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钧一发的成语故事原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千钧一发的成语故事
【千钧一发的故事】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刘启即位的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朝廷逐步削弱诸侯王封地,纠集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6个诸侯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因为晁错力主削藩)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据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记载,西汉初年著名的辞赋家枚乘,最初在吴王刘濞的宫廷里任郎中(当时的一种官职)。在刘濞一开始图谋反叛时,枚乘就坚决反对,他写了《谏吴王书》来劝阻吴王叛乱。他写道:“现在形势非常危急,好像一根细线悬于高空,挂着千钧重的东西,而且下临深潭,细线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他的劝告,执意起兵叛乱。枚乘无奈之下,只好跑到梁孝王那里避险。
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诛杀了晁错。景帝杀了晁错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职出使吴国,告知已杀晁错,并恢复被削封地,要求吴王刘濞退兵。这时刘濞已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见刘濞,要他拜受诏书。刘濞狂妄地大笑说:“我已为东帝,还拜什么诏书?”于是不肯见袁盎,却把他留在军中,想让袁盎参加叛军,任命他为将领,袁盎不肯。吴王刘濞就派一名都尉带五百兵把袁盎围守在军中,还想把他杀了。袁盎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吴军营地,最后回到长安。这样,吴王刘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
这时,从前线回长安来汇报军情的校尉邓公来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已死,吴楚退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为削他的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现在杀了晁错,我恐怕天下之士从此闭口,再也不敢说话了。”景帝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刚开始施行,竟全家被杀,这样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听了邓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杀了晁错吴楚仍不退兵的事实后,景帝长叹一口气,说:“你说得很对,我也悔恨了。”但后悔已经晚了。于是,晁错得以平反。不过,这对晁错来说己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景帝看到用牺牲晁错和恢复被削封地的妥协办法不能使吴楚七国退兵,就只有坚决使用军事手段,来平定叛乱。在周亚夫等路军队的攻击下,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他六个叛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刘濞经过长期准备发动的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枚乘的话应验了。后来,人们将枚乘《谏吴王书》中的“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缩成“一发千钧”,又作“千钧一发”,来比喻形势非常危急或极其危险。
——《谏吴王书》
【千钧一发的意思】一根头发上拴着千钧重物,形容万分危急的情形。钧,古时的计量单位,以三十斤为一钧。
【千钧一发造句】就在一辆小车即将撞到小女孩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青年冲上去避免了一场悲剧。
【妙语点拨】对于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来说,怎么会不明白谁是谁非?他腰斩晁错不过是丢车保帅的行为罢了。只是在丢掉了晁错这颗棋子后,并没有起到扭转危局的作用。尽管汉景帝在这件事上办得稀里糊涂,但最起码他还是把错杀晁错的责任揽在了自己头上,尽管有些轻描淡写。但是后来在平反错案时,往往是第二元凶的身败名裂,而罪魁却与此毫无瓜葛。试问,没有罪魁的默许甚至授意,第二元凶怎敢擅自行事?
【近义】危在旦夕
【成语接龙】千钧一发→发扬光大→大显身手→手到擒来→来日方长→长吁短叹→叹为观止
【千钧一发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千钧一发的成语故事原文11-27
千钧一发的意思11-04
千钧一发是褒义词吗02-03
千钧一发的历史典有哪些11-27
千钧一发是不是贬义词02-04
经典成语故事07-29
藏龙卧虎的成语故事01-04
摧兰折玉的成语故事10-25
成语故事覆水难收10-25
亦趋亦步的成语故事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