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不讳成语故事

时间:2024-11-12 09:39:44 文圣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直言不讳成语故事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直言不讳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直言不讳成语故事

  【拼音】

  zhí yán bù huì

  【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孝武帝命刘波坐镇北方。刘波身患重病,估计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情况与治国建议讲出来,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出处】

  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晋书·刘隗传》

  【解释】

  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直说

  【近义词】

  直抒己见、心直口快、单刀直入

  【相反词】

  隐晦曲折、旁敲侧击、隐约其辞

  【成语举例】

  这倒不必多心,我是个无党无派的人,才敢这样直言不讳。

  【成语例句】

  1、聚到一起时放映各自的油画、雕塑、壁画作品的幻灯片,互致评论,直言不讳。

  2、老贫农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刺"了一些人,他那恨铁不成钢的真挚情感,也感动了一些人。

  3、这次袁吉在抱怨那个人的下流时,除了直言不讳地说他想摸她屁股外,还说,他下面顶住我。

  成语故事

  公元379年,前秦皇帝苻坚派苻丕率领7万军队进攻东晋的襄阳,另又派三支军队共10万人,在襄阳城外配合作战,襄阳守将朱序凭险固守。

  急报传到朝廷,晋孝武帝立即派冠军将军刘波率8000人马驰救襄阳。刘波率军赶到离襄阳50里处,军探报告前秦集结在襄阳的兵力有17万人,他权衡双方力量对比,认为无法救援,于是不再前进。朝廷认为刘波救援不力,免去了他的冠军将军之职。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此,孝武帝命令熟悉北方情况的刘波坐镇北方,统督淮北各军。这时刘波正患着重病,接到皇帝诏书后,觉得以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去北方改变动乱的局面,实在是无能为力。他考虑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决定上一道奏疏。他在奏疏中写道:“我想起本朝开国的历史,联想起如今的国事,所以不顾自己放肆和愚妄无知,直爽地、毫不忌讳地把话说出来(臣鉴先微,窃惟今事,是以放肆狂瞽,直言无讳)。”接着,刘波建议孝武帝应怎样治理好国家,怎样使用人才等。奏疏写好不久,刘波就去因病世了。

  成语寓意

  敢于直言不是不讲究说话的方式和艺术,而是指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丝毫不因私情,不为面子而有所顾忌,躲躲闪闪。敢于直言,敢于说真话,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不隐恶,不饰非。直言不讳,反映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格,一种敢于负责的精神和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思想的一种优良品质。成语告诉人们,无论何时何地,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不去刻意的讨好他人,不去为了所谓的“婉转”“不得罪人”而做一个“好好先生”,失去了直言不讳的勇气。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直言不讳”指无保留地、坦率地谈出事实、意见或感情;形容一个人说话直爽,毫无隐瞒。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状语。[4]

  运用示例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宋·俞德邻《贽见沿海陈制置启》:“直言不讳,君子有所恃,小人有所畏。”

  宋·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叙》:“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二回:“你既专诚问我,我便直言不讳。

【直言不讳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飞鸿雪爪的成语故事11-21

半梦半醒的成语故事08-14

藏龙卧虎的成语故事01-04

肝脑涂地的成语故事12-06

东食西宿的成语故事11-25

如饥似渴成语故事07-05

巢毁卵破的成语故事02-20

请君入瓮的成语故事12-25

中华经典成语故事05-30

成语故事害群之马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