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2-09-15 19:21:28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尊重的名人故事(通用7篇)

  尊重是一朵花,一朵开在心间的花;尊重是一条路,一条通往美好的路;尊重是一团火,一团温暖你我的火。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尊重的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尊重的名人故事 篇1

  一次,叶淑穗和朋友一起拜访周作人。他们走到后院最后一排房子的第一间,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戴着眼镜、中等身材、长圆脸、留着一字胡、身穿背心的老人。他们推断这位老人可能就是周作人,便说明了来意。

  可那位老人一听要找周作人,就赶紧说“周作人住在后面”。于是,叶淑穗和友人就往后面走,再敲门,出来的人回答说周作人就住在前面这排房子的第一间。他们只得转回身再敲那个门,来开门的还是刚才那位老人,说他自己就是周作人,不同的是,他穿上了整齐的上衣。

  尊重的名人故事 篇2

  67岁的玛格丽塔 · 温贝里是瑞典一名退休的临床医学家,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松德比贝里。一天早上,温贝里收到邮局送来的一张请柬,邀请她参加政府举办的一场以环境为主题的.晚宴。

  温贝里有些疑惑,自己只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跟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会被邀请呢?温贝里将请柬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确认上面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后,放下心来:“看上去没什么不对的,我想我应该去。”于是,温贝里满心欢喜地挑选了一套只有出席重大活动时才穿的套装,高高兴兴地赴宴去了。

  赶到现场,温贝里不由得吃了一惊:参加晚宴的竟然都是政府高级官员。其中就有环境大臣莱娜 · 埃克,他们曾经在其他活动中见过面。看到温贝里后,埃克先是一愣,然后马上向她报以最真挚的笑容:“欢迎你,温贝里太太。”接着热情地将温贝里带到相应的座位上。温贝里和政府要员们一起进餐,并聆听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宴会结束后,按惯例要拍照留念,埃克邀请温贝里坐在第一排。就这样,温贝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

  几天后,温贝里浏览报纸时,看到了自己参加晚宴的合影和一则新闻报道:“政府宴请送错请柬,平民赴约受到款待。”

  原来,环境大臣埃克本来邀请的是前任农业大臣玛格丽塔 · 温贝里,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把请柬错送到和农业大臣同名同姓的平民温贝里手中。对此,埃克表示:“不管她是谁,只要来参加宴会,就应该受到尊重和礼遇。”

  看到这里,温贝里不由得心头一热,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埃克明知她是一个“冒牌货”,非但没有当场揭穿,反而给予了她大臣一样规格的礼遇,这样不动声色的尊重足以令她欣慰一生。

  尊重的最高境界不是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之中。有时候,越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越是不经意的自然流露,越发见得尊重的可贵。

  尊重的名人故事 篇3

  顾颉刚(注: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同寝室的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室友们忧心顾颉刚的病,因而情绪并不高。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都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率先找人说话。

  顾颉刚把目光投向了邻座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身上,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不甘心受此冷遇,继续追问着。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

  而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室友看不过去了,生气地责问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微笑着,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室友见状,便不再理这个只会点头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转过身和顾颉刚聊起来。

  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那是年轻人走时留下的:“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冯友兰的尊重就在于“不说话”,而路易十六的王后上绞刑架的时候,不经意间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一声“对不起”,这是一种极其高贵的尊重,让每个人都肃然起敬。

  尊重的名人故事 篇4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最后一块金牌,将在男子马拉松比赛中产生。巴西选手德利马已经35岁,这是他最后一次登上奥运舞台,他为此做了充分准备。离终点只剩下最后6公里,他步伐稳健,呼吸匀称,只要再坚持20分钟,他的梦想就能实现。

  然而一个爱尔兰人突然闯入赛道,将德利马强行拉到路边人群。这次意外,彻底打乱了德利马的比赛节奏。最终,他被追赶者超越,只收获一枚铜牌。令人诧异的是,他在进入体育场时已经调整心态,一路微笑冲过终点。在颁奖仪式上,他极有风度,丝毫看不出刚刚经历过一场意外。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的目标是赢得奥运会奖牌。感谢上帝,我实现了这个目标。赢得铜牌的快乐,胜过一切可能有的怨恨之情。”那个爱尔兰人,最终被判处12个月缓刑和3000欧元的罚金,并终身不得进入体育赛场。然而德利马痛失金牌的结果,却不会因为这次裁决而改变。

  国际奥委会高度赞赏德利马的体育精神,向他颁发了一枚以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命名的奖牌,表彰他“公平竞争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出色表现”。他回巴西后,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后来,德利马接受了爱尔兰政府的道歉,并应邀在当年10月访问了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他说:“我知道爱尔兰人民对袭击事件感到痛心,但我不会记恨袭击我的人,更不会记恨爱尔兰人民。”

  12年后的今天,奥运会第一次来到了巴西。就在家乡父老面前,在马拉卡纳体育场内,47岁的.德利马站在了主火炬旁,点燃了熊熊燃烧的圣火。这是体育赋予他的最高荣誉。

  尊重的名人故事 篇5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写了许多小说和评论批判当时的富豪权贵,这些著作广为流传。

  其中的小说《哈德森》,更是对缅因州的丑恶权贵哈德森进行了彻底的讽刺和批判,在美国引起轰动。因此,哈德森对马克·吐温痛恨万分,想着要找机会好好整治他一番。

  马克·吐温除了热爱写作,还非常喜欢打猎和捕鱼。有一年,他去了缅因州一个树林里度假,那儿有一个很大的湖。于是,他买来渔网,捕了许多鱼。马克·吐温结束这次度假的时候,把一大包鱼带到了车站。

  哈德森不知从哪儿听说了马克·吐温来到这里的消息,还得知马克·吐温准备带走一些鱼。他想,这真是天赐良机,一定要好好整治马克·吐温一番。

  于是,他特意跑到车站,装扮成一名普通旅客,和马克·吐温聊了起来。

  他们先是聊着天气,接着再聊缅因州。哈德森说:“缅因州的树林里有个湖,你如果没有去过就太可惜了,因为那里有许多鱼。”

  “是的,我去过。”马克·吐温回答,“我刚刚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而且还捕了许多鱼,正放在行李中准备带回家。”

  “可是你知道吗?那个湖其实是我的。”哈德森这时露出了真面目,“现在我要让你尝尝写文章批判我的后果。”

  哈德森谎称那个湖是他的,并把马克·吐温带到了法庭。他对法官说:“法官阁下,我是哈德森,刚才他亲口承认从我的湖里捕走了许多鱼,我提议法官将他收入监牢。”

  马克·吐温这才意识到,这个人就是曾经被自己用来写成小说的丑恶权贵哈德森。他深思了片刻,计上心来。

  他故作惊讶地笑着说:“你就是哈德森?就是我小说中的人物?谁都知道那是一个大坏蛋!”

  一提到小说,哈德森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忙向大家辩解说:“马克-吐温是美国最大的谎言家,他的话没有一句是可信的。”

  马克·吐温听了这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一笑,说:“既然你说我是美国最大的谎言家,我的话没有一句可信,那么,你还能用我说过的话来告我吗?”

  接着,马克·吐温又意有所指地对大家说:“为人处世,只要你坐得端,行得正,别人根本不会来讽刺或批判你。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为人不善,心术不正,那么,哪怕你想誣陷和坑害别人,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听到这一番话,在一边旁听的人都纷纷鼓起了掌,法官也点起了头。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是哈德森想坑害马克·吐温。

  哈德森被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他终于明白过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掉入了马克·吐温设的陷阱里。他如果改口说马克·吐温的话是可信的,不仅是自己打自己巴掌,而且承认了自己就是他小说里那个可恶的主人公;他如果说马克·吐温的话都是不可信的,那就意味着马克·吐温说的在湖里捕鱼的话不可信,那又如何告他呢?哈德森一阵权衡后,只能无奈地撤回了诉讼。

  马克·吐温凭他的智慧和口才,不仅使自己免受处罚,还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伸张了正义,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尊重的名人故事 篇6

  海伦毕业后,便在华盛顿报社打杂。虽然是打杂,但爱好新闻事业的海伦很珍惜这次机会。

  有一次,报社的一名记者按工作计划去采访一位画家,可他的搭档被临时派去采访一个突发事件。就在他着急之时,海伦自告奋勇,表示愿意与他同往。

  进入画家的住所,他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屋子里简直就像一个垃圾场,各种画作扔了一地,颜料画笔,以及脏衣服到处都是。海伦小心翼翼地把地上的画作以及乱扔的衣物略作整理,这才顺利地走到画家前面。

  同行的记者开门见山地说道:“您好,我们是华盛顿报社的记者,现在可以开始采访了吗?”没想到脾气古怪的画家只是耸了耸肩膀,并未答言。对于记者的各种提问,画家回答得也极不配合。记者无奈,只好打算下次再来采访。

  起身说了告辞后,走在后面的海伦轻声说了句“等一下”,然后她弯下腰,把之前自己整理的画作以及衣物恢复成原样,这才向画家点点头准备离去。

  画家突然开口:“你是我见过的.最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我接受你们的采访。”海伦兴奋地笑了。凭借这次成功的采访,海伦顺利成为了华盛顿报社的记者,之后又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成为记者团资格最老的成员。

  尊重的名人故事 篇7

  舒尔茨和约瑟夫是美国纽约的两个生意人,他们平时经营着自己的小公司,有空的时候也会拿出一些积蓄,做小规模的投资。

  2013年5月的一天,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非常不起眼的广告——郊区有一幢非常古老的别墅以3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舒尔茨和约瑟夫商量,觉得买下来修缮一下再转手卖出去,至少可以赚到20万美元。于是,他们各自拿出一半的钱,共同买下了那幢别墅。

  在收拾打扫的时候,舒尔茨和约瑟夫发现这幢别墅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艺术仓库”,里面到处是绘画作品。有些胡乱地丢弃在地上,有些则成捆地塞在大纸箱子里,整理好了,一数,居然多达7万幅。

  舒尔茨和约瑟夫都惊呆了,这么多画,怎么处理好?自己购买的只是房子,并不包括这些画,他们决定物归原主,就租了一辆小货车,把这些画送到了原房主那里。没想到原房主连连摆手说:“我不要,我不要,这些简直是垃圾,随你们怎么处理吧!”

  原房主是从一个名叫亚瑟·皮那让的亲戚那里继承到这幢别墅的。皮那让是一个毫无名气的画家,出生于1914年,为了绘画,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一辈子没有成家。不过,皮那让的作品却从未得到过别人的认可,以至于他终生都没有卖出过自己的任何一幅作品。1999年,85岁的皮那让带着遗憾郁郁而终。原房主从皮那让那里继承过来后,这幢别墅就一直空着,现在因为急着用钱便决定出售,对于里面的画,他也权当是一些没人要的垃圾。

  虽然得到了这样的回复,但舒尔茨和约瑟夫还是觉得这些画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心血,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扔掉。尽管皮那让是一个并不出名的画家,他的画也不受人欢迎,但是出于尊重,他们还是主动地另外拿出2500美元,买下了这些画,原房主为这笔意外之财开心不已,表示随他们怎么处置,自己都不会过问。

  既然已经花了2500美元,总不能说扔就扔,舒尔茨和约瑟夫把这些画送到了纽约的一个艺术品拍卖行,他们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打算能卖多少算多少。一开始,拍卖行的人听到皮那让这个名字毫无兴趣,后来,当舒尔茨拿出几幅画给他们看了以后,拍卖行的人都惊呆了。这些画的艺术成就高得惊人,画评师一致认为,这是眼下这个时代里最好的抽象派作品,他们甚至认为皮那让突破性地开创了许多新画艺。

  此后的一个月里,拍卖行把这些画卖出了一半,舒尔茨和约瑟夫收到了3000万美元的回报。至于另一半作品,拍卖行和舒尔茨、约瑟夫商量,等过几年皮那让的名气更高一些后再拿出来拍卖,相信能拍出更高的价格。

  舒尔茨和约瑟夫花了30万美元投资房子,却意外地收获了一笔将会远远超过3000万美元的回报。对于他们的奇遇,拍卖行的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与他们的投资眼光无关,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他们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的心血和劳动,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也会把这些艺术珍品当成垃圾扔掉。”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随着画作的公开,皮那让的声誉果然日渐提高,许多画评师和收藏家都认为他是一位被长期低估与冷落的优秀画家。对于死去的皮那让来说,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欣慰的事情吧!

【尊重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尊重的名人名言警句09-23

精选名人故事:项羽的故事04-27

名人挫折故事10-12

精选名人读书的故事11-30

世界名人故事08-10

名人故事:拿破仑11-30

清明名人故事04-10

女性名人故事03-09

林徽因的名人故事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