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既可能是历史人物,也可能是政治人物,也可能是公众人物,就是大伙都能知道的人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王献之作品
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仅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被后世之人称为“二王”,而且和另外两个书画家张芝和钟繇四人一起被为“书中四贤”。他最出名的书法字体一个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字体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书法风格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风格。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
作者介绍
王献之(344~388,一说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生于会稽山阴,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东晋著名书法家。少有盛名,风流为一时之冠。起家州主簿,曾任秘书郎、丞,后授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俄而卒于官。献之工草隶,善丹青。幼时随父学书,七八岁时,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因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后师法张芝,善诸体,尤工行、草,用笔从“内”转向“外拓”,变古拙为更其豪迈奔放,对后世影响甚巨,世称“二王”,誉为“小圣”。有行书《鸭头丸帖》,正书《洛神赋》,小楷刻本《十三行》及连绵草帖、札多种传世。卒谥“宪”。《晋书》有传。
【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有关于练字的名人名言警句04-30
精选名人故事:项羽的故事04-27
练字的作文03-07
林徽因的名人故事02-10
管仲的名人故事03-26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08-26
女性名人故事03-09
世界名人故事08-10
精选名人读书的故事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