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方法

时间:2022-10-09 05:00:57 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正确地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写作能力则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水平。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教学,并视之为教学重点,呕心呖血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中冥思苦索,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据某校教师对初三两个班109名学生调查,平时爱作文者仅40人,占37%,怕作文的69人,占63%,怕的原因是什么?多数人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也就是说,写作材料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心理的主要因素。从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分析,一般说学生看到题目,相关的材料呈现于脑际,然后将材料归类疏理,根据题意分清主次,从中立意后决定取舍,形成提纲,才动笔写作。但囿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许多人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

浅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方法

  可见,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如何帮助中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材料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途径予以引导、鼓励。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如《荔枝蜜》一文结尾,作者以“为他人酿造生活的蜜”这一共同特征,从蜜蜂酿蜜联想到水里农民插秧,还梦见“自己成了一只小蜜蜂”,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有序组织,使文章主题逐步深化。也可由虚到实,由现在到未来,将积累的材料予以创造性想象组合,使文章思路更活跃,开阔,增强表现力。如《井冈翠竹》一文,在叙述三十万根毛竹砍伐后,运用以往积累的材料想象井冈翠竹将要穿云钻雾,走上迢迢征途的情景,突出了井冈山人的新风格和新贡献,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四、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五、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教师应在对中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形式一般有:

  (1)阅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

  (2)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3)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六、强记积累

  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琅琅上口,达到熟练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这属于强记积累。中学生是记忆力发展最佳时期,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元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谈到作文要读韩愈的文章时说:“日熟读一篇或二篇,亦需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也……。所以,应该着力背诵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春》、《荷塘月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伯箫的《菜园小记》、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冈翠竹》、峻青的《秋色赋》等。教师应提倡、鼓励和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强记部分经过选择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终生享用。此外,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千剑”、“千曲”皆靠积累。“观”、“操”概括了积累方式,“千”强调积累的广博;观察、阅读、视听均系“观”类,活动、练笔、强记可属“操”类。当然“观”、“操”均不应截然分开,观中有操(如练笔、强记),练中有观(如活动中观察),但无论“观”、“操”,要达“千”境,主要靠勤,靠学生自觉、主动,而要使“观、操”有效,不成为无用功,全靠教师指导,使学生“观、操”有法、有度,从中把握“观”、“操”规律,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大量积累材料为写作服务,厚积薄发,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浅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方法】相关文章:

浅谈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导方法11-19

如何积累作文材料07-10

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11-16

英语词汇积累的方法06-13

中学生浅谈作文的立意11-26

托福考试听力单词的积累方法11-27

浅谈数学学习方法指导10-13

初中生如何积累写作材料11-27

浅谈民族合唱队的训练方法10-13

浅谈名师指导的奥数学习方法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