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成语故事

时间:2021-01-26 11:02:46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秦汉成语故事

  我国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些成语流传,而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也为人乐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秦汉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秦汉成语故事

  1、一字千金成语故事--秦朝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位继承权。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

  于是,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儿子的她(生过一个,死掉了)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时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们瞧不起。吕不韦虽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过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吕不韦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必须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竞争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他接着问其它:“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著有《春秋》;孙子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他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一字千金”后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表示对文辞的赞美。

  2、指鹿为马成语故事--秦朝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3、焚书坑儒成语故事--秦朝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庆祝大将蒙恬打败了匈奴,增添了一个朔方郡,再加上去年增添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就在咸阳宫里开了一个庆祝会,大宴群臣。大臣们全给他敬酒,祝他健康。其中有个大臣叫周青臣的首先起身祝贺说:“从前,我们秦国只有一千里的疆界,如今靠着皇帝的英明作为,平定了海内,统一了天下;把列国诸侯都废了,改为郡县;边界上的蛮夷也全轰走了;统一规定了国家的法度;车和轨有了一定的尺寸,文字有了一定的标准。天下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再也不用受打仗的苦处。自古以来有哪个君王干过这么伟大的事业?没有!因此,我们的皇上是亘古以来最伟大的帝王!”

  秦始皇听了,心中很得意,可那位儒生的头儿,博士淳于越听了却很不是味儿,他站起来反驳说:“周王把土地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叫他们共同辅助朝廷,周朝享受了八百年天下。如今皇上得了天下,可是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们连一块土地也没有。万一有几个郡县出了事情,可怎么办呢?不论干什么,要是不把古人当做老师,是长不了的。刚才周青臣的话全是奉承皇上,想叫皇上离开正道。这种小瞧古人,当面拍马屁的人决不是忠臣!”

  秦始皇见两位大臣争吵起来,就问别的大臣有什么意见。这时,丞相李斯站起来说:“五帝的事业各不相同,不是把前一个人的事照样再来一下子;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不一样,不是每一代都把前一代的制度再抄一遍。这不是说他们不愿意向古人学习,偏要来一套新奇特别的花样,完全是因为时代变了,办法当然也就不一样了。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但是,就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借反对朝政以表示高明。这样下去,国家还像个样儿吗?一切应当改革的事情还办得下去吗?”

  说到这里,李斯停顿了一下,接着他加强了语气,说:“因此,我请皇上下令:除了秦国的历史和那些有用处的书,像医药、占卜、种树等书,其余的诗、书、百家的言论一律烧毁。谁要私藏就治罪,凡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论古书的,处以死刑;凡是引用古书来反对时政的,也一律处死!我的话完了,请皇上决定。”

  秦始皇非常同意李斯的建议,马上下令,将《诗》、《书》及百家的著作全部烧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焚书事件。

  当时,秦始皇为了自己能长生不老,正由方士卢生和侯生在为他寻找仙药,可卢生和侯生竟私自逃走了。秦始皇十分震怒,说:

  “我把天下不中用的书都烧掉后,又把许多方术之士召来,让他们寻找和制炼不死之药。其中侯生、卢生是我最信任的两个。可他们却和儒生同流合污,一起说我的坏话,真是可恶极了!”

  于是,秦始皇就派御史对所有的儒生进行考察审问,又让儒生们互相检举揭发。哪知道这批人还没受拷打,就直打哆嗦,东拉西扯地供出了一大批来了。审问下来,秦始皇把那些认为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都活埋了,把那些犯禁情形次一等的发配到边疆去开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4、穷图匕见成语故事--秦朝

  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和剑术。他在卫国未能得到重用,便独自一个人来到了燕国。

  这时,秦国的国君正是秦王政,他一心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燕国的太子丹原来被押在秦国做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城池和大片土地,就寻找机会逃回了燕国,冥思苦想要为燕国报仇。然而,燕国弱小,根本不可能敌过秦国,在与手下反复商量之后,太子丹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的身上。

  荆轲来到燕国之后,结识了燕国的隐士田光。听说太子丹愿以全部家产为代价,搜罗一个能刺杀秦王的人,田光便把荆轲推荐给了太子丹。

  太子丹和荆轲一见如故,便把他留在门下待为上宾,把自己的饭食酒菜给他吃,把自己华丽的衣服给他穿,就连自己的马车也给他坐,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荆轲十分感动。

  不久,秦国的军队攻破了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国的国君,然后再挥师北上,直逼燕国。

  太子丹十分焦急,他找到荆轲说:“是出发的时候了。现在唯一的计策就是让您扮成燕国的使者,去咸阳拜见秦王,设法接近他,然后刺死他。”

  荆轲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只是我去秦国,手里没有让秦王感兴趣的东西,怎么能接近他呢?我已经打听好了,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我要是把督亢地图献给他,他一定会亲自接见我。”

  太子丹说:“好!我这就叫人把地图送来。”

  荆轲沉吟了一下,又说:“为了保险起见,我还需要一样东西。”

  太子丹问:“什么东西?”

  荆轲说:“樊于期的人头。”

  太子丹有些为难,他说:“樊将军在最困难的时候来投靠我,我怎么能为了报仇而杀他呢?”

  樊于期是秦国的大将,因得罪了秦王而逃到燕国,被太子丹留下来。秦王政杀了他的全家并以千斤金、万户侯的重赏,征他的头颅。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于期,就自己去找樊于期,对他说:“我有一个主意,既可以帮助将军报仇,又可以使燕国免去灭国之祸。”

  樊于期问:“什么主意?”

  荆轲说:“我决定去刺杀秦王,可是缺少一份见面礼。我知道秦王正在悬赏捉拿你,如果我可以带着你的人头去见他,他一定会接见我。”

  樊于期说:“我日夜痛苦难以解脱的心事,今天终于可以托付给先生了!”说完,竟拔剑自杀了!

  太子丹花重金为荆轲准备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并且叫工匠在匕首上涂上剧毒,谁要是被这把匕首划破一个小小的伤口,马上就会气绝身亡。太子丹还为荆轲找了一个叫秦舞阳的勇士,充当他的助手,希望他们二人合作成功,一举刺死秦王。

  在易水河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当时,天很冷,风很大,太子丹特意穿上了一套白色的衣服。面对这样的情景,荆轲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意思是说:风声萧瑟啊,易水寒冷,壮士这一走啊,就不会再回来了!

  之后,彼此洒泪相别。

  荆轲和秦舞阳来到了秦国,他们用重金贿赂了秦王的宠臣蒙嘉,蒙嘉便把他们求和的意图告诉给了秦王。秦王一听,非常高兴,当即答应在咸阳宫里接见荆轲。

  那天,荆轲手捧装有樊于期头颅的盒子走在前边,后边跟着手捧地图的秦舞阳。荆轲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可是,秦舞阳一走上宫殿的台阶,腿就不自觉地抖动起来,看见秦王正注视着他,连脸色都变了。

  荆轲察觉到了秦舞阳的胆怯,就主动向秦王解释说:“我们从偏远的燕国来,从未见过大王的威仪,今天见了,难免有些紧张,请大王原谅。”

  秦王说:“那好吧,你一个人上来就行了。”

  荆轲从秦舞阳的手里接过地图,和木盒一起送到秦王面前,秦王打开木盒,里边果然是樊于期的人头。于是,他又让荆轲展开地图,把督亢的地方指给他看。荆轲一边慢慢将图打开,一边向秦王介绍情况。当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荆轲一把抓起事先卷在里面的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身体向后一转,荆轲的匕首刺空了。他抓住秦王的袖子再刺,不想用力过大,袖子给扯了下来。秦王向外跑,可荆轲已追了上来,无奈,秦王只好绕着宫殿的铜柱跑,荆轲紧紧相逼,二人走马灯似的围着铜柱旋转。

  秦王的卫士没得到秦王的命令,不敢上殿,只能眼睁睁地在台阶下看着,而秦王只顾逃命,哪里还能想到下令呢?幸亏秦王的一个御医急中生智,把自己手里的'药袋子向荆轲掷去,荆轲用手去挡的工夫,秦王抽出了宝剑,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倒在地上,用力把匕首向秦王掷去,秦王一闪,匕首紧贴他的耳朵飞过,击中了旁边的铜柱。

  秦王一连砍了荆轲八剑,荆轲知道大事告败,大笑一声,骂道:“你这个暴君,大事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秦王的侍卫冲上殿来,乱刀杀死了荆轲,而台下的秦舞阳早就被武士们杀掉了。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5、悬梁刺股成语故事--秦朝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劳逸结合。

  6、一饭千金成语故事--汉朝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

  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

  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

  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7、四面楚歌成语故事--汉朝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8、约法三章成语故事--汉朝

  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 ,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这就是有名的“约法三章”,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9、孺子可教成语故事--汉朝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名门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好时间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 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钻研此书。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10、背水一战成语故事--汉朝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秦汉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秦汉古代文学常识02-17

舍我其谁成语故事04-09

才疏意广成语故事04-08

岁不我与成语故事04-04

塞翁失马成语故事04-03

尔诈我虞成语故事04-02

改弦易辙成语故事04-02

知难而退成语故事03-31

如饥似渴成语故事03-31

劈荆斩棘成语故事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