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解释

时间:2022-10-04 16:21:13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典故解释

  后主入井

历史典故解释

  典出《南史·陈本纪下》。

  南朝陈的最后一个君主陈后主(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只顾贪图享乐,从不问政事,成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他劳民伤财,建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与宠妃佞臣在此饮酒作乐,荒淫无度。

  果然好运不长,北方的杨坚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等攻陈,很快攻陷陈的国都建邺(今南京)。隋军攻入皇宫,陈后主荒不择路,携二宠妃跳入后宫枯井中,被隋军发现,收捕带到长安。

  后来,“后主入井”这一典故,用来指君主荒政亡国。

  孝先便腹

  典出《后汉书·边韶传》。

  边韶,字孝先,东汉时的著名经学家。他博学多才,文章写得非常出色。

  他出仕前,以教授学生来维持生活。十余年间,他教授的学生达数百人。

  边韶平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有时候,个别学生因为疲劳而听课的时候打瞌睡,他就给学生讲孔子的学生宰予在白天睡觉,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的故事,要学生上课时振作精神,认真听讲,不要打瞌睡。

  可是,有一天中午,边韶正坐在书房里看书,忽然一阵倦意袭来,竟不知不觉伏在桌上打起瞌睡来。这时,一个学生正好从屋外经过,看见老师竟然也白天打起瞌睡来,不由十分惊奇。他连忙叫来几个同学,大家看了,也奇怪得目瞪口呆。那个曾经被批评过的节生说:

  “上次我白天打瞌睡,他借讲故事,说我是‘朽木不可雕',现在他自己白天竟也打起瞌睡来,等他醒来,我们一起问问他,看他怎么说?”

  有个调皮的学生接着说:

  “先生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再疲倦也不准白天打瞌睡,可他自己也不以身作则,咱们编首歌谣嘲笑他一下,好不好?”

  几个学生一起说好。于是,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编成了一首顺口溜:

  “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学生们正在议论纷纷,边韶醒了过来。他听到了学生的顺口溜,便走出屋来,也用顺口溜诙谐地说:

  “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在这顺口溜中,边韶首先说明自己大腹便便,但满腹都是学问,不是偷懒睡出来的,最后又批评学生们不该嘲笑老师。学生们听了,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后来,“孝先便腹”这一典故,用来作为腹大的戏谑之语;或用写文人昼寝,或暗喻学识丰富。

  卧理淮阳

  典出《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是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汉武帝时,他担任东海太守。

  汲黯身体比较虚弱,常常躺在内房中。然而,由于他用人得当,把东海治理得井井有条。汉武帝听说他很有才能,就召他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当时,汉武帝只尊崇儒学,排斥其他百家,但口头上却常说要推行仁义。汲黯在上朝时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汉武帝很生气,罢朝而去。事后,汉武帝在谈到汲黯的为人时,仍然客观地称赞他是“社稷之臣”。但汲黯仍常常当面批评武帝,弄得武帝下不了台。终于在担任“右内史”的时候,被罢了官。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改革币制,改三铢钱为五铢钱。不料,在民间却出现了私铸五铢钱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淮阳特别严重。这时,汉武帝又想起了汲黯,任命他为淮阳太守。但汲黯却不肯接受。汉武帝连下了几道诏书,汲黯实在无法推脱,只好随使者来到京都长安。

  见到汉武帝,汲黯非常激动,说:

  “臣以为将终老一生,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又来启用臣,但臣体弱多病,恐怕难以令陛下满意。”

  武帝对汲黯说:

  “我知道你绝对能胜任淮阳太守。现在,那儿的官吏和百姓的矛盾已经非常深了。如果身体不好,你可以躺在床上,我相信你一定能治理好淮阳。”

  汲黯告别武帝,到淮阳上任。他用和在东海一样的治理方法,只用了一年,淮阳就没有人再私铸五铢钱了,官吏和百姓的关系也很融洽。

  后来,人们就用“卧理淮阳”这一典故来描写治政有方,无为而治。

  关西孔子

  典出《后汉书·杨震传》。

  东汉弘农华阴(地处函谷关以西,故称关西)人杨震,字伯起。

  杨震学识渊博,性格方正,疾恶如仇,到五十岁时方出仕为官,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职,安帝时官至太仆。他在混浊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清白。有一次,途经昌邑(今属山东),他所推举的茂才(秀才)恰为昌邑令,为报答他的推荐之恩,特地在深更半夜拿十斤金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的为人才荐举了你,你现在怎么反而不了解我呢?”王密说:“现在夜已深,没有人知道我来看你。”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会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悻悻而去。

  因为他的廉洁,子孙都粗茶淡饭,安步当车,生活极为俭朴。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置些产业传给后代,他回答说:“后人称我为清白吏,我以这样美好的名声传给后代,不是很丰厚的财富吗?”

  东汉后期,政治极为黑暗,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皇帝都由他们废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杨震屡次上疏,要求整治选举不实、政治混乱,赈济灾民。为此,他触犯了宦官,遭到宦官的凶残逼迫,七十余岁时饮鸩(毒药)而死。临死前,他对儿孙说:“死,是为人臣者的义务,死不暝目的是奸臣干政。死后以杂木为棺,布单裹尸就够了,不归祖坟,也不设祭祀。”死也死得清清白白,不浪费财物。

  杨震的经学及品行都足称楷模,在当时士人中声望很高,称赞他说:“关西孔子杨伯起。”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可见对他的敬重。

  后来,“关西孔子”这一典故,用来指人学识渊博,品行高尚。

  苏门长啸

  典出《晋书·阮籍传》。

  孙登是魏晋时的著名隐士,他志行高洁,博学多才,精通《易经》。当时,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控制在司马氏的手中,一些不肯投靠司马氏的人不断遭到杀害。孙登为了远避祸害,便隐居在家乡西北的苏门山上。他留着垂膝的长发,穿着草编的衣服,与山民为伍。

  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嵇康,是孙登的好朋友。嵇康曾经来到苏门山,和孙登一起住了三年。嵇康曾经多次问孙登将来有什么打算,孙登一直不肯回答。后来,嵇康决定下山,又问:

  “老朋友,我要走了,你难道没有什么话嘱咐我吗?”

  孙登说:“你很有才能,但见识却不多。在当今的世道,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能善终。如果你下山出仕,将来恐怕很难保全自己。我劝你还是跟我住在这儿算了。”

  但嵇康不听,下山而去。后来嵇康做了曹魏的中散大夫,终于遭到司马昭的杀害。

  过了一段时间,“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名士阮籍,也慕名来到苏门山拜访孙登。阮籍闭口不谈出山做官的事,而和孙登大谈高士养生导气的方术,孙登听了,竟然一言不发。

  当时的文人学者之间,流行着一种用啸声表示自己名士风度的习惯。阮籍看到无法和孙登谈下去,只得站起身来,凝神屏息,对着群山长啸几声,告辞下山。可是,他刚走到半山腰,猛然听见岭上也传来几声嘹亮的长啸,啸声犹如鸾凤和鸣,回荡在群山之中,震得他心头也仿佛发生颤动。阮籍听了,知道这是孙登的啸声,从这清越、超然的啸声中,阮籍似乎听出了孙登高洁的胸怀。

  阮籍回到家中,特地写了一篇《大人先生颂》来称颂孙登,对这位洁身自好的高士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和景仰。

  后来,“苏门长啸”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声态高傲而不同凡响;或者形容人的品格清高旷达,不同凡俗。

  大泽诛蛇

  典出《史记·玄祖本纪》。

  秦朝末年,秦始皇征发大批民工在骊山为自己修筑陵墓,规定各郡各县都必须押送一定数量的民工前往骊山,如果数量不足或不能按期到达,不但民工要被处死,押送的人也一样要被处死。

  那时,刘邦在家乡沛县担任泗上亭长之职。一次,他受县尉派遣,押送一批民工前往骊山。半路上,不少民工知道前往骊山筑墓,必将有去无回,纷纷逃亡。刘邦知道自己即使押送剩余的民工到达骊山,所有的人也都难免一死,便在丰县西的一个大泽旁的凉亭中和民工们一起停下来喝酒。

  刘邦开怀畅饮,喝得有些醉了,对民工们说:

  “我们到达骊山,也不免一死。我决定放你们离去,我也不再回沛县去了。”

  民工们对刘邦的义举十分感激,有十几个壮士看出刘邦将来是个大有作为的人,便当即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共图大业。

  刘邦很高兴,当天晚上便带了这十几个人穿行大草泽。夜,黑漆漆的,大泽中的小路已看不太清楚,刘邦便派一个人在前面探路。

  过了一会,那探路的人回来向刘邦报告说:“前面路上有一条大白蛇,看起来十分吓人,我们还是绕道走吧!”

  刘邦这时已喝醉了酒,仗着酒胆,大声说:“壮士走路,从来不会害怕什么,只有不断向前,决无后退之理!什么大白蛇,我去一剑把它斩了!”

  于是,刘邦独自一人,一摇三晃地向前走去。走了不远,果然见到一条大白蛇横卧在路中,样子十分凶恶。刘邦丝毫也不感到害怕,拔出剑来,一剑砍去,便把那大白蛇斩成两段。

  刘邦便从大蛇身上跨过去,继续前行。走了一段路,他因酒力发作,醉得厉害,想起后面的同伴们,便停下来等候。

  后面的壮士们等了一会,不见刘邦回转,便一起前行。他们来到刘邦斩蛇的地方,见到一条被斩成两段的大白蛇,一个老婆婆正在白蛇身旁哭泣。他们很奇怪,问她说:“老婆婆,你为什么半夜三更在这里哭泣?”

  “有人杀了我的儿子。”老婆婆回答说。

  “谁是你的儿子,他是怎么被杀的?”

  “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化成了一条大白蛇,躺卧在这条道上。谁知道他竟遇上了克星赤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杀了。”

  壮士们认为这老婆子是在胡说八道,刚想羞辱她一番,那老婆子突然化成一阵风,不见了。

  那些壮士们都十分惊奇,前行来到刘邦停歇之处,把所见到的告诉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那些壮士们知道刘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也更加死心塌地追随他,对他也更加敬畏。

  这个故事,《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似乎真有其事,其实是刘邦做了皇帝后,后人编出这斩蛇之事,借此说明他是“赤帝之子”,他做皇帝是天命所归而已。

  后来,“大泽诛蛇”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帝王创业。

【历史典故解释】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精选10-07

历史成语典故:罄竹难书的典故10-03

杯弓蛇影的历史典故07-10

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12-09

历史典故的成语11-23

背道而驰的历史典故10-20

欲擒故纵的历史典故10-23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10-28

韩康卖药的历史典故10-24

鸡口牛后的历史典故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