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
翻开书本,里面的人物抖了抖身上的积尘,便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
——题记
近来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我十分佩服鲁迅先生的文笔。文章至今有近九十年的历史了,但翻开书来,里面的人物抖了抖身上的积尘,便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
首先是浑身上下散发着遗老气味的赵太爷。他仗着自己是未庄的秀才,平日里飞扬跋扈,但一听说革命,便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反封建的代表人物。然后是假洋鬼子,学了东洋文,赶了时髦,剪掉了辫子,最后却得了个里通外国的罪名。革命风暴一到,他便顶着那天真的头发猖狂起来。寺庙里那个小尼姑,明明六根已净,一心向佛,却被阿Q认为“凡是女人都要勾引男人”“凡是尼姑都要勾引和尚”,说她假正经。这样看来,阿Q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为此,我从他身上总结了不少的东西。
一、阿Q的精神
这可是阿Q最值得称道之处,再难堪的事情在他身上都可以坦然接受,一笑而过。被人打了,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一说自己是一个能自轻贱的人,二可以说打的是自己,被打的却是另一个自己,总之可以用无数个理由来掩饰自己的难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Q是个事事想得开、万事不用愁的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正是他的想得开才体现出一直以来他的逆来顺受,他的怯懦。他代表着一个阶级,是当时众多农民的缩影。
为何当时的农民麻木不仁,终日受地主阶级压迫,却不知醒悟,也不知反抗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总是可以让自己的心胸再宽阔一些。无论身上的枷锁有多么沉重,都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或被动地去和地主妥协。脑袋里一点也没有反抗的意识和呐喊的渴望,只会互相嘲笑,甚至因同胞受辱而大笑。本应同仇敌忾,到头来却互相取笑,愚蠢,空虚,无聊。于是,书中便有了阿Q调戏小尼姑这一幕。
二、阿Q的革命
阿Q到底支不支持革命呢?他原本对革命是深恶痛绝的,但后来看见举人老爷和秀才慌张起来,便幸灾乐祸,对革命神往起来。为什么呢?因为看见那些老爷们天生有钱有势,在村里作威作福,他心里不平衡,想革命之后,也能拥有这一切。于是,阿Q便做起了革命后的美梦:可以把当日侮辱自己的人杀掉,可以拥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可以娶好几个女人……他的革命动机和目的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完全不同,他是完全出于自己的'需要考虑的。所以说阿Q不是真正要革命,他远没有那份推翻封建制度的迫切心情。所以鲁迅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命还能如此。”
三、阿Q的结局
倘若阿Q最后被枪毙了,他并不是如某些革命者那般英勇就义,倘若死得清楚明白那还有些意义。他糊里糊涂地招了供,画了押。死了以后,别人仍觉得他该死,否则就不会被枪毙了。他的结局也暗示了当时农民的结局。他们不明不白地成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至死也不觉悟。也许对阿Q而言,枪毙是天地之间本来就有的事,是应该的,何须反抗?进一步讲,对当时的农民而言,剥削压迫也是天地之间本来就有的。这样一想,哪有反抗之心呢?
一个阿Q代表了一个阶层,《阿Q正传》是世界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阿Q那副忧愁的面庞。
【《阿Q正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03-29
《阿Q新传》故事新编800字04-22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四单元作文:阿Q新传04-22
《阿甘正传》读后感2000字作文06-30
阿甘正传英语读后感07-0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四单元作文:阿Q歪传03-27
2016阿甘正传英语读后感11-22
关于阿甘正传英语读后感范文11-22
阿鲁阿卓要走的阿老表的歌词01-31
2016关于阿甘正传的英语读后感例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