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历史由来及典故

时间:2022-10-13 09:53:25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艾灸历史由来及典故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艾灸历史由来及典故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艾灸历史由来及典故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疼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

  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在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神鬼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已经广泛知晓采用艾绒作为灸疗的燃料。艾草在我国广为生长,古人大概先发现艾是引火、避蚊虫的理想材料,继而在用艾引火的过程中发明了艾灸。而为什么古人偏偏又选择艾叶做灸法之材呢?这是因为在长期实践发展中,古人发现,并非所有树柴都适合用作艾灸之材。有些树木,例如,松柏竹等,极易燃烧,火旺,治病的同时亦伤人之皮,而被淘汰。《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后发现干艾草熏灸疗效最佳,才逐渐选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黄帝内经》、《难经》等重要理论著作。这些著作中多有对艾灸的介绍。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灸疗的起源和各种灸法及其治疗各病症的知识。

  东汉时期艾灸有了进一步发展。张仲景所撰写的中记载了不少用艾灸治疗某些三阴虚寒证的方法。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延平年间的《黄帝明堂经》是我国第一部有成熟体系的、针灸并重的腧穴学经典著作,该书为艾灸对穴治疗奠定了基础。

  三国之际诞生了最早的灸疗专著,即曹操之子魏东平王著《曹氏灸方》七卷,书中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丽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并未阻止艾灸的发展步伐。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疗专著,书中详尽地论述了各类疾病的症候、取穴,把艾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晋代名医的著作中则强调了艾灸对传染病以及急救的作用。

  唐宋是我国针灸史上灸疗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在:灸法专著大量出现,孙思邈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在灸法上又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子灸及隔商陆饼灸等,用艾草温灸足三里穴以保长寿更成为经典;医籍中灸疗占据重要地位;灸法应用的专业化和普及化。

  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初现了“桑枝灸”、“神针火灸”,后又发展为“雷火针灸”。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介绍了各类病证的灸疗处方。雷火灸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雷火灸由多种中药制作而成,根据不同的配伍,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追风除湿,温经散寒,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广泛的特点。

  公元四世纪时艾灸传入日本,五世纪传入朝鲜,以后传入东南亚、印度及欧洲,而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日本,艾灸倍受朝野普遍重视重视,代代相传不绝。现艾灸疗法已在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开花。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医家利用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对艾灸的治病机理进行了大量临床、实验研究,使古老的艾灸得到了新的发展。

  欧阳修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是公认的文坛领袖其文学和书法思想波及王安石、苏东坡等特别是他的书法主张为苏轼继承和发扬。欧阳修早年学虞世南后“以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推崇颜真卿喜柳公权“锋芒俱在”。欧阳修传世墨迹不多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灼艾帖”为其中之一。此帖书法端庄劲秀即露锋芒又顿挫有力黄庭坚称赞他“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

  拓展:中医艾灸

  艾卷灸法的一种。指将艾卷点燃的一端在施灸的皮肤上进行前、后、左、右的周旋移动,而不是将艾卷固定于穴位上。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精髓,可以消除水肿,消炎止痛,解除肌肉痉挛,减轻对神经的刺激和压迫,故可以改善疼痛、麻木等症状,尤其对颈肩腰腿疼痛,可有立竿见影的奇效。

  但其实针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古语有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灸法是一种以燃着的艾条,温烤或烧灼人体穴位或患病部位的物理和药理结合中医疗法。

  适应症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广泛用于缓解颈肩腰腿痛的治疗,在骨科疾病上犹对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有特效。

  艾卷灸法的分类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馨提示:

  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前须安神定志,先吃点东西,选取卧位或舒适的体位。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艾灸历史由来及典故】相关文章:

民间历史典故的由来汇总04-12

「历史典故」清明节的由来03-28

常见习俗历史典故的由来03-21

春节的由来的历史典故02-02

历史典故之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08-16

历史典故之饺子的由来作文(精选5篇)02-10

历史典故精选02-28

历史成语典故:罄竹难书的典故02-22

春节的由来历史典故作文(精选13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