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时间:2022-07-29 11:44:00 故乡 我要投稿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精选2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的七月半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精选23篇)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

  初秋的天,炎热依旧热烈而又疯狂,常常让人透不过气来,心神不定,更加恍惚,感到生之路修远而又坎坷......可是,在我的故乡乌江岸边,在恍惚的人到了七月都清醒了,因为有个节日叫七月半,家家户户祭祖宗,必须的。

  百度上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孟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亡人节、七月半......可是,我的父老乡亲们,我的故乡啊,只知道它叫七月半。

  相传阎王爷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大开鬼门关,去世的亡人就回到人间。看一看自己的田园,是否--山清水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听一听自己的天空,是否--蛙鼓悠扬、燕语莺声、鸡鸣狗吠、牛欢马歌、龙吟虎啸;望一望自己的亲朋好友,是否--心花怒放、喜气洋洋、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健康和谐。到了十五日这天晚上又要回到地府修炼,轮回又一个美丽的来生。

  这是故乡清明后的一次祭祀活动,隆重而又庄严。清明是到坟前扫墓挂亲,而七月半则是在家中备下酒菜、水果、纸钱等祭品,供先人享用。方式虽与之不同,但内涵完全一样,都是忠与孝、道与教,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一进七月,故乡的七月半便拉开了序幕,一切都是那么真挚,一切都是那么虔诚,一切都是那么顶礼膜拜,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眼前。

  我的母亲在这个节日中是我家的主角,比环卫工还要环卫工,房前屋内的卫生由她一人逐一清理。在我的记忆中,她是安这样的顺序对我家的卫生进行打扫的,首先是对进入我家院落的有三条小路的杂草除尽,修整填补,尽量使小路显得平坦、清洁、舒适,她喜欢把当门的那条路进行重点清理,她认为远去的先人们是会从那条路进入我们家的,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接着是将院落的院坝、屋檐沟、猪栏牛圈、柴房等旮旮旯旯的杂草铲除得干干净净,把零乱而又布满灰尘的农具清洗干净,搁置到相应的地方去,让先人们感到我家环境舒适,心诚意切,热情好客;对堂屋里的灰尘、蜘蛛网一样除尽,将擦洗的桌椅摆放整齐,神龛前置香案、先祖牌位,摆上供品,把大门打开,让先人们进进出出,各取所需。母亲做完这些活路,往往要好几天,有时甚至要在月半前一天才做完。母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地里的包谷、豆子、辣椒、花生正是收获的时间,收割后的地又要忙着种白菜萝卜,母亲往往是地里一趟,屋里一趟,忙得两只脚不离地,累得汗水全身流,人都消瘦了许多,然而母亲没有一声抱怨,反而感到怡然自得。

  我的父亲在这个节日中的主要责任是购买香、纸、烛、水果等方面的祭品。这些物品家里是不生产的,要到一个离家二十几里的乡场上去买。采购这些祭品的时候,父亲并不感到困难,家里虽没有多少结余,但给先人们卖祭品的钱是列入一年家庭开支的,家里在没有钱用也只能勒紧裤腰带,一点都是不能挪用的。好在,父亲在我们家的屋后和自留地边上种了几十棵漆树,父亲一边种地一边割漆买,家里的小用成不了我家的困难。最令父亲头痛的是袱子封好后,要一封一封冠名,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不会写字,更不知道该怎样写,父亲常常捶胸顿足,仰首长叹,一片茫然。好在父亲很精明,平常与村上那位老先生交往深厚,我们家月半的袱子基本上老先生代笔,袱子写好后,老先生托信叫父亲去拿,有时他还亲自送到我们家。

  后来,我在读小学时,每到月半前后,父亲便安排我到老先生家帮老先生磨墨,老先生教我写毛笔字,接着又教我写袱子。老先生喜欢考我,说月半为什么烧袱子?那时的我很懵懂,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也没有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方面的因为,更没有听父母说过这方面的所以。老先生推了推眼镜,语重心长地说,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与此同时,老先生还告诉我,袱子只有中元节才可以烧给祖先,平时用普通的纸钱就可以了,所以烧袱子是很郑重也很讲究的,先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平顺后,再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长方形的祔子。祔子封好后,要用毛笔在祔子上冠名,书写者用净水洗手,心存感恩,端庄于桌前,一个个地写上。祔子的中间写故某某老大人收用或故某某老孺人收用,右写中元寄钱具袱共多少封奉上,左写天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在天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与故某某老大人收用之间写上孝某某叩,在袱子背面接口处大书封号字样。袱子一般写三代,每个人头可写二至若干封不等。袱子写好后,放在堂屋里香案前供着。写不起字的人都要请先生代笔。找不到先生代笔的,就只好边烧袱子边喊祖宗先人来收取。

  传说,在我们村里很久以前发生过一件事,在月半前的一天,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下午去放牛,牛回家了人没有回家,全村人打起火把灯笼满山找,找了一个晚上没有找到,天亮的时候,人们在一个孤坟边找到他,他睡得像猪一样。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答非所问,很玄乎,说去年他家没有烧袱子,跟着一个黑胡子就来了。有人问其父,父答,去年外出,没有回家过月半,没有烧袱子是事实。从此,传说成了我们村里的教科书,对月半烧袱子袱子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七月半鬼乱串,母亲也常常用这个传说警示我们,不要忘了祖宗,多一分怀念。

  烧袱子是这个节日中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先人的伙食一般很丰盛,虽不像过新年那样杀猪宰羊,但每次父亲都要杀鸡割肉买鱼打酒,母亲则要推新豆腐、绿豆粉,煮新米饭,做许多菜,摆得满满的一桌。

  上好了饭菜,父亲酌上白酒,磕头上香上烛,跪在香案前,先烧父系祖宗的袱子,再烧母系祖宗的袱子,还有烧无血缘人的袱子,一边烧钱化纸,一边敬献酒饭,一边默默祈祷,各位祖宗,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孤魂野鬼,你们回去啊.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像完成了天大的事情一样高兴,尽情地享用供奉过祖宗的饭食,一杯谢天,一杯谢地,一杯谢这个美丽的世界。

  父亲逝世后,每年的月半到来之时,母亲时常提醒我,要我像父亲一样,给祖宗们烧袱子。每当她看到我将写好的袱子供在香案前,她看着那些袱子,用双手轻轻地抚摸,沟壑纵横的脸上顿时笑意盎然。

  而今我远离故乡,活在一个名叫凤凰名苑的院子里,虽然不能目睹故乡的风土人情,但每当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会毫不含糊地像我的父母一样,像故乡人一样,用故乡的习俗寄托我对先人无穷无尽的哀思。

  双膝跪拜在香火前,低下头来烧着一封一封的冥纸,我喊着炎黄、始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给你们寄钱来了,十万、百万、千万,全部收下,高兴怎样用就怎样用,买小车,修别墅,吃山珍海味,观太空奇观,天堂散步,海上冲浪......看着那些冥纸像黑蝴蝶一样在时空中蹁跹......我看到先人们已经来到了人间,来到乌江岸边,在山水间流连,在山水间放歌。

  哦,故乡的七月半......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2

  在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民俗节日,我们海宁这里“七月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可能你不太知道“七月半”吧,其实它就是中元节也就是鬼节,不过我们这里都喜欢叫“七月半”。

  “七月半”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但海宁这里过这个节日都必须在七月十五之前,一般在十二十三十四这几天,传说祖先们在七月十五前几天就会回来看看活着的亲人,又必须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就回去他们所在的地方了,所以要提前过节。过七月半,我们总会烧一桌菜,有一整只鸡、一大块猪肋条肉、一条鱼等。在菜前面放一只小香炉,中间插上三柱香,两边各插一根蜡烛,当上一次上的香快烧完时就可以再点三柱香续上,上香时必须用左手把香插进香炉,一共上三次。在没有放香炉的三边上摆上筷子和酒盅,酒盅内需倒入三分之一黄酒,一共分三次倒整个酒盅,和上香次数一样。这样一桌丰盛的酒菜是用来供奉自家的祖先的。插上香倒好酒,我们就跪在铺在桌前的红布上叩拜,心里有什么愿望可以向祖先们祈求,如:保佑一年风调雨顺、期末门门考一百之类心愿。当第三次上的香快烧完时,拿一个没用的铁锅子,在里面放一些纸钱和一些纸折的金色的、银色的元宝用火烧了,给已故的亲人们在阴间使用。

  在七月半还有一个很重的习俗,就是吃馄饨。那天早上,大人们除了买菜还会买回馄饨皮和包馄饨的肉,洗干净的猪肉在案板上随着刀子的反复锤剁逐渐变成肉末,加入黄酒、小葱、盐、香油等作料拌出的肉馅格外香,不到中午饭点,我们小孩子总是嘴馋地缠着大人烧一碗馄饨吃,一般大人总拧不过我们这些小孩,但总是先烧上两碗馄饨端上供桌给祖先们享用,然后才会给我们小孩烧馄饨吃。

  除了这些,七月半还有一些其他的讲究,我这个小孩始终不是很能弄清楚,不知道你们那儿是怎么过七月半的呢?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3

  “奶奶,你今天怎么买那么多的菜呀?”看到奶奶拎着大袋小袋回来,我疑惑地问道。

  “要过七月半啊!”奶奶回答道。

  “七月半算啥呀?”我边去接奶奶手中的袋子边问。

  “就是烧点菜祭奠一下已故的老祖宗。”奶奶说道。

  对于奶奶的回答我不是很理解,于是我拿手机上网查阅了一下七月半的来历,原来是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人们在祭祀自己祖先同时,还不会忘记那些没有着落的孤魂野鬼们,人们也会在这天祭祀一下各路的孤魂野鬼。长此以往,就在民间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夜色很快便拉开了帷幕,爸爸与妈妈抬起圆桌,我们连忙把奶奶准备好的美味佳肴和水果放上去,又放了一圈小酒杯与筷子,筷子奶奶要求2只筷子并在一起,我小心翼翼的把一双双筷子按奶奶要求摆放在小酒杯旁边,这时奶奶就往酒杯里面到点黄酒,嘴巴里念叨着:你们都来吃哦!最后点上蜡烛与香,奶奶带头磕拜,嘴里说道保佑一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还说保佑我和妹妹成绩好。然后我们一个个接着磕拜。连平时嘻嘻哈哈的妹妹此刻也很严肃地磕拜起来。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奶奶说要烧纸钱了,只见奶奶把纸钱放进桶里,然后点火,楼上烧光之后,就去楼下烧,如果楼下也烧光了,那么就可以吹掉那两炷蜡烛了。听奶奶说,这些纸钱是要给先祖们的,在烧的时候,奶奶嘴里一直念念叨叨地,让祖先们自己去把这些钱分一下。

  这一天,在外辛苦打工的爷爷也回来了,看到这一桌子的饭菜,仿佛一整天的疲劳都瞬间烟消云散了。全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开始吃饭啦!但在吃饭时奶奶说要把每个菜稍微翻一下再吃,要不祖先吃过直接吃会变笨的。虽然觉得奶奶这一说法不科学,但是我们还是照做了。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4

  跟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是关于昨晚半夜十二点发生的一件怪事。本来那个时候大家都应该在熟睡了,而我耳边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阵吹声乐的声音,我很好奇,大深夜的,谁还这么闲情逸致?

  再仔细一听,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其中还伴随着缓慢的脚步声。听,是很多不同的脚步声,这令我更加好奇,但被灌了铅的眼皮怎么也睁不开,声音越来越近。好像欢快又好像悲伤,不会是死了人的那种哀悼的吹声吧?我突然被自己这个想法吓到了,身体慢慢向前移,手由不住拉开没有生气的窗帘,眼睛好像被定了法,往哪个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忽然,一张白的发紫的.脸向我转过来,邪笑的双眸直勾勾地看着我。手上放着一个遗像框,框中是一个很漂亮的长发女子,似笑非笑!嘴角似乎残留着干了的鲜血,好不可怕!后面吹哀号的人,哦!是鬼还是灵魂?都发笑似的看着我,红红的灯笼像长着满脸鲜血的骷髅,干巴巴的双手慢慢地撕烂你一寸寸的皮肤,已经发黑的嘴巴贪婪地舔着可口的血汁,空洞的眼睛不停发散出幽蓝的火气。我想努力的移动我的脚,身体,甚至我的头,可是毫无用处。总感觉好像少了些什么,咦?怎么没有棺材也没有骨灰盒?

  难道……我不敢往下想,因为刺骨的冷风吹得汗毛竖立起来,还有我整个人都在打颤!我看的心惊肉跳。后来,再也没后来了!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5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据说这一天,阴间的大门会打开,让已死的人们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亲人和后代。所以,为了缅怀亲人和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有些地方还有放灯之习俗,这都是为了寄托人们的思念,为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同时,佛家也会在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度六道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道家和佛家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在唐朝,中元节皇帝会下敕,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信奉道教的百姓在这一天会吃素,希望用这些功德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先祖,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拔。

  在佛家,这一天信徒们会将百味美食虔诚恭敬地供奉给十方诸佛、大德、僧众,希望以此功德能够超度所有的三恶道的苦难众生。

  民间中元节也会有很多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说各种素菜、各种纸做的衣服和财宝等,用来烧祭给先祖。各地还有布田、放水灯等各种活动,都是用来祭祀先祖的。

  现在,大多数地方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只保留了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6

  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在土乡,崇鬼敬鬼习俗十分浓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个亲人。他(她)们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明世界。痛失亲人当然是最伤心的最痛苦的事情。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土乡人把这美好的思念的情谊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里。因此,对于过七月半这个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土乡人最庄严隆重的习俗。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来一大把桐油叶,用于包裹练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后,放在锅子里蒸熟,然后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亲人。桐油叶包裹的粑粑,柔软细嫩,喷洒着一种悠悠的桐油叶清香,祭完祖宗亲人后,方可让大人或小孩偿吃,这时,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夕阳西下后,每家每户都在全力以赴地准备好为死去亲人的钱纸香烛,并用红纸庄重的写上每个死去亲人的名字,然后放在地上和钱纸香烛一起焚化。为了使每个死去的亲人都拿到一笔丰厚的礼品,在烧化纸钱时,纸上都要摆好事先写好的名字,这样就不会错乱。在燃烧纸钱的同时,寨子宗庙的祠堂里,正在举行隆重的祭鬼节灯会。在族长主持下,把扎成各种形形色色的鬼灯和神灯按顺序摆好。主要有鬼王灯、钟旭灯、冥王灯、判官小鬼灯、牛头马面灯。在神堂里主要有观音灯、罗汉灯、三星灯、三才灯、南极仙翁灯、玉皇灯、王母灯、瑶池灯等等。这些形式各异大小不等的扎灯,一律按照大小摆好,然后由土老司念咒祭祀。法事完了之后,就把这些扎灯和钱纸香烛一起燃烧掉。全寨子各家各户的长者,在上面贴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坎上放好。七月半祭鬼节也就到此结束。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7

  据说每年阴历的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七月半,是鬼的节日。在这天前后,阴间的鬼魂能跑到阳间来,人们要为死去的人烧“钱纸”,烧香点蜡,以供鬼魂们享受。

  而且,我还听说了许多有关七月半这天的鬼故事。比如一个人晚上因有急事外出,大街上冷冷清清(大家一般在这天晚上是足不出户的),只有三四个鬼魂在大街上晃荡。鬼魂看见了他,向他飘来,他也看见了鬼魂――披头散发,没有脸面。鬼魂还未飘到,他便先一声掺叫之后,吓死了。接着他便也要变成鬼魂来报仇――吓人!

  我想,正是有了这些鬼故事,那些迷信的老太太才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地叮嘱我们:七月半的晚上不要出门,最迟12点之前必须到家。

  像我奶奶,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其他人一样,她早早地买来了香蜡钱纸。还不到七月半,人们便开车、走路到郊外,在路上烧纸,一堆又一堆,一片又一片地漫天飞。到处燃着红烛、红香和钱纸的火焰,甚至还有人用大碗盛了一碗白米倒扣在地上。本来我算是个不迷信的人,我是一名学生,当然要相信科学。可是这种阵势看起来还真有点那意思。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一个人骑车走在漆黑的小路上,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亮点――两根闪烁着火苗的红烛,中间是一堆烧过的钱纸,前面一点便倒扣着一个碗。我屏住呼吸,加快了车速,正准备冲过去的那一刻――一个白色的幽灵从碗里钻出来,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惊慌失措地大喊:“鬼!鬼!救命!”它毫不惊慌,拽着我的手使劲往河里拖。河里没有水,但河床却很湿润,我踩在上面一下子沉下去,不好!它要把我拉下河床,它在河床底下拼命地拉,我的下半身已经在河床下了,我拚命地挣扎,双手不停地摇晃。

  我眼看就要沉下去,我大叫一声,惊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真是太可怕了!

  这天晚上,我还是听从了奶奶的话,胸前挂上了观世音,手上戴着如来佛,枕边放着平安符,安心地睡了。什么也没发生,只是夜里飘起了小雨。

  现在想来,觉得真有点幼稚。怕鬼――其实是自己吓自己,要不,就是人心中有鬼。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8

  又是一年七月鬼节,亲爱的朋友,我想念你。想念,这是你我分离的唯一借口。想念你我离别的月台,想念你蒙着雾气的眼,想念你在我耳边的低语———明夕七月半,等我的荷灯!

  阴阳相隔之门,似乎只有我一人还在等。老者摇了摇头,说:“傻孩子,快回去吧,别错过了投胎。”我也摇了摇头,不,我亲爱的朋友,我坚信,子夜之时,冥河总会为我漂来一盏灯,带来你的思念,引领我回到人间,再看你一眼。

  我多想假装有你陪在身边,牵着手一起路过刻满宿缘的三生石,登上望乡台,跨过奈何桥,哪怕历经“九刀穿心”之痛,也不要喝那孟婆汤。带着对前尘的记忆,双双跳下转轮台……一同嬉闹,一同望天,一同举指数星,一同乘着那辆旧单车,细数回忆……

  世界的另一边,可还会时常飘起红色的枫叶?你是否还会将它们拾起,夹在日记本里?或是折下一枝杨柳,为了搭配你最爱的红色油纸伞……

  “回去吧,要关门了。”老者挥了挥手。

  我仍然摇头,是的,亲爱的朋友,一年的时间里,我都在等,等待你的承诺,相信它如磐石般无移转。

  “我可以回到人间吗?”一片沉寂之中,我的声音显得很突兀。许久,传来一声低低的叹息,仿佛令听者心碎。那是老者凄凉的声音,久久地徘徊在冥河的上空。

  “傻孩子,你会找不到来时的路的。迷失在人间,消失在轮回之外……唉,又是一千年的等待,何必呢?”老者的眼变得深邃而黯然,那是只有经历过了才有的感伤。

  千年轮回,是啊,我愿意等待,等待一千年,再去那滚滚的转轮台。因为,亲爱的朋友,我需要你,倘若没有你的誓言,我怎能在这阴阳之间张望一年的光景?

  记得生时读到过这样一段话———生命是会有一段延续的,可能在黑暗中,也可能在光明中。在那一段未知的时空里,我们留恋着前生,憧憬着来世,我们回望着那曾经的生命的旋律,轻声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

  回去?回去!回到那曾经花前月下的月落乌啼繁花飞满天,回到梅雨细诉的春艳江南,回到有你留下倒影的西楼庭院,回到往昔沉浮的逝水流年……

  回到人间,让我再看你一眼,当你在梦中,轻轻地呼唤你———明夕七月半,等你的荷灯!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9

  快到七月半,又到了我们中国传统的鬼节,也叫盂兰节。每逢农历的七月十五夜,每家每户已过世的老人们都要来领取后代子孙们为他们准备好的“钱”,也有一些孤魂野鬼也到人间来游荡,看看有没有好心的人也为他们烧上一点纸钱。我们这里还有一说,七月半烧纸钱摆饭的时候,12岁以下的孩子磕头时静静倾听,会听到那些来吃饭领“钱”的“人”说话,摆龙门阵呢,小时候虽然胆小却很好奇,大人摆好饭烧纸钱时,我们一帮孩子趴在地上磕头,约好听那些来吃饭的说些什么,结果是什么也没听到,倒把膝盖跪麻了。

  儿时看着大人们烧纸钱时一脸的凝重,一帮小孩子也不敢像平时一样闹腾。七月半那天晚上我们是不敢出去的,一是大人吓唬我们“七月半,鬼乱串”,怕出去被鬼碰上了;二是害怕那晚间处处燃烧的纸钱所夹杂着的神秘、凄清与荒凉。

  时光向前推移,我们也都长大了,随着生活的改变和富裕,七月半,人们烧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再不是单纯的纸钱之类了,也有纸房子、纸车子、纸飞机、纸电器、纸保险柜之类。是啊,在科学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待七月半的态度,除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关切外,还多了一份坦然。逝者如斯,给那些逝去的老人们也烧点现代化的东西,世界在变化,虽然过世了,但还是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给老人们体验体验现代的车呀、飞机呀、别墅呀、楼房呀之类。自己富裕了,烧的纸钱多了,还给老人们也准备些保险柜!你还别说,大街上那些专门做这些纸类祭品的地方生意还很红火呢!我猜,如果这时趴在地上能听到那些“人”说话的话,那一定是什么GDP增长呀,什么新农村建设呀,什么动车、地铁、轻轨呀,什么“醉驾”“腐败”呀,什么中东动乱、日本安倍的狂妄呀。我想,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那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正看着今天的好日子而含笑九泉呢。

  而今,又是七月半,让我们在怀念那些逝去的人外,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0

  又是一年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又称中元节。在这一天的前后几天,都是人们祭拜先人的日子。我家也不例外。

  对于七月半,由于自我懂事后没有亲人离世,因此我更期待这一天的食物。在中元节,妈妈会准备一些瓜果、糕点、炒货进行祭拜,而我就等着这些美食的祭拜完毕。

  一大早,妈妈就上街买了莲藕、凉薯、苹果、荔枝,还有一些薄荷味、桂花味的糕点。当然,西瓜子、葵花籽和花生也是少不了的。

  平时我不太愿意上街提东西,但这一天我很乐意!

  当我们吃过晚饭,妈妈吩咐我早点去洗澡。洗完后,我就会洗干净部分莲藕、苹果、凉薯等好吃的,切成一片片的摆在碟子里,最后和摆好的糕点碟子一起摆在八仙桌上。之后,在爸爸的带领下,将姥姥、爷爷等逝者“接回家”后就开始了祭祖。

  我们先是点了鞭炮,然后对着八仙桌拜了几拜,等待先人用食。大约十分钟过后,爸爸再次烧了纸钱,表示可以吃东西了。此时我虽然很激动,但会忍着不表现出来,否则会惹来妈妈的责骂。

  不过,骂几句算什么,只要能吃到好吃的就好了。我吃一口藕片,又吃一口凉薯,嘴巴里甜甜的……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1

  今天是客家的一个传统节日“七月半”。呜呱呱呱我们做了糯米丸,沾点花生一吃,香啊!呵呵……可是挺累的,我先跟舅妈跑了一趟到店里,真兴奋啊。

  昨天晚上我差点没睡着(兴奋的)。妈妈呀,今天早上我就兴奋地自然醒咯。这也太夸张了。没办法。外婆都吓了一跳,我这懒猪,怎么会这么早起来?呵呵,懒猪也有勤快的时候嘛。

  哇哇!他再跟大舅又跑回来,下午跟三姨跑过去,又跟小舅回来,别急,还没说完呢。又(楼下的说话了:“喂喂喂,楼上的,吵什么啊!闭嘴!)”呵呵,不吵了。今天中午饭菜好丰盛啊!好吃!特赞!晚上嘛,还不知道呢,应为现在还没到回家的时间,哈哈。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2

  又到了七月半,烧纸钱的日子,时间真快!按我们这的乡习来说,一旦有谁家亲人去世,家属连续三年都要给远去的人,在七月半的时候烧纸钱,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要连续七七四十九天给远去的人端饭。听说隔壁市的习俗是,远去的人远去的那天开始,以上的步骤,他们只需一年,一年过后,他们就把灵牌都烧了,再也不用惦记着这档事了。

  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没有哪个更好,只是习俗不同而已。就我个人愚见,我觉得要办三年酒席的动作,如果可以省就好了,毕竟这些都已经是一些缥缈的东西了,实际点的,是在远去的人生前对他们好一点。三年的时光,估计早已经从痛心的难过中走出来了,三年的时光,恐怕托梦的机会都不常有了,实际点的,是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抽时间来拜拜。

  有些人,对于“远去”这件事想的很开。现在很多人活着也是本着“人生苦短,及时玩乐”的信念在活着,洒脱一生固然重要,但同时,也别忘了有时候对自己要求高点,争气点。

  说了“红白喜事”中的“白事”,再来说下“喜事”。如今结婚,怎两字“简单”了得?现在大把的年轻人结婚,在饭店里摆几桌酒席,然后收各自亲朋好友的红包,这结婚的仪式就这样结束了,不得不说,他们很“从简”,但这简,纯粹就是为省事而已,一点热闹气氛都没了。

  经常听年长的人抱怨,现在结婚的味道越来越淡了,好比那不浓的人情味。以前结婚有很多繁文缛节,很是热闹,现在简单的就跟平时小聚一样,没了那种结婚仪式感的神圣感。

  正常的话,顺利的话,一个人结婚也就只有一次机会,倒觉得需要热闹一些,这个时候的低调,似乎没多少必要。相对于“远去”,希望一个时间上更短一些,一个仪式感上更强烈一些。能笑的时候一定要笑的大声,不然时间易腐朽,成长后的人们,都变的好像处事不惊一样,从容不迫一样,很少笑,也很少哭。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3

  在乡下,农历七月半之前是较为闲散的时光。这时候,大田里的杂草已经除尽,该是撂下锄头歇息的时候了,除去偶尔摘个南瓜采点儿蔬菜,光景也就显得百无聊赖。

  村有好事者,就张罗着请一个民间曲艺班子来说书。在午后的大树荫里,置一桌、一椅。鼓声咚咚,弦乐悠扬。说书人长袍加身,手持月牙板,端端立定。开场白曰:“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老少爷们稳坐两旁,弦子定准钢板带路。听我这破喉咙烂嗓子南腔北调前三皇后五帝慢慢地道来一回”粗哑的嗓音,徐徐扯出一段段故事来。

  乡人或坐,或倚,或躺,侧耳瞠目,神情专注,跟随起起伏伏的情节,时而抚掌大笑,时而顿足唏嘘。小孩们屁股坐不住,听不惯冗长的说唱,顶多听个幽默的书帽如《王婆骂鸡》《炸糖糕》等,就像泥鳅一样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疯玩了。

  苍郁的田野,才是孩子们的乐园。仰躺在草地上,看那高远的蓝天,白云千载,空谷悠悠。身边呢,那些长腿大腹的蝈蝈,抓着最后的时光,唧唧唧地聒噪着,或清脆,或低沉,音色不一,风格各异。于是起身,蹑手蹑脚循声寻去。机警的家伙,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噤声,但终究敌不过人的耐性,复又得意地吟唱起来。蝈蝈一旦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就被一个饿虎扑食捂在掌心,插翅难逃了。这些身上藏着乐器的家伙,被关进高粱秆做的房子里,终日为我们“鼓瑟击缶”,伴我们度过那些寂寥的时光。

  七月七,水牛飞。水牛,学名叫天牛,是一种长着翅膀的昆虫。七月的一场透雨过后,水牛会从地洞里倾巢而出,爬满田间地埂。这时节,小孩子赤着脚丫子,光着膀子,在雨后的泥泞中,杀向田野。在荒径蔓草之间,可见一个个洞口,那些披着斗篷、挥舞着两只大钳的“黑将军”,正在泥淖里打滑,嗟叹英雄气短。小孩子用镊子轻轻一夹,就把它们收入玻璃瓶中。

  逮来的天牛,用细铁丝串了放在火中烤炙,肉香逸出,逗得人馋涎欲滴。剥去外壳,嚼而食之,回味无穷。

  捉过了水牛,风就一天凉似一天。地里的芝麻、绿豆、赤豆招摇着,玉米饱满了,棉花洁白得和云朵合二为一。一派丰收的田园景象,汹汹蔓延开来。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4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今天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是怎么过中元节的。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被佛教称为“孟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站分也有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过的,节日这天,人们会带上祭品到祠堂中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差不多。

  我们家乡的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初旬就开始了,一直到农历的七月十五日结束。我们家乡的中元节一般都定在七月八日。在这天上午大人们就到祠堂中做准备,如:将祠堂打扫干净,把八仙桌擦干净,买好过节要用的纸钱和祭拜要用的瓜束等。在傍晚时分将八仙桌放在祠堂正中间,把香炉放在八仙桌的上方,桌子左右两边放上长筧,桌子正下方放上一个盆子用烧纸钱约。

  准备完毕,我们小朋友会洗过澡跟着爸爸妈妈来到祠堂,由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头引着我们去外“接客”。接到祠堂后我们们就会放鞭炮和鞠躬拜祖,拜完祖后大人们会坐在一起商量哪一天轮到自己家去“接待祖先”。轮到我们家接待“祖先”那天妈妈会在早上和中午做上丰盛的早餐和午饭去招待“祖先”,下午四点左右带上点心和茶水再去祭拜一次。一直到农历七月十五日傍晚时分,大家带着香烛和冥币封的“封包”去祠堂烧包。大家再次放上瓜果、祭品祭拜“祖先”,等祭完才算把祖先送走了,中元节巴就过完了。

  中元节是为了让人们记住“祖先”的节日,我觉得我家乡的中元节有特色,对于小朋友来说还挺有趣!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5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又称鬼节,在我们家乡是上坟祭祖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和清明节、十月一不同,参加祭祀的人不受限制,祭祀的祭品也很特别。

  中元节里出嫁的女儿可以回娘家上坟,丧父的寡妇也可以上坟,所以中元节又叫“花花节”。旧俗认为上坟祭祖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在清明节和十月一是不可以上坟的,怕踩塌娘家的坟角,只有七月十五女子才可以上坟。如今想来也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作怪。父亲去世后,无论哪个节日,我们姐妹几个都会坚持上坟,烧钱挂纸,祭拜父亲亡灵。本家的大娘知道了就有闲话了,说了好多次,因为我们论亲疏还没有出了四服。后来她家迁坟了,这才少听她的唠叨。

  七月十五因为女人可以参加祭祀的原因吧,所以祭品也很有女人的味道。主要祭品是“花花”和“面羊”,都是用发酵的白面做的。“花花”就是在平时的普通圆馒头上加盖一朵用面做的花,然后涂上红绿颜色,红花绿叶,煞是好看。“面羊”就是面塑,是我们山西人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术。说的是面羊,其实不仅仅限于面羊,十二生肖都有,除此以外,还有面狮、面鱼、面鸟、面人等,蒸熟后涂上五颜六色,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用面羊做祭品,起初大概是取代猪牛羊三牲吧,即经济又方便。后来办丧事做三周年祭祀用的祭品也是面羊,有自己做的,也有专门请人做的,还有买现成的。供桌上第一排摆放的是面做的猪头和鱼,是专门由亲家送的,叫“吊亲家”,猪和鱼都是富贵的象征。第二排摆的是面人,大多捏成“一台戏”,就是戏文里的人物,有“西游记”人物造型,有“八仙过海”,还有“杨家将”,也有“金陵十二钗”等。民间艺人精湛的手工艺术,往往会引来人们的啧啧称道。

  中元节不仅祭祖,也要祭五谷神,我们这里又叫“场神爷”,是主管打谷场的神。因为七月十五已到夏末秋初,庄稼快成熟了,祭拜场神,祈求五谷丰登。所用祭品也是用面捏的,与面羊造型有所不同,场神爷没有腿,只是在一块长长弯弯的面团上放一个羊头,而且个头比面羊大得多,还不许涂颜色,否则对神不敬。因为场神爷这般造型,所以村里有人长得肥肥胖胖上下一般粗,人们会戏称他为“场神爷”。七月十五早上,由男子把场神供奉在天地门里(我们这里过去住的都是窑洞,窑洞前墙正中上方都专门建一个小窑洞,叫天地门,窑顶上就是打谷场。),然后燃香焚烧黄纸,默默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礼毕,照例由男子把场神取下来,男子就可以吃了。小孩子和女人是不可以吃的,大概也是尊敬神灵吧,据说男子吃了场神就有力气干活收秋了。

  起初,中元节捏面羊是用于祭祀,后来就成为我们家乡的风俗。每到中元节,家家户户捏面羊,女人们忙忙活活好几天,心灵手巧的妇女就更忙活了,除了给自家捏,还要打帮别人捏。中元节就成了展示家庭主妇手艺的日子。一家人有几口,就根据属相捏几个,其中也包括女儿女婿外孙。亲朋好友之间也相互赠送,表示增福增寿。直到现在,农村里已经订婚的男女青年,在七月十五来临之前,还要相互送面羊,以示两家交好。每逢这时候,亲家们都要请村里最灵巧的女人来捏面羊。这面羊就不同于一般的面羊了,三斤面捏一个,还有五斤面捏一个的,要用特大号的蒸笼来蒸,每次只能蒸一个。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家的大方吧,所以不能小了,怕亲家笑话小气。因为是送给情人的,所以非常讲究,捏面羊的妇女要“十全”的,就是不能有残缺,要父母健在,还要儿女双全。如果离过婚,没有生过小孩,再灵巧也不用。捏的面羊都有寓意,有“蛇盘兔”的,取自“喜珠石榴蛇盘兔,荣华富贵必定富”的谚语;还有“狗咬兔”的,取自“青兔黄狗古来有,万贯家财足北斗”的寓意;还有“龙附凤”的,寓意“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如此等等,都是祝福有情人幸福美满的意思。蒸好后,由本家青年男子送到对方家。村里的妇女都要来看热闹,一看手艺,二看大小。这白胖胖暄挞挞的面羊,同时也显示了双方的真情诚意。七月十五送面羊成为婚嫁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程序。

  随着时代变迁,洋快餐走进百姓生活,孩子们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很少能吃到妈妈亲手做的面羊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逐步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很多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离我们也渐行渐远。但我儿时记忆中的面羊,还是那样美丽香甜。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6

  闽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这美丽的家乡——闽南同样也具有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有跑王的端午节、看烟花的元宵节…但我还是喜欢最有闽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节。

  盼啊,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家乡热闹的中元节了。这一天,可热闹了…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萨。他的母亲被关在了地府里。地藏是个孝顺儿子,不忍母亲被折磨得不成样,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徇私把母亲放了出来。没想到牢房里的小鬼蜂拥而出,成了各个地方的“游鬼”。所以,人们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游鬼以保平安。我觉得地藏菩萨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觉得连传说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到了中元节,家家户户都摆出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发粿、水粿、鸡蛋糕,特别是我最爱吃的松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听说做的大米要放到井里浸泡几天呢。蒸熟的松粿雪白雪白的,松、糯、软、冰,夏日里能吃出一片冰凉,比冰淇淋还好吃,且更绿色。现在因为商场多了起来,购物比做这些小吃简单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几天,大人们则会次数繁多地带我们去逛商店,让我们“大开杀戒”。但我还是很怀念松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们制作中的乐趣。

  说说中元节这天晚上吧。这天晚上,不等太阳公公说再见,大家就开始准备上香了。六点多时,刚开始还只是一两户人家,可过了一会,就陆陆续续的愈发多了起来。香烟缭绕,烛火摇曳,煞是热闹。络绎不绝的香客摩肩接踵,乡音中热情地相邀,于是乎甩开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开怀,围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尔。夜色渐渐的来了,孩子们喜上眉梢,因为属于我们时光到了,小伙伴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点燃了,呼朋唤友,蜂拥着游走于阡陌、田间,嘻嚷着谁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条夜行的火龙映照着灿烂的童颜,彻夜不眠。

  于是,大人们品味着乡俗,放松着盛夏下的身心,孩子们追逐着乡俗,娱悦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故乡的文化底蕴深厚,“鬼节”的传说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我希望我们的故乡——闽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7

  农历七月十四,俗称鬼节,亦称中元节、七月半。

  在这一天,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小时候,常听村里的老人说,鬼节就和人间的春节一样,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鬼门关就开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里探望。农历初七到十五的晚上常常有亡魂四处活动,阳气低的人晚上出门就会看到许多鬼的样子。所以常常告诫小辈,这几天晚上千万呆在家里别出门,否则会寻晦气,胆小的我们那时候真的给唬住了,一到晚上就窝在屋里不敢出门、

  印象中,每年的鬼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风俗。鬼节前一天早上,大人们就将包粽子要用到的竹叶用滚烫的开水煮过一遍,然后捞出来再在木桶里泡上。下地干活之前吩咐家里的老人或小孩在午饭之前把竹叶洗净叠放整齐。而每次小孩子们和老人聚在一起洗竹叶的时候,各种欢乐,老人就会跟我们讲着各种各样久远的故事,当然说的最多的还是一些先人们的事,老人们说着说着,声音就会慢慢地低下来,语调也会逐渐变缓,手上的活也停了下来。年少的我们自然不会明白老人们回忆起先人们的各种伤感,只是把它当成了老人们为哄小孩子编出来的故事罢了。

  鬼节的早上,吃过早饭后,家里的妇女们就会把泡好的糯米和一些花生、板栗,绿豆摆好,再拿出前天洗好的竹叶,开始熟练地包起来粽子。只见她们的双手飞快的叠竹叶,舀糯米,放调料,包叶子,绑绳线……不到几分钟,一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一般都会围在她们身边看,一脸的崇拜之情。而老人们就开始烧用来煮粽子的水了,因为煮粽子可是一件费时间的事,煮好少说也要要几个小时。

  等包好粽子,小孩子们又开始转移阵地,跑到灶旁看火,久不久就会问老人们什么时候可以吃粽子。老人们一边说快了,一边往灶里添柴火。小孩子终究没有耐性,邻居的伙伴一声招呼,就飞一般地溜出去玩了。等到回来,粽子早已熟了,拿起筷子夹了几片裂好的粽子吃的津津有味,一脸的满足。

  鬼节,最隆重莫过于祭奠祖宗了。晚饭过后,父亲和大伯,还有叔叔召集家里的小孩子们,拿起祭奠用的物品到屋外的空地上送祖宗出门。这时,每个小孩通常都有任务,有的拿着两条粽子,有的拿着托盘,有的拿着白天老人剪好的纸钱,有的拿着柴火,还有的拿着未点好的香……跟着大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路上,到处都是点燃的香纸,全村的孩子都出动了,互相打招呼说:“那么早啊!”然后迅速到固定地点点香,放祭品,浇酒,祭拜,放鞭炮,一切都是那么按部就班。最后,大人们让我们跟祖宗们说几个自己心愿,据说祖宗听了就会保佑我们的。记得当时许的最多的是新学期考个好成绩。一切都做完之后,收拾好东西,回到家里,一家老少其乐融融地聊天逗乐……

  现在想来,自己也有几年不在家里过鬼节了,鬼节的风俗希望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因为这毕竟是一种怀念仪式吧,和清明节一样,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8

  昨天正值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由于是中元节仁慈的上天也是落泪滴下几点小雨。去燕尔窝放松自己的心。一路望去,公墓烈士陵园车水马龙。堵车相当严重。

  路边的香烛生意异常的好。燕尔窝依然是孤静幽香,走在松软的草坪,寻觅山花的俊美、古树的幽暗、躺在草地仰望蓝天白云,树欲静而风不止,那树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那云那天都是你怀抱的美丽。觅幽,陌纤,看古,让自己的思绪在碧绿的草地、黄菊、戏水、石桥深巷凉亭处处。不由得想起: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遥望远方啤酒奠撤于大地,默默祝愿在天国那些善良爱戴我们的人,依然安好。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19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现时民间的“中元普渡”习俗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在台湾民间信仰,普渡的摆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今日台湾,由于商业社会,几乎皆以方便面、零食、白米等能久贮之物为主,而牲礼、五味碗也愈来愈少见。

  普渡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也会写上信士姓名。先祭拜统领万姓幽灵的大士爷,并焚烧四色金纸。烧完金纸后,开始祭拜所谓的“好兄弟”,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时有的人会先烧“经衣”,这是一种代表衣物与日用品的纸钱,让“好兄弟”们先换上新衣。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祭拜完后,焚烧银纸,欢送众家“好兄弟”离开。

  较为慎重的信徒,甚至请来僧侣、道士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罗汉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是谓“跳钟馗”。有人则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今日台湾,八家将与官将首等阵头十分盛行,也有请八家将、官将首等出阵,以替换“跳钟馗”的仪式。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20

  我今天在日历上注意到了一个从前从未关注的节日——中元节,也就是今天。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

  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节时,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四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日,近年来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有几个人记得这个节日?还有几个人会去过这个节日?像中元节一样被人们几乎话遗忘,节日有很多,比如寒食也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被我们忘记,这些节日千古流传,我们要一直记着它们,传承下去。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21

  中元节就是传说中的鬼节,在农历的七月十四,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民间俗称鬼节。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人迹可至的地方吃东西。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做法等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他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我们家在这一天忙的不可开交,点油烛、烧香、拜祭先祖、放鞭炮、烧纸钱。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对先祖的怀念,是一种对美好愿望的寄托。据说鬼魂在阴间是看不见东西的,所以要点油烛为他们照明;烧香、烧纸钱则是给他们的礼物,希望先祖们能在阴间过得幸福,什么也不缺;放鞭炮则是迎接、送回鬼魂的方式,放鞭炮时会发出很响的声音,表达我们对先祖的热情。

  有些人说鬼魂、阴间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祭拜纯粹是一种迷信;也有人说如果不祭拜,游荡的阴魂会生气,会上门找麻烦。我认为中元节的祭拜是一种信仰,是人们对美好意愿的一种寄托。现在,在中元节祭拜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有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中元节的存在。我觉得,这种习俗是先祖给我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后人的我们应将这种文化继续传给我们的后代。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22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宝岛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 篇23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爸爸带我一起回老家过节祭祖。

  一路上,爸爸与车上的叔叔谈的很投机,竟然忘记在街上买冥钱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爷爷家,爸爸看到正骑着摩托车到街上购物的叔叔,连忙叫叔叔带东西回来。叔叔回来后,爸爸问多少钱,叔叔说算了,只有几元钱。爸爸坚持要付钱,爸爸说:“祭祖当然要诚心,我是诚心诚意买的,钱当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钱接了过去。

  吃过中饭,爷爷奶奶开始舂粑粑。他们把浸泡过的黏米放进石臼里,用一根很长两头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将舂过的米粉过筛子粗的继续放进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细滑到满意为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团,在用手捏成一个个长长的椭圆形的粑团,然后用水洗干净的桐树叶包好,放进蒸锅里,蒸熟。揭开锅盖,香气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诉我说:“只有让先祖吃过后,我们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渐渐暗了,爷爷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坛,摆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纸冥衣冥钱等东西解开堆在一起。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按照长幼次序排定,燃放烟花,点燃冥俱,祭祖正式开始。只见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左手拿起燃烧的冥纸,右手拿起酒壶,祭天祭地祭祖。礼毕,大家一起双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与幸福。

  祭祖一结束,我立即从桌子上抓起一个粑粑,就吃了一口,顿清香扑鼻,软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尝过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这也许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谢先祖们,给我们以美食、平安、快乐和幸福。

  在江苏,每逢中元节吴县居民以锡箔折锭,沿路楚化;仪征县各地尚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成为“度尾”。

  在中元节,人们也要祭祖,在阴历七月十五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返家探望子孙,故需要、祭祖。祭祖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这就是中元节的习俗,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故乡的七月半作文】相关文章:

2016七月半是什么时候-七月半的由来01-13

关于七月半的优秀作文01-14

七月半鬼节烧包的习俗07-18

今年鬼节是几号-七月半鬼节01-13

大旱不过七月半历史典故04-04

七月半中元节习俗01-13

关于七月半写包的格式07-20

2016年农历七月半鬼节禁忌「集锦」01-13

优秀作文:故乡的七夕01-11