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都。你知道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白鱼入舟
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起兵,准备夺取天下。与八百位诸侯会师于孟津。武王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事:武王渡河,船行到河中间时,突然有条白鱼跳了起来,恰好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俯身把鱼捡起来,捧着鱼祭奠上天,感谢上天把天下托付给他。
一条鱼儿怎么会让武王这么激动?原来,这个小小的事件,对周武王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鱼身上有鳞甲,和战士的甲胄有相通之处,于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就把鱼当作军队的象征;商朝以白色为贵,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而舟,和周同音,舟也就象征了周王室。这一切联系起来,那就是商的军队要归周了,商的天下也要属于周了。“白鱼入舟”此后就被用来比喻起兵必胜的征兆。
2、枹鼓不鸣
成语释义:枹,就是击鼓所用的槌。枹鼓不鸣字面意思为没有人拿槌来击鼓,用以比喻政通人和,社会秩序安定,没有冤假错案。
成语出处:《后汉书·酷吏传·董宣》:“(董宣)后特征为洛阳令……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东汉初年,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皇亲国戚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朝廷连换几任洛阳令,局面仍控制不住,汉光武帝刘秀决定任命已69岁的董宣为洛阳令。
董宣很快就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一家奴杀人之后藏在公主家,逍遥法外。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带着这个家奴去邙山游玩的机会,将这个凶犯就地正法。湖阳公主恼羞成怒,光武帝初听也十分生气,下令召董宣进宫,欲以乱棍将其打死。董宣据法不屈,用头撞柱,以求自杀。光武帝明白董宣理直,但为照顾姐姐的面子,就叫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两手死死撑着地面,始终不肯低头。见董宣如此耿直,光武帝佩服地称其为“强项令”,让人将其带出,并劝姐姐回家,平息了这场纠纷。
从此,董宣“强项令”的威名传遍全国,洛阳的社会秩序也得到好转,没有人再击鼓鸣冤了,民谣歌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3、拨云见日
在曹魏和西晋时期的都城洛阳,乐广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学识过人,尤擅谈论,分析一件事物,总能寥寥数语就切中要害,条理清晰。王衍是当时的名士,自视甚高,但与乐广结识交谈后,佩服地说:“我跟别人交谈,总是言简意赅,可最近一接触乐广,便立刻感觉到自己的话很繁琐。”
尚书令卫瓘见到乐广后,也大为惊奇:“以前的那些贤才都去世了,我常常担心他们的高论宏言也要绝世了,没想到,现在又在乐广这里听到了。”他还命令自己的儿子们要经常造访乐广,向其学习。他对诸子说:“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比喻冲破黑暗,见到了光明。
现也常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4、小时了了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出处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的才子孔融。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经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膺。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不是他的亲戚,就是当时很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5、不拘小节
孔子著名的弟子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人的重大节操不能踰越界限,但是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儿是可以的。
到了东汉,《后汉书虞延传》说洛阳令虞延“性敦朴,不拘小节”,执法刚正不阿,名气很大。
《梦溪续笔谈》中记载,寇准拜相时的制词中有“能断大事,不拘小节”之语,所以这句成语又演变成了"能办大事,不拘小节"的俗语。
此成语现在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6、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有个叫杨时的进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杨时被推荐到其弟程颐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深得程颐的喜爱。一天,杨时同一起求学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两人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这让程颐深受感动。
此后,人们便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赞扬那些尊师重道的学子。
7、车水马龙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被立为汉明帝的皇后。明帝死后,刘煌即位,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不久,章帝根据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光武帝有关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目的就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后用来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8、羊车选妃
晋武帝司马炎多内宠,平定孙吴之后,又将孙皓的数千宫女掳入宫中,自此宫中美女差不多达到万人。这些宫女个个如花似玉,看得晋武帝眼花缭乱,以致不知道究竟在谁的住处过夜为好。于是他也想风流一番,乘上羊车,任凭东西,恣其行止,羊车停在哪个宫女的住处,他便在哪儿留宿。胡贵嫔便让人摘来鲜嫩的竹叶插在门上,又在门前的路上洒上盐水,用以吸引拉车的群羊。无独有偶,《南史》卷11《后妃传·文元袁皇后传》也记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潘淑妃因为长得很美被选入宫中,开始并未受到皇帝宠信,当时皇帝喜欢乘车赴后宫留宿,她便浓妆艳抹,并密令侍女用咸水洒地,每次皇帝经过门前,驾车的群羊就舐地不去,于是皇帝便说:“羊尚且为你徘徊不进,何况人呢?”
9、豺狼当道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一个名叫梁冀的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梁冀倚仗显赫的家世,年纪轻轻就获任河南尹的要职。父亲梁商死去不久,他更是被提拔接替父职,当上了总揽朝政的大将军,权倾朝野。
东汉顺帝决定派遣8名大臣巡视天下,惩罚奸佞。这8名使臣以张纲年纪最轻、官位最低。
这一天,他出了都城,行至几里外的洛阳都亭,突然下车不走了,并叫人将车拆毁,把车轮埋入地下。随从不解地询问原因,他愤慨地说道:“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随即,他调转方向返回都城,书奏朝廷,痛批梁冀15项大罪。一时间,京师震悚。
然此事最后不了了之。后人用此词比喻坏人当权。
10、大笔如椽
大笔如椽源自王珣的一个梦。
王珣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侄子。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果然没多久,他的主子--晋朝的孝武帝就驾崩了。在给皇帝办理丧事时,所有的讣告、哀册(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谥议等玩意儿,都是王珣起草的。“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大笔如椽,现用以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也指有名的作家。
11、定鼎中原
九鼎,相传乃夏禹所铸,由3件圆鼎、6件方鼎组成。鼎身上刻有九州山川名胜,象征全国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由于意味特殊,自其问世以来,便成了代表王权的神器,君王争夺的对象。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
武王伐纣,灭了商朝之后,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像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几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
就这样,象征着皇权的九鼎被安放于洛阳。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游览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12、多多益善
越多越好的意思。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刘邦问:“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再被简化为“多多益善”,指越多越好的意思。
13、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许多大臣都为汉室江山担忧。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对经书极有研究,决心为国除掉窦太后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14、狗尾续貂
公元265年,魏国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司马衷,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貂尾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百姓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成语“狗尾续貂”现在常用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容乱授官爵,无能之辈也可列入尊位;另一个是比喻文章或是办事情拙劣,实在有愧于接续在高明者之后。
15、国色天香
古人常以“国色”比喻绝世美人,后因牡丹花极艳,因此也称牡丹为“国色”。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诗:“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即指洛阳牡丹花开时的盛况。
唐太和年间,文宗在内殿赏花,问侍臣程修己道:“现在洛阳赞美牡丹的诗,谁的最好?”程修己答:“中书舍人李正封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为最好”。唐文宗听后叹赏不已,“国色”之外,又加“天香”。后遂以“国色天香”比喻牡丹。亦用于形容绝色女子。
16、管鲍分金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在洛阳经商。他们采购了大批海盐和齐国特产。然初到洛邑,货物的销路很不好,因为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食用晋国的池盐。管仲让鲍叔牙以齐国使者的名义向周王进贡海盐,周王大喜,便将盐分赐大臣品尝。很快,这种海盐优良的品质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大家争相购买,两人运来的货物很快就销售一空,获利甚丰。
该回家了,两人途经城外的一条深沟时,决定分配赚取的金钱。管仲认为鲍叔牙出的本钱多,应该多分,可鲍叔牙知道管仲家穷,同时认为这次贸易中管仲的功劳大,执意要给管仲多分两成。两人你推我让,最后还是按照鲍叔牙的主意进行了分配。
此成语现用来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17、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个成语,原文是:“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东晋时代,有个高僧名叫支道林,善谈玄理。《庄子﹒逍遥游》当时很多人在研究,内容深奥难懂,人们对《庄子﹒逍遥游》的内容理解不一,有一天,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中和冯太常(冯怀)谈天,当谈到《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支道林解释《逍遥游》特创新意,立论与西晋时代注释《庄子﹒逍遥游》的司马彪、孟氏、崔譔、向秀、郭向五家都不同。
后来,人们把上面所引录的那句原文简化成“标新立异”这个成语。
18、好逸恶劳
解释:喜欢安逸,厌恶劳动。
东汉名医郭玉擅长针灸,但有一个现象让人奇怪,他给穷人治病时,都是手到病除,而给达官贵人治病时,却是时好时坏,疗效不甚理想。
汉和帝问他原因,郭玉如实答来:
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养尊处优,盛气凌人,医生怀着惶恐惧悚的心理给他们看病,治疗起来顾虑重重,就会产生四大难处。
其一,他们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医生,一意孤行而不遵医嘱;
其二,饮食起居没有规律,不懂得调理身体;
其三,身体羸弱,经不起长时间的治疗;
其四,四体不勤,好逸恶劳,从来不锻炼身体,气血瘀滞,经脉不通。
如果医生怀着畏慑恐惧的心理,小心谨慎有余,充分施治不足,怎么能治好这些富人的病呢?
19、鹤立鸡群
三国时代,魏国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嵇康。他身材高大,仪态俊逸,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个儿子叫嵇绍,字延祖,长大后,与他父亲一样,才华出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因此不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
西晋建立后,嵇绍被朝廷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后,对"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昨天我第一次见到嵇绍。他长得高大雄伟,在人群之中,就像一只仙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引人注目。"王戎听了说:"喔,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的风度呢,更胜过他哩!"
后人用"鹤立鸡群"来形容仪表出众或品质、才能高于一般人。
20、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曹魏有个大臣名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被召入京都洛阳担任要职。他学识渊博,清正廉洁,深得魏帝信任和百姓敬重。有一年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无法选拔出才干卓异的人,但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一个人有无名气,往往也能反映出他在修养、德行方面的情况,因此对有名气的人也不要嫌弃他们。要选拔具有真才实学、品行良好的人,必须进行考核,以辨真伪虚实。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这一意见,下令推行考课法。随后,卢毓制定考核办法,先看一个人的性行,而后再考查他的才学,为朝廷选拔出了众多人才。
现在此词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21、洛鲤伊鲂
解释: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比喻极难得的美味佳肴。
出处:《洛阳伽蓝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洛河鲤鱼,享有“龙鱼”的美誉,自古就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鲂鱼又名鳊鱼,产于伊河,故有“伊鲂”之说,汉唐时期常以此鱼招待贵宾。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九老会”的诗人们,在饮酒赋诗时,常食鲂鱼。遥想当年白居易和朋友们香山聚会,一边吃鲂大快朵颐,一边赋诗放浪形骸,真是羡煞人也。
可惜,因为环境的问题,现在这两种鱼已经绝迹了,驰名千载的美味尝不到了
22、鸡口牛后
此成语仍与苏秦有关。苏秦主张“合纵”,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而张仪主张“连横”,鼓动六国聚集在秦国的周围。在韩国,张仪向韩王施压,说"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苏秦到了韩国后,对韩王说:韩国领土辽阔,地势险要,为什么要向秦国屈服呢?如果韩国屈服了,秦国一定会今年要一块土地,明年要一块土地,韩国国土毕竟有限,秦国的贪欲却无止境。有人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韩国跟秦国连横,那就做了牛屁股,连我也会为你感到耻辱的。
韩王听后,说:“我死也不会向秦国屈服!”苏秦就这样一个一个说服了六国,最终结成了以楚国为首的联盟。
此成语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23、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24、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却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左思(三都赋》中的洛阳城,早已被无情的历史风雨化作一片废墟,而今日的洛阳城,又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间,看到今天的洛阳,他一定会有一部更加精美华采的《三都赋》风行洛阳街头,也将会有一段新的关于“洛阳纸贵”的佳话。
25、王祥卧冰
很早很早以前,在洛阳老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小河,小河边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名叫王祥的男孩。
平时,尽管王祥对继母象对生母那样孝敬,可是他的继母开始时还可以,当她生了个男孩以后,渐渐地就把王祥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了。
继母整天把重活指派给王祥干,王祥尽管非常卖力,但是,十成有一成做不好,她不是打便是骂,并且还经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长了,父亲对王祥也讨厌起来。
尽管这样,王祥对父母还是和以前一样孝敬。
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得了病,她为了整治王祥,故意对王祥的父亲说,想吃村边河里的鲤鱼。王祥听见后便于第二天顶着寒风来到小河边。十冬腊月天气,小河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莫说用脚踩,就是用石头也砸不开。怎么逮鱼呢?王祥穿单薄的衣服,坐在冰上哭起来。
他哭了一阵,突然发现自己屁股下的冰稍微化了一点,王祥就脱掉衣服卧在冰上,不一会儿便被冻麻木了。就在这时候,突然听到天空中轰隆隆一声巨响,一条火龙从天而降,卧在王祥卧冰的河边。那火龙吐出的火把岸边的土都烧红了,河里的冰也溶化了,王祥也被暖醒过来,于是他便提着两条鲤鱼回家了。
继母吃了王祥提来的鲤鱼,却不见病情好转,又连着让王祥卧冰二次,病情更加重了。有一天晚上,王祥的继母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小孩从她身上钻出来,对她说:“你儿子为你卧冰求鱼,你却本性不改,百般虐待他,如果继续下去,叫你性命难保,你如果能改恶从善,吃几只黄雀肉,病可自解。”说完那小孩就不见了,继母也被吓醒了。想想她平时对王祥百般虐待的情况,心里又悔恨,又难过。她又看见王祥穿著单薄的衣服,躺在木板上发抖,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忙拉起被子,给王祥盖上。
从此,继母象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王祥又去捉了几只黄雀让继母吃,继母病也好了。打那以后,继母辛勤操持家务,又让王祥去读书。王祥非常聪明好学,长大以后,当了大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祥孝敬继母的品德,把他卧冰求鱼的那条小河,取名叫王祥河。
26、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27、乐不思蜀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28、后顾之忧
成语释义:来自后方的或是将来的忧患。
成语出处:《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位名臣和出色的政治家叫李冲,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他出身名门,幼年丧父,由长兄荥阳太守李承抚养长大,少年时候,就立下报国大志,饱读经世致用之学,好交游,有气量。
史书记载,李冲起初很受冯太后的青睐,年纪轻轻即被选拔为官。孝文帝初年,他的职位越来越高,直接参与朝政,宫廷中的重要文案都由其掌管。随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建议和协助冯太后和孝文帝进行“太和改制”,推行的“三长制”、“新租调制”和“均田制”构成了北魏政治、经济的三大支柱,使北魏国力大增。孝文帝亲政后,对李冲也非常器重。李冲处处“竭忠奉上,知无不尽”,直接参与了孝文帝的重大改革,在整顿吏制、精简官僚机构、选任百官、变易服饰等方面多有建树。特别他辅佐孝文帝拟定的《魏律》,内容完整,体例合理,废除了车裂、腰斩等残酷刑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因为功劳巨大,李冲先后被升为中书令等要职,赐爵顺阳侯、陇西公,极受恩宠,连孝文帝都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尊称“中书”。
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孝文帝决定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迁到洛阳,让李冲负责新都的营建。李冲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在较短的时间,就指挥建起了一座恢宏壮丽的新洛阳城。随后,孝文帝更是任他为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等职,封咸阳王。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率军征伐南齐,肩负重任的李冲随同前往,辛苦备至,途中又受到自己错荐的李彪的恶行刺激,恼怒悔恨之下,突发重病。由于医治无效,仅过了十多天,这位为巩固北魏政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名臣便溘然长逝。
噩耗传来,孝文帝悲痛万分,哭着对大大臣们说:“李冲仁明忠雅,身负重任,因为有他主持朝政,我外出征战时身后从来没有担忧的事情。如今他不在了,我以后该依靠何人哪!”由此,便产生了“后顾之忧”这个成语。
29、敝帚自珍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成语释义:亦作弊帚千金,即把自家破旧的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珍宝。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30、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出处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就是说,东汉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有一次,他从南方打了胜仗回来,朋友们纷纷前去迎接、祝贺。以有计谋著称的孟冀也向他表示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现在匈奴、乌桓正在侵扰北边,我正想主动请命前去攻打他们。男子汉大丈夫当然要战死沙场,以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安葬,怎么能躺床上安然死在妻子儿女的身边中呢?”
3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释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多含褒义。
冯异,字公孙,原本是王莽的手下,后来被刘秀手下说服成功,便跟随了刘秀。他为人非常谦和,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次,刘秀率几百人从河北往东南进发,走到无篓亭时,天寒地冻。刘秀一行人饥寒交迫,冯异及时送来豆粥,使刘秀等解除了饥寒。行至滤沦河时,刘秀等人又遇上了大风雨,衣服被淋湿,腹中又饥饿难忍,冯异就用早已准备好的柴草为刘秀烘干衣服,又做好麦饭给刘秀吃,刘秀非常感动。
冯异为人谦和,每次战斗结束,诸将争先恐后夸耀自己的战功,只有冯异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树下默默不语。有人开玩笑地称他为“大树将军”。
汉光武帝二年,冯异被封为阳夏侯。当时赤眉军逼近京城,邻县的豪门大族虽拥兵数万,却不听号令。大司徒邓禹统兵征剿,但奈何不了赤眉军。冯异奉命接替邓禹,指挥作战。他统军西行,号令严明,战士奋勇,很快收降弘农部十余名将领,军威大震。后来在华阴与赤眉军遭遇,双方相持两月有余,交锋十几次,俘虏了很多赤眉军。第二年,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
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从另一战场回军浩阳,恰与冯异相遇。他要求与冯异联兵合击赤眉军,但冯异认为时机尚不成熟,邓禹却态度坚决,冯异无奈只好冒险出征。双方交战后,赤眉军佯退,弃尽辎重。当时汉军正缺军粮,士兵只顾争先夺取粮草,不料赤眉军回军掩杀,冯异挥军拼死奋战,赤眉军才稍稍退却。冯异见部下将士饥饿疲倦,建议休战,邓禹不听,命令重新发起进攻,结果汉军大败,邓禹狼狈逃回宜阳。冯异弃马步行回营寨坚守,很快又组织了数万精兵,与赤眉军约期决战。
冯异命部分士兵化装成赤眉军,埋伏起来,而自领前部与赤眉军交锋。赤眉军见冯异前部势力单薄,认为有机可乘,遂出动万余人攻击冯异前部,冯异奋勇抵抗,战至黄昏,化装成赤眉军的汉军伏兵一齐杀出,赤眉军在暮色中难分敌我,顿时大败,被生俘8万余人。
冯异大败赤眉军的事情,汉光武帝刘秀很快就知道了。刘秀立即犒赏了冯异及其部下。刘秀对冯异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真可谓是失去了东方日出的阳光,却在桑树、榆树上得到了落日的余辉。”
32、糟糠之妻不下堂
成语释义: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成语典故:
东汉初年,刘秀起用西汉时期的侍中宋弘,并升他为“太中大夫”。刘秀的姐姐守寡并看上了宋弘,刘秀想把姐姐嫁给宋弘,问宋弘对“贵易交,富易妻”的看法,宋弘回答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只好放弃。
汉代曾发生过假子舆(实为王郎)赶刘秀的故事。当时,刘秀力量薄弱,被王郎一路追杀,由北向南日夜奔逃。战斗中,刘秀手下有个叫宋弘的大将不幸负伤。当逃到饶阳境内时,宋弘实在走不动了,而后面追兵又紧,怎么办呢?刘秀没办法,只好将宋弘托咐给郑庄一户姓郑的人家养伤。
姓郑的这户人家很同情宋弘,而且非常善良,待宋弘亲如家人,端茶送水,好吃好喝,很是周到。特别是郑家女儿,长得虽不是很漂亮,但为人正派,聪明大方,待宋弘像亲兄弟,煎汤熬药,问寒问暖,关情备至。宋弘非常感动。日子一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宋弘伤好后,两人便结为夫妻。
后来宋弘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终于帮刘秀得了天下。
刘秀当了皇帝后,万事如意,只有一件事使他放心不下:刘秀有个姐姐,早年丧夫,整日闷闷不乐。刘秀多次派人给她提亲,说一个又一个,姐姐就是不满意。后来,刘秀得知:姐姐看上了宋弘。他想,我是皇帝,这点事还不好办?再说,宋弘的妻子郑氏年龄大且不说,那模样和姐姐一比就差多了,便派人向宋弘提亲。谁知宋弘听后却说:“糟糠之妻不下堂。“来人将宋弘的话向刘秀禀报后,刘秀深为宋弘的为人所感动,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更加看重。从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33、重蹈覆辙
成语释义:“重蹈覆辙”本义为再走翻过车的老路(蹈:踏上;覆:翻倒;辙:车轮轧出的痕迹),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成语典故:
东汉之初,外戚把握朝政,皇权极度衰微。皇帝不得不倚仗身边的宦官打击外戚的势力。后来,汉桓帝和宦官单超等人秘密合谋,最终―举歼灭了外戚大将军梁冀一伙。然而,这些宦官竟然快速地发展成政治集团,并且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东汉自此由外戚专权变为宦官专权。当时,朝廷耿直的官僚、在野的名士以及京师的太学生凝聚在一起,视专权的外戚与宦官为最大的敌人。这些人有见识、有文化,不害怕承担风险,不畏惧豪强高官,不时对时政有所评价,而且一出口必尖锐深刻,尤其是在野的名士与太学生总是联名请愿,对朝政出谋划策。
当时的李膺是一个饱学之士,满腹经纶,而且能够带兵打仗,曾经为司徒胡广所看中,历任青州刺史与渔阳太守、司隶校尉等官职。李膺时任司隶校尉时,依旧执法不畏强权。当时被桓帝所宠信的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令,倚仗他哥哥的权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杀害孕妇取乐,其行为令人发指。后来他畏罪潜逃到京师张让家,藏在“合柱”中。李膺闻讯亲自带人直接走进张宅,破柱捕捉张朔,经过审讯录供后,快速将其处死。
李膺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这种行为招致宦官的忌恨。后来,宦官倚仗自己的权势,竟然诬告李膺等人任意诋毁朝廷,把他们尽数逮捕,这次遭受牵连的有数百人。
当时的窦武是桓帝皇后的父亲,他对宦官专政极度不满。他给桓帝上书,痛诉宦官种种天灭地诛的恶行,为李膺等申诉冤屈。窦武在奏章中写道:“今不虑前事之先,复循覆车之轨,臣恐二世之难,必将复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意思是说,“假若现在再不吸取过去宦官专权祸国殃民的教训,再次走上翻车的老路,唯恐秦二世覆灭的灾难就会再一次重演,如赵高发动的那种事变,早晚会出现。”桓帝看完窦武的奏折,最终下令将李膺等人全部释放,不过却将他们终身禁锢,使其终生不可以再担任任何官职。
34、老牛舐犊
成语释义:“老牛舐犊”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该成语构词方式是主谓式;在句中作主语、宾语。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有一才子名叫杨修。他家学渊源,人极其聪慧,在当时颇有盛名。东汉建安年间他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曹操主薄。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杨修同曹操骑马同行,路过曹娥碑,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扬修是否知道碑中隐舍之意,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暂且不要讲出来。”过了三十里路程后,曹操方才悟出其中的含意,不禁感叹:“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败仗连连。曹操想要进兵,却怕马超拒守,想要收兵又怕蜀兵讥笑,便就地安营扎寨,心中犹豫徘徊之时恰有一个庖官来送鸡汤,曹操望着碗里的鸡肋缄默着。此时有人进帐篷来禀请夜间口令,曹操便脱口而出:“鸡肋,鸡肋!”杨修听到曹操的感慨,他即刻明白了曹操言下之意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欲退兵。”并解释道:“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
如此,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班师回朝。曹操巡营时,看到如此情景,十分惊讶,遂向士兵询问缘由,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不禁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又嫉妒杨修如此才智纵横。后来,曹操借口杨修扰乱军心将其杀之。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因思念儿子日渐憔悴,曾闭门不仕十余年。
曹操询问说:“杨公为何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息道:“我自己觉得惭愧啊,我先前不曾料到我的儿子会有如此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如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
曹操听罢,内疚之情席卷而来,心中不禁伤感不已。
35、车载斗量
成语释义:“车载斗量”的原义是用车装载,以斗来量;形容数量很多;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成语典故:
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擒获并杀害。刘备和关羽情同手足,疆耗传来,他悲痛万分,当即率领7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逼吴国。消息传到吴国,吴王孙权十分惊慌,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
魏王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怎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话,心中很是气愤。但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答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从下层官吏中选拔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从士兵中选拔重用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不损一兵一卒,更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求援,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长江天险,有什么可怕的呢?”
这一番不卑不亢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吴国有多少?”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 不下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赵咨完成使命回到吴国后,孙权称赞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与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有关洛阳桥作文5篇01-17
画蛇添足的出处与成语故事10-17
与汝皆亡的成语故事10-03
改过自新的出处与成语故事10-18
小题大做的成语故事与出处10-17
我的家乡洛阳英语作文07-14
有关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11-03
洛阳游记作文09-10
洛阳桥作文12-23
洛阳历史典故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