本,引导学生探讨其中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跟随伴奏尝试运用声乐技巧进行演唱,教师期间予以点评,确保师生互动具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讲解声乐演唱技巧。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探究《秦王破阵乐》创作的历史背景,感受先辈为保卫祖国河山的英勇之情,与学生爱国意识产生共鸣,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继而使教师能够应用古诗词歌曲完成新时代声乐教改任务。

  (三)创新教学模式多渠道应用古诗词歌曲首先,教师需充分了解古诗词歌曲内涵,找到古诗词歌曲应用立足点,避免在应用有关音乐作品同时扰乱高校声乐教学节奏;其次,教师需提升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及研究能力,使教学模式创新目标与古诗词歌曲的应用需求更为契合;最后,教师需将教研与教法创新关联在一起,时刻反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与劣势,根据学情践行教研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歌曲应用更加科学高效,达到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目的。例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前运用多媒体设备以网络为载体播放古诗词歌曲,如《阳春》、《渔歌》等,而后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探究,围绕歌曲思想感情、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期间碰撞出声乐思维火花,通过对比分析古诗词歌曲异同掌握知识及技能,加之教师耐心解答各组提问落实声乐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创设“双师型”课堂,借助网络与古诗词研究学者在线互动,弥补声乐教师育人缺陷,帮助学生深入诠释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从事件、人物、历史影响等角度出发感受歌曲思想情感,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及声乐知识演绎相关情感奠定基础。以《离骚》为例,晚唐陈康士以屈原的经历为依托创作该歌曲,乐曲深沉含蓄、古朴苍劲,抒发屈原遭遇奸谗陷害后苦闷、忧郁的情绪以及思乡爱国的思想感情,继而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学活动,使声乐教学思路更为多元,古诗词歌曲应用效率得以提高。声乐教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可应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歌曲同时运用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创编歌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校内音乐会,分享古诗词歌曲创编成果,期间选出优秀作品,树立声乐学习榜样,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与喜悦,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素养。

诗歌的基础知识9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起源

  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的基础知识10

  诗歌鉴赏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录:常见诗歌物象

  (1)明月——引发离情别绪,抒发思亲思乡之愁。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杨柳——哀伤离别,思念亲人。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与“留”谐音,赠柳即有相留之意。

  诗中表达作者不忍离别的伤感之情。

  (3)衰草、枯叶——渲染萧索、凄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忧伤愁苦的心情。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松、菊、梅——坚贞高洁,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质

  A、松:意志坚强、不向权贵低头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B、菊:隐逸、坚强、高洁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梅:意志坚强、不向权贵低头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有暗香来。”

  (5)梧桐、杜鹃、猿鸣——凄凉悲伤的象征

  A、梧桐:悲凉孤寂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梧桐和细雨烘托了作者寂寞悲凉的心境。

  B、杜鹃:悲伤、哀怨、思乡

  李白《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C、猿鸣:悲伤、哀怨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离愁。

  或代替书信

  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在古代诗歌中往往以特别的景物传达固定的情意。

  比如:

  (1)寒蝉的悲凉凄厉——身世悲惨,鹧鸪的别绪离愁——思念友人,长亭折柳——送别友人

  (2)故乡月——思乡,松风山月——隐逸,中秋圆月——相思情苦

  (3)江湖、扁舟、月落、乌啼——羁旅愁苦

  (4)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闺怨情

  (5)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悲欢离合之情

  (6)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

  语言风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时间的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10、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歌的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简谱基础知识12-12

网络配置基础知识05-12

声乐入门基础知识04-28

传统的乐理基础知识04-19

和弦基础知识集锦09-22

合唱基础知识「汇总」05-04

网络传输基础知识11-04

古筝基础知识大全11-26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07-16

乐理基础知识大全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