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历史人物典故

时间:2022-03-23 11:08:24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法治历史人物典故(通用5篇)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历史人物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法治历史人物典故(通用5篇)

  法治历史人物典故 篇1

  唐太宗宽刑

  唐太宗李世民深谋远虑。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太宗凭才智勇武平定天下,刚即位时,有人建议他用权威刑罚整治天下,丞相魏征认为不可。太宗高兴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用宽恕仁义的政治理念治理国家,对刑罚的使用尤为慎重。太宗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改法律,指定了《贞观律》。他们把整顿法纪视为国家的根本,所谓“安民玄政、莫此为先”,通过立法建制,防止司法冤滥激起民变的历史重演。唐太宗力求在刑罚中,体现他的宽容和仁爱。

  唐太宗十分重视棍棒刑具与犯人施行的利弊关系。他阅览了《名堂针灸图》,发现人的五脏六腑靠近脊背,针灸时偏离了穴位就有使人死亡的危险,那么行杖使人死去时有发生也就不奇怪了,然而杖刑又是五刑中的最轻刑,如此轻刑就有令人死亡的危险,于是便下令不许用笞杖刑具击打犯人的背部。拷讯囚犯时,要求每次刑讯相隔二十天,拷讯三次为止,拷打总数不得超过二百杖。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布诏书:“罪人无得鞭背”。

  唐律在唐太宗的建议下规定:“决笞者,腿、臂分受,决杖者背、腿、臂分受,拷讯者亦同。笞一下者原背、腿分者、听。”

  唐初为减少刑罚的酷烈,又在全国颁布关于棍棒刑具和其他刑具的规定尺寸,约束使用方法。

  纵观历代封建统治者,唐太宗的“棍棒”同时是宽仁的,而且还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关怀,这在封建专制时代是难得的。唐太宗在立法上提出的“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罚尤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治历史人物典故 篇2

  曹彬缓刑

  北宋初年有一个侍中叫曹彬,对人仁爱而多宽恕,平时绝不会草率判人死刑。他在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有个官吏犯了罪,他通过审理,判决一年后对罪犯执行杖刑。大家对他缓刑的做法不理解。曹彬说:“我听说这人刚娶了媳妇,如果立即对其执行杖刑,此女的公婆就必然认为这个媳妇不吉利而厌恶她,一天到晚打骂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下去。这就是我判缓刑的缘故啊。同时我还要依法办事,不能对他赦免。”大家顿生敬意,曹彬考虑问题真是细致深远呀。

  法治历史人物典故 篇3

  “何武断剑”

  西汉的沛县有个富翁,家中资产达二千万钱。富翁妻子先已去世,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另外有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和父亲关系并不好。富翁生了重病,喊来了族人做了一份遗书:所有的财产都归女儿,只留一把宝剑给儿子,但也由女儿保存,等儿子满十五岁时再给儿子。

  后来孤儿长到十五岁时,向姐姐要这把剑,姐姐不肯给,孤儿只得向沛郡官府起诉。姐弟对簿公堂,姐姐拿出遗书来作为证据。可郡守何武看了遗书后说:“富翁是看到女儿并非善类,而女婿又贪得无厌,如果把财产交给儿子,儿子年纪太小还管不了,又怕狠心的女儿害死弟弟。所以才立遗嘱财产归女儿女婿,实际上只不过是暂时寄存而已。剑就是决断的意思,限定在儿子十五岁时交付,是估计儿子到那时足以自立,而贪心的女儿女婿也不肯还宝剑,必定要到衙门来打官司。他是寄希望于法官能够领悟他遗嘱的这层意思,或许能够作出决断。”

  于是,何武判决所有财产都归儿子。女儿女婿不服,何武喝道:“弊女恶婿,温饱十年,亦已幸矣!”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案例中何武仅凭一把宝剑就全盘推翻原

  来书面遗嘱文字所表示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是相当牵强附会而又主观武断的。然而这个案例却是中国古代普遍受到推崇的典型案例。

  法治历史人物典故 篇4

  缇萦救父

  汉文帝四年,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5个女儿。他被押送长安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时,连个帮手也找不到。”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

  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没入官府作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这样,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选自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法治历史人物典故 篇5

  觇情释冤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卫州版桥客栈老板张逖的妻子回娘家探亲,适巧魏州三卫杨正等三人到客栈投宿。次日五更时他们就启程赶路了。

  就在这天夜里,有人用杨正等人的腰刀把张逖杀死,而后又把腰刀插入刀鞘之中。天亮以后,客栈的伙计发现老板被杀,立即追赶杨正三人,一看到他们腰刀上沾满血污,马上把他们扭送官府。杨正等被关进监狱,受到严刑拷问,被迫承认自已犯了杀人的罪行。

  唐太宗对这起案件感到怀疑,派遣御史蒋常对案件进行复查。蒋常抵达卫州,把客栈中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伙计都集中起来,加以审讯,但由于人全部没有到齐,决定延期审理,把众人放回,唯独扣留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太婆,直到傍晚才放她回家,同时派遣狱典在暗中对她加以监视。蒋常对狱典说:“如果有人找这个老太婆问话,你就把他的姓名记下来。”果然有个人跑来问老太婆:“御史大人是怎样讯问的?”一连三天都是这个人向老太婆刺探消息。蒋常获悉这一情况,决定将此人逮捕,通过审讯,此人承认与张逖的妻子通奸,因而把张逖杀死。调查结果,罪证确凿,于是杨正等三人得以获释。

【法治历史人物典故(通用5篇)】相关文章:

9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参阅09-12

关于岳飞的历史典故(通用16篇)03-17

关于历史人物屈原的英语作文(通用5篇)02-28

法治护航,快乐成长作文01-12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人物02-19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作文800字(通用9篇)03-02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11-16

唾面自干历史典故09-30

励精图治历史典故09-01

扇枕温席历史典故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