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的哲理故事

时间:2022-10-09 02:29:25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的哲理故事

  在命运的门前,不妨多拿出一点耐心,哪怕多等一天、多等一个小时、多等一分钟,结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为大家分享了哲理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长的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1

  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景色,它和虫子们聊天,充分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都不是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寻找——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的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这个哲理故事告诉你:正视放弃,拒绝完美,才令我们完整。

  人生没有完美可言的,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闷于那种“完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其实,人生太多的遗憾是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造成的。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意,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意。

  秦王嬴政统一七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大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如此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

  更深一层想,我们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左右。人生最大的得,应该是“生”。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吗?因为没有这个得,就没有以后的得,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应该是“死”。当这一刻来临,我们便须交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失吗?这最大的得与失,我们尚且无法掌握,又还有什么得失好计较呢?

  你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永远无法做到完美。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致没有人会从不犯错。所以我绝对不会要求你做一个完人,况且这样的人也根本不存在。

  有一个富翁因为实在太富有了,所以凡事都要求最好的。

  有一天他喉咙发炎,这不过是一个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看得好,但是由于他求好心切,他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医生来为他诊治。

  他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走遍各地寻找医病高手,他一地一区地走,每个地方都告诉他当地有名医,但是他认为别的地方一定还有更好的医生,所以他又继续再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扁桃腺早已恶化成脓,病情变得非常的严重,必须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医生,这个富有的人,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扁桃腺发炎而一命呜呼!

  然而,有时人们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很多人期望别人完美无瑕,常常念叨别人的缺点,因为他们希望别人能够改正,而他们难以谅解的是因为别人的过失总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触痛他们的心。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当然你会感到负疚。但在承担过错之前,你必须问问自己,那是否真的是你应该背负的包袱。

  一个完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永远无法体会有所追求、有所希望的感受;他永远无法体会别人带给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的喜悦。

  一个有勇气放弃他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人是完整的;一个能坚强地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的人完整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最坏的遭遇,却成功地抵御了这种打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然而,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于是,它就用刀子把黑点刮掉。可是,刮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

  人们往往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虽然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愿望落空也是经常发生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相比较而存在,即便是最好的,也不等于是最完美的。

  生命不是上帝用于捕捉你的成熟的陷阱。你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成为不合格的人。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刻。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

  人生感悟:

  当你接受的现实不完美时,当你为生命的继续心存感激时,你就能成就完整;而别的人却渴求完美——当你们为完美而困惑的时候。

  哲理故事2

  有个年轻人,有一天,因为心情不好,他走出了家门,漫无目的地到处去闲逛,不知不觉地他来到了森林深处。在这里他听到了婉转的鸟鸣,看到了美丽的花草,他的心情渐渐好转,他徜徉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忽然,他的身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他回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原来是一头凶恶的老虎正张牙舞爪地扑过来。他拔腿就跑,跑到一棵大树下,看到树下有个大窟窿,一棵粗大的树藤从树上深入窟窿里面,他几乎不假思索,抓住树藤就滑了下去,他想,也许这里是最安全的,能躲过劫难。

  他松了口气,双手紧紧抓住树藤,侧耳倾听外边的动静,并时不时地伸出头去看看。那只老虎在四周踱来踱去,久久不肯离去。年轻人那颗悬着的心又紧张了起来,他不安地抬起头来,这一看又叫他吃了一惊,一只尖牙利齿的松鼠在不停地咬着树藤,树藤虽然粗大,可它经得住松鼠咬多久呢?他下意识地低头看洞底,真是不得了!洞底盘着四条大蛇,一直瞪着眼睛,嘴里摇卷着长长的信子。

  恐惧感从四面八方袭了过来,他悲观透了。爬出去有老虎,跳下去有毒蛇,上不得,也下不得,想这么不上也不下吧,却有只松鼠在咬树藤,他甚至已经听到了树藤被咬之处的咔吧咔吧欲断未断的响声。

  故事说到这里。朋友们也许已经悟出了,这个故事并不是人生的特殊个例,也不是人生的具体写实,而是人生境遇的一个比喻。佛经解释说,那只老虎不是别的.,其实是无常;那只松鼠是时间;那四条大蛇是人生无法逃避的生、老、病、死;那根藤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老虎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无疑的,正如灾害,正如烦恼,正如天外飞来的横祸。这些不测总是要来到人间的。是来到你的面前,还是来到他的面前,是碰到一次,还是常常碰到,这也许有一定的偶然性。

  佛说,这就是无常。与生俱来的还有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挣脱的宿命,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是谁都无法摆脱的。无法摆脱的还有时间,从表面上来看,时间对生命并不构成威胁,甚至我们还会以为它是运载人生的免费列车,可是真正给我们致命一击的就是时间,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咬着我们的生命之藤。

  其实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苦味的窟窿。人被从母体赶出来,就被驱赶到这个窟窿里来了,人生在生、老、病、死这种苦境之外,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也许你常常被苦难紧紧盯住。那么你准备怎么办呢?

  好,让我们继续看完那个年轻人的故事。

  年轻人想:悬挂不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树藤已经不让你悬了;跳下去绝无生路,那是个死胡同,连逃的地方也没有;可是外面呢,有可怕的老虎,但是也还有鸟鸣,有花香。年轻人在想,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宿命?冥冥之中,他听到一个声音在喊:别怕,跑吧。

  于是他不再做多余的考虑,一把一把向上攀登,他终于爬到了地面,看到那只老虎在树底下闭目养神(是的,苦难也有闭上眼睛的时候),他瞅住这个机会,拔腿狂奔,终于摆脱了老虎回到了家。

  也许我们能力确实有限,也许我们的厄运真的无法摆脱,但是我们用不着绝望,我们逃不脱生、老、病、死,我们逃不脱有限的岁月,但是我们可以逃得脱老虎,逃得脱人生迎面而来的灾难。面对不幸,挫折和打击,我们可以跑,可以奋斗。羚羊摆脱狮子追击的办法是跑得比狮子还快,这就是生路。所谓生路,就是人生之路。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可是它的含义却很深刻。它所要赐给我们的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以及一种深层次的悟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学会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要被随时会来的各式各样的威胁,而畏缩。前怕狼后怕虎不是做人的道理。真正做人的道理是要懂得,灵活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排除一切危难。让自己懂得,如何闯出一条条新的人生之路来。

  哲理故事3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六周的时间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一天上午,有个提着皮箱的男人,在闹市对着天空张望良久。过路的人也好奇地跟着往天空望,以为天上有什么新奇东西。没多久,云集了大量好奇的人。那位男人觉得时机已到,在路边打开皮箱,拿出他要出售的望远镜摆卖,果然生意不错。

  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造势,创造机会。

  假设人生一世只需十袋米:有人却为20袋米烦恼;为30袋米痛苦;为四十袋米犯罪;为五十袋米走向刑场。难道他们真没看见,有多少人穷尽了一生,只为了那聊以糊口的一袋米。适度的贪婪为追求,无度的追求为贪婪。追求与贪婪仅一步之遥,方寸之间。

  一农户在杀鸡前的晚上喂鸡不经意地说:“快吃吧,这是你最后一顿。”第二日见鸡已躺倒并留遗书:”爷已吃老鼠药你们别想吃爷了,爷也不是好惹的。

  当对手知道了你的决定之后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所以保密、信息安全很重要。

  意大利都灵大学门口有两尊塑像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剥皮的'马。那只鹰练就了过硬的飞行本领却在飞行中饿死了,因为它忘了学习觅食的技巧。而那匹马因贪吃饲料被皮匠喂肥后剥了皮。

  校方以此警示年轻学子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和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是脚踏实地的技能与劳动而不是幻想。

  哲理故事4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几人到山上参禅,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的一种差别与执著。

  从前在灵山脚下住着一位樵夫,他虽终日以打柴为生,但却一心向佛。这一天他从集市上卖柴回来,便背着香袋来到智藏和尚的住处问禅。

  他见到智藏禅师便问道:“你认为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回答他:“有。”

  “有佛法僧三宝吗?”樵夫又问道。

  “有。”智藏回答道。

  樵夫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

  樵夫犯起嘀咕来:“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智藏认真地打量樵夫一番:“你是否遇见过哪一位高僧?”

  “是的,我曾拜会过定慧禅师。”樵夫如实答道。

  “那么定慧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接着问。

  “定慧禅师说一切都是无。”樵夫也接着回答。

  智藏指了指窗外说道:“你看这满山春色,世俗的人说有,向佛的人说无,你认为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樵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

  智藏又问:“你有妻子儿女吗?”

  “有。”樵夫不假思索,应声回答。这老和尚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还没等他明白过来,智藏又问:“定慧禅师有妻子儿女吗?”

  “无!”

  樵夫愣住了,你这老和尚不会是拿我开玩笑吧!

  智藏并不理会,捋了捋胡子微微笑道:“定慧说‘无’就对了。”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在禅者看来,一切东西从物质上说是有,而从精神上说又都是无,因为他们的境界是超越了一般的有与无的概念的。对于他们来说,有还是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行事与做人。

  王田精于医术,但仍有不少病人去世,因此每天都惧怕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路上遇到一位僧人,于是请教:“什么叫禅?”

  僧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一旦学会了参禅,就不用怕死了。”在僧人的提示下,王田前去参访南隐禅师。

  南隐禅师说:“禅并不难学,你既然是医生,就应该好好对待病人,这就是禅!”王田似懂非懂,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说:“医生不该把时间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去照顾你的患者吧!”

  王田不解的思索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理呢?当他第四次参访时,抱怨说:“有位僧人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患者。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请教您了。”

  南隐禅师微笑着说:“要知道‘无’是真理,你善待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就会脱离生死挂虑。从忘我到无我,就是禅心显现了。”

  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么能入禅呢?只有参透了“无”的真谛,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才是绝妙的禅境啊,只要懂得了这些,又何必去强调是有还是无呢?

  光涌饱读诗书,聪明伶俐,虽不是出家之人却很喜欢参禅悟道。这天他去拜见久负盛名的仰山禅师。

  仰山看到光涌前来,劈头就问:“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光涌回答:“我来看望您老,给您请安!”

  仰山就问:“既然是来问候我的,那你看到我没有?”

  “看到了。”光涌不假思索。

  仰山接着又问:“你看我像不像驴?”

  光涌回答:“您不像驴,可是也不像佛!”

  仰山接着问他:“既不像驴,又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问道:“为什么您非要像个什么呢?何况这像驴和像佛又有什么区别呢?至于像什么,随便想好了。”

  仰山禅师听到这里,吃了一惊。这光涌还真是不简单,他虽然不是出家之人,却对禅理悟得如此深透。仰山常常用这个话题去考验别人,被考者不是执著佛相,就是执著世相,或者执著于一个“空”字。像光涌这样无所执著,无所顾虑,不为世俗观念所羁绊的,还是第一人。

  仰山禅师不得不对光涌刮目相看。他不禁赞叹道:“我用这个问题来考问别人,十几年来没有一个人的回答能够让我满意,只有你的回答最为完美。你很了不起,我愿意收你为我的真传弟子,把我几十年的修行正果传授与你。”光涌点头答应了,从此他在仰山门下一心修身禅定,最终成佛。

  佛与驴都是世俗人眼中的事物,真正成佛之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佛,在他们的眼中佛与驴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大悟的境界。凡人做事总是脱不了俗,那又能如何获得大悟呢?

《长的哲理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哲理故事的幽默的哲理故事10-20

幽默的哲理故事哲理故事10-25

长与短幽默故事10-20

情感的故事哲理故事10-25

石头的故事哲理故事10-21

关于做事的哲理故事3则(短篇哲理故事)11-26

论治学哲理的哲理故事10-23

画皮哲理故事10-25

坚硬哲理故事10-25

意外哲理故事10-26

长的哲理故事

  在命运的门前,不妨多拿出一点耐心,哪怕多等一天、多等一个小时、多等一分钟,结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为大家分享了哲理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长的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1

  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景色,它和虫子们聊天,充分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都不是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寻找——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的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这个哲理故事告诉你:正视放弃,拒绝完美,才令我们完整。

  人生没有完美可言的,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闷于那种“完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其实,人生太多的遗憾是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造成的。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意,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意。

  秦王嬴政统一七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大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如此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

  更深一层想,我们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左右。人生最大的得,应该是“生”。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吗?因为没有这个得,就没有以后的得,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应该是“死”。当这一刻来临,我们便须交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失吗?这最大的得与失,我们尚且无法掌握,又还有什么得失好计较呢?

  你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永远无法做到完美。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致没有人会从不犯错。所以我绝对不会要求你做一个完人,况且这样的人也根本不存在。

  有一个富翁因为实在太富有了,所以凡事都要求最好的。

  有一天他喉咙发炎,这不过是一个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看得好,但是由于他求好心切,他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医生来为他诊治。

  他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走遍各地寻找医病高手,他一地一区地走,每个地方都告诉他当地有名医,但是他认为别的地方一定还有更好的医生,所以他又继续再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扁桃腺早已恶化成脓,病情变得非常的严重,必须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医生,这个富有的人,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扁桃腺发炎而一命呜呼!

  然而,有时人们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很多人期望别人完美无瑕,常常念叨别人的缺点,因为他们希望别人能够改正,而他们难以谅解的是因为别人的过失总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触痛他们的心。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当然你会感到负疚。但在承担过错之前,你必须问问自己,那是否真的是你应该背负的包袱。

  一个完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永远无法体会有所追求、有所希望的感受;他永远无法体会别人带给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的喜悦。

  一个有勇气放弃他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人是完整的;一个能坚强地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的人完整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最坏的遭遇,却成功地抵御了这种打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然而,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于是,它就用刀子把黑点刮掉。可是,刮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

  人们往往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虽然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愿望落空也是经常发生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相比较而存在,即便是最好的,也不等于是最完美的。

  生命不是上帝用于捕捉你的成熟的陷阱。你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成为不合格的人。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刻。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

  人生感悟:

  当你接受的现实不完美时,当你为生命的继续心存感激时,你就能成就完整;而别的人却渴求完美——当你们为完美而困惑的时候。

  哲理故事2

  有个年轻人,有一天,因为心情不好,他走出了家门,漫无目的地到处去闲逛,不知不觉地他来到了森林深处。在这里他听到了婉转的鸟鸣,看到了美丽的花草,他的心情渐渐好转,他徜徉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忽然,他的身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他回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原来是一头凶恶的老虎正张牙舞爪地扑过来。他拔腿就跑,跑到一棵大树下,看到树下有个大窟窿,一棵粗大的树藤从树上深入窟窿里面,他几乎不假思索,抓住树藤就滑了下去,他想,也许这里是最安全的,能躲过劫难。

  他松了口气,双手紧紧抓住树藤,侧耳倾听外边的动静,并时不时地伸出头去看看。那只老虎在四周踱来踱去,久久不肯离去。年轻人那颗悬着的心又紧张了起来,他不安地抬起头来,这一看又叫他吃了一惊,一只尖牙利齿的松鼠在不停地咬着树藤,树藤虽然粗大,可它经得住松鼠咬多久呢?他下意识地低头看洞底,真是不得了!洞底盘着四条大蛇,一直瞪着眼睛,嘴里摇卷着长长的信子。

  恐惧感从四面八方袭了过来,他悲观透了。爬出去有老虎,跳下去有毒蛇,上不得,也下不得,想这么不上也不下吧,却有只松鼠在咬树藤,他甚至已经听到了树藤被咬之处的咔吧咔吧欲断未断的响声。

  故事说到这里。朋友们也许已经悟出了,这个故事并不是人生的特殊个例,也不是人生的具体写实,而是人生境遇的一个比喻。佛经解释说,那只老虎不是别的.,其实是无常;那只松鼠是时间;那四条大蛇是人生无法逃避的生、老、病、死;那根藤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老虎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无疑的,正如灾害,正如烦恼,正如天外飞来的横祸。这些不测总是要来到人间的。是来到你的面前,还是来到他的面前,是碰到一次,还是常常碰到,这也许有一定的偶然性。

  佛说,这就是无常。与生俱来的还有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挣脱的宿命,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是谁都无法摆脱的。无法摆脱的还有时间,从表面上来看,时间对生命并不构成威胁,甚至我们还会以为它是运载人生的免费列车,可是真正给我们致命一击的就是时间,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咬着我们的生命之藤。

  其实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苦味的窟窿。人被从母体赶出来,就被驱赶到这个窟窿里来了,人生在生、老、病、死这种苦境之外,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也许你常常被苦难紧紧盯住。那么你准备怎么办呢?

  好,让我们继续看完那个年轻人的故事。

  年轻人想:悬挂不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树藤已经不让你悬了;跳下去绝无生路,那是个死胡同,连逃的地方也没有;可是外面呢,有可怕的老虎,但是也还有鸟鸣,有花香。年轻人在想,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宿命?冥冥之中,他听到一个声音在喊:别怕,跑吧。

  于是他不再做多余的考虑,一把一把向上攀登,他终于爬到了地面,看到那只老虎在树底下闭目养神(是的,苦难也有闭上眼睛的时候),他瞅住这个机会,拔腿狂奔,终于摆脱了老虎回到了家。

  也许我们能力确实有限,也许我们的厄运真的无法摆脱,但是我们用不着绝望,我们逃不脱生、老、病、死,我们逃不脱有限的岁月,但是我们可以逃得脱老虎,逃得脱人生迎面而来的灾难。面对不幸,挫折和打击,我们可以跑,可以奋斗。羚羊摆脱狮子追击的办法是跑得比狮子还快,这就是生路。所谓生路,就是人生之路。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可是它的含义却很深刻。它所要赐给我们的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以及一种深层次的悟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学会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要被随时会来的各式各样的威胁,而畏缩。前怕狼后怕虎不是做人的道理。真正做人的道理是要懂得,灵活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排除一切危难。让自己懂得,如何闯出一条条新的人生之路来。

  哲理故事3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六周的时间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一天上午,有个提着皮箱的男人,在闹市对着天空张望良久。过路的人也好奇地跟着往天空望,以为天上有什么新奇东西。没多久,云集了大量好奇的人。那位男人觉得时机已到,在路边打开皮箱,拿出他要出售的望远镜摆卖,果然生意不错。

  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造势,创造机会。

  假设人生一世只需十袋米:有人却为20袋米烦恼;为30袋米痛苦;为四十袋米犯罪;为五十袋米走向刑场。难道他们真没看见,有多少人穷尽了一生,只为了那聊以糊口的一袋米。适度的贪婪为追求,无度的追求为贪婪。追求与贪婪仅一步之遥,方寸之间。

  一农户在杀鸡前的晚上喂鸡不经意地说:“快吃吧,这是你最后一顿。”第二日见鸡已躺倒并留遗书:”爷已吃老鼠药你们别想吃爷了,爷也不是好惹的。

  当对手知道了你的决定之后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所以保密、信息安全很重要。

  意大利都灵大学门口有两尊塑像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剥皮的'马。那只鹰练就了过硬的飞行本领却在飞行中饿死了,因为它忘了学习觅食的技巧。而那匹马因贪吃饲料被皮匠喂肥后剥了皮。

  校方以此警示年轻学子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和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是脚踏实地的技能与劳动而不是幻想。

  哲理故事4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几人到山上参禅,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的一种差别与执著。

  从前在灵山脚下住着一位樵夫,他虽终日以打柴为生,但却一心向佛。这一天他从集市上卖柴回来,便背着香袋来到智藏和尚的住处问禅。

  他见到智藏禅师便问道:“你认为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回答他:“有。”

  “有佛法僧三宝吗?”樵夫又问道。

  “有。”智藏回答道。

  樵夫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

  樵夫犯起嘀咕来:“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智藏认真地打量樵夫一番:“你是否遇见过哪一位高僧?”

  “是的,我曾拜会过定慧禅师。”樵夫如实答道。

  “那么定慧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接着问。

  “定慧禅师说一切都是无。”樵夫也接着回答。

  智藏指了指窗外说道:“你看这满山春色,世俗的人说有,向佛的人说无,你认为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樵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

  智藏又问:“你有妻子儿女吗?”

  “有。”樵夫不假思索,应声回答。这老和尚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还没等他明白过来,智藏又问:“定慧禅师有妻子儿女吗?”

  “无!”

  樵夫愣住了,你这老和尚不会是拿我开玩笑吧!

  智藏并不理会,捋了捋胡子微微笑道:“定慧说‘无’就对了。”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在禅者看来,一切东西从物质上说是有,而从精神上说又都是无,因为他们的境界是超越了一般的有与无的概念的。对于他们来说,有还是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行事与做人。

  王田精于医术,但仍有不少病人去世,因此每天都惧怕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路上遇到一位僧人,于是请教:“什么叫禅?”

  僧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一旦学会了参禅,就不用怕死了。”在僧人的提示下,王田前去参访南隐禅师。

  南隐禅师说:“禅并不难学,你既然是医生,就应该好好对待病人,这就是禅!”王田似懂非懂,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说:“医生不该把时间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去照顾你的患者吧!”

  王田不解的思索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理呢?当他第四次参访时,抱怨说:“有位僧人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患者。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请教您了。”

  南隐禅师微笑着说:“要知道‘无’是真理,你善待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就会脱离生死挂虑。从忘我到无我,就是禅心显现了。”

  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么能入禅呢?只有参透了“无”的真谛,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才是绝妙的禅境啊,只要懂得了这些,又何必去强调是有还是无呢?

  光涌饱读诗书,聪明伶俐,虽不是出家之人却很喜欢参禅悟道。这天他去拜见久负盛名的仰山禅师。

  仰山看到光涌前来,劈头就问:“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光涌回答:“我来看望您老,给您请安!”

  仰山就问:“既然是来问候我的,那你看到我没有?”

  “看到了。”光涌不假思索。

  仰山接着又问:“你看我像不像驴?”

  光涌回答:“您不像驴,可是也不像佛!”

  仰山接着问他:“既不像驴,又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问道:“为什么您非要像个什么呢?何况这像驴和像佛又有什么区别呢?至于像什么,随便想好了。”

  仰山禅师听到这里,吃了一惊。这光涌还真是不简单,他虽然不是出家之人,却对禅理悟得如此深透。仰山常常用这个话题去考验别人,被考者不是执著佛相,就是执著世相,或者执著于一个“空”字。像光涌这样无所执著,无所顾虑,不为世俗观念所羁绊的,还是第一人。

  仰山禅师不得不对光涌刮目相看。他不禁赞叹道:“我用这个问题来考问别人,十几年来没有一个人的回答能够让我满意,只有你的回答最为完美。你很了不起,我愿意收你为我的真传弟子,把我几十年的修行正果传授与你。”光涌点头答应了,从此他在仰山门下一心修身禅定,最终成佛。

  佛与驴都是世俗人眼中的事物,真正成佛之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佛,在他们的眼中佛与驴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大悟的境界。凡人做事总是脱不了俗,那又能如何获得大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